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微课的内涵,分别举三个不同的事例,介绍了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前预习、课堂突破重难点以及课后的补充和复习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应用
目前,微课已是教学中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补充形式。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它能从多方面刺激人的视觉、听觉等器官,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它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分别举三个不同的事例,谈谈微课在课前预习、课堂中如何突破重难点以及课后的补充和复习中的作用。
一、课前预习中指明了预习方向
课前学生的预习工作非常重要,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要想让学生的预习有成效,那么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时就应该有序,做到具体化。如《爱如茉莉》一课,讲述妈妈因生病住院,爸爸照顾妈妈的小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赞美了父母之间如茉莉一样、平淡无奇的爱。该文中人物的对话特别多,如何读好人物的对话,并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情达意,传达文章的主旨——父母间如茉莉一样平淡无奇的爱就显得非常必要。
所以在预习时,为了使学生能读好人物的对话,教师制作了一节微课——抓“提示语”读好人物的对话。在微课中,学生通过自学明白了什么叫“提示语”,以及如何找提示语,如何感悟提示语,并通过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如抓住“虚弱”一词,读出妈妈因生病有气无力的样子。因找到关键词“虚弱”,并细细体会,所以学生读得很到位。除此之外,在微课中对没有提示语的对话,教师还教给学生要联系上下文,入情入境地进入文中的角色,想想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语调、神态、心理等细节,试着给人物对话加提示语,并根据提示语读好人物对话。有了这样的预习,学生在读人物对话时便能走进文本,从而实现与人物、与文本的沟通。有了这样的训练,学习类似的文章学生也会从这里习得方法并推而广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第一朵杏花》中“小男孩”与“竺可桢爷爷”的对话,《花瓣飘香》中“小女孩”与作者的对话。
二、课堂教学中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上为了突破重难点,利用微课就能把重难点讲得透彻、深入。如在教学《望月》中第二小节“江中月”时,此时的月光在作者的眼中是明亮的、温馨的、柔美的。为了突出这优美的月色,作者在本自然段采用“动”“ 静”态描写。但是学生对此并不了解。因此教师制作了一节微课——怎样判断“动”“ 靜”态描写。
在这节5分钟的微课中,教师先告诉学生静态描写是指描写对象在静止中的状态,动态描写是指描写对象在运动中的状态,之后通过举例说明,最后总结出找“动”“静”态描写的方法:先找每一句的动词,判断动词有没有明显变化,有明显变化就是动态描写,没明显变化就是静态描写。其关键是判断动词有无明显变化。
学生观看这一微课之后,再让学生读《望月》第二小节,学生就会轻松自如地找出“安详地吐洒”无明显变化,是静态描写;第二句“流动”“晶莹闪烁”“跳动”有明显变化,是动态描写。通过对“动”“静”态描写的学习,让学生不仅能够找出“动”“静”态描写,而且明白“动”“静”态描写相结合相得益彰,使文章栩栩如生。有了这个微课,学生在学习“江中月”时水到渠成,化难为易,重难点不攻自破。
三、课后复习中的必要补充
课后为了减少学生搜集资料的时间,或是帮助填补农村学生不能上网搜集资料的空白,抑或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教师制作的微课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知识。
如《望月》一课结束后,教师留给学生一个搜集整理关于“月亮”诗句的作业,但作业反馈不理想。所以教师不仅再次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同时让学生观看微课——《诗中月》。同是一轮明月,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就有不同的诗。而所有的这些都不是学生轻而易举就能搜集、归类、总结而得之的,所以补充的这节微课就为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做了必要的补充。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课堂中的讲解还是课后的补充,短小精悍的微课凭借其优势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更加钻研微课,制作更多的微课,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推动教育教学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应用
目前,微课已是教学中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补充形式。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它能从多方面刺激人的视觉、听觉等器官,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它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分别举三个不同的事例,谈谈微课在课前预习、课堂中如何突破重难点以及课后的补充和复习中的作用。
一、课前预习中指明了预习方向
课前学生的预习工作非常重要,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要想让学生的预习有成效,那么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时就应该有序,做到具体化。如《爱如茉莉》一课,讲述妈妈因生病住院,爸爸照顾妈妈的小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赞美了父母之间如茉莉一样、平淡无奇的爱。该文中人物的对话特别多,如何读好人物的对话,并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情达意,传达文章的主旨——父母间如茉莉一样平淡无奇的爱就显得非常必要。
所以在预习时,为了使学生能读好人物的对话,教师制作了一节微课——抓“提示语”读好人物的对话。在微课中,学生通过自学明白了什么叫“提示语”,以及如何找提示语,如何感悟提示语,并通过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如抓住“虚弱”一词,读出妈妈因生病有气无力的样子。因找到关键词“虚弱”,并细细体会,所以学生读得很到位。除此之外,在微课中对没有提示语的对话,教师还教给学生要联系上下文,入情入境地进入文中的角色,想想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语调、神态、心理等细节,试着给人物对话加提示语,并根据提示语读好人物对话。有了这样的预习,学生在读人物对话时便能走进文本,从而实现与人物、与文本的沟通。有了这样的训练,学习类似的文章学生也会从这里习得方法并推而广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第一朵杏花》中“小男孩”与“竺可桢爷爷”的对话,《花瓣飘香》中“小女孩”与作者的对话。
二、课堂教学中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上为了突破重难点,利用微课就能把重难点讲得透彻、深入。如在教学《望月》中第二小节“江中月”时,此时的月光在作者的眼中是明亮的、温馨的、柔美的。为了突出这优美的月色,作者在本自然段采用“动”“ 静”态描写。但是学生对此并不了解。因此教师制作了一节微课——怎样判断“动”“ 靜”态描写。
在这节5分钟的微课中,教师先告诉学生静态描写是指描写对象在静止中的状态,动态描写是指描写对象在运动中的状态,之后通过举例说明,最后总结出找“动”“静”态描写的方法:先找每一句的动词,判断动词有没有明显变化,有明显变化就是动态描写,没明显变化就是静态描写。其关键是判断动词有无明显变化。
学生观看这一微课之后,再让学生读《望月》第二小节,学生就会轻松自如地找出“安详地吐洒”无明显变化,是静态描写;第二句“流动”“晶莹闪烁”“跳动”有明显变化,是动态描写。通过对“动”“静”态描写的学习,让学生不仅能够找出“动”“静”态描写,而且明白“动”“静”态描写相结合相得益彰,使文章栩栩如生。有了这个微课,学生在学习“江中月”时水到渠成,化难为易,重难点不攻自破。
三、课后复习中的必要补充
课后为了减少学生搜集资料的时间,或是帮助填补农村学生不能上网搜集资料的空白,抑或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教师制作的微课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知识。
如《望月》一课结束后,教师留给学生一个搜集整理关于“月亮”诗句的作业,但作业反馈不理想。所以教师不仅再次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同时让学生观看微课——《诗中月》。同是一轮明月,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就有不同的诗。而所有的这些都不是学生轻而易举就能搜集、归类、总结而得之的,所以补充的这节微课就为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做了必要的补充。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课堂中的讲解还是课后的补充,短小精悍的微课凭借其优势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更加钻研微课,制作更多的微课,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推动教育教学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