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率社会的人口变动规律及其应对——以上海地区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为例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32zh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三孩政策的到来,不断探索低生育率下人口变动的新特性,是低生育率社会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上海是我国典型的长期处于低生育率甚至是超低生育率的特大型城市.上海的实证数据分析表明,低生育率社会中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有其独特规律:不同特征人群均表现出打算/实际生育一个或两个孩子的“趋同性”;较高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水平人群,表现出意愿生育子女数较高且更可能转化为实际二孩生育行为的“倒挂性”;实际生育水平表现为长期低于生育意愿的“偏低性”;生育与婚姻两个密切相关的生命事件表现出“脱钩性”.这些特征提示,不可再盲目沿用高生育率社会积累的对生育变动规律性的认识,来考察当前的低生育率社会.
其他文献
理解当下中国的低生育问题,有必要区分"政策性低生育"与"内生性低生育"两个阶段.研究发现,政策性低生育阶段远比人们想象和预判得短促,中国早在2000年就已步入内生性低生育阶段.内生性低生育阶段的风险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具备长期性、彻底性、结构性和外部性等特征,治理难度大.其内生性特征亦要求国家尊重生育决策的主体性,必须人文引导适度生育,创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中国当前存在"想生不能生"和"愿生不敢生"两种不友好形态,以及追求生育变量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的不友好价值取向,需要及时向"生育友好型社会"转型.
对于中国最基础性的国情,费孝通和吴景超的诊断是基本一致的,但由于对社会历史发展之机理走向的认识和把握方式不同,他们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径选择上呈现出彼此的分殊;而当"乡土中国"或"第四种国家"的现代出路问题涉及政治、文化层面时,他们的观点又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汇合.费孝通与吴景超这两位代表性的社会学前辈观点的分殊与汇合,引申出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路径选择和特定国情之关系的问题."乡土中国"的现代出路,归根结底就是在肯定人类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价值追求,立足于"乡土中国"的基本国情,充分地调动和利用本土一
加快打造与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软实力,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文化建设为城市精神品格提供内容支撑,为城市人才聚集提供风格吸引,为建设“人人都是软实力”的人民城市提供全民参与和践行抓手,为城市治理提供人文环境,为建设卓越影响力和吸引力城市提供特色定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