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楚霸王》是何占豪先生以项羽为题创作的叙事性古筝协奏曲,深受演奏者喜爱。何占豪在戏曲文化、民乐研究方面的深厚积累,自然地生成了作品优美的旋律而非刻意追求新奇音响效果。但乐曲的动人之处不仅仅局限于细腻优美的旋律,五个部分蒙太奇式的拼接手法更是呈现出跌宕起伏的历史画面。
关键词:蒙太奇;西楚霸王;五段,音乐表达
蒙太奇(法语:Montage)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来被运用到电影艺术、视觉艺术和文学创作等领域中。在电影创作中的蒙太奇手法,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即剪辑)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蒙太奇划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1】由此可将蒙太奇视作一种“百家衣”式的创作手段,将不同视觉角度、感情基调的素材“拼接”,力求在看似杂乱的排列中保持住创作者内心的“衣型”。运用“蒙太奇思维”这个概念,将电影蒙太奇创作手法运用到叙事音乐创作中就可以理解为是各个与中心有关的音乐片段,有目的的按某种方式串联或组接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悬念等作用为表达作曲家主旨服务【2】。这样的创作一方面有助于摆脱传统西方规范化曲式的框架的约束,加大段落间的情感冲突,通过营造“过山车”式的情绪紧张度来填充饱满叙事对象的血肉形象;另一方面蒙太奇藕断丝连的创作特性,帮助作曲家用离散的、分割的、跳跃的乐章【3】,实现较短篇幅展现大事件轮廓的目的。何占豪先生《西楚霸王》一曲,以极其逼真的画面感和各部分之间冲突对比的创作手法,为观众描绘出一部蒙太奇电影般生动的音乐史诗,符合蒙太奇创作的特点,因此,对该曲进行音乐分析。
前文中提到蒙太奇的三种类型,《西楚霸王》的创作手法当属叙事蒙太奇,由五部分构成。乐曲前四小节为钢琴旋律,由低音区双八度四分音符组成,缓慢的下行音阶,不同于以往协奏曲有大段引子做铺垫,十一个音简短却有力的将听众的观感拉入了悲情历史故事的第一个镜头,即垓下战前夕,朔风凄厉的楚军主营帐,接下来就直接进入乐曲的第一个主题,也是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可分两段(A5-29+连接30-38+B39-65),后一段调性由b羽转为#f羽。5-17小节是A段的第一个乐段a,弱起的四个低音区八度音程用短暂6拍,淡入的手法,似一声叹息,将镜头拉入室内,锁定在男主人公项羽身上,后跟两个乐句,旋律保持在中低音区,波动基本上保持在3度以内,平实舒缓却又低沉,带有伤感色彩,辅以简单和弦组合的钢琴伴奏,勾画出一位伤痕累累稍带倦色却不失稳重担当的中年男子形象;第17小节后半部分突然出现短时值强力度的刮奏,进入A段第二乐段b。以蒙太奇式比较强烈的“切入”技法,引出了由长摇和三连音促成的乐曲第一个情绪波动,镜头也随之转换为项羽痛饮后英雄末路的悲吟,“呻吟”声渐弱直至29小节。至此,作曲家用旋律创作出三个跳跃的镜头,通过蒙太奇式的手段粘合在一起,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在连接部分转调后,B段开始。本段的两个乐段是在A段基础上升高五度的重复,,对前文镜头中项羽的回应和安抚。不同与A段低沉宽厚的音色,音域主要集中在中高音区,音色纤细柔美。虽然与A段有相同的曲式结构,但较上一段描写男性刚硬的单旋律走向,B段在古筝左手旋律上增添了更多琶音和分解和弦,钢琴部分用了连续的三连音伴奏。突出了女性动作轻快连贯柔弱的美态,确定了虞姬的形象。62-63小节出现前文的变奏,即单音的重复,是后文中虞姬赴死的伏笔,镜头中展现虞姬坚毅的眼神。两段两种不同音色配器的蒙太奇式对比,将男女主人公形象鲜明的展现出来。第一段相对来说比较平缓,速度较慢。
第二段从64小节钢琴旋律开始到77小节为简单的过渡,由钢琴伴奏完成,拍号突然转为4/2拍,节奏变快,二度不协和递进,以8分音符为主要节奏型,模仿了马蹄声,由弱至强,镜头中由远及近一队战马驰来,营造出一种紧张压迫的氛围。蒙太奇的技法优势在此处得到很大的发挥,之前的缠绵缱绻突然跳跃到飞沙走石的楚汉战场,瞬间的转变使听众心理产生慌张情绪,为主旋律正式出场做了心理预期和画面准备,不协和音程的递进表现出了战场上狂躁的杀戮气息。主旋律78-92小节开始,以切分音为节奏型的古筝单声部主旋律进入,画面拉近,特写主人公冲锋陷阵;钢琴低音依然保持8分音进行,伴以急促有力的三连音填补主旋律空白,如同战场上效忠主帅的战士,也是整个镜头中的大背景,这样写作突出了项羽的个人描写,强调了主帅的骁勇善战,英雄形象确立。93-134小节为乐段高潮,利用不断变化的指法和节奏型,强弱更替,情绪递进,高潮迭起,英雄气势随旋律高涨明晰。135-175小节,情绪虽有所收敛,但多处以16分音符构成的琶音技巧和重音的强调,再次将镜头拉近放大,细腻的捕捉项羽行云流水般的博弈技巧和攻击力度,最后一小节干净利落的重音收尾,与下一段钢琴旋律进入形成无缝的连接。这一段所要描写的画面由大至微,蒙太奇式缓入的创作手法,不断增加了战争场面带给听众的压迫感。175小节开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调性转回b羽,钢琴旋律的进入是主题的变奏,承接上文,213小节开始由弱至强的遥指快速结束了战场的画面,222小节开始的钢琴旋律缓慢,出现较多休止停顿,以缓入的方式引出下文。整体上第二段突出的是男性角色,是项羽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
第三段自第二段段尾开始,进入如歌的行板,不同于上一段不协和音程呈现出的萧杀之气,本段镜头一转,回到帐内,已是四面楚歌,战争即将到来,虞姬项羽生死离别。230小节主旋律开始,古筝旋律运用了大量柔弦的技巧,这在全曲中是首次出现,按揉出的装饰音产生了百转千回的听觉效果,表现了虞姬柔肠寸断依依不舍。钢琴伴奏旋律出现了对古筝主旋律的模仿和补充,起到回应烘托的作用,是项羽对虞姬的安抚和回应。250小节开始,古筝旋律为琶音伴奏音型,主旋律转移到钢琴上,四分音符和旋是对前一句古筝旋律的不完重复,但较前一句更强硬,是项羽男性形象的体现,有依恋也有决绝。第三段古筝钢琴轮番而奏,音色的对比生动的显现出男女主人公不同的形象,形成了生死离别的镜头。266小节开始的泛音,渐弱减缓,表现出渐渐拉远的镜头和模糊的主题,结束该段。 271小节突然转为急板,画面骤转,第四段开始。钢琴旋律十六分音符上行模进作短暂引子,古筝主旋律同样以十六分音符为主要节奏型,快速抹拖、点指,钢琴为八分音符伴奏,整个织体安排紧凑,速度达到最快,战场的血雨腥风不容喘息扑面而来,垓下之战的号角正式吹响,第四段是全曲的高潮。285-287小节十六分音符上行点奏由弱到强将气势高扬,敌众我寡的战场,持续的上行表现了楚军不惧不退的英雄气概。而后紧跟古筝2分音符长摇,钢琴8分音符伴奏,形成了紧拉慢唱的音乐戏曲效果,每个短句末尾伴有4拍的刮奏,烘托气氛。直到329小节,第四段前半段结束,在这一部分中,用到了快速指序、琶音、点奏、摇指、刮奏等演奏型式,成为全曲指法变换最多的段落,呈现出战场上混乱交战的场面,楚军以少敌多,奋力抗衡,两军此时势均力敌。后半段353小节带滑音的双摇,模拟了汉军渐渐逼近的号角声,而紧跟361-372小节开始,遥指小二度不协和下行,由强至弱,声势减弱,营造了强烈的压迫感,楚军寡不敌众,节节溃退,将要全军覆灭。373小节开始,钢琴旋律不再以8分音符伴奏,休止符之后只留和弦单音。古筝为单旋律上行,表现出大败之后,项羽孤军奋战却不言弃,渐强的旋律为项羽的厮杀抹上了一层英雄色彩。384-386小节强有力地终止式,既是战争的结束又是虞姬决绝自刎的交代。
387小节钢琴ff强度的主音和旋之后,进入到全曲的华彩乐段,拍号出现了4/10、4/11、4/12、4/4、4/8、4/2的不断转化,形成了自由散板的节奏。没有了钢琴的伴奏,弱起的古筝单旋律,描绘了项羽死寂的心境。所有战争镜头停止,项羽怀抱虞姬尸体。388-389小节三连音中后两音重复,表现了项羽不肯面对爱人去逝的事实,希望在不断确认的过程中结局有所改变。390小节开始音量渐强速度渐快,项羽拥抱着爱人悲伤痛苦。393-394小节,二度上滑的摇指不协和的上行,最后到达主音,尖锐的音色颤动心弦。第五段的钢琴旋律和第四段主音同时开始。这一段的开始和结束,没有强烈的画面对比,缓入缓出的蒙太奇技法使音乐自然地走向了结束。
第五段可以说是第一段的不完全重复,但情感基调和和声编配有很大不同。403-411钢琴伴奏改为简单的和弦单音,去掉了古筝左手的伴奏音,速度放慢,音乐凄凉清冷,映射出项羽独立江边,背后是尸横遍野战场的画面。整个段落保持着这种沉重的基调,到448小节,点指上行,模仿翻滚的江水和项羽内心愧对父老的自责,454-458小节,强有力的和弦单音结束到#f主音,英雄自刎与江边,全曲结束。
全曲共458小节,讲述了一段完整清晰富有情感的历史故事,既有缠绵悱恻的爱情画面,又有硝烟弥漫的战场风云,回忆与现实碰撞,柔情与刚硬共存。如此丰富的涵盖范围,通过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实现了在一首作品中的完美展现,用较短篇幅描绘宏大历史史诗而不显干瘪缺失,呈现给听众更立体的画面,使演奏者身临其境。
注释
【1】【2】参见“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636.htm?fr=aladdin#1_1
【3】陈越红《音乐蒙太奇的应用与美学分析》,《当代电影》,2011
关键词:蒙太奇;西楚霸王;五段,音乐表达
蒙太奇(法语:Montage)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来被运用到电影艺术、视觉艺术和文学创作等领域中。在电影创作中的蒙太奇手法,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即剪辑)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蒙太奇划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1】由此可将蒙太奇视作一种“百家衣”式的创作手段,将不同视觉角度、感情基调的素材“拼接”,力求在看似杂乱的排列中保持住创作者内心的“衣型”。运用“蒙太奇思维”这个概念,将电影蒙太奇创作手法运用到叙事音乐创作中就可以理解为是各个与中心有关的音乐片段,有目的的按某种方式串联或组接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悬念等作用为表达作曲家主旨服务【2】。这样的创作一方面有助于摆脱传统西方规范化曲式的框架的约束,加大段落间的情感冲突,通过营造“过山车”式的情绪紧张度来填充饱满叙事对象的血肉形象;另一方面蒙太奇藕断丝连的创作特性,帮助作曲家用离散的、分割的、跳跃的乐章【3】,实现较短篇幅展现大事件轮廓的目的。何占豪先生《西楚霸王》一曲,以极其逼真的画面感和各部分之间冲突对比的创作手法,为观众描绘出一部蒙太奇电影般生动的音乐史诗,符合蒙太奇创作的特点,因此,对该曲进行音乐分析。
前文中提到蒙太奇的三种类型,《西楚霸王》的创作手法当属叙事蒙太奇,由五部分构成。乐曲前四小节为钢琴旋律,由低音区双八度四分音符组成,缓慢的下行音阶,不同于以往协奏曲有大段引子做铺垫,十一个音简短却有力的将听众的观感拉入了悲情历史故事的第一个镜头,即垓下战前夕,朔风凄厉的楚军主营帐,接下来就直接进入乐曲的第一个主题,也是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可分两段(A5-29+连接30-38+B39-65),后一段调性由b羽转为#f羽。5-17小节是A段的第一个乐段a,弱起的四个低音区八度音程用短暂6拍,淡入的手法,似一声叹息,将镜头拉入室内,锁定在男主人公项羽身上,后跟两个乐句,旋律保持在中低音区,波动基本上保持在3度以内,平实舒缓却又低沉,带有伤感色彩,辅以简单和弦组合的钢琴伴奏,勾画出一位伤痕累累稍带倦色却不失稳重担当的中年男子形象;第17小节后半部分突然出现短时值强力度的刮奏,进入A段第二乐段b。以蒙太奇式比较强烈的“切入”技法,引出了由长摇和三连音促成的乐曲第一个情绪波动,镜头也随之转换为项羽痛饮后英雄末路的悲吟,“呻吟”声渐弱直至29小节。至此,作曲家用旋律创作出三个跳跃的镜头,通过蒙太奇式的手段粘合在一起,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在连接部分转调后,B段开始。本段的两个乐段是在A段基础上升高五度的重复,,对前文镜头中项羽的回应和安抚。不同与A段低沉宽厚的音色,音域主要集中在中高音区,音色纤细柔美。虽然与A段有相同的曲式结构,但较上一段描写男性刚硬的单旋律走向,B段在古筝左手旋律上增添了更多琶音和分解和弦,钢琴部分用了连续的三连音伴奏。突出了女性动作轻快连贯柔弱的美态,确定了虞姬的形象。62-63小节出现前文的变奏,即单音的重复,是后文中虞姬赴死的伏笔,镜头中展现虞姬坚毅的眼神。两段两种不同音色配器的蒙太奇式对比,将男女主人公形象鲜明的展现出来。第一段相对来说比较平缓,速度较慢。
第二段从64小节钢琴旋律开始到77小节为简单的过渡,由钢琴伴奏完成,拍号突然转为4/2拍,节奏变快,二度不协和递进,以8分音符为主要节奏型,模仿了马蹄声,由弱至强,镜头中由远及近一队战马驰来,营造出一种紧张压迫的氛围。蒙太奇的技法优势在此处得到很大的发挥,之前的缠绵缱绻突然跳跃到飞沙走石的楚汉战场,瞬间的转变使听众心理产生慌张情绪,为主旋律正式出场做了心理预期和画面准备,不协和音程的递进表现出了战场上狂躁的杀戮气息。主旋律78-92小节开始,以切分音为节奏型的古筝单声部主旋律进入,画面拉近,特写主人公冲锋陷阵;钢琴低音依然保持8分音进行,伴以急促有力的三连音填补主旋律空白,如同战场上效忠主帅的战士,也是整个镜头中的大背景,这样写作突出了项羽的个人描写,强调了主帅的骁勇善战,英雄形象确立。93-134小节为乐段高潮,利用不断变化的指法和节奏型,强弱更替,情绪递进,高潮迭起,英雄气势随旋律高涨明晰。135-175小节,情绪虽有所收敛,但多处以16分音符构成的琶音技巧和重音的强调,再次将镜头拉近放大,细腻的捕捉项羽行云流水般的博弈技巧和攻击力度,最后一小节干净利落的重音收尾,与下一段钢琴旋律进入形成无缝的连接。这一段所要描写的画面由大至微,蒙太奇式缓入的创作手法,不断增加了战争场面带给听众的压迫感。175小节开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调性转回b羽,钢琴旋律的进入是主题的变奏,承接上文,213小节开始由弱至强的遥指快速结束了战场的画面,222小节开始的钢琴旋律缓慢,出现较多休止停顿,以缓入的方式引出下文。整体上第二段突出的是男性角色,是项羽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
第三段自第二段段尾开始,进入如歌的行板,不同于上一段不协和音程呈现出的萧杀之气,本段镜头一转,回到帐内,已是四面楚歌,战争即将到来,虞姬项羽生死离别。230小节主旋律开始,古筝旋律运用了大量柔弦的技巧,这在全曲中是首次出现,按揉出的装饰音产生了百转千回的听觉效果,表现了虞姬柔肠寸断依依不舍。钢琴伴奏旋律出现了对古筝主旋律的模仿和补充,起到回应烘托的作用,是项羽对虞姬的安抚和回应。250小节开始,古筝旋律为琶音伴奏音型,主旋律转移到钢琴上,四分音符和旋是对前一句古筝旋律的不完重复,但较前一句更强硬,是项羽男性形象的体现,有依恋也有决绝。第三段古筝钢琴轮番而奏,音色的对比生动的显现出男女主人公不同的形象,形成了生死离别的镜头。266小节开始的泛音,渐弱减缓,表现出渐渐拉远的镜头和模糊的主题,结束该段。 271小节突然转为急板,画面骤转,第四段开始。钢琴旋律十六分音符上行模进作短暂引子,古筝主旋律同样以十六分音符为主要节奏型,快速抹拖、点指,钢琴为八分音符伴奏,整个织体安排紧凑,速度达到最快,战场的血雨腥风不容喘息扑面而来,垓下之战的号角正式吹响,第四段是全曲的高潮。285-287小节十六分音符上行点奏由弱到强将气势高扬,敌众我寡的战场,持续的上行表现了楚军不惧不退的英雄气概。而后紧跟古筝2分音符长摇,钢琴8分音符伴奏,形成了紧拉慢唱的音乐戏曲效果,每个短句末尾伴有4拍的刮奏,烘托气氛。直到329小节,第四段前半段结束,在这一部分中,用到了快速指序、琶音、点奏、摇指、刮奏等演奏型式,成为全曲指法变换最多的段落,呈现出战场上混乱交战的场面,楚军以少敌多,奋力抗衡,两军此时势均力敌。后半段353小节带滑音的双摇,模拟了汉军渐渐逼近的号角声,而紧跟361-372小节开始,遥指小二度不协和下行,由强至弱,声势减弱,营造了强烈的压迫感,楚军寡不敌众,节节溃退,将要全军覆灭。373小节开始,钢琴旋律不再以8分音符伴奏,休止符之后只留和弦单音。古筝为单旋律上行,表现出大败之后,项羽孤军奋战却不言弃,渐强的旋律为项羽的厮杀抹上了一层英雄色彩。384-386小节强有力地终止式,既是战争的结束又是虞姬决绝自刎的交代。
387小节钢琴ff强度的主音和旋之后,进入到全曲的华彩乐段,拍号出现了4/10、4/11、4/12、4/4、4/8、4/2的不断转化,形成了自由散板的节奏。没有了钢琴的伴奏,弱起的古筝单旋律,描绘了项羽死寂的心境。所有战争镜头停止,项羽怀抱虞姬尸体。388-389小节三连音中后两音重复,表现了项羽不肯面对爱人去逝的事实,希望在不断确认的过程中结局有所改变。390小节开始音量渐强速度渐快,项羽拥抱着爱人悲伤痛苦。393-394小节,二度上滑的摇指不协和的上行,最后到达主音,尖锐的音色颤动心弦。第五段的钢琴旋律和第四段主音同时开始。这一段的开始和结束,没有强烈的画面对比,缓入缓出的蒙太奇技法使音乐自然地走向了结束。
第五段可以说是第一段的不完全重复,但情感基调和和声编配有很大不同。403-411钢琴伴奏改为简单的和弦单音,去掉了古筝左手的伴奏音,速度放慢,音乐凄凉清冷,映射出项羽独立江边,背后是尸横遍野战场的画面。整个段落保持着这种沉重的基调,到448小节,点指上行,模仿翻滚的江水和项羽内心愧对父老的自责,454-458小节,强有力的和弦单音结束到#f主音,英雄自刎与江边,全曲结束。
全曲共458小节,讲述了一段完整清晰富有情感的历史故事,既有缠绵悱恻的爱情画面,又有硝烟弥漫的战场风云,回忆与现实碰撞,柔情与刚硬共存。如此丰富的涵盖范围,通过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实现了在一首作品中的完美展现,用较短篇幅描绘宏大历史史诗而不显干瘪缺失,呈现给听众更立体的画面,使演奏者身临其境。
注释
【1】【2】参见“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636.htm?fr=aladdin#1_1
【3】陈越红《音乐蒙太奇的应用与美学分析》,《当代电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