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水稻稻瘟病的病症种类与识别
1.1稻瘟病的症状
由于为害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一般以叶瘟、节瘟和穗颈瘟危害较大。
1.2苗瘟
秧苗一般在三叶期发病,不产生明显病斑,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变褐,卷缩枯死,湿度大时,基部有大量灰色霉层。
1.3叶瘟
在秧苗三叶期后至抽穗均可发生。叶上产生的病斑因气候条件影响和品种抗性的差异,在形状、大小和色泽上都有所不同,分为四种类型:
1.3.1普通型(慢性型)
病斑为常见的典型病斑。最初在叶片上产生褐色或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成棱形病斑,外层为黄色晕圈叫中毒部,内层为褐色叫坏死部,中央为灰白色叫崩坏部,病斑两端有向纵脉伸展的褐色线条(坏死线)这是慢性型的重要特征。当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可产生灰绿色霉层。叶上病斑多时可互相愈合形成不规则大斑,发病严重时叶片死亡。在田间观察时,特别注意与胡麻叶斑瘟、水稻缺钾型坐蔸相区别。
1.3.2急性型
在适宜条件下,感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形至椭圆形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这种病斑的出现往往是此病流行的征兆,但在天气转晴后,可转为慢性病斑。
1.3.3褐点型
在高度抗病品种的老叶上,病部仅产生针头大小的褐点,局限于两叶脉间,不产生孢子。
此外,叶舌、叶耳、叶枕也可发病,病斑初呈暗绿色,后变褐色至灰白色。叶枕发病后延及叶梢,产生不规则形大斑,有时叶梢相邻处因组织被破坏而折断。这些部位发病常可引起节瘟和穗颈瘟的发生。识别叶部各种类型的稻瘟病斑对于准确判断病害发展趋势和开展测报都很重要。
1.3.4白点型
感病品种的嫩叶感病后,可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白斑。不产生孢子。如果气候条件有利病害流行发展,可迅速扩展成为急、慢性病斑。
1.4节稻瘟
多在抽穗后发生。最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逐渐围绕节部扩展,使整个节部变黑腐烂,干燥时病部易横裂折断。发病早影响结实或形成白穗。有时病斑分布在节的一侧发生干缩后造成茎秆弯曲。
1.5穗颈瘟
在穗颈上初生褐色小点,扩展后可使穗颈成褐色或黑褐色。发病早而重的可造成白穗,与螟害极。病害时,穗易从感病穗节处折断,故群众叫烂颈瘟。但在病部有灰绿色霉层和茎杆上无虫蛀孔痕迹,两者于区别。发病轻时秕谷增多,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
1.6谷稻瘟
发病早颖壳全部变成灰白色,形成秕谷。发病晚,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严重受害的可使米粒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但护颖部变褐色,虽不影响结实,却可成为初侵染来源。
湿度大时,节、穗、枝梗和谷粒的病部均可产生灰色霉层。因此,当本病与其他病害不易区别时,可将病部置于25-30℃下保湿培养2-3天,根据所产生的霉层特征,及镜检的结果进行鉴别。
2.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对稻瘟病的防治要早预防,勤观察,早发现,早防治,进行综合防治。
2.1品种抗病性
粳稻品种的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耐肥力强的品种抗性也较强。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或同一生育期组织的老嫩其抗病力也不同,苗期(四叶期)至分蘖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就叶片而言,初叶当天最易感病,5天后抗病性逐渐增强,13天后很少感病。穗颈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天后,抗病性逐渐增强。种植感病品种易引起发病。
2.2精细整地,合理配方施肥
精细整地,提高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温,促进插后秧苗早生快发,是防治稻瘟病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整地时一定要精细,特别是对上年发生过稻瘟病的地块,要清除稻乱子和残茬,泡田时涝净菌核并且焚烧或深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消灭稻瘟病的传染源。在施肥上要遵循如下原则,在多施农家肥(优质农肥1000kg/667m2)的基础上,首先要施足底肥,特别是增施磷钾肥,来促进秧苗插秧后的早生快发,要提早追肥防止秧苗徒长,巧补穗肥,以提高产量。
2.3气候条件
影响水稻稻瘟病发生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光和风。温度主要影响粳稻和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水稻叶瘟病,旬平均气温为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则稻瘟病易流行。一般7~8月份水稻生育期间如降雨量及雨日多,雾、露天气多,光照少,适合稻瘟病流行。粳稻抽穗期如气温降到20℃以下,并持续一周左右,往往引起穗颈瘟流行。
2.4水分管理
防治稻瘟病,水的管理很重要。应以湿润灌溉、干干湿湿为好,并且适时进行晒田,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减轻发病。水稻进入抽穗开花和灌浆等阶段,也是稻瘟病防治的关键阶段,更要浅水灌溉、浅湿交替,以提高温度、降低湿度,防止穗颈瘟的发生。
3.防治技术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到生态控制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努力做到“公共植保、绿色植保”要求。具体技术措施如下:
3.1农业措施
在水稻中后期田间管理中要特别注重水、肥管理。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做到氮肥早施控制用量,增施磷肥钾肥,喷施叶面肥提倡使用磷酸二氢钾。加强水稻健身栽培,提高抗病能力。同时要割净水渠和池埂上的杂草,以增加通风透光性。清理销毁病稻草,减少田间菌源。
3.2药剂防治
根据当地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预报,选择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较强的新型药剂进行预防和防治,有条件地方选用背负式弥雾机保证药效,提高防治效率。建议交替使用药剂,以免产生抗性。
3.2.1叶瘟预防
对于未发病或叶瘟刚刚发病的地块,选用40%稻瘟灵乳油,亩用量70~100毫升或25%使百克乳油,每亩用量40亳升或2%好普水剂每亩40毫升,施药方法均为,对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治疗:应在叶瘟病斑达二级以上进行防治。选用40%稻瘟灵乳油,亩用量70~100毫升或40%富士一号乳油,每亩用量130毫升或25%使百克乳油,每亩用量60亳升,施药方法均为对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
3.2.2穗颈瘟
穗颈瘟必须药剂预防。在水稻孕穗末期(7月25-31号)、齐穗期(8月5-10号左右)各喷1次药。可用1000亿芽孢/毫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2克/亩或25%咪鲜胺乳油120毫升/亩。或40%稻瘟灵乳油,每亩用量100毫升,施药方法均为,对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如果水稻齐穗后,气象条件仍然有利于发病,还须增喷一次,预防后期可能发生的枝梗瘟和谷粒瘟。
4.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施药效果,应注意以下事宜:对水量要充足,使药液分布均匀,提高防治效果;抢晴喷药。为了及时防治,应根据气象预报,抓紧时机抢晴天(4小时内不降雨)喷药;喷药要及时周到。不论叶瘟、穗瘟还是节瘟,均应做到及早防,及时治,才能起到防治作用。 [科]
1.1稻瘟病的症状
由于为害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一般以叶瘟、节瘟和穗颈瘟危害较大。
1.2苗瘟
秧苗一般在三叶期发病,不产生明显病斑,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变褐,卷缩枯死,湿度大时,基部有大量灰色霉层。
1.3叶瘟
在秧苗三叶期后至抽穗均可发生。叶上产生的病斑因气候条件影响和品种抗性的差异,在形状、大小和色泽上都有所不同,分为四种类型:
1.3.1普通型(慢性型)
病斑为常见的典型病斑。最初在叶片上产生褐色或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成棱形病斑,外层为黄色晕圈叫中毒部,内层为褐色叫坏死部,中央为灰白色叫崩坏部,病斑两端有向纵脉伸展的褐色线条(坏死线)这是慢性型的重要特征。当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可产生灰绿色霉层。叶上病斑多时可互相愈合形成不规则大斑,发病严重时叶片死亡。在田间观察时,特别注意与胡麻叶斑瘟、水稻缺钾型坐蔸相区别。
1.3.2急性型
在适宜条件下,感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形至椭圆形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这种病斑的出现往往是此病流行的征兆,但在天气转晴后,可转为慢性病斑。
1.3.3褐点型
在高度抗病品种的老叶上,病部仅产生针头大小的褐点,局限于两叶脉间,不产生孢子。
此外,叶舌、叶耳、叶枕也可发病,病斑初呈暗绿色,后变褐色至灰白色。叶枕发病后延及叶梢,产生不规则形大斑,有时叶梢相邻处因组织被破坏而折断。这些部位发病常可引起节瘟和穗颈瘟的发生。识别叶部各种类型的稻瘟病斑对于准确判断病害发展趋势和开展测报都很重要。
1.3.4白点型
感病品种的嫩叶感病后,可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白斑。不产生孢子。如果气候条件有利病害流行发展,可迅速扩展成为急、慢性病斑。
1.4节稻瘟
多在抽穗后发生。最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逐渐围绕节部扩展,使整个节部变黑腐烂,干燥时病部易横裂折断。发病早影响结实或形成白穗。有时病斑分布在节的一侧发生干缩后造成茎秆弯曲。
1.5穗颈瘟
在穗颈上初生褐色小点,扩展后可使穗颈成褐色或黑褐色。发病早而重的可造成白穗,与螟害极。病害时,穗易从感病穗节处折断,故群众叫烂颈瘟。但在病部有灰绿色霉层和茎杆上无虫蛀孔痕迹,两者于区别。发病轻时秕谷增多,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
1.6谷稻瘟
发病早颖壳全部变成灰白色,形成秕谷。发病晚,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严重受害的可使米粒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但护颖部变褐色,虽不影响结实,却可成为初侵染来源。
湿度大时,节、穗、枝梗和谷粒的病部均可产生灰色霉层。因此,当本病与其他病害不易区别时,可将病部置于25-30℃下保湿培养2-3天,根据所产生的霉层特征,及镜检的结果进行鉴别。
2.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对稻瘟病的防治要早预防,勤观察,早发现,早防治,进行综合防治。
2.1品种抗病性
粳稻品种的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耐肥力强的品种抗性也较强。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或同一生育期组织的老嫩其抗病力也不同,苗期(四叶期)至分蘖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就叶片而言,初叶当天最易感病,5天后抗病性逐渐增强,13天后很少感病。穗颈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天后,抗病性逐渐增强。种植感病品种易引起发病。
2.2精细整地,合理配方施肥
精细整地,提高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温,促进插后秧苗早生快发,是防治稻瘟病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整地时一定要精细,特别是对上年发生过稻瘟病的地块,要清除稻乱子和残茬,泡田时涝净菌核并且焚烧或深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消灭稻瘟病的传染源。在施肥上要遵循如下原则,在多施农家肥(优质农肥1000kg/667m2)的基础上,首先要施足底肥,特别是增施磷钾肥,来促进秧苗插秧后的早生快发,要提早追肥防止秧苗徒长,巧补穗肥,以提高产量。
2.3气候条件
影响水稻稻瘟病发生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光和风。温度主要影响粳稻和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水稻叶瘟病,旬平均气温为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则稻瘟病易流行。一般7~8月份水稻生育期间如降雨量及雨日多,雾、露天气多,光照少,适合稻瘟病流行。粳稻抽穗期如气温降到20℃以下,并持续一周左右,往往引起穗颈瘟流行。
2.4水分管理
防治稻瘟病,水的管理很重要。应以湿润灌溉、干干湿湿为好,并且适时进行晒田,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减轻发病。水稻进入抽穗开花和灌浆等阶段,也是稻瘟病防治的关键阶段,更要浅水灌溉、浅湿交替,以提高温度、降低湿度,防止穗颈瘟的发生。
3.防治技术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到生态控制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努力做到“公共植保、绿色植保”要求。具体技术措施如下:
3.1农业措施
在水稻中后期田间管理中要特别注重水、肥管理。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做到氮肥早施控制用量,增施磷肥钾肥,喷施叶面肥提倡使用磷酸二氢钾。加强水稻健身栽培,提高抗病能力。同时要割净水渠和池埂上的杂草,以增加通风透光性。清理销毁病稻草,减少田间菌源。
3.2药剂防治
根据当地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预报,选择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较强的新型药剂进行预防和防治,有条件地方选用背负式弥雾机保证药效,提高防治效率。建议交替使用药剂,以免产生抗性。
3.2.1叶瘟预防
对于未发病或叶瘟刚刚发病的地块,选用40%稻瘟灵乳油,亩用量70~100毫升或25%使百克乳油,每亩用量40亳升或2%好普水剂每亩40毫升,施药方法均为,对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治疗:应在叶瘟病斑达二级以上进行防治。选用40%稻瘟灵乳油,亩用量70~100毫升或40%富士一号乳油,每亩用量130毫升或25%使百克乳油,每亩用量60亳升,施药方法均为对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
3.2.2穗颈瘟
穗颈瘟必须药剂预防。在水稻孕穗末期(7月25-31号)、齐穗期(8月5-10号左右)各喷1次药。可用1000亿芽孢/毫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2克/亩或25%咪鲜胺乳油120毫升/亩。或40%稻瘟灵乳油,每亩用量100毫升,施药方法均为,对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如果水稻齐穗后,气象条件仍然有利于发病,还须增喷一次,预防后期可能发生的枝梗瘟和谷粒瘟。
4.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施药效果,应注意以下事宜:对水量要充足,使药液分布均匀,提高防治效果;抢晴喷药。为了及时防治,应根据气象预报,抓紧时机抢晴天(4小时内不降雨)喷药;喷药要及时周到。不论叶瘟、穗瘟还是节瘟,均应做到及早防,及时治,才能起到防治作用。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