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在大学德语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y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大学德语课堂应用多媒体的必要性出发,阐述了多媒体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的优势,同时也分析指出运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期望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大学德语教学最优化。
  关键词 多媒体 大学德语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Teaching in
  University German Classroom
  TANG H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necessity of German university classroom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to explain the advantages of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but also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the analysis point out the problems arising, and try to put forward a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can fully expect multimedia play to their strengths, to achieve optimal teaching in college German teaching.
  Key words multimedia; college German teaching; application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革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的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化,各高校不断增加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投资。随着大量多媒体教室的兴建,校园局域网的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高校各类学科的教学课堂纷纷相继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得到大力推广及广泛运用。
  1 大学德语课堂运用多媒体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大学德语教学顺应时代发展,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外语素质,培养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并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如果大学德语课堂还只是墨守成规,使用传统意义上的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无法高效率地开展教学活动。
  多媒体教学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具有信息呈现直观性、形式多样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多媒体教学融入到大学德语课堂,为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更新了教学理念,优化了教学模式,从而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大学德语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2 大学德语课堂实施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1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激发学生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选修大学德语的学生,德语非其主修专业课,如果仅凭借当初选修德语的理由或兴趣,无法支撑他们完成学习德语的整个过程。那么,在三至四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不断地激发出他们学习德语的兴趣,就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
  与传统教学中所用的粉笔、黑板、图片等教学设备相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屏幕上的图文并茂,音箱里应景的声音文件,动画及影像呈现的逼真语言场景,多感官地刺激到学生大脑中的兴奋点,有利 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所学知识处理的方式从被动 地“看”、“听”、“记”转为主动地“理解”、“记忆”、“运用”。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2 更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一直以来,大学德语教学都面临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等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下, 教师在板书、播放录音等环节花了不少时间,因此课堂时间内教授的内容 十分有限,往往仅局限于课本内容,无法补充、更新与时俱进的信息;同时也无法开展更多的教学活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进一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进度及学生的反映情况,调用多媒体课件中的任一文字、图像页面及声音文件,有效地突出了重难点,使其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同时,利用多媒体补充 的丰富的教学内容还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有利于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3 更好创造真实语境,培养学生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育部在2010年出版的《大学德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德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德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为了实现这一新版教学目标,各高校的德语教师们纷纷展开各种尝试:不断更新教材,使课文内容与时俱进,语法结构清晰明了;优化教学法,将语法、视听与交际教学法多方结合,等等。然而因为在教学设备、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局限,教学效果并不是太理想。
  在当今信息时代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极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些局限。利用互联网,合理选择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文本,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的素材,通过多媒体技术多视角,全方位地在学生面前展示德语语言知识,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实现课堂教学情景化,引导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境中开展听、说、读、写的练习,从而提高德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4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研究表明: 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而对于亲自做过的内容,记忆率高达90%。因此, 多媒体在大学德语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依据多媒体信息多样化的特点,还可结合项目教学法,以单元内容为依托,设计项目主题,让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自己收集、挑选有用信息,项目结果还可以要求学生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力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3 多媒体教学在大学德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多媒体课件质量参差不齐
  德语教师非计算机专业出身,对相关软件的使用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又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心理学指导,只能按照个人计算机应用水平及喜好程度来设计课件。因此课件的设计往往出现两类极端:一类是设计过于简单,简单将书本内容由纸版换成电子版,补充的声像等资料,也未做任何编辑处理,陈旧呆板的形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类是设计过于花哨,添加过多图片、动画、影音等次要信息,学生注意力虽然被吸引住了,但也被分散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2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过大
  通过多媒体具备的直观显示功能,教师节省了不少板书与讲解的时间,教学节奏不自觉地随之加快,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补充大量的信息。然而“过犹不及”:一方面,讲课速度过快,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 来不及思考,理解得似懂非懂;另一方面,信息量过多,忽视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造成学习强度过大,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反而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3.3 过分依赖多媒体
  目前,一些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认为只有全程使用多媒体,才是符合现代教育的潮流,从而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者”,忽略了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情感及语言的交流,忽视了自身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导致教学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及对“教”的操控能力变差,自身的教学技能退化。要想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实现理想化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努力学习多媒体应用技术与教学理论,提升多媒体教学能力。信息化时代,教师应努力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学会使用多种教学软件,提高课件制作能力;同时加强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为提高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奠定理论基础。了解教学规律,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心理、集知识传播性与视觉美学于一体的优秀课件,更好地服务于大学德语多媒体教学。
  (2)控制课堂节奏,重视课前准备与课后交流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控制课堂节奏,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给学生留有消化及理解的时间。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若单位时间内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学生在课前与课后进行交流。课前,将单元重难点部分通过网络传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做好准备;课后,教师可与学生在线即时交流,答疑解惑;还可将因受课时限制未来得及补充的资料上传,供学生下载自行学习。
  (3)多媒体教学与多样化教学活动相结合,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多媒体教学在大学德语课堂中的应用,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自己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坚定自己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地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专业知识;在多媒体教学创造的良好语境下,采用多样化的常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助于缓解多媒体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造成的疲惫感,促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同时,教师通过自身精湛的讲解,扎实的语言功底及饱满的教学热情,能感染学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
  4 结束语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指出,成功的教学取决于五个方面:教师的教学质量、教材与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愿意且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等。无论在哪个方面,多媒体教学带来的促进作用都是有目共睹的。正如前文中指出的,多媒体教学在大学德语课程中的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在德语教学中应用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多媒体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些不足与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提高自身多媒体教学水平及自身教学技能,并结合大学德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研究,完善多媒体教学,努力实现大学德语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李秋梅,李清华.德语(二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科技信息,2012(31):323.
  [2] 王璧,程维娟.如何通过电脑多媒体和互联网协助德语二外教学.考试,2008(44):65-66.
  [3] 马秀枝.高校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及探索性改进.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8):177-178.
  [4] 杨富强.大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态度的调查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6):654-657.
  [5]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组(编).大学德语课程教学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 要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理想和目标是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革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实践教学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发展 就业指导 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n Vocational College Career Development and  
摘 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也在大刀阔斧地进行。与此同时,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但是,就目前高职院校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阻碍了改革的进行。故而,本文将以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概述作为突破口,浅要分析了现阶段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弊端,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希望能为广大高职教员提供一些建议。  关
摘 要 文章分析了煤炭本科高校实习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观—学—练”三阶段的实习教学方法。首先,参观和演示矿井开拓开采模型、矿井通风系统模型、矿山救护模型,形成矿井空间初期概念;其次,入井学习加系统化体验真实矿井;最后,实操实训练习。这既指明了煤炭高校本科实习教学发展的新思路,也可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煤炭高校 实习教学 三阶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 金属材料学是职业技术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该课程有基础较知识多,内容较抽象,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再加上学生学识基础不同,所以该课程是属于难教的课程之一。本文根据金属材料学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体会,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职工培训 金属材料学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ow Staff Training Schools to Tea
摘 要 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对“可编程控制器”教学内容进行重构,通过对PLC指令的分类梳理以及教学项目的设计,并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PLC的相关知识和关键技能的同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可编程控制器 重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construction of "Programmable Controller" Teaching  Conte
摘 要 文章针对我院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现状,从构建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手段、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研究探讨并构建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农林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农林院校 基础化学实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
摘 要 基于工作过程的中技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程序、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等因素相一致。依据这些特点,专业教师应着重于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材开发、教学模式设计等环节;在实施过程中,重点落实工作任务的确定、工作情景的创设、工作角色的分配、工作任务的分解、工作过程实施、总结与评价等等。  关键词 工作过程 中技
摘 要 五年高职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五年高职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特点。我院英语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探索出适合五年高职学生教学的课程体系。本文从五年高职英语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学习方法以及考核形式四个方面对这个教学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五年高职 公共英语课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