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位会员都参与到组织建设中来

来源 :自然之友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hu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2月6日,在武汉市环保局16楼会议室,自然之友武汉小组召开了小组筹备以来的首届会员大会。到场的自然之友会员共28名,按照小组会前制定的大会会议规则,加上允许参与投票的会员共11名,参会会员占全部在册会员(56名)的70%,符合规定的会议人数,选举结果有效。本次会议,参会人员共39名,除了到会的会员之外,还邀请了其他嘉宾,北京办公室负责会员小组管理工作的宁荣菊特来参加。很荣幸,作为自然之友的理事和会员小组的代表,我也见证了这次会员大会的召开,颇有感慨,挺有收获。
  我认为,这次会议是自然之友地方会员小组的建设和发展的标志性会议。先前的地方小组发展。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规范可遵循,没有先例可以借鉴。后来,北京办公室制定出《自然之友会员小组管理办法》草案,多次广泛征求各地会员小组意见,几经修改,终于在理事会上通过。
  该文献的意义在于自然之友在为实现公众参与和推进公民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完成了自己自身的组织建设。要大家参与,要大家遵循程序,要遵循民主原则,落实会员的公平参与,实施公开、公平、公正的小组选举,借以具体落实和体现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在这个及其微小的举措中,却能彰显深远的未来公民社会建设的意义。在会员大会的选举过程中,让每一位会员感受到自己参与“自组织”建设时真正行使了权利,让每一个会员切身体会到作为公民行使自己参与建设自身所在组织时的神圣与尊严。我想,这是未来公民社会的文化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文明诉求,是未来公民社会中的保护公民权益的必由之路。
  2005年7月,河南小组会员大会是第一次依照《自然之友会员小组管理办法》召开的大会,民主产生“自组织”的志愿者服务团队,产生出小组的工作委员会和正副组长。有一位会员刘真,她是退休的公务员,在参与小组会员大会发表感言时,激动得流着眼泪说:“我一生参加过各种各样的选举活动,都没有这一次的选举给我带来如此大的震撼。今天,我见证到真正的选举。虽然,我们的选举活动规模很小,力量很是微薄,但是我看到这个社会在某些层面在进步。虽说整个社会的进步举步维艰,但是它有希望,因为我在大家身上看到有推动公民社会和实践文明社会的人们的存在。我的生命中感受到光明。”我想,这也是我参与自然之友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与向往之一。
  本次的武汉小组会员大会,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大会,是自然之友会员小组发展史的一件盛事。武汉小组是自然之友最早的地方小组,专业团队素养高,策划组织活动能力强,在环保界影响大,召集人徐大鹏老师,多年以来一直在精心培育小组成长,功不可没。近来,在理事会和会员小组学习网络会议等公开场合,他多次一直表露心态,要淡化自己,要逐步退出小组,培养小组年轻人接班,培育建设小组的整个团队力量,并积极推动小组早日召开会员大会。
  武汉的会员大会的成功之一,我认为,不在于当日的大会现场,而在于在正式召开前的三次,甚至多次的筹备工作会议。在大会召开前,如何成立会议组织机构、如何通知会员、如何产生候选人、如何产生大会成果、会员如何投票、如何选举等等繁重而繁琐的细节,他们做得井井有条,比我们河南小组筹备会议时考虑得更加详尽和周全,制定的措施更加科学和规范。听说,他们在开会时,和我们当初筹备时一样,同样都有不同的意见,有过激烈讨论和争论。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会议和真正的筹备,是真正的思想交流,是真正的沟通,是真正的参与,是真正的做事。我认为,在人类文明历史上,无论何种体制的国家和何种制度的组织,如果没有内部争鸣和外界的批评,那么,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团队群体,必会走向衰弱和困窘。
  武汉的会员大会的成功之二,在于会议当天的大会议程的合理设计,在于主办者的精心组织。整个会议按议程进行,高效有序,凸显出武汉小组团队的整体素养,令人叹服。而且,会场气氛活跃,大家专注投入,对具体议题真诚交流,对某一观点坦诚表达。尤其是对于计算投票、复核投票、统计票数等环节,都做得精细认真。
  选举的过程也出现了某些料想到的波动,即对入选工作委员会个别会员弃权的自动替补的问题。而我看到大家心态积极,谦和礼让,个个流露出一种对团队全面建设的真挚关心。这里面有徐大鹏老师的大度宽怀,有刘康福的高风亮节,有夏清的谦隐磊落,让人能感受到这个团队未来的非凡和光明的前程。
  感谢北京办公室让我参加武汉小组会员大会,学习到诸多的东西,让我结识更多的朋友,让河南与武汉两个依临的小组有了互动的渠道和共建的平台。在参会的过程中,我再一次体会到自然之友作为会员制公益环保团队的建制魅力和发展远景,再一次感受到中国未来的公民社会在坚毅的一步步的到来!再一次意识到自然之友会员小组的特色,我们都会努力!
其他文献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已是自然之友十六岁生日!仔细盘点,心里充满了期待。十五周年的年会上,杨东平理事长把我介绍给会员和志愿者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年来,我能感受到社会各界对自然之友的关注。应该说,拥有如此多的关注,自然之友是非常幸运和幸福的。这种关注可以从自然之友开展的各式环保活动中发现,同时也可以在针对自然之友的担忧声中觉察。  自从2005年梁从诫教授离开日常管理工作之后,自然之友的理事会经历了从大
期刊
联合国已确定2005年至2015年为世界水日国际行动10年,主题是“生命之水”。2010年世界水日的主题定为水质量,其目标是:“水质的挑战和机遇的交流”。通过应对水管理过程中日益增多的水资源质量方面的挑战,提高人们对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的认识。鼓励世界各国政府、组织、社区和个人积极关注水质量议题,开展如水资源污染预防、清洁和恢复活动,提高人们对水资源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水资源质量和数量同等重
期刊
2009年12月的一天,在汽车中听到广播里一则新闻:农业部最近为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颁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当时我的反应就是,这是真的吗?  很想知道一直关注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绿色和平是什么态度,但接下来的几天内,没有在主流媒体听到绿色和平对这一事件的表态。  时间不知不觉的过了一个多月,在《新京报》中看到了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的一篇评论,说的就是转基因水稻将危及中国野生水稻及生物多样性。心里不
期刊
在我住地的旁边,高耸着一座硕大的烟囱,每天里边不停止地冒着白烟。虽然我相信在德国这个相当重视环保的国家里,排出的废气肯定达到了排放标准,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的污染,但我仍然十分纳闷,不知道这是家什么样的工厂要24小时排放废气。后来,在询问了当地居民后,才知道这是家垃圾处理厂,而且更让我吃惊的是,这家工厂处理的垃圾竟然大部分是从意大利等国进口的,原因是本地垃圾“吃不饱”。  进口垃圾?在我曾看到的
期刊
任何有利于让中国过上健康快乐生活的导流方式,都是值得倡导的,无论是乐活,还是环保。中国现在正处在环境高度不健康与心灵高度不健康的并发症阶段。  尽管我最崇敬的环保英雄廖晓义女士把乐活变化为了“乐和”,甚至为此推理、集约出了很成规模、顺古通今的一套理论,但是她仍旧伤心地发现,全中国用“乐活”这个词来形容某种生活态度的人,还是比“乐和”要多。  但这不影响许多幻想改良中国环境现实的人想要和“乐活”沾油
期刊
人类试图扮演“上帝”的角色,已经闯入了生物基因的神秘世界,借助分子“剪刀”及“粘合剂”,将生命密码随心所欲地拼接,按自己设计的蓝图重塑地球上的生命。毫无疑问,这场在基因上进行的技术革命,对生物圈和人类未来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遗传工程在农作物上的运用及转基因农作物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引起了全球大辩论。国际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有关转基因生物的政策。以美国为代表大力推广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以欧盟为代表按
期刊
奢华造就的如烟往事    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工作了六十年的人,当我在街头漫步时,会不无感慨地赞美道,北京变得越来越漂亮了。不论是那些春天在公园或街心花园怒放的各色花木,还是沿着公路的隔离带延伸的美轮美奂的丰花月季和绿茵如毯的大片的街头草坪,使这座历经元、明、清三朝的古老都城变成了一座初见端倪的园林城市。但作为一个热爱大自然,崇尚自然界和谐之美的“生态城市”渴望者,望着那纷纷崛起的高耸的“水泥森林”
期刊
距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只有两个多月了,每当在电视、报纸或是网络新闻中看到有关上海世博的报道,总令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2005爱知世博行。  2005年的日本爱知世博会,以“自然的睿智”为主题,第一次邀请NGO、NPO组织入驻世博“地球市民村”,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自2002年代表绿色北京加入“中日韩环境信息网”项目,与三国的环保NGO工作者一起,连续四年致力于传播和共享三国
期刊
案由    1 2009年,环境污染健康损害事件频发  刚刚过去的2009年,我国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问题频发,震惊了社会各界。  7月份,于湖南武冈市东南约10多公里的文坪镇横江村发生大范围血铅超标事件。村民开始要求政府组织给孩子普遍体检,并对被怀疑与铅污染有关的武冈市精炼锰加工厂进行调查,引发群体性事件;7月,内蒙古赤峰市新城区千余市民在饮用自来水后出现腹泻、呕吐、头晕、发热等症状,后赤峰市
期刊
国庆长假,我们全家到向往已久的延庆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游玩,在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美景、领略野鸭等鸟类的风姿的同时,也不免勾起我深深的忧虑,为鸟的生命而担忧。  野鸭湖是官厅水库延庆辖区及环湖海拔479米以下淹没区及滩涂组成的人工湿地。1997年7月延庆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延庆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2002年12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将其升级为市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11月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