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雁”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x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随着环境的治理改善,在我国的许多地方,人们又见到了大雁。
  大雁属于鸭科,形状有点像鹅,又称野鹅。大雁是一种候鸟,在秋分时从我国北方飞向南方,在春分时又从南方飞向北方。古代黄河以北的人,称大雁为“霜信”,因为大雁总是在霜降之前很准时地出现在天空,向南迁徙,所以得名。
  雁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说文解字》里说:雁是一种鸟,雁字由隹、人(亻)表示意义,厂表示读音。厂在古代可读yán,厌(厭)字的声旁也是厂。
  隹,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写作,像一只鸟的样子。隹通常在汉字中表示短尾巴的鸟,有时也和鸟(鳥)字混用。比如鸡在古代既可以写作鷄,又可以写作雞,可见鸟和隹在造字时常常是可以互换的。
  雁在古代也常写作鴈。而在《说文解字》里,雁和鴈却被认为不是一个字。许慎认为,鴈是指鹅。清代段玉裁注文中认为,鴈是野生的鹅,而鹅是家养的鴈。不过,后代的字书,通常把鴈和雁混用,后来一般多写作雁。
  雁(鴈)属于鸟类,古人创造汉字时,只需要创造一个用隹(或鳥)作形旁,用厂作声旁的形声字就可以了,为什么還要在字形中再加入一个人(亻)呢?雁和人有什么关系呢?
  有人也许会猜,大雁在迁徙飞行的时候,会排队型。它们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这也许是雁字里有个人(亻)的原因吧?
  这种推测看上去很有道理。而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解释鴈字时说:“或云鴈足似人也。”意思是说,鴈的脚像人的脚。的确,如果如《说文解字》中所说,鴈就是鹅的话,鹅走路时昂首阔步、两足交替前行的样子,的确有点像人。岂止像人,还简直像是一位走路时常常背着双手,领导派头仍丝毫不减当年的退休老干部。这也是一种很有趣的说法。
  古人早就发现,雁是一种候鸟,它们知道季节的变换,总是秋天飞向南方,春天返回北方,每年如此,很守信用。北宋徐铉等人在《说文解字》的注文中说:“雁,知时鸟,大夫以为挚,昏(婚)礼用之,故从人。”意思是说,由于大雁知道季节的变换,古代的大夫(统治阶层)们常拿它做交往时的见面礼,在举行婚礼时也要用到它,所以雁字里才有一个“人(亻)”。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疏讲《礼记·昏义》中的“昏礼纳采”时,认为婚礼中一定要用雁,一方面是因为雁根据时节的变化而南北迁徙,不会违背季节(失节);同时,又因为雁是“随阳(雌性顺从雄性)之鸟”,代表了妻子顺从丈夫的意思。这种解说,真是包含了满满的封建说教气息。
  而东汉大经学家郑玄,在解释《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大夫执雁”的原因时说:“取其候时而行。”意思是说,让大夫们在交往中拿着雁做见面礼,是因为它善于等候时机而行动。
  而在解释《仪礼·士相见礼》“下大夫相见以雁”时,郑玄又说,这是因为雁“知时飞翔有行列”——既懂得季节的变换,而又能讲究次序,排成整齐的行列。
  在古代礼教社会中,雁被赋予了丰富的人伦色彩。
  明代的字书《正字通》里说: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都要用雁,结婚的当晚,新郎到女方家迎亲的时候,还要献上雁。这是因为雁“顺阴阳往来,不再偶也”。意思是大雁顺从冬春阴阳之气的变化而往来迁徙,而且对伴侣感情专一,丧偶之后,便不再择偶。
  人们还认为,雁是一种充满了智慧的鸟,在夜晚栖息时,会派“雁奴”来站岗放哨,负责警戒。由此说来,大雁真是一种通人性的鸟类,难怪古人会在创造雁字时,在其中增加一个人(亻)字。
  有趣的是,作为见面礼的雁,常常不易捕获,有人就用鹅或鸭子代替雁。于是,雁也就有了伪造、虚假的意义了。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赝本》中说,鹅和大雁长得很像,但德性却和大雁不一样,所以,人们就把以假乱真的东西叫作雁。战国《韩非子·说林下》中,还记录了一则鲁国人以假乱真,将假鼎送给齐国人的故事。“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国人说是假的,鲁国人说是真的,闹得不可开交。
  后来古人专门又造了一个赝字,来表示假的、伪造的东西。今天,我们还常把伪造的文物、书画作品等称为赝品。
  (编辑
其他文献
知悉我在北京,好友功哥热情约饭。说是好友,缘于投缘,几次合作后交集并不多;小我数岁,却称功哥,缘于他的热情豪爽。我正纠结于他的“来家里吃饭”会不会过于讨扰,他又补充:“自己人才会受邀吃‘家里饭’,添双筷子的事儿!”我感动着并欣然赴约。  寒冷冬日,进门便是扑面的家的温暖与浓郁的火锅香味,还有功哥小两口儿略带调侃的寒暄。电视时为谈资时为背景地开着,不时浏览照片墙。片刻,清淡的火锅底料欢快翻涌,热气直
升入初中以后,我感到自己心理上渐渐地有了些变化。不像过去那么开朗、那么爱笑了,变得不爱说话,对周围的事物也没那么大兴趣,像老了似的。感到这些变化后,我自己很着急,想问问有没有调整的方法。  (豆 子)  先让身体动起来,打球跑步啊,或者唱歌跳舞之类的都行,这样可以带动你的心情活跃起来。还有个办法,尝试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和环境,比如上学、放学换条路线走啊,或把自己房间的布置调整一下,让自己有新的发现。
黑暗、凄凉的日子来了。……  你自己的病,你亲近的人们的病痛,老年的凄凉和悲哀……你所爱过的一切,你曾经为着它们完全牺牲了你自己,那一切都完了,毁了。有的是一条下坡路。  你现在能够做什么呢?悲叹?怨恨?你那样做对你自己对别人都不会有好处……  在那棵弯腰的、凋零的树上,叶子更小、更稀了,可是树叶的绿色并没有消退。  那么你也自敛吧,你也与世隔绝,回到你的回忆里,在那儿深深地,在内向的灵魂的深处,
小时候,住在一栋砖木结构的老屋里。老屋同时还居住着堂叔和太奶奶两家人,整日吵吵嚷嚷的:孩子的尖叫,大人的训斥和老人的咳嗽,还有徘徊在大门口鸡群的咯咯声。屋内没有天井,光线暗淡。我们房间在东边,只有一扇砖砌的窗户,窗户正对着邻家的西墙。清早的晨光从墙上反射到屋子里,桐油般抹在床柱和旧桌上。到了傍晚,夕阳下山照在墙上,从窗户弹入房间,多少能驱散一些老房里的发霉气息。  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徽派老房子榫
离开故乡已经四十多个年头了,儿时故乡的草垛在我的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有时候梦里又回到了儿童时代,演绎出与草垛有关的许多故事,醒后却又感到怅然若失……  草垛,是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打麦场 、打谷场的四周,还有房前屋后,高高低低,星罗棋布地排列着,给了村民们精神上的一种温暖,一种光的火焰,一种充满祥和和安宁的守候。它们恪尽职守,日日夜夜守护着村庄,运转着属于村庄的四季轮回。  草垛有好多种,打完麦子
西洋老家具是上世纪初上海流金岁月的遗物,今天的文化人和实业家希望通过这个载体,将怀旧的情绪凝固在自己的家居空间中。    红木蛋型凳卖五元一只    作为一个典型的老克勒,陆康是一个真正意义上靠润笔生活的书法篆刻家,没有固定收入,却因为“回家作业”很多,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陆康的寓所客厅里放置着几十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式家具,靠窗是一对专供客人小坐的硬靠背围栏式皮面沙发椅,对面是一对布面软包扶
“沈浩,你为何又不做作业?你给我站起来!”班主任用黑板擦愤怒地敲了敲讲台。  “不想做。”沈浩懒洋洋地站了起来,摸了摸后脑勺。  教室里哄堂大笑。  “我明天请你爸过来。”  “那我就谢谢你喽!要是你能让我爸来学校,以后我天天给你烧高香!”沈浩将头发往后一甩,做出了一个潇洒的祭拜动作。  “你……你……”班主任脸涨得通红通红。  “我爸早不要我了,我就是在我爸那儿挂个名儿而已,您就别白费力气了。”
少年走在乡间小路上。此时已经是夜里的八点半,刚下晚自习。从学校到家里,有八里多路。这段路,必须要步行,因为家里买不起自行车。这段路,有两个分支,都能到家,但是,一个分支的路边,要经过全村死去的人的大坟地,少年不敢走那一段路;另一个分支,要经过一条小河,河中间一个小桥,桥的两边,是密密麻麻的芦苇荡,过了芦苇荡,有几座孤坟,白天尚可,夜晚经过,也是恐惧。少年无他,只好选择了芦苇荡。  月亮升起来了,少
蔬菜里,黄瓜最大众化,情味最长,四季的餐桌上不可或缺。黄瓜常常牵起一串藤蔓一样的记忆,在岁月的架上缠缠绕绕。  小时候,我家的房前有园子,那是一家人的蔬菜供应基地。每日,母亲将屋内收拾停当,几乎长在菜园里,拔草、打垄、浇水是母亲的功课。母亲嫌我们不管不顾,笨手笨脚,不是踩了秧苗就是破坏了水道,宁愿自己劳作,也懒得叫上我们帮忙。母亲的手被草绿锈着,洗不掉,直到冬天才褪干净。  夏初,豆角的紫花一嘟噜
我是一个在城里长大的孩子,从前的城池有油菜花粉的传播,豆荚的清香,弥漫着农耕气息。年幼时常去乡下,从此便对那些野径疏篱,粗蔬细苇,小屋炊烟,甚至是田地里散发出来的泥土味道,感到亲切。  乡村世界,天地广袤,器物温柔,农事丰盈。  那时我喜欢看农人扶犁而耕,那些被桃花、杏花春雨浇灌过的土地开始苏醒,变得柔软。牛在前面走着,犁铧在田地中哗哗翻出一道口子,土膏泛着青光。一只大鸟,立于田埂,站在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