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麦是个“童话王国”,也是个“养猪王国”。目前,丹麦约有5000个专业化养猪场,出栏的生猪90%用于出口,每年向国际市场供应的生猪总量超过3000万头,占全球猪肉贸易额的23%,是世界第三大猪肉出口国。丹麦人口只有550万,出口的生猪总数,是人口数的近六倍。
在中国,脂肪型猪和土猪瘦肉率一般为38%和45%。而丹麦猪经过不断地改良品种,瘦肉率高达60%。在食用安全方面,丹麦猪肉十分可靠,丹麦出产的猪肉已获得世界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免检待遇。尽管丹麦猪肉质量好,但售价并不比其他国家高。出口到中国的猪肉,有时价格还远低于中国本土猪。
计算机喂食
在丹麦,养猪完全是高科技行业。
丹麦种猪的培育,90%~95%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进行。通过种群间的遗传谱系监控,一头种公猪的精液最多只能用于5%的种母猪,以防近亲繁殖。
母猪产仔,全部安排在封闭式的无菌产房,一般以剖腹产的方式进行。仔猪出生后,被直接放进高效空气过滤隔离器内,全程由人工饲喂无菌牛奶,中间还要接种乳酸杆菌。断奶后的仔猪则转至环境适应间,逐步适应新的环境。这种培育方式可最大限度地消除由母猪和环境传播的疾病,因此,丹麦仔猪极少患有传染性痢疾、支原体肺炎、萎缩性鼻炎和疥癣等疾病。
丹麦的各大养猪场,饲料输送已实现自动化,猪的进食由计算机定时定量控制。每头猪的耳朵上都装有芯片,食槽上装有扫描仪,食槽有活动挡板,每次只允许一头猪进入进食。在进食时段,扫描仪检测到觅食的猪的芯片后,便自动打开挡板让猪进入,计算机则根据这头猪应喂食的量,将饲料倒进食槽。如果进食时间未到,即使猪到食槽觅食,计算机也不会启动开关让猪进入。
由于喂养科学化,丹麦生猪大概经过160天的养殖就可以出栏了。而且生猪的体重、身长、身高、瘦肉率基本相似,所以能在标准的自动化生产线上进行屠宰。屠宰的前期工序如褪毛、开膛以及切割头、腿、尾、身体等大块件,也能自动完成。活猪输入,末端即可生产出餐桌上的食材。
严管抗生素
多年来,在抗生素的严格使用方面,丹麦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国家。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丹麦的养猪业也曾较为普遍地使用抗生素。1995年春,丹麦一家电视台播放了一档名为《一只药猪》的节目,曝光了“猪是如何泡在抗生素的药罐中长大的”的真相,震惊了所有丹麦人。
在广大民众的强烈要求下,1995年之后,丹麦政府下令禁用部分添加了抗生素的饲料。1998年4月,丹麦养猪业宣布:35公斤以上的生猪,将停止使用一切抗生素饲料。到了2000年,丹麦所有食用禽畜不论大小,一律禁用抗生素饲料。
禁用抗生素饲料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丹麦人感染耐药性肠球菌的数量不断减少,而欧盟其他国家,国民感染耐药性肠球菌的数量却在不断上升。有鉴于此,从2006年之后,欧盟不少国家开始学习丹麦的做法,全面禁止抗生素饲料的使用。
为了防止猪受到传染病的威胁,丹麦养猪业执行的防止传染病传播条例,一直是全球最为严格的。例如,养猪场杜绝一切参观活动,那些确需进入养猪场的外来人员,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并在场外隔离48小时以上方可进入生产区。丹麦的养猪场外都架有铁丝网,为的是防止麻雀、野猫等野生动物进入,给猪带来潜在的传染威胁。新购进的种猪,则需在场外隔离一个月方可转入场中。
当猪长成后要屠宰时,屠宰场会用专门的车辆来装运,每次运输后都要对车辆消毒,以避免批次之间的交叉感染。
地下养猪顶上种菜
密集养殖禽畜,毕竟会对空气、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丹麦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70%以上,养猪业又是丹麦畜牧业的重中之重,产值占到其40%以上。因此,养猪场对环境的影响,是环保机构监控的重点。
为了防止养殖规模过大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一个农场拥有的家畜数量达到500个家畜单位时,环保机构就要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评估的结论来决定它是否可以扩大规模。一个家畜单位是指1头母牛,或3头母猪,或30头生猪,或2500只肉鸡。
丹麦的多数农场都实现了畜牧业和种植业的有机结合,禽畜粪便经过发酵处理后,作为天然有机肥料施入农田,从而取代种植业中使用的化肥。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10年丹麦在加尔滕市开建了一座特殊的“猪城”。“猪城”地下一层养猪,顶上则种植西紅柿。西红柿苗能吸收猪棚排放的二氧化碳,还能清除猪舍难闻的异味;猪粪则为西红柿苗提供丰富的肥料。这座“猪城”每年可出栏生猪两万头,生产西红柿1100吨。
在中国,脂肪型猪和土猪瘦肉率一般为38%和45%。而丹麦猪经过不断地改良品种,瘦肉率高达60%。在食用安全方面,丹麦猪肉十分可靠,丹麦出产的猪肉已获得世界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免检待遇。尽管丹麦猪肉质量好,但售价并不比其他国家高。出口到中国的猪肉,有时价格还远低于中国本土猪。
计算机喂食
在丹麦,养猪完全是高科技行业。
丹麦种猪的培育,90%~95%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进行。通过种群间的遗传谱系监控,一头种公猪的精液最多只能用于5%的种母猪,以防近亲繁殖。
母猪产仔,全部安排在封闭式的无菌产房,一般以剖腹产的方式进行。仔猪出生后,被直接放进高效空气过滤隔离器内,全程由人工饲喂无菌牛奶,中间还要接种乳酸杆菌。断奶后的仔猪则转至环境适应间,逐步适应新的环境。这种培育方式可最大限度地消除由母猪和环境传播的疾病,因此,丹麦仔猪极少患有传染性痢疾、支原体肺炎、萎缩性鼻炎和疥癣等疾病。
丹麦的各大养猪场,饲料输送已实现自动化,猪的进食由计算机定时定量控制。每头猪的耳朵上都装有芯片,食槽上装有扫描仪,食槽有活动挡板,每次只允许一头猪进入进食。在进食时段,扫描仪检测到觅食的猪的芯片后,便自动打开挡板让猪进入,计算机则根据这头猪应喂食的量,将饲料倒进食槽。如果进食时间未到,即使猪到食槽觅食,计算机也不会启动开关让猪进入。
由于喂养科学化,丹麦生猪大概经过160天的养殖就可以出栏了。而且生猪的体重、身长、身高、瘦肉率基本相似,所以能在标准的自动化生产线上进行屠宰。屠宰的前期工序如褪毛、开膛以及切割头、腿、尾、身体等大块件,也能自动完成。活猪输入,末端即可生产出餐桌上的食材。
严管抗生素
多年来,在抗生素的严格使用方面,丹麦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国家。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丹麦的养猪业也曾较为普遍地使用抗生素。1995年春,丹麦一家电视台播放了一档名为《一只药猪》的节目,曝光了“猪是如何泡在抗生素的药罐中长大的”的真相,震惊了所有丹麦人。
在广大民众的强烈要求下,1995年之后,丹麦政府下令禁用部分添加了抗生素的饲料。1998年4月,丹麦养猪业宣布:35公斤以上的生猪,将停止使用一切抗生素饲料。到了2000年,丹麦所有食用禽畜不论大小,一律禁用抗生素饲料。
禁用抗生素饲料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丹麦人感染耐药性肠球菌的数量不断减少,而欧盟其他国家,国民感染耐药性肠球菌的数量却在不断上升。有鉴于此,从2006年之后,欧盟不少国家开始学习丹麦的做法,全面禁止抗生素饲料的使用。
为了防止猪受到传染病的威胁,丹麦养猪业执行的防止传染病传播条例,一直是全球最为严格的。例如,养猪场杜绝一切参观活动,那些确需进入养猪场的外来人员,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并在场外隔离48小时以上方可进入生产区。丹麦的养猪场外都架有铁丝网,为的是防止麻雀、野猫等野生动物进入,给猪带来潜在的传染威胁。新购进的种猪,则需在场外隔离一个月方可转入场中。
当猪长成后要屠宰时,屠宰场会用专门的车辆来装运,每次运输后都要对车辆消毒,以避免批次之间的交叉感染。
地下养猪顶上种菜
密集养殖禽畜,毕竟会对空气、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丹麦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70%以上,养猪业又是丹麦畜牧业的重中之重,产值占到其40%以上。因此,养猪场对环境的影响,是环保机构监控的重点。
为了防止养殖规模过大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一个农场拥有的家畜数量达到500个家畜单位时,环保机构就要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评估的结论来决定它是否可以扩大规模。一个家畜单位是指1头母牛,或3头母猪,或30头生猪,或2500只肉鸡。
丹麦的多数农场都实现了畜牧业和种植业的有机结合,禽畜粪便经过发酵处理后,作为天然有机肥料施入农田,从而取代种植业中使用的化肥。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10年丹麦在加尔滕市开建了一座特殊的“猪城”。“猪城”地下一层养猪,顶上则种植西紅柿。西红柿苗能吸收猪棚排放的二氧化碳,还能清除猪舍难闻的异味;猪粪则为西红柿苗提供丰富的肥料。这座“猪城”每年可出栏生猪两万头,生产西红柿11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