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根据临床症状,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对发热病人通过四诊进行分型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发热 辩证 分型 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4-0313-01
发热,也叫低烧。临床上的体温常在37.5~38.50C之间,发热时间在一个月以上。我们从2004年起,对32例长期发热、用抗菌素治疗无效者用中医辩证论治方法进行观察治疗,收到了很好效果,现将治疗体会举例介绍如下:
1 对象、方法和结果
例一:杨××,女,32岁,因高烧住我院治疗。三天后体温即降到38oC左右,因其它因素出院。一个月后,邀余诊治。主证:发热无定时,不恶寒,头痛深重,饮食欠佳,二便正常,舌正常苔薄黄,脉细滑数。脉率90次/分。
诊断:发热——毒热未尽
治则:清热解毒
方药:青蒿30克 板兰根30克 地骨皮30克 黄岑12克
赤芍15克 滑石 30克 三付水煎服
一剂减轻,二剂体温已正常,三剂痊愈.本型多见温热证后,而阴伤不明显者,一般热盛伤阴,此例不伤阴与湿有关,由于湿热稽留绵绵,故邪去不彻底,遗留下发热,治疗用青蒿透邪外出,滑石淡渗利湿清热,使湿以下夺,板兰根、黄岑、赤芍、骨皮清热凉血解毒,并扶正气,因而收到满意效果。
例二、××,男,26岁,患者原有肺结核已钙化。于三月前上感发烧,经一周治疗体温常在37℃——38℃之间,病人每发烧前有微恶寒,精神欠佳,别无殊特不适,舌正常,苔薄白,脉浮滑。
诊断:发热——毒邪未尽
治则:清热解毒
方药:青蒿30克 板兰根30克 骨皮12克 黄岑12克 赤芍15克 滑石 30克 三付水煎服
复诊:服上药后,体温不退,证状同前,发热时有微恶寒,辩证:微恶寒,脉浮滑这说明虽病已三个月,仍有表证存在。
诊断:发热——邪留肺卫
治疗:扶正去邪,解毒退热
方药:绵芪18克 白术12克 防风9克 荆芥9克
薄荷6克 牛旁子9克 桔梗12克 骨皮15克
苇根12克 三付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有效,根据效不更方的原则,续进三剂痊愈。
本型亦为温热病后,初诊时也是“毒热未尽”,忽略了脉浮。微恶风寒是感冒治疗不彻底而邪留肺卫,所以改变治疗后亦收到了效果。
例三,许××,女,28岁,患者发热已月余,脘腹胀硬,午后较甚,两颧发红,手足心热,时有呕恶,夜眠不实,曾多方医治,效不明显,前来就诊,诊其脉滑数,舌正常,厚腻苔。
诊断:发热——食物积滞
治则:化滞清热
方药:焦三仙各18克 郁金12克 大黄9克 内金9克 地骨皮 13克 胡黄连12克 三付水煎服。
复诊:服上药后,体温基本已恢复正常,又用三剂,诸症消除而痊愈。
本病多见于饮食不节,食物积滞,损伤脾胃,影响脾的建运功能而出现脘腹胀硬,舌脉均为食滞表现,积滞日久则发烧,即所谓食积发烧,所以治疗用焦三仙、郁金、大黄、内金消食化滞,胡黄连消热,很快收到效果。
例四,×××,男,28岁,患者发热月余面黄身倦,胸闷不饥,恶心呕吐,脉濡,苔黄腻,一月前曾患高烧。烦闷,口渴不欲饮,按湿温治疗好转,但稽留发热至今。
诊断:发热——湿热留滞
治则:化湿清热
方药:菌陈30克 薄荷9克 火香9克 黄岑12克
连召18克 滑石15克 川朴9克 三付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诸证减轻,又取五剂,一周后痊愈。
本例患者亦是高烧治疗不彻底而残余发热辩证上仍以湿滞中焦为主,故治疗上用菌陈、滑石利湿清热、黄岑、连召燥湿清热、薄荷、火香、川朴化湿透热,三剂减轻,八剂后恢复正常。
例五,张××,男,19岁。
患者发热年余,为此休学。来诊时体质消瘦,疲倦无力,饮食不振,心慌短气,每劳累后诸证增加,脉沉弱无力,舌淡苔薄白。
诊断:气虚发热
治则:益气除热
方药:绵芪18克 白术15克 陈皮12克 柴胡9克 甘草9克
党参12克 升麻9克 当归9克 骨皮18克 三付水煎服
本例主要是脾胃虚弱,生化不足而致虚热。阳气虚弱者不耐劳,劳则阳气外越,故治疗用黄芪补气为主,炙甘草补中为辅,这二味是方中的主要部分,故正复则虚热自去,连服40剂而痊愈,体健康复,二年来未再复发。
2 讨论
一、发热用现代化医学检验方法,目前尚不能查清发热原因,虽有人认为是体温调节功能失常,称“功能性发热”,用调节功能的药物,效不明显而改用中医辩证治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
二、在32例中,见于高烧后阴液受伤者14例,占46%,胃肠道病人10例33%,体质素虚等方面8例,占21%,由此可见,对发熱病的治疗,应当重视保护阴液。
三、发热中伴有消化道症状,不欲饮食等,在临床上能食则有胃气,不能食则无胃气,前人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而治疗中要注意使用开胃气,助消化之剂,如党参,石斛,山查、建曲、麦芽等。
四、例1、2都是出于热病后治疗不彻底,用同样的治法,为什么有收效,有不收效呢?关键是辩证不明:例一虽为毒邪未尽而无恶寒证是病位在里,所以用清热解毒有效。例二有恶寒的表现,前人云“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这说明例二有表证的存在,所以只用清热解毒不见效,而改用扶正,解表退热就收到了满意效果。
五、例3是食物积滞而致的发热,例4是湿热留滞而致的发热,这二例在热源上是不同的,但病变部位都是中焦,又是相同的,故同见胸腹满闷,不欲饮食,恶心,呕吐等中焦阻滞之证,这在临床上要注意到辩证:
积滞——两颧发红、烦急,腹胀硬,按则疼;湿热——面色发黄,困倦,腹痞等,按则舒。分别治疗,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六、气虚发热,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有“阳气者,烦劳则张”劳即所动,张为阳气外越,这是脾阳虚病人发热的机理,故用内经“甘温除大热”之法升阳益气而收效。
七、根据32例发热病人分型多见的脉舌兼证见下表供参考。
【关键词】 发热 辩证 分型 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4-0313-01
发热,也叫低烧。临床上的体温常在37.5~38.50C之间,发热时间在一个月以上。我们从2004年起,对32例长期发热、用抗菌素治疗无效者用中医辩证论治方法进行观察治疗,收到了很好效果,现将治疗体会举例介绍如下:
1 对象、方法和结果
例一:杨××,女,32岁,因高烧住我院治疗。三天后体温即降到38oC左右,因其它因素出院。一个月后,邀余诊治。主证:发热无定时,不恶寒,头痛深重,饮食欠佳,二便正常,舌正常苔薄黄,脉细滑数。脉率90次/分。
诊断:发热——毒热未尽
治则:清热解毒
方药:青蒿30克 板兰根30克 地骨皮30克 黄岑12克
赤芍15克 滑石 30克 三付水煎服
一剂减轻,二剂体温已正常,三剂痊愈.本型多见温热证后,而阴伤不明显者,一般热盛伤阴,此例不伤阴与湿有关,由于湿热稽留绵绵,故邪去不彻底,遗留下发热,治疗用青蒿透邪外出,滑石淡渗利湿清热,使湿以下夺,板兰根、黄岑、赤芍、骨皮清热凉血解毒,并扶正气,因而收到满意效果。
例二、××,男,26岁,患者原有肺结核已钙化。于三月前上感发烧,经一周治疗体温常在37℃——38℃之间,病人每发烧前有微恶寒,精神欠佳,别无殊特不适,舌正常,苔薄白,脉浮滑。
诊断:发热——毒邪未尽
治则:清热解毒
方药:青蒿30克 板兰根30克 骨皮12克 黄岑12克 赤芍15克 滑石 30克 三付水煎服
复诊:服上药后,体温不退,证状同前,发热时有微恶寒,辩证:微恶寒,脉浮滑这说明虽病已三个月,仍有表证存在。
诊断:发热——邪留肺卫
治疗:扶正去邪,解毒退热
方药:绵芪18克 白术12克 防风9克 荆芥9克
薄荷6克 牛旁子9克 桔梗12克 骨皮15克
苇根12克 三付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有效,根据效不更方的原则,续进三剂痊愈。
本型亦为温热病后,初诊时也是“毒热未尽”,忽略了脉浮。微恶风寒是感冒治疗不彻底而邪留肺卫,所以改变治疗后亦收到了效果。
例三,许××,女,28岁,患者发热已月余,脘腹胀硬,午后较甚,两颧发红,手足心热,时有呕恶,夜眠不实,曾多方医治,效不明显,前来就诊,诊其脉滑数,舌正常,厚腻苔。
诊断:发热——食物积滞
治则:化滞清热
方药:焦三仙各18克 郁金12克 大黄9克 内金9克 地骨皮 13克 胡黄连12克 三付水煎服。
复诊:服上药后,体温基本已恢复正常,又用三剂,诸症消除而痊愈。
本病多见于饮食不节,食物积滞,损伤脾胃,影响脾的建运功能而出现脘腹胀硬,舌脉均为食滞表现,积滞日久则发烧,即所谓食积发烧,所以治疗用焦三仙、郁金、大黄、内金消食化滞,胡黄连消热,很快收到效果。
例四,×××,男,28岁,患者发热月余面黄身倦,胸闷不饥,恶心呕吐,脉濡,苔黄腻,一月前曾患高烧。烦闷,口渴不欲饮,按湿温治疗好转,但稽留发热至今。
诊断:发热——湿热留滞
治则:化湿清热
方药:菌陈30克 薄荷9克 火香9克 黄岑12克
连召18克 滑石15克 川朴9克 三付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诸证减轻,又取五剂,一周后痊愈。
本例患者亦是高烧治疗不彻底而残余发热辩证上仍以湿滞中焦为主,故治疗上用菌陈、滑石利湿清热、黄岑、连召燥湿清热、薄荷、火香、川朴化湿透热,三剂减轻,八剂后恢复正常。
例五,张××,男,19岁。
患者发热年余,为此休学。来诊时体质消瘦,疲倦无力,饮食不振,心慌短气,每劳累后诸证增加,脉沉弱无力,舌淡苔薄白。
诊断:气虚发热
治则:益气除热
方药:绵芪18克 白术15克 陈皮12克 柴胡9克 甘草9克
党参12克 升麻9克 当归9克 骨皮18克 三付水煎服
本例主要是脾胃虚弱,生化不足而致虚热。阳气虚弱者不耐劳,劳则阳气外越,故治疗用黄芪补气为主,炙甘草补中为辅,这二味是方中的主要部分,故正复则虚热自去,连服40剂而痊愈,体健康复,二年来未再复发。
2 讨论
一、发热用现代化医学检验方法,目前尚不能查清发热原因,虽有人认为是体温调节功能失常,称“功能性发热”,用调节功能的药物,效不明显而改用中医辩证治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
二、在32例中,见于高烧后阴液受伤者14例,占46%,胃肠道病人10例33%,体质素虚等方面8例,占21%,由此可见,对发熱病的治疗,应当重视保护阴液。
三、发热中伴有消化道症状,不欲饮食等,在临床上能食则有胃气,不能食则无胃气,前人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而治疗中要注意使用开胃气,助消化之剂,如党参,石斛,山查、建曲、麦芽等。
四、例1、2都是出于热病后治疗不彻底,用同样的治法,为什么有收效,有不收效呢?关键是辩证不明:例一虽为毒邪未尽而无恶寒证是病位在里,所以用清热解毒有效。例二有恶寒的表现,前人云“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这说明例二有表证的存在,所以只用清热解毒不见效,而改用扶正,解表退热就收到了满意效果。
五、例3是食物积滞而致的发热,例4是湿热留滞而致的发热,这二例在热源上是不同的,但病变部位都是中焦,又是相同的,故同见胸腹满闷,不欲饮食,恶心,呕吐等中焦阻滞之证,这在临床上要注意到辩证:
积滞——两颧发红、烦急,腹胀硬,按则疼;湿热——面色发黄,困倦,腹痞等,按则舒。分别治疗,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六、气虚发热,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有“阳气者,烦劳则张”劳即所动,张为阳气外越,这是脾阳虚病人发热的机理,故用内经“甘温除大热”之法升阳益气而收效。
七、根据32例发热病人分型多见的脉舌兼证见下表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