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词鉴赏涵盖丰富,涉及文学常识、诗意理解、形象感知、语言品味、表达分析等。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做到“三看”“两品”。
一、“三看”
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小序和注释。“看标题”就是要把握诗词的标题透露给读者的重要信息。标题是诗词的眼睛,它或点明诗词的写作背景,或交代诗词的线索,或明确诗词的体裁,或概括诗词的主要内容,或点明诗词的情感基调。特别是有些诗词的标题含有抒情性(“吟”“咏”“歌”“颂”“寄”“抒怀”“怀古”等)和叙事性(“登”“览”“过”“望”“观”“送”等)的字眼。比如,《暮江吟》写晚上在江边吟哦,抒发心中的情感;《寄李儋元锡》,看标题就可知道这首诗是对李儋元锡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登鹳雀楼》写的是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感;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诗,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送别诗……又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的内容写的是闺房情事,但这并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只需看看标题,作者的意图就显而易见。其实诗人在临近科举考试时,写这首诗献给当时的水部员外郎张籍,向他请教自己的文章写得怎么样。此诗活用比喻,寄意全在诗外,含蓄而又形象。
“看作者”就是要知人论世,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实际情况来理解分析。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唐朝诗人李白和杜甫。李白性格豪放,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也是因为这样,后人称他为“诗仙”。作品如《早发白帝城》《蜀难道》等。杜甫少年时代博览群书,二十岁以后漫游各地,曾经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深厚情谊。后来,杜甫放居长安十年,对朝政的腐败和黑暗有着切身的感受,写的诗往往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安史之乱,长安沦陷,杜甫悲伤地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当唐军得胜时,他又以狂喜的心情写道:“剑外忽传收蓟比,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看小序和注释”,有的诗词前后有小序或注释,这些小序或注释有的交代创作的时间,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有的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的解释诗词中一些难懂的词句。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再如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如果要弄清诗人寂寞的问题,单看诗的内容,不好回答,但只要一看后面有关写作背景的注释,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二、“两品”
在“三看”的基础上,品味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作者炼字和炼句的精彩效果。
诗歌的意境往往由意象来展现。诗词讲究含蓄,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常常借助特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我们解读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揣摩其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如菊花(坚贞)、荷花(高洁)、明月(相思)、梅花(坚强)、竹子(虚心)等意象。此外,经常出现的还有杨柳(离别)、鸿雁、杜鹃(羁旅怀乡)、潇湘(哀婉愁情)、飞蓬、胡琴、羌笛、船帆等,弄清这些意象的经典内涵,无疑有助于对诗词内容的鉴赏。
鉴赏诗词要善于抓关键词句(“诗眼”),仔细揣摩品味。一是传递心情的写颜色的词语。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孤寂凄凉。“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明丽色彩的组合,足见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再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中的“冷”,精练传神地显示出景色的幽静孤寂。二是感情色彩较强的词语。如“好雨知时节”中的“好”,“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三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等。四是点睛之笔的议论抒情句子。如《山居秋暝》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是有规律、有方法可循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深入理解,反复琢磨,及时总结归纳,逐步增强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陈剑平)
一、“三看”
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小序和注释。“看标题”就是要把握诗词的标题透露给读者的重要信息。标题是诗词的眼睛,它或点明诗词的写作背景,或交代诗词的线索,或明确诗词的体裁,或概括诗词的主要内容,或点明诗词的情感基调。特别是有些诗词的标题含有抒情性(“吟”“咏”“歌”“颂”“寄”“抒怀”“怀古”等)和叙事性(“登”“览”“过”“望”“观”“送”等)的字眼。比如,《暮江吟》写晚上在江边吟哦,抒发心中的情感;《寄李儋元锡》,看标题就可知道这首诗是对李儋元锡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登鹳雀楼》写的是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感;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诗,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送别诗……又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的内容写的是闺房情事,但这并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只需看看标题,作者的意图就显而易见。其实诗人在临近科举考试时,写这首诗献给当时的水部员外郎张籍,向他请教自己的文章写得怎么样。此诗活用比喻,寄意全在诗外,含蓄而又形象。
“看作者”就是要知人论世,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实际情况来理解分析。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唐朝诗人李白和杜甫。李白性格豪放,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也是因为这样,后人称他为“诗仙”。作品如《早发白帝城》《蜀难道》等。杜甫少年时代博览群书,二十岁以后漫游各地,曾经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深厚情谊。后来,杜甫放居长安十年,对朝政的腐败和黑暗有着切身的感受,写的诗往往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安史之乱,长安沦陷,杜甫悲伤地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当唐军得胜时,他又以狂喜的心情写道:“剑外忽传收蓟比,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看小序和注释”,有的诗词前后有小序或注释,这些小序或注释有的交代创作的时间,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有的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的解释诗词中一些难懂的词句。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再如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如果要弄清诗人寂寞的问题,单看诗的内容,不好回答,但只要一看后面有关写作背景的注释,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二、“两品”
在“三看”的基础上,品味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作者炼字和炼句的精彩效果。
诗歌的意境往往由意象来展现。诗词讲究含蓄,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常常借助特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我们解读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揣摩其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如菊花(坚贞)、荷花(高洁)、明月(相思)、梅花(坚强)、竹子(虚心)等意象。此外,经常出现的还有杨柳(离别)、鸿雁、杜鹃(羁旅怀乡)、潇湘(哀婉愁情)、飞蓬、胡琴、羌笛、船帆等,弄清这些意象的经典内涵,无疑有助于对诗词内容的鉴赏。
鉴赏诗词要善于抓关键词句(“诗眼”),仔细揣摩品味。一是传递心情的写颜色的词语。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孤寂凄凉。“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明丽色彩的组合,足见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再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中的“冷”,精练传神地显示出景色的幽静孤寂。二是感情色彩较强的词语。如“好雨知时节”中的“好”,“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三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等。四是点睛之笔的议论抒情句子。如《山居秋暝》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是有规律、有方法可循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深入理解,反复琢磨,及时总结归纳,逐步增强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