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教育者务必要用活的思想、活的思维、活的方法、活的语言来面对一个个活的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12-084-01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辛勤耕耘在讲坛的老师们无不为能寻找到一个能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而苦苦追寻、求索。从新课标的确立到教材的改编,无论怎么改。但目的只能是一个——我们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成长的需要。我在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使我清醒地看到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衡量我们的教学优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看一个标志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老师转变观念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从表面上看只是改变了教材,实质上是在改造人,改造与课程利益相关的每一个成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必须要改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转、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辩论等一切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方法都要运用得恰到好处。我们要运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原来的教学成果和失误,而不能一夜之间来一个彻底的革命。从教育意识上看,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其次,看两个重点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从思想意识到教学设计,都要尽可能的考虑多给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对语文教学来说。落实读是首选目标。读,不能让学生一遍一遍的傻读,要实现读一遍有一遍的目的,读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教师不能停留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上。要在如何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去发现疑问上下功夫。要切实引领学生在语感障碍处读,在意犹未尽处读,在美文喷涌处读,在情感渲泄处读,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读的目标。
第三,看三个目标的落实。三个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是看你是否重视了“双基”教学,也就是看你的教学重点是否突出了,难点是否突破了。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实的、扎实的、真实的、朴实的,如果你的课堂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说明你没有注意落实“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
二是看该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的是否让学生经历了,体验了,使学生在经历、体验中获得学习知识、思想、方法和经验。
三是看你是否运用了十分适宜的方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端正学习态度,营造出师生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就数学课堂来说,首先要看你是否运用了课本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数学的逻辑魅力;语言艺术的感染力;操作性强的激励形式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当学生认识到数学有用,习题有趣,讨论有价值,有滋味时,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教师的点拨语言才能激荡人心,催人奋进向上,学生才想学愿学,带着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去学,他才能学得好。
第四,看教师“四性”教学的体现。
生活性。例如数学。它原本来源于生活,后来提炼为数学,服务于实践。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迷,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要与大自然、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要讲来源(来源于生活),要讲用途(服务于生活、学校、科技等),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并不抽象、枯燥,而是一门看得见用得上的文化科学知识。
生命性。为什么要强调课堂要具有生命性?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生命体是指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所以,我们的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活动能力,要努力追求一个“活”字。首先是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活,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活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课堂的气氛才能活起来。
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思想。正如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也不能改变的。老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老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观察,感受事物,自己分析思考问题。因为学问学问,要在学中问,问中学。
第五,看四种状态的表现。
参与状态。参与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积极主动的参与。无论哪种形式的出现,都要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和学生已具有的学习习惯、动机来随机应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到有趣,动心、动情。
情绪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多种多样,积极的情绪他们会乐意的、愉快的、主动的;消极情绪就会出现不情愿的、反感的、被动的。
交往状态。课堂是个互动的群体,老师在驾驭课堂时就要精心组织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往,要指导学生重交往、愿交往、会交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会听、能说、善辩的能力。交往形式应当是开放的,生生交往、组际交往、师生交往就不拘一格。同时在交往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学会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补充自己的想法,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生成状态:所谓生成就是自然形成。教学生成。就是自然形成知识与方法,它是与你的教学预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人曾这样说,既然课堂是生成的,可化简备课或不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生成的知识和方法大多是课本上已有的,只不过是要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交流、发现、总结而形成的知识和方法,这就是创新。
总之,我们的教学功在今天,利在明天。不管教学评价体系怎样,作为教育者,务必把握一点,我们必须要用活的思想、活的思维、活的方法、活的语言来面对一个个活的课堂。在课本与学生之间要扮演一个学生喜欢的“红娘”,万万不能成为令人讨厌的“第三者”!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12-084-01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辛勤耕耘在讲坛的老师们无不为能寻找到一个能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而苦苦追寻、求索。从新课标的确立到教材的改编,无论怎么改。但目的只能是一个——我们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成长的需要。我在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使我清醒地看到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衡量我们的教学优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看一个标志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老师转变观念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从表面上看只是改变了教材,实质上是在改造人,改造与课程利益相关的每一个成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必须要改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转、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辩论等一切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方法都要运用得恰到好处。我们要运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原来的教学成果和失误,而不能一夜之间来一个彻底的革命。从教育意识上看,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其次,看两个重点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从思想意识到教学设计,都要尽可能的考虑多给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对语文教学来说。落实读是首选目标。读,不能让学生一遍一遍的傻读,要实现读一遍有一遍的目的,读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教师不能停留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上。要在如何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去发现疑问上下功夫。要切实引领学生在语感障碍处读,在意犹未尽处读,在美文喷涌处读,在情感渲泄处读,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读的目标。
第三,看三个目标的落实。三个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是看你是否重视了“双基”教学,也就是看你的教学重点是否突出了,难点是否突破了。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实的、扎实的、真实的、朴实的,如果你的课堂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说明你没有注意落实“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
二是看该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的是否让学生经历了,体验了,使学生在经历、体验中获得学习知识、思想、方法和经验。
三是看你是否运用了十分适宜的方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端正学习态度,营造出师生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就数学课堂来说,首先要看你是否运用了课本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数学的逻辑魅力;语言艺术的感染力;操作性强的激励形式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当学生认识到数学有用,习题有趣,讨论有价值,有滋味时,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教师的点拨语言才能激荡人心,催人奋进向上,学生才想学愿学,带着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去学,他才能学得好。
第四,看教师“四性”教学的体现。
生活性。例如数学。它原本来源于生活,后来提炼为数学,服务于实践。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迷,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要与大自然、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要讲来源(来源于生活),要讲用途(服务于生活、学校、科技等),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并不抽象、枯燥,而是一门看得见用得上的文化科学知识。
生命性。为什么要强调课堂要具有生命性?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生命体是指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所以,我们的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活动能力,要努力追求一个“活”字。首先是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活,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活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课堂的气氛才能活起来。
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思想。正如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也不能改变的。老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老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观察,感受事物,自己分析思考问题。因为学问学问,要在学中问,问中学。
第五,看四种状态的表现。
参与状态。参与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积极主动的参与。无论哪种形式的出现,都要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和学生已具有的学习习惯、动机来随机应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到有趣,动心、动情。
情绪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多种多样,积极的情绪他们会乐意的、愉快的、主动的;消极情绪就会出现不情愿的、反感的、被动的。
交往状态。课堂是个互动的群体,老师在驾驭课堂时就要精心组织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往,要指导学生重交往、愿交往、会交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会听、能说、善辩的能力。交往形式应当是开放的,生生交往、组际交往、师生交往就不拘一格。同时在交往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学会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补充自己的想法,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生成状态:所谓生成就是自然形成。教学生成。就是自然形成知识与方法,它是与你的教学预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人曾这样说,既然课堂是生成的,可化简备课或不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生成的知识和方法大多是课本上已有的,只不过是要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交流、发现、总结而形成的知识和方法,这就是创新。
总之,我们的教学功在今天,利在明天。不管教学评价体系怎样,作为教育者,务必把握一点,我们必须要用活的思想、活的思维、活的方法、活的语言来面对一个个活的课堂。在课本与学生之间要扮演一个学生喜欢的“红娘”,万万不能成为令人讨厌的“第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