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肢体语言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借由身体动作的配合,辅助音乐形式表达出一定的意义,能够于无声处引领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体会音乐的美感。肢体语言的运用是音乐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途径,借助于这种方式,能够创设真正受学生喜爱的音乐课堂。
【关键词】肢体语言;音乐情景;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71
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够在特点情景中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同样是彼此沟通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具有无声、运动这两个特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恰当、传神的肢体语言的运用,能够深刻的表达出许多语言都无法表述的情感和思想,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运用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课本身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更是小学生打好音乐基础,接受音乐素养训练,艺术熏陶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课堂上教师能否调动更为灵活、生动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上好音乐课的前提。丰富的肢体语言,能够解放学生对于艺术感受力的束缚,更好的产生共鸣,激起兴趣。
二. 运用肢体语言创设音乐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学习歌曲或欣赏音乐时,往往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音乐的大门,而教师如果仅仅是干巴巴的站在讲台上,那与音乐无法融合成一个整体,似乎就是为了播放音乐而去播放它的,但如果教师在引入新的歌曲学习时,能够配合音乐拍手,或者有节奏的跺脚,这种“手舞足蹈”不需要使用过多组织课堂的语言,就能够感染学生投入到音乐之中,注意力和兴趣自然就浓厚的多。[1]
例如在教学低年级的《玩具进行曲》时,如果教师根据歌曲旋律,一边做出点头、踮脚跟、掐腰等动作,就像玩具小锡兵在活动一样。这种肢体语言胜过教师言语的情景创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年级《苗岭的早晨》欣赏课教学中,老师先播放了引子部分:苗岭的清晨云雾缭绕,宁静的林间不时传来鸟儿清脆的叫声…这时,老师穿着苗族的服饰,跳着苗族的舞蹈,和优美的旋律融为一体。台下掌声一片,学生被眼前所见、所听深深的吸引住了,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就高涨起来,整节课就达到了很完美的效果。
三. 引导学生运用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表演或展示,它是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表达情感及个人理解的一种方式。在欣赏或学习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时,情感的欢乐、悲伤、雄浑、激昂等都可以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2]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往往不能用较为鲜活的语言元素去表达自己的内心,而如何能够了解聆听或学习音乐、歌曲的情感反馈呢?肢体语言就具有这样的一种魔力了。
例如在教学《过新年》这首歌曲时,通过引导学生把“咚咚咚咚呛”这样的歌词配合有节奏拍手的肢体语言,充分表达出过大年的快乐和喜庆,在运用肢体语言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歌中快乐、喜庆的氛围。同时,肢体语言还能够带动出学生情感的变化,如果学生的乐感和艺术感手力不强,但是借助肢体语言,学生的情感能够有所迁移并受到带动,不失为一种体会作品情感的途径。
在低年级欣赏课《鸭子拌嘴》教学中,由于这是首民族打击乐欣赏曲,低年级学生比较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请几位小朋友来扮演小鸭子,模仿鸭子吵架的动作,并借助小镲来表演“鸭子拌嘴”。直观形象的肢体语言,帮助孩子了解了我国民族打击乐器丰富的表现力以及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 运用肢体语言,增强课堂互动性
音乐课堂应是灵动而赋予趣味性的,这样才能够深受学生喜爱。音乐课堂不能只是老师的“讲堂”,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交流情感的平台。因此在音乐课上,恰到好处的运用肢体语言,学生能够更好的彼此交流、欣赏,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
例如在教学《找朋友》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设计边唱、边相互拍手、拍肩膀等交互型肢体语言,或者小组合作,设计出属于自己小组的表现友好的肢体语言,边唱边做动作,这样生生之间不仅仅是通过歌唱交流情感,更是通过肢体上的语言去表达去交流,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也更好。
在《火车开啦》这课教学中,可以把课堂设计成火车站,学生排队开火车,边唱边表演,设计火车司机开火车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火车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歌曲强弱表现力,同学间相互合作,将课堂气氛推上了高潮。
肢体语言的运用策略
⑴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教学民主
肢体语言的表现和表达,不是要让学生向牵线木偶一样,跟着教师学动作,那就成了机械的模仿,而不是鲜活灵动的教学语言和表达方式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贵在引导和生发学生使用肢体语言的兴趣,使学生更加自信、更愿意表现自己。[3]因此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一定是教师统一、刻板的规定,大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或者尽情展示自己,用自己设计或想做的动作来配合音乐,表达情感。
例如在唱游《草原就是我的家》时,引导学生想想蒙古族的小朋友在草原上骑马的动作是怎么样的?很多小朋友表现的动作都不一样,让他们自由的发挥,加入歌曲伴奏,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⑵关注约定俗成的肢体语言,提高教学效率
音乐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班内约定俗称的肢体语言,表达具体、规律的某种情感、节奏、声调或者是引导学生唱好某一特定的旋律。这样便于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能够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能更快、更好的学会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许多学生都有音准不到位或节奏跟不上的情况,教师很难做到一个个去纠正,也不便于让素质较好的学生做小老师辅导,因为音乐的乐感、音准往往都是一种天资,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识谱、视唱时辅助以一些肢体语言的运用,帮助学生通过手势点一点、节奏划一划等方法更快的掌握音准、理清歌曲的节奏,更好的学会歌曲,体验到音乐学习的快乐。
肢体语言是音乐课堂教学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巧妙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使教师教的高效、愉悦,学生学的轻松、有乐趣。通过肢体语言的运用,能够营造出一种民主、交流的氛围,这也与新课标中对于音乐教学的目标、要求一脉相承,是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袁善琦编著.儿童趣味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2]廖乃雄编著.音乐教学法.中国音乐学院出版,2005,7.
[3]曹理,何工编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6.
【关键词】肢体语言;音乐情景;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71
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够在特点情景中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同样是彼此沟通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具有无声、运动这两个特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恰当、传神的肢体语言的运用,能够深刻的表达出许多语言都无法表述的情感和思想,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运用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课本身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更是小学生打好音乐基础,接受音乐素养训练,艺术熏陶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课堂上教师能否调动更为灵活、生动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上好音乐课的前提。丰富的肢体语言,能够解放学生对于艺术感受力的束缚,更好的产生共鸣,激起兴趣。
二. 运用肢体语言创设音乐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学习歌曲或欣赏音乐时,往往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音乐的大门,而教师如果仅仅是干巴巴的站在讲台上,那与音乐无法融合成一个整体,似乎就是为了播放音乐而去播放它的,但如果教师在引入新的歌曲学习时,能够配合音乐拍手,或者有节奏的跺脚,这种“手舞足蹈”不需要使用过多组织课堂的语言,就能够感染学生投入到音乐之中,注意力和兴趣自然就浓厚的多。[1]
例如在教学低年级的《玩具进行曲》时,如果教师根据歌曲旋律,一边做出点头、踮脚跟、掐腰等动作,就像玩具小锡兵在活动一样。这种肢体语言胜过教师言语的情景创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年级《苗岭的早晨》欣赏课教学中,老师先播放了引子部分:苗岭的清晨云雾缭绕,宁静的林间不时传来鸟儿清脆的叫声…这时,老师穿着苗族的服饰,跳着苗族的舞蹈,和优美的旋律融为一体。台下掌声一片,学生被眼前所见、所听深深的吸引住了,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就高涨起来,整节课就达到了很完美的效果。
三. 引导学生运用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表演或展示,它是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表达情感及个人理解的一种方式。在欣赏或学习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时,情感的欢乐、悲伤、雄浑、激昂等都可以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2]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往往不能用较为鲜活的语言元素去表达自己的内心,而如何能够了解聆听或学习音乐、歌曲的情感反馈呢?肢体语言就具有这样的一种魔力了。
例如在教学《过新年》这首歌曲时,通过引导学生把“咚咚咚咚呛”这样的歌词配合有节奏拍手的肢体语言,充分表达出过大年的快乐和喜庆,在运用肢体语言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歌中快乐、喜庆的氛围。同时,肢体语言还能够带动出学生情感的变化,如果学生的乐感和艺术感手力不强,但是借助肢体语言,学生的情感能够有所迁移并受到带动,不失为一种体会作品情感的途径。
在低年级欣赏课《鸭子拌嘴》教学中,由于这是首民族打击乐欣赏曲,低年级学生比较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请几位小朋友来扮演小鸭子,模仿鸭子吵架的动作,并借助小镲来表演“鸭子拌嘴”。直观形象的肢体语言,帮助孩子了解了我国民族打击乐器丰富的表现力以及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 运用肢体语言,增强课堂互动性
音乐课堂应是灵动而赋予趣味性的,这样才能够深受学生喜爱。音乐课堂不能只是老师的“讲堂”,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交流情感的平台。因此在音乐课上,恰到好处的运用肢体语言,学生能够更好的彼此交流、欣赏,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
例如在教学《找朋友》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设计边唱、边相互拍手、拍肩膀等交互型肢体语言,或者小组合作,设计出属于自己小组的表现友好的肢体语言,边唱边做动作,这样生生之间不仅仅是通过歌唱交流情感,更是通过肢体上的语言去表达去交流,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也更好。
在《火车开啦》这课教学中,可以把课堂设计成火车站,学生排队开火车,边唱边表演,设计火车司机开火车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火车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歌曲强弱表现力,同学间相互合作,将课堂气氛推上了高潮。
肢体语言的运用策略
⑴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教学民主
肢体语言的表现和表达,不是要让学生向牵线木偶一样,跟着教师学动作,那就成了机械的模仿,而不是鲜活灵动的教学语言和表达方式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贵在引导和生发学生使用肢体语言的兴趣,使学生更加自信、更愿意表现自己。[3]因此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一定是教师统一、刻板的规定,大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或者尽情展示自己,用自己设计或想做的动作来配合音乐,表达情感。
例如在唱游《草原就是我的家》时,引导学生想想蒙古族的小朋友在草原上骑马的动作是怎么样的?很多小朋友表现的动作都不一样,让他们自由的发挥,加入歌曲伴奏,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⑵关注约定俗成的肢体语言,提高教学效率
音乐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班内约定俗称的肢体语言,表达具体、规律的某种情感、节奏、声调或者是引导学生唱好某一特定的旋律。这样便于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能够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能更快、更好的学会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许多学生都有音准不到位或节奏跟不上的情况,教师很难做到一个个去纠正,也不便于让素质较好的学生做小老师辅导,因为音乐的乐感、音准往往都是一种天资,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识谱、视唱时辅助以一些肢体语言的运用,帮助学生通过手势点一点、节奏划一划等方法更快的掌握音准、理清歌曲的节奏,更好的学会歌曲,体验到音乐学习的快乐。
肢体语言是音乐课堂教学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巧妙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使教师教的高效、愉悦,学生学的轻松、有乐趣。通过肢体语言的运用,能够营造出一种民主、交流的氛围,这也与新课标中对于音乐教学的目标、要求一脉相承,是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袁善琦编著.儿童趣味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2]廖乃雄编著.音乐教学法.中国音乐学院出版,2005,7.
[3]曹理,何工编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