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有这样一个童话:一位爱慕虚荣的女孩,偶然穿上了一双精美绝伦的红舞鞋,然后开始不停地跳舞,直到精疲力竭,最后只好砍掉了双脚。故事看起来十分无奈,但在演员这个行业里,不少人都渴望在名利的舞台上一直跳下去,而俞飞鸿一出道就顺风顺水,几乎没有怎么费力,就拥有了自己的红舞鞋,但她很快为此感到厌倦,只不过脱鞋的过程轻松随意,而她也成了惊鸿照影的“女神”。
苏轼曾有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飞鸿那复计东西。”诗中意境颇似俞飞鸿的心境。作家韩松落将俞飞鸿誉为“偶然派”的传人,说她偶尔投影,转瞬消失,艳丽又若有所思,在场又不在场,故而虽出场频率不高,却总能让观众念念不忘。而事实上,俞飞鸿之所以漫不经心,皆因太在意内心的感受,她坚信日子是自己的,而这种坦然和放松,成就了她的清淡与美丽。
我是个特别宝贝自己的人,
我不能为了演戏付出全部的生活
和秀兰·邓波儿一样,俞飞鸿是被命运推上演艺之路的。虽然生于书香门第,父母都是理工科的学者,但与文艺有关的机会,她一次都没错过。俞飞鸿6岁被挑去学舞蹈,8岁时出演了生命里的首部电影,16岁当上了女主角,大三时进军好莱坞,毕业后留校任教,这一切都顺利得让人嫉妒,但她逐渐对生命的轨迹产生了质疑,总觉得那些并非自己想要的生活。
去美国拍戏时,制片和编剧曾问过俞飞鸿:“愿不愿意留在好莱坞发展,我们可以帮你办签证。”但俞飞鸿不为所动,她总觉得好莱坞女星的生活与自己无关,她要回北京继续学业,然后跟导演系毕业的同学合作,拍他们的作品。
在其他女演员还在为了争取试镜的机会来回奔波的时候,俞飞鸿已经留校当了班主任。彼时的她工作清闲,偶尔挑一部喜欢的戏调剂一下生活,一切看上去再完美不过。但她认为自己所讲的都是老师教给自己的东西,没有那种厚重的实践经验。每次系里开会,系主任说:“俞老师说两句吧。”她就特别不愿意开口,总是不由自主往后退。后来她帮同学做策划找投资,更是感受到了自己在专业上的局限,于是便毅然放弃了安逸的生活,跑到国外深造。
两年半之后,《牵手》的剧本交到了俞飞鸿的手上。当时片方希望她出演夏晓雪,但俞飞鸿却对“第三者”王纯的角色发生了兴趣。与片方沟通后,她马上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回国,塑造了史上最不招人恨的“小三”形象。凭借《牵手》,俞飞鸿一夜成名,她本可以乘风直上,却偏偏少了那么一点儿企图心。在别的演员看来,只要有戏演,能走红,吃再多的苦也值得,而俞飞鸿深以为苦:“演员的悲哀是一旦上了轨道,就没法停下来,请一天假,剧组会损失很多钱,完全是身不由己的状态。”
俞飞鸿是一个恋家的人,会不遗余力将酒店布置出家的感觉,但剧组永远处于漂泊状态,且说走就走。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很厌倦工作,每次外出前收拾行李箱,她都会为了带什么、不带什么而斟酌再三,读懂内心的恐惧后,俞飞鸿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工作。她说:“我是一个特别宝贝自己的人,我不能为了演戏付出全部的生活,活得越平淡,越没有什么,我就越踏实。”
十年一觉电影梦,
我做了一件很奢侈的事
有那么几年,俞飞鸿忽然从人间蒸发了,荧屏上再无她的踪迹,而对于一个女演员来说,那正是发展最好的时机。于是坊间开始出现种种传闻,有人说她嫁人生子,还有人说她做了富商的情妇。事实上,俞飞鸿只是躲了起来,悄悄雕琢一个奢侈的梦境。
梦境的来源是一篇名为《银杏银杏》的小说,小说不过万余言,但俞飞鸿读过之后,再也无法放下。于是,她开始不停地向自己的导演朋友们推荐这个故事,并在一次次地讲述和描绘中丰富着故事的情节。10年过去,没人在意她的推荐,俞飞鸿却一直念念不忘,以至于老友王朔忍不住对她说:“你既然故事讲得比原作还要好,为什么不自己来拍呢?”姜文也热心地将自己的创作团队介绍给了她,鼓励她不妨一试。
刚产生做导演的念头时,俞飞鸿被吓了一跳:她是最怕麻烦的人,而拍电影是大工程,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虽然强压下了念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的力量还是驱使她下定了拍戏决心。
从2004年开始,俞飞鸿推掉了所有的片约,开始一门心思写剧本。因为缺乏编剧经验,她经常灵感枯竭;后来终于写好了剧本,却又在寻找投资的道路上屡屡碰壁。她说自己笨到几乎有些蠢,只会一遍遍为投资人讲故事,保证自己会真诚地拍摄,但又坦言无法保证票房,因为不懂商业运作。这种过分的坦诚吓跑了不少投资人。有人建议俞飞鸿尝试小成本电影,她却不惜投资4000万,为此贴上了自己的房子和积蓄……“人有了基本的生活条件,多一点不会让你更富有,少一点也不会让你更贫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她当时最简单的想法。
因为云南雨季提前来临,拍摄地遭遇泥石流。俞飞鸿不得不停机1个半月,每天的损失高达几十万,她内心如烈火烹油,却不得不强颜欢笑鼓舞士气。有时为了寻找一处胜景,她能带着剧组翻山越岭走上一整天,从无抱怨。8个月的拍摄期,多数人水土不服,唯独看似娇弱的俞飞鸿像打了鸡血一样,一次也没病过。直到拍摄工作结束回到北京,松弛下来的俞飞鸿才颓然倒下,发了整整一周的烧,醒来时恍如隔世,直呼“大梦谁先觉”。
《爱有来生》原定于暑期上映,但因为俞飞鸿对拷贝质量不满,坚持自掏腰包重新拷贝,结果错过了七夕档,还同《非常完美》等影片的档期撞车,因此票房并不理想。但俞飞鸿收获了一种圆满的心境:“我用心做了一件很奢侈的事,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坦然就是什么样的结果我也能承受
《爱有来生》之后,俞飞鸿整整在家休养了两年。而那是国内电影业发展最为迅疾的一段日子,圈内新面孔辈出,但她并没有多着急。她说:“我挺享受自在的生活。车,有一个能代步就行;房子,有一个能安居就行。在家宅着,上上网,做蛋糕和饼干。其实我也不吃,就是送人。下午打打球,出一身汗,回来洗洗澡,看美剧,散步……我一点也不神秘,只是我觉得自个儿的生活是自个儿的,我犯不着昭告天下。”
女性过了一定的年纪,全社会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期待,似乎当事人如果不走进婚姻,就无法过上正常的生活。但俞飞鸿年过40岁依然单身,且悠游自在。对于外界的不解,她坦然接受:“我不会把人家对你的眼光,造就成一种压力。我的日子每天都是24小时,每分钟都是我自己在过。别人夸你最多5分钟,这是人家茶余饭后的那么一点时间,我何苦要把每天的24小时换成5分钟的虚荣呢?”
对于演戏,俞飞鸿并不排斥,但不喜欢为了经济利益而马不停蹄地赶进度。因此,她也会不时地在影视剧里客串一两次,毫无“归来已是物是人非”的寂寥感。经历过多年的紧张和跌宕、寂寞与疏离后,俞飞鸿已经变得越来越坦然:“坦然就是什么样的结果我都能承受,不会患得患失,小时候总是期盼,这个好,那个不好,而现在,好与不好我都会认为是生命对我的一种恩赐。”
在电视剧《大丈夫》中,俞飞鸿饰演一位单亲妈妈,完成了从失婚到自立的蜕变历程。当初接这部戏,她不过是给电影学院的师兄帮忙,加上角色新鲜有趣,所以便决意一试,没想到却意外成为剧中最讨喜的角色,俘获了无数观众的心,成为大家公认的女神。但她很难被“女神”的称号打动,只是笑言:“我就是我这个年龄应该有的状态吧,不卑不亢,不妄自菲薄,不自暴自弃。”
跟许多圈内的“拼命三娘”相比,俞飞鸿显得有些不敬业,但无疑她活得更自在。虽然为了脱下命运的红舞鞋付出良多,但她终于找到了适脚的鞋子,享受到了恣意安行的快乐。
(霜晨月摘自《莫愁·智慧女性》)(责编 悬塔塔)
苏轼曾有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飞鸿那复计东西。”诗中意境颇似俞飞鸿的心境。作家韩松落将俞飞鸿誉为“偶然派”的传人,说她偶尔投影,转瞬消失,艳丽又若有所思,在场又不在场,故而虽出场频率不高,却总能让观众念念不忘。而事实上,俞飞鸿之所以漫不经心,皆因太在意内心的感受,她坚信日子是自己的,而这种坦然和放松,成就了她的清淡与美丽。
我是个特别宝贝自己的人,
我不能为了演戏付出全部的生活
和秀兰·邓波儿一样,俞飞鸿是被命运推上演艺之路的。虽然生于书香门第,父母都是理工科的学者,但与文艺有关的机会,她一次都没错过。俞飞鸿6岁被挑去学舞蹈,8岁时出演了生命里的首部电影,16岁当上了女主角,大三时进军好莱坞,毕业后留校任教,这一切都顺利得让人嫉妒,但她逐渐对生命的轨迹产生了质疑,总觉得那些并非自己想要的生活。
去美国拍戏时,制片和编剧曾问过俞飞鸿:“愿不愿意留在好莱坞发展,我们可以帮你办签证。”但俞飞鸿不为所动,她总觉得好莱坞女星的生活与自己无关,她要回北京继续学业,然后跟导演系毕业的同学合作,拍他们的作品。
在其他女演员还在为了争取试镜的机会来回奔波的时候,俞飞鸿已经留校当了班主任。彼时的她工作清闲,偶尔挑一部喜欢的戏调剂一下生活,一切看上去再完美不过。但她认为自己所讲的都是老师教给自己的东西,没有那种厚重的实践经验。每次系里开会,系主任说:“俞老师说两句吧。”她就特别不愿意开口,总是不由自主往后退。后来她帮同学做策划找投资,更是感受到了自己在专业上的局限,于是便毅然放弃了安逸的生活,跑到国外深造。
两年半之后,《牵手》的剧本交到了俞飞鸿的手上。当时片方希望她出演夏晓雪,但俞飞鸿却对“第三者”王纯的角色发生了兴趣。与片方沟通后,她马上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回国,塑造了史上最不招人恨的“小三”形象。凭借《牵手》,俞飞鸿一夜成名,她本可以乘风直上,却偏偏少了那么一点儿企图心。在别的演员看来,只要有戏演,能走红,吃再多的苦也值得,而俞飞鸿深以为苦:“演员的悲哀是一旦上了轨道,就没法停下来,请一天假,剧组会损失很多钱,完全是身不由己的状态。”
俞飞鸿是一个恋家的人,会不遗余力将酒店布置出家的感觉,但剧组永远处于漂泊状态,且说走就走。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很厌倦工作,每次外出前收拾行李箱,她都会为了带什么、不带什么而斟酌再三,读懂内心的恐惧后,俞飞鸿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工作。她说:“我是一个特别宝贝自己的人,我不能为了演戏付出全部的生活,活得越平淡,越没有什么,我就越踏实。”
十年一觉电影梦,
我做了一件很奢侈的事
有那么几年,俞飞鸿忽然从人间蒸发了,荧屏上再无她的踪迹,而对于一个女演员来说,那正是发展最好的时机。于是坊间开始出现种种传闻,有人说她嫁人生子,还有人说她做了富商的情妇。事实上,俞飞鸿只是躲了起来,悄悄雕琢一个奢侈的梦境。
梦境的来源是一篇名为《银杏银杏》的小说,小说不过万余言,但俞飞鸿读过之后,再也无法放下。于是,她开始不停地向自己的导演朋友们推荐这个故事,并在一次次地讲述和描绘中丰富着故事的情节。10年过去,没人在意她的推荐,俞飞鸿却一直念念不忘,以至于老友王朔忍不住对她说:“你既然故事讲得比原作还要好,为什么不自己来拍呢?”姜文也热心地将自己的创作团队介绍给了她,鼓励她不妨一试。
刚产生做导演的念头时,俞飞鸿被吓了一跳:她是最怕麻烦的人,而拍电影是大工程,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虽然强压下了念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的力量还是驱使她下定了拍戏决心。
从2004年开始,俞飞鸿推掉了所有的片约,开始一门心思写剧本。因为缺乏编剧经验,她经常灵感枯竭;后来终于写好了剧本,却又在寻找投资的道路上屡屡碰壁。她说自己笨到几乎有些蠢,只会一遍遍为投资人讲故事,保证自己会真诚地拍摄,但又坦言无法保证票房,因为不懂商业运作。这种过分的坦诚吓跑了不少投资人。有人建议俞飞鸿尝试小成本电影,她却不惜投资4000万,为此贴上了自己的房子和积蓄……“人有了基本的生活条件,多一点不会让你更富有,少一点也不会让你更贫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她当时最简单的想法。
因为云南雨季提前来临,拍摄地遭遇泥石流。俞飞鸿不得不停机1个半月,每天的损失高达几十万,她内心如烈火烹油,却不得不强颜欢笑鼓舞士气。有时为了寻找一处胜景,她能带着剧组翻山越岭走上一整天,从无抱怨。8个月的拍摄期,多数人水土不服,唯独看似娇弱的俞飞鸿像打了鸡血一样,一次也没病过。直到拍摄工作结束回到北京,松弛下来的俞飞鸿才颓然倒下,发了整整一周的烧,醒来时恍如隔世,直呼“大梦谁先觉”。
《爱有来生》原定于暑期上映,但因为俞飞鸿对拷贝质量不满,坚持自掏腰包重新拷贝,结果错过了七夕档,还同《非常完美》等影片的档期撞车,因此票房并不理想。但俞飞鸿收获了一种圆满的心境:“我用心做了一件很奢侈的事,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坦然就是什么样的结果我也能承受
《爱有来生》之后,俞飞鸿整整在家休养了两年。而那是国内电影业发展最为迅疾的一段日子,圈内新面孔辈出,但她并没有多着急。她说:“我挺享受自在的生活。车,有一个能代步就行;房子,有一个能安居就行。在家宅着,上上网,做蛋糕和饼干。其实我也不吃,就是送人。下午打打球,出一身汗,回来洗洗澡,看美剧,散步……我一点也不神秘,只是我觉得自个儿的生活是自个儿的,我犯不着昭告天下。”
女性过了一定的年纪,全社会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期待,似乎当事人如果不走进婚姻,就无法过上正常的生活。但俞飞鸿年过40岁依然单身,且悠游自在。对于外界的不解,她坦然接受:“我不会把人家对你的眼光,造就成一种压力。我的日子每天都是24小时,每分钟都是我自己在过。别人夸你最多5分钟,这是人家茶余饭后的那么一点时间,我何苦要把每天的24小时换成5分钟的虚荣呢?”
对于演戏,俞飞鸿并不排斥,但不喜欢为了经济利益而马不停蹄地赶进度。因此,她也会不时地在影视剧里客串一两次,毫无“归来已是物是人非”的寂寥感。经历过多年的紧张和跌宕、寂寞与疏离后,俞飞鸿已经变得越来越坦然:“坦然就是什么样的结果我都能承受,不会患得患失,小时候总是期盼,这个好,那个不好,而现在,好与不好我都会认为是生命对我的一种恩赐。”
在电视剧《大丈夫》中,俞飞鸿饰演一位单亲妈妈,完成了从失婚到自立的蜕变历程。当初接这部戏,她不过是给电影学院的师兄帮忙,加上角色新鲜有趣,所以便决意一试,没想到却意外成为剧中最讨喜的角色,俘获了无数观众的心,成为大家公认的女神。但她很难被“女神”的称号打动,只是笑言:“我就是我这个年龄应该有的状态吧,不卑不亢,不妄自菲薄,不自暴自弃。”
跟许多圈内的“拼命三娘”相比,俞飞鸿显得有些不敬业,但无疑她活得更自在。虽然为了脱下命运的红舞鞋付出良多,但她终于找到了适脚的鞋子,享受到了恣意安行的快乐。
(霜晨月摘自《莫愁·智慧女性》)(责编 悬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