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过人之处在于“精详、真正”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bydd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奔兄与我同庚,论生月,我大些;论能力和书艺,我差些。我们曾经在一起工作,回忆起来很欣慰。


  马奔的名字好记,让人过目不忘。而真实的马奔,也让人一见如故,而且保持真淳的友谊。他的亲和力一如他的面容,白净、慈善,带着时时要成人之美的微笑。马奔无论到什么地方,马上就会与对方很热络,河南方言,这叫“见面熟”。然而很多“见面熟”做的是一锤子买卖,用得着时嘴上抹蜜,用不着时冷若冰霜。马奔则不然,他每结交一个人,就如酿下一坛老酒,时间越长,滋味越厚。这出于他的善良、真诚和热心。他经历颇多,可以说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然而圆而不滑,内心深处,素心若雪。


  马奔兄出身豫东农家,少年时家境贫困,可以说什么苦都吃过。贫苦的少年,往往是人生最大的动力,也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天生我材,一定不会被贫困磨灭。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复兴时,他如饥似渴地读书,出于对知识的敬重和渴求,也出于对改变命运的憧憬。他写诗,练字,陶醉在文学艺术的绚烂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加上他敢想敢做,有一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韧劲,早年就春华秋实,收获颇丰,出版过《寻找生命的绿洲》《青涩的橄榄》两部文集,还出版过多本硬笔书法字帖。他的毛笔书法雅俗共赏,题写过不少牌匾,荣获过“周口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寒微出身的人,其人生主题就是奋斗。马奔兄凭着他的才干和不懈努力,在没有任何有利背景的情况下,从农民成为职员,成为干部,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县农业银行行长之一。按照一般的职场规律,他的人生应该已经基本定局,就是工作、升职、退休。然而命运改变了他的轨迹,没有让他继续做管钱的官,却让他回到了文学艺术。少一个金融家,多一个书法家,也未必不是好事。
  马奔的学习精神和办事能力,一言以蔽之,就是认真。我们在一起工作时,都已年过不惑。我年轻的时候也爱好文学,也写过新诗、散文诗、散文等,后来逐渐冷淡了。等到专心学习书法时,基本上已经很少看文学报刊,即使看,也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地浏览一下而已。马奔则不然,他似乎还葆有旺盛的激情,不但看,而且摘抄,还与有共同爱好者分享。这让我回忆起读《星星诗刊》《辽宁青年》时代的多汁多梦。那时候,看到一段曼妙的文字,常常久久沉浸在一种激动和欢欣中,不能自已。而才情二字,往往也就蕴藏在这种激越之中,失去了好奇和激越,也便造就了无数江郎。
  马奔兄的这种激情,也渗透到工作中,当时他主持《军旅书家》栏目,每个采访到的人,他都建立一套档案,有照片,有简历,有作品,有相关文字。他不厌其烦地梳理相关材料,不知疲倦地与相关人联络,既增进了感情,也逐步完善了一套工作上的人脉网络。在文学上,他似乎充满了书生意气;而在工作上,他又是如此精明干练,这两种看似冰炭的气质在他身上却得到了水乳交融。其中,一以贯之的是认真。也许正像毛泽东说的,“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了,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地投入了,就一定会有收获。
  对书法也是这样。马奔各体都能写,而最擅行书。因为早年有硬笔的底子,所以他的结构能力是相当过硬的。结构二字,看似基础,实际上并不简单。白蕉在《书法十讲》里曾经说过,“横平竖直”真不是易事。学者能够把握“横平竖直”,实在已是了不起的功力。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结构谙熟的字,写起来就得力得势;而结构没有把握的字,写起来就心里犯悚,最后或借鉴其他书体,或稀里糊涂蒙混过去。怀素《自叙帖》里颜真卿评价张旭说:“楷法精详,特为真正。”“精详”“真正”,都是就充分把握而言。马奔的行书,也是以唐人为基,上溯二王的一路,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精详”“真正”。结构的法度谙于胸襟,下笔自然就能游刃有余,也只有下笔游刃有余,才能形质之外,生发神采。苏轼说作字无他,唯要手熟,其实际意思,也是如此。
  许多硬笔“起家”的书法家,专讲结构,轻忽用笔,字只得间架,不见血肉。马奔兄的字则骨肉匀停。与其人的温文尔雅一样,他的字也“道不远人”,不怒张,不软弱,不造作,彬彬然而可亲。当年,他的字的最大缺点是虽饶姿态,而行气不足;虽平正雅宜,而略欠古味。到京后,办《书画名家报》,组织各种大型活动,又荣任中国金融书协副主席,社会活动频繁,应酬也多,我也曾怀着一种担心,即人一旦成为名家,字的水平就会每况愈下。而每每在他博客上见到他各种场合的作品,水平却不断提升,这就不能不佩服他的精力、心力,也完全可以想见他在各种活动之余,暗暗下的临池功夫。
  近日,马奔兄寄来《马奔书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看后更让我大吃一惊,洋洋长卷,始终不懈,写得蕴藉风流。特别是用笔方面,强调了二王帖法,使转自如,八面出锋,点画中更有嚼头了。而行间上下贯串,起伏跌宕,也如水流花开,云卷云舒。尽管不能说这个手卷已经尽善尽美,至少它是马奔兄的精品力作,侧身当代帖派创作的成果之中,毫无愧色。我学行书,走的道路与马奔兄差不多,但面对他的这件作品,我是禁不住汗出如浆的。
  读书、临池是修行,涉事、交往也是修行。我相信,马奔兄以超人的认真和超人的勤奋,能把他面临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样样出色。他会永不止步地进取,也会不时地让朋友吃惊和追赶。
其他文献
每每想起幺爷,我总是能想起鄂西箬竹。鄂西箬竹也称为簝竹,是我们鄂西特有的物种。它生长在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之巅,温暖之地水土不服,低山和半山根本就看不见它们的身影。然而这个倔脾气的鄂西箬竹却非常一般,单株来看,它们的身高一般只在三十到九十厘米左右,根本没有超过一百厘米的,“挺拔”那样的字眼根本与它不沾边。矮小、普通,一无是处。因为它们的直径只有二到四毫米左右,空腔不到一毫米,竹节也只有七到九节左右,
期刊
一  秋阳炸出满世界温柔的金光,为大地万物增添光辉,空气里飞舞着无数金银色的尘粒,人们都无视它存在,仍感到阳光的温暖和舒心惬意。那天生产队长吃过午饭照例来到村当街,身上穿着旧得发黄的白衬衣,高高地挽着袖口,双手松松地背在后面,头上勒着白毛巾,在后面绾个翘尾巴结,阳光将他的眼睛照得虚眯着。他站在那个高土埂上望望周围三五成群散站着的人一言未发,最后目光落在左腿有点儿微跛的中年漢子身上说:“瘸子,今天你
期刊
生命是如此的来之不易  从第一声啼哭到蹒跚学步  我们离开母亲的搀扶  在亲人的叮咛下摇摇晃晃地  开始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行走  生命成长的历程里  我们不难发现  生命的来之不易,才显出  生命无与伦比的美丽和可爱  生命的美,生命的可爱  需要我们的珍视  如果不珍视短暂的生命  不好好把握健康的身体  她便飞逝了  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知珍惜  珍视生命,关爱生命  就是对亲人的爱  对企业
期刊
纪录类优秀摄影作品率先亮相  由国家安监总局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主办的全国安全生产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征集活动近日结束,主办方近日通报了活动组织开展情况和作品评审结果。  这个历时近一年半的活动,由中国煤矿文联、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部承办,12个产(行)业文联(文协)协办。活动从2015年2月正式启动到2016年6月结束,充分发挥了文联、文协组织基层辐射面广、联系作者密切的优势,共征集文学、歌曲、舞
期刊
伴着第一声,最清澈、不掺喜怒哀乐的哭声,  一个沉睡、无梦的灵魂被轻轻唤醒。  慈爱的父母,给了我们最平实真挚的祝福:  我亲爱的孩子,你一定要健康、平安、幸福。  我,你,他  生命的小船缓缓驶向远途。  如果,承载生命的海洋风平浪静,  那样,我们都能拥有一段圆满的航行。  然而,生活的赠与偶尔也潜藏着变数:  疾病、伤害、地震、火灾、各种事故  一幕幕意外的伤残和离开,  我们禁不住感慨——
期刊
申祥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把事给惹下了。  那是初秋的一个晌午,日头白亮亮的刺眼,申祥端着茶缸子哼着秦腔去村口的老槐树下转悠,一副慵懒的神情。绿荫满地的老槐树下是申家堡的信息中心,村里村外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在那儿都能知道。当时,只有张万能和王二福坐在树下石头砌的台阶上扯闲淡,俩人为什么事争得红脖子涨脸,见申祥来了,便噘起嘴缄口不言了。  一个留寸头、戴眼镜的年轻人手里提着公文包来到老槐树下,热情地和他
期刊
面前这幅书法作品,墨香犹然。我焚香沐手,盘腿打坐,静静地细细品赏。  这是一幅四尺长条,右上角一枚图章尤引人注目,细品之则夺人心魄:图章下部为一写意吼狮,象征佛法威严;中部佛心如灯乃佛光普照之意;上圆喻法力无边,内有写意肖像——“三位一体”融为禅坐之佛,令人默然,肃然,安然,真可谓苦心孤诣,匠心独运。右下角款识:佛历二五五六年大暑,晋韵斋大耳居士郭峰沐手。下有一印章:正峰居士——为圆霖法师所赐。此
期刊
听安全演讲  列举的是不久前发生的事故  黑色的阴影从话筒的回音中  烟一样飘来,钻入听者的记忆  有人还在责备自我素质低下  不知丢失的责任心是否找回  听者保持静默  演讲者的语调由轻至重  字词句阐明的是一个真理——  积累的安全不够用一次违章来归零  恐慌的汽笛参着寒风  重新灌入听者的耳朵  轰鸣出悲哀的哭声  “安全”两个字  在演讲者的口中来回复制  树叶一样落在人们心中  此时此刻
期刊
黄树芳先生年近八旬,从事文学创作已经五十多年了。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他将自己的根牢牢地扎在煤矿这块肥沃的土地里,真诚地和身边的矿工兄弟交朋友,深情地讴歌那些不怕艰苦、无私奉献、勇敢坚韧的煤矿工人。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和赞许,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始终立足于煤矿,立足于基层,脚跟牢牢地站在现实生活的热土上,心里时时刻刻想着煤矿工人,其作品永远都反映着一个作家对社会变革的深切关注和对煤炭事业的
期刊
“治学纯真贯一生,诗书万卷路千程。急功近利凡夫辈,大器还须晚后成。”这是自己的一首拙诗,算是自勉吧!我已近古稀之年,细想此生,如《石头记》中大荒山下之顽石,“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今世惟有铁笔砚池相伴,不过倒也算是小楼清静静,书屋乐融融。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而我步入学书的殿堂已是而立之年。上世纪70年代有幸认识书画家朱焰先生,他赠我鲁公《勤礼碑选字帖》,如此在先生教导下步入正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