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消逝的河岸

来源 :广州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ubaiji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的经历,就像坐在车里看窗外掠过的树叶、田畴、道路与河岸,有的只是一闪而过,有的却凝固成永恒。生命中有活色生香,也有如风一样的遗憾。
  回忆像远方山谷的钟声从青春岁月里向我传来。我想起了黑塞的《山口》。风在勇敢的小道上吹拂,树和灌木留在下面,这里只生长石头和苔藓,没人到这里来寻觅什么东西,没人在这里有产业,农民在这上面也没有干草和木材。但是,远方在召唤,眷念在燃烧,眷念在岩石、泥沼和积雪之上筑成这条宜人的小道,通往另一些山谷,另一些房屋,另一些语言和人群。
  那年夏天,我卷着被子,戴着蛤蟆镜,穿着一件绿色文化衫,背着一个洗得发白的牛仔包,里面塞着一些乱七八糟的物品,唯一值钱的应该算那张巴掌大的派遣證,去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报到,心里既新奇又向往。
  单位在一个山坡上,走到跟前,有点失望,我不相信这个简易的老楼就是我即将开始生活的地方。那天很热,我满头大汗,薄薄的文化衫全贴在了背上。
  我友好地问一个女同事:
  您这儿有凉开水喝吗?
  凉开水?热开水都没有!
  我像吃了闭门羹,只感到灰头土脸,不好意思。我有点灰溜溜地折转身,一头走出办公室,走进了起早贪黑的记者生活。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我分到新闻部之后,文头每天都用这句话教育我。文头是我们部门的头,一个矮矮墩墩的土家汉子,长得像越南人,面部黝黑,脸部鼓凸,脸颊上每一个地方都被厚实的肉填满。他喜欢抽烟,牙齿呈现出黑里透白,说完话喜欢把舌头堵在嘴边,如同犯人出来放风,抑或训人的话讲多了,舌苔需要钻出来休息一会儿。他每天骑着红色铃木摩托进进出出。出门把烟头随手一扔,戴上红的头盔,踩响油门一溜烟下坡了。来的时候加大油门,以最快的速度上坡,然后一把急刹车,稳稳停在了泡桐树下那片长有苔藓的水泥地上。巨大的声响,大家远远就能听到。男男女女坐在办公室,打住热聊的话题,互相对视一眼,斜着眼睛说,文痞子来了!
  早年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在当地日报上时常看到文头的新闻摄影。不过当时他的名字总是排在肖满堂的后面。多年不见文头,他居然完成了从报纸到电视的华丽转身,成了电视台新闻部主任。我分到电视台之后,也曾听说一个小故事。文头过去把肖满堂叫肖老师,后来出名了就叫人肖老,再后来从糠桶跳进了米桶,口气也变了,管人叫老肖。还有一个版本的故事,是关于文头评价肖满堂的,未经证实,不知真假。话说文头到了电视台之后,感觉一夜之间山鸡变成了凤凰,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有一次,文头叼着烟跷着二郎腿说,老肖的摄影有时也掺假。比如,成名作《粮山顶天》拍的是亩产过万斤的良田。但是后来有人说吹牛皮,一亩田别说产万斤粮食,就是堆在田里,一万斤谷子也堆不下!文头文化程度不高,但喜欢摄影是真的。某天去单位卫生间,墙壁上是一个文化画廊,上面有文头的一幅摄影,拍的是一种鸟在啄食一种野果,起名《进食》。有人说这摄影一看就是假的,这种野果毒性很大,鸟不敢吃,吃了会要命的。
  文头没读过什么书,每次填表都是写“相当大专”。有一天,他心情比较好,跟我聊起了天。他说过去当过兵,我很敬重地点点头。接着又用当地土话说,我在部队喂嘎三年举。我不明白意思,举是什么?他见我狐疑,解释说喂了三年猪。喂猪耽误了文头的前程,没有提干,没有上军校,想想也挺可惜的,但是转念一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文头是个嘻嘻哈哈的人,但是对于新来的同志总是严厉有加。记得刚到单位,我没去采访,他给了我一沓文字材料,要我写一篇新闻稿。我想我没去采访,怎么写这个消息呢?但是文头却说,当年毛主席不是也没到现场,写出了百万雄狮过大江的新华社通稿吗。
  开业庆典的新闻写好了,文头一看很失望。说你这个稿子跟毛主席那个稿子比,差远了。文头垮着脸,大笔一挥说,你这稿子不像地方台记者写的,像央视记者写的,出席庆典的领导,级别低吗,你都没有点名。于是把领导名字全部罗列上去,然后带我走进编辑机房,在对编机上教我编镜头。说每个领导画面出三秒,绝对不能这个长那个短。我想有这么严格吗?文头好似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前几年他去拍四大家领导出席春节团拜会的新闻,他单腿跪地对着市委书记拍,书记在镜头中拉下了脸,指着身边一圈老同志说,不要拍我了,老文,多拍拍这些前辈!他们为革命出生入死,有的人身上至今都留着弹片!在和平年代,我们不能忘了他们,你们的镜头要多对准他们!文头第一次挨大领导训,感到意外而又难堪。后来高人指点说,这番话不是批评你老文,话是说给在场人听的。
  团拜会新闻播出后,还是惹了麻烦。文头住在市委大院,当他骑着铃木摩托在大院里一路飞奔,迎面见到市政协唐主席。正要打招呼,不料唐主任黑着脸,没好气地说,小文,现在到了政协是政闲呀,在电视上都成半个脸啦。文头一头雾水,不知唐主席在表达什么意思。到了单位,赶紧调出播出带一看,原来在拍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政协主席时用了一个摇镜头,起幅在市委书记脸上停留得比较充分,到了政协主席时镜头摇过了,又折返了一点,唐主席就成半张脸了。
  领导对文头要求很高,文头对我也一样严格。我每次写新闻稿总是被文头改得面目全非。他总是语重心长地说,拍新闻,写新闻,关键要多看新闻联播。有一次我采访回来,进门看到文头龙飞凤舞的留言条,稿子基础太差!重写!几个感叹号像棍棒,击中我的头顶。我心里充满了自责,恨自己新松不能高千尺,辜负了文头的培养。
  每次走进办公室,文头总是叼着一支烟。在烟雾缭绕中,他抓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龙飞凤舞的字:某某大厦竣工庆典,消防支队实战演练,等等。大家都盯住黑板,看每个任务后面的括号里写上谁的名字。我一般不多看不多想,我很自信那些具有含金量的任务不会派给我,只有急难险重的活儿,才会落到我的头上。所谓新人辈出,用文头的话解释,就是新人干活必须比前辈要多付出一些。
  在单位没事干的时候,文头喜欢在泡桐树下的水龙头边洗车。他的这个动作,表达了对喜爱事物的态度,也是我见过他干的最细心的一件活。同样在这棵泡桐树下,在无数个雨雪黄昏,我在单位食堂吃过了晚饭,百无聊赖地站在泡桐树下,朝着家乡的方向无限伤感地张望。入夜,一个人独自躺在硬邦邦的单人床上,捧读课堂里读过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随手翻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不由自主地读出了声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坐在门口晒太阳,远远走来了一位副局长,他提着铁撮箕,里面是一些土鸡骨头,红光满面,酒足饭饱,他在我面前站定,有几分醉意地说:小伙子,你是刚来的吧,不错啊,好好干,这里的未来是你们的!我当时有些蒙,局长为何如此殷殷寄语?我抬头一看,他刚吃了土鸡,喝了好酒,心情自然大好,见到我随口敷衍几句。我听出他不是真心话,于是信口雌黄:搞侬,我一介草民。
  行内的人都知道,新闻好做,广告难拉。文头在干好新闻工作之余,对广告创收也情有独钟。当然这里面也有猫腻,可以提成。以至于厂家找上门来打广告,很多人在路上围追堵截。文头不干这种低级事情,他总是让客户坐在铃木后面到台里来。在广告洽谈室,他抽着烟,跟人谈新闻栏目的特约播出必须坚持刊例,广告费一分钱也不能打折!语气中透出斩钉截铁。谈累了,有时中途去一趟厕所,回来又在原位坐下,继续新一轮价格谈判,只是记忆力不太好,往往会忘了拉上拉链。这时有人会努一下嘴,意思是你没关门。文头就哈哈大笑,故意岔开话题,装出有文化的样子说,昨晚看到电视里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一边自顾自呵呵笑着,一边按住裤子提拉链。
  文头是个善于变通的人。有的厂家打了广告没法付款,文头就会用一种变通的办法,让大家各取所需,实现皆大欢喜。一次,有一个浴缸厂家的产品不好销售,销售人员登门拜访,希望得到锦囊妙计。文头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厂家在大街上贴出告示,召回不合格产品。现场摆上一排浴缸,几个大汉抡锤砸向浴缸,白色的瓷块四下飞舞。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文头让女主持人快步上前,把话筒递到厂家负责人嘴边。“我们这次产品召回,就是为了体现我们的企业生产都是以消费者满意为中心,体现我们企业视产品质量如生命的发展理念……”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策划,就这样开始了。
  加缪说,我们没有时间孤独,我们只有欢乐的时间。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舆论监督节目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经过几年暗自努力,我走上了工头的岗位。文头对我的进步表示满意,认为我已经长大成人,可以拉出去遛一遛了。一次,省里来了大领导视察,文头决定带我一起出动。一路上,他苦口婆心地教我,注意抢占有利地形,注意拍镜头,注意录同期声,注意听,注意记。我频频点头,说记住了!当时,中央八项规定还没有出台,领导车队每进入一个县界,送的车队停住,等候迎接的车队闪着应急灯,走下一干人马,握手,寒暄,挥手,警车开道,车队继续前行。在一个柑橘基地,省里领导正在指手画脚发表讲话,文头扛着攝像机从人群中窜出来,他想抢占有利地形,挤进一群记者中间。说时迟那时快,一个穿白衬衣、戴墨镜的彪形大汉扒开人群冲出来,像铁塔一样稳稳地站着,伸出左腿,如同圆规画圆,用力一扫,文头应声倒地,一屁股坐在了柑橘树下,半天爬不起来……
  那以后,很多人都说,文痞子知道讲规矩了,再也不敢乱来了。
  几年后,我去了省会,又到了北京。文头的消息日渐稀少。偶尔听到熟人说,文头不愿拍新闻了,干不动了,吃不了无冕之王那碗饭了,到广告部去了。末了,不忘补上一句,他那个不关门的老毛病一直不见改掉。
  每每听说,心里总会生出几分唏嘘。
  我又想起了塞弗尔特的话:生活总是把我们带向远方,我们总是在向消逝的河岸告别。
  责任编辑:杨 希
其他文献
一、为什么谈散文经典化  散文经典化是经常被提起的话题,但作为一个没有太大野心的写作者,这是可以忽略的。我的阅读趣味充满了个人偏见和执拗。一个人与文本的遇合,类似于爱情模式,欹与正、鱼与鸟、甜与辣、山与海、神与妖,是同质是互补还是阡陌交错,乃至于口味刁钻还是宽和,光谱单一还是繁复,凡此种种皆是可以任性的。这种任性之所以被打破,缘于我做一个“阅读社日”的活动。这个活动做了三年,是阅读、写作的分享,以
期刊
一  多年前一个深夜,我二哥从一辆飞快行驶的大卡车上跳下来,一点行李都不带。  他沿着公路向家的方向走来,一路上保持着精心准备的造型:身穿黑色长款皮外套,戴黑色墨镜,搭配三十岁男人的高大挺拔,自带一种黑社会气场。也难怪,卡车司机在我二哥接连喊停车时,他却奋力踩下油门。  我二哥就那样一会儿左手插在裤袋里,甩着右手走,一会儿右手插在裤袋里,甩着左手走。到了家里,在我们的惊疑目光中,他慢悠悠地从皮外套
期刊
一  她是早晨6点前往杭州的。出发的前两天,吕茜茜就通过朋友圈发布了去向,而且在少许的文字里吐露了自己的情绪。跟帖的有几十个,大都是简单的一个赞字或表情包。这一次,她特别在意跟帖的内容,仿佛要捕捉到什么。跟帖潮汐一样退去后,她有些失落,就在这种失落里她等到了时间的到来。  她准备出去的行李,观察着自己的房子,这个可以说住了已经很久的地方。她在房间里徘徊,挑选化妆品和要带的衣服,又将挑好的衣服交回原
期刊
城依山窝着,城是青阳城,山是九华山。  青阳的名字好,有汉唐风。“江南”二字也好,十足宋明味道,青阳恰好地处长江之南。青在山岗,林绿竹翠,生趣盎然,朝阳勃勃,气宇轩昂。青阳,青阳,朗朗铿锵,如铙钹铜锣之声。  走过几次青阳,因为喜欢江南的绿色。  江南的绿色仿佛大胖妇人,偏偏又出落得仪态万方,这是江南绿之禀赋,他乡抢不得也。我老家岳西地属江北,江北绿像清瘦的丫鬟,伶俐活泼。江南的绿,野性勃勃,心机
期刊
一  我躺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东岭老家的炕上,使劲睁了睁被眼屎糊住的眼睛,使了好大劲才把它们撕开。  奶奶在我脚头,正两个膝盖轮换着跪在炕上往窗台走。她的一双小脚在空中一翘一翘的,轮番点着头。到了窗口,她“喝郎”一声拨开窗扇的窗轴,“吱扭”一声拉开了两扇窗门板。  阳光斜斜地从打开的窗户照进来,照在我盖着的方块布花被子上。我妈把旧衣服上没破的好布,剪成一个个魔方大小的小方块,把它们用缝纫机缝在一
期刊
1  雨点很大,月季花被打得东一点头、西一点头的。天明倚着门瞅了一会儿,担心花瓣会被打落。那一簇月季挤在院子东南角,乱蓬蓬的,像是野生的。天明记得小时候里面还钻出过蛇,王庆喜要毁掉,随便种两棵番茄、豇豆也比种花实惠。祝小凤不同意,说那一片月季是院子里唯一的亮色——亮色这个词从此印在了天明心里。天明其实不喜欢月季,月季花朵太大、太张扬。他喜欢野菊花、红蓼,它们生在田埂上、堰沟边,放牛的时候经常能见到
期刊
每个人都是大地上的舞者。   ——题记  一  如果不是那天下午别人的变卦,我想我应该不会遇见并且记住她。这样的述说并不指向我和她之间有不一般的关系。其实,我就仅仅在那个下午见到她,此后,或许相遇,但再也没有任何的印象。她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女子,北方口音。我猜想她的孩子就住在小区里。在我居住的这个小区,乃至这座城市,像这样的男人女人甚多。他们退休之后就奔赴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孩子。我搬进这座小区时,才
期刊
一  老黑其实不姓黑。富丽小区几千户住户,再加上几十个保安,没有一个人知道或记得他到底叫什么。不过这也很正常,小区19个保安,加上老黑,正好20个,大部分保安住户都叫不出名字,用“师傅”来代替。  富丽小区是个老小区了,建了快20年。富丽小区刚建的时候,还是很对得起这个小区名字的。整个小区仿照上世纪欧洲宫廷的建筑风格,一进门就有几个裸着上身、没有手臂、身材丰腴光洁的雅典女神像立在那儿,雕像前面是一
期刊
我亲爱的手风琴……  ——记少年友伴朱可  走在小区路上,忽然从邻居的窗口飘出一阵手风琴声,很久很久没有听过这悠扬的声音了,心突然震颤一下,站立良久。因为手风琴声中有一首我难忘的歌。  我亲爱的手风琴你轻轻地唱,  让我们回忆起少年的时光……  又想起朱可。  上世纪50年代,有部苏联电影名为《忠实的朋友》,我和朱可走出电影院还在遐想,说过些年我们也要像电影中那几个中年朋友一样,撑一个木筏顺河浮流
期刊
多么巨大的宁静  温远辉  我抚摸大海的皮肤     我抚摸大海,以为抚摸着大海的皮肤  只是一个巴掌的宽度  我以为自己抚摸了整个大海  我在冥想,大海多么宁静呵  像快要熟睡的孩子  远处隐约的涛声是催眠的谣曲  晶亮的星辰慈爱地看护浩瀚的睡姿  夜色已经迢遥,天边即将鱼肚白  这浩瀚的宁静多么让人依恋  皮肤下无数条蓝色的血管  即将醒来而咆哮。被抚摸的孩子  一眨眼成为乖戾的巨人  让我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