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的经历,就像坐在车里看窗外掠过的树叶、田畴、道路与河岸,有的只是一闪而过,有的却凝固成永恒。生命中有活色生香,也有如风一样的遗憾。
回忆像远方山谷的钟声从青春岁月里向我传来。我想起了黑塞的《山口》。风在勇敢的小道上吹拂,树和灌木留在下面,这里只生长石头和苔藓,没人到这里来寻觅什么东西,没人在这里有产业,农民在这上面也没有干草和木材。但是,远方在召唤,眷念在燃烧,眷念在岩石、泥沼和积雪之上筑成这条宜人的小道,通往另一些山谷,另一些房屋,另一些语言和人群。
那年夏天,我卷着被子,戴着蛤蟆镜,穿着一件绿色文化衫,背着一个洗得发白的牛仔包,里面塞着一些乱七八糟的物品,唯一值钱的应该算那张巴掌大的派遣證,去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报到,心里既新奇又向往。
单位在一个山坡上,走到跟前,有点失望,我不相信这个简易的老楼就是我即将开始生活的地方。那天很热,我满头大汗,薄薄的文化衫全贴在了背上。
我友好地问一个女同事:
您这儿有凉开水喝吗?
凉开水?热开水都没有!
我像吃了闭门羹,只感到灰头土脸,不好意思。我有点灰溜溜地折转身,一头走出办公室,走进了起早贪黑的记者生活。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我分到新闻部之后,文头每天都用这句话教育我。文头是我们部门的头,一个矮矮墩墩的土家汉子,长得像越南人,面部黝黑,脸部鼓凸,脸颊上每一个地方都被厚实的肉填满。他喜欢抽烟,牙齿呈现出黑里透白,说完话喜欢把舌头堵在嘴边,如同犯人出来放风,抑或训人的话讲多了,舌苔需要钻出来休息一会儿。他每天骑着红色铃木摩托进进出出。出门把烟头随手一扔,戴上红的头盔,踩响油门一溜烟下坡了。来的时候加大油门,以最快的速度上坡,然后一把急刹车,稳稳停在了泡桐树下那片长有苔藓的水泥地上。巨大的声响,大家远远就能听到。男男女女坐在办公室,打住热聊的话题,互相对视一眼,斜着眼睛说,文痞子来了!
早年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在当地日报上时常看到文头的新闻摄影。不过当时他的名字总是排在肖满堂的后面。多年不见文头,他居然完成了从报纸到电视的华丽转身,成了电视台新闻部主任。我分到电视台之后,也曾听说一个小故事。文头过去把肖满堂叫肖老师,后来出名了就叫人肖老,再后来从糠桶跳进了米桶,口气也变了,管人叫老肖。还有一个版本的故事,是关于文头评价肖满堂的,未经证实,不知真假。话说文头到了电视台之后,感觉一夜之间山鸡变成了凤凰,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有一次,文头叼着烟跷着二郎腿说,老肖的摄影有时也掺假。比如,成名作《粮山顶天》拍的是亩产过万斤的良田。但是后来有人说吹牛皮,一亩田别说产万斤粮食,就是堆在田里,一万斤谷子也堆不下!文头文化程度不高,但喜欢摄影是真的。某天去单位卫生间,墙壁上是一个文化画廊,上面有文头的一幅摄影,拍的是一种鸟在啄食一种野果,起名《进食》。有人说这摄影一看就是假的,这种野果毒性很大,鸟不敢吃,吃了会要命的。
文头没读过什么书,每次填表都是写“相当大专”。有一天,他心情比较好,跟我聊起了天。他说过去当过兵,我很敬重地点点头。接着又用当地土话说,我在部队喂嘎三年举。我不明白意思,举是什么?他见我狐疑,解释说喂了三年猪。喂猪耽误了文头的前程,没有提干,没有上军校,想想也挺可惜的,但是转念一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文头是个嘻嘻哈哈的人,但是对于新来的同志总是严厉有加。记得刚到单位,我没去采访,他给了我一沓文字材料,要我写一篇新闻稿。我想我没去采访,怎么写这个消息呢?但是文头却说,当年毛主席不是也没到现场,写出了百万雄狮过大江的新华社通稿吗。
开业庆典的新闻写好了,文头一看很失望。说你这个稿子跟毛主席那个稿子比,差远了。文头垮着脸,大笔一挥说,你这稿子不像地方台记者写的,像央视记者写的,出席庆典的领导,级别低吗,你都没有点名。于是把领导名字全部罗列上去,然后带我走进编辑机房,在对编机上教我编镜头。说每个领导画面出三秒,绝对不能这个长那个短。我想有这么严格吗?文头好似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前几年他去拍四大家领导出席春节团拜会的新闻,他单腿跪地对着市委书记拍,书记在镜头中拉下了脸,指着身边一圈老同志说,不要拍我了,老文,多拍拍这些前辈!他们为革命出生入死,有的人身上至今都留着弹片!在和平年代,我们不能忘了他们,你们的镜头要多对准他们!文头第一次挨大领导训,感到意外而又难堪。后来高人指点说,这番话不是批评你老文,话是说给在场人听的。
团拜会新闻播出后,还是惹了麻烦。文头住在市委大院,当他骑着铃木摩托在大院里一路飞奔,迎面见到市政协唐主席。正要打招呼,不料唐主任黑着脸,没好气地说,小文,现在到了政协是政闲呀,在电视上都成半个脸啦。文头一头雾水,不知唐主席在表达什么意思。到了单位,赶紧调出播出带一看,原来在拍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政协主席时用了一个摇镜头,起幅在市委书记脸上停留得比较充分,到了政协主席时镜头摇过了,又折返了一点,唐主席就成半张脸了。
领导对文头要求很高,文头对我也一样严格。我每次写新闻稿总是被文头改得面目全非。他总是语重心长地说,拍新闻,写新闻,关键要多看新闻联播。有一次我采访回来,进门看到文头龙飞凤舞的留言条,稿子基础太差!重写!几个感叹号像棍棒,击中我的头顶。我心里充满了自责,恨自己新松不能高千尺,辜负了文头的培养。
每次走进办公室,文头总是叼着一支烟。在烟雾缭绕中,他抓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龙飞凤舞的字:某某大厦竣工庆典,消防支队实战演练,等等。大家都盯住黑板,看每个任务后面的括号里写上谁的名字。我一般不多看不多想,我很自信那些具有含金量的任务不会派给我,只有急难险重的活儿,才会落到我的头上。所谓新人辈出,用文头的话解释,就是新人干活必须比前辈要多付出一些。
在单位没事干的时候,文头喜欢在泡桐树下的水龙头边洗车。他的这个动作,表达了对喜爱事物的态度,也是我见过他干的最细心的一件活。同样在这棵泡桐树下,在无数个雨雪黄昏,我在单位食堂吃过了晚饭,百无聊赖地站在泡桐树下,朝着家乡的方向无限伤感地张望。入夜,一个人独自躺在硬邦邦的单人床上,捧读课堂里读过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随手翻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不由自主地读出了声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坐在门口晒太阳,远远走来了一位副局长,他提着铁撮箕,里面是一些土鸡骨头,红光满面,酒足饭饱,他在我面前站定,有几分醉意地说:小伙子,你是刚来的吧,不错啊,好好干,这里的未来是你们的!我当时有些蒙,局长为何如此殷殷寄语?我抬头一看,他刚吃了土鸡,喝了好酒,心情自然大好,见到我随口敷衍几句。我听出他不是真心话,于是信口雌黄:搞侬,我一介草民。
行内的人都知道,新闻好做,广告难拉。文头在干好新闻工作之余,对广告创收也情有独钟。当然这里面也有猫腻,可以提成。以至于厂家找上门来打广告,很多人在路上围追堵截。文头不干这种低级事情,他总是让客户坐在铃木后面到台里来。在广告洽谈室,他抽着烟,跟人谈新闻栏目的特约播出必须坚持刊例,广告费一分钱也不能打折!语气中透出斩钉截铁。谈累了,有时中途去一趟厕所,回来又在原位坐下,继续新一轮价格谈判,只是记忆力不太好,往往会忘了拉上拉链。这时有人会努一下嘴,意思是你没关门。文头就哈哈大笑,故意岔开话题,装出有文化的样子说,昨晚看到电视里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一边自顾自呵呵笑着,一边按住裤子提拉链。
文头是个善于变通的人。有的厂家打了广告没法付款,文头就会用一种变通的办法,让大家各取所需,实现皆大欢喜。一次,有一个浴缸厂家的产品不好销售,销售人员登门拜访,希望得到锦囊妙计。文头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厂家在大街上贴出告示,召回不合格产品。现场摆上一排浴缸,几个大汉抡锤砸向浴缸,白色的瓷块四下飞舞。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文头让女主持人快步上前,把话筒递到厂家负责人嘴边。“我们这次产品召回,就是为了体现我们的企业生产都是以消费者满意为中心,体现我们企业视产品质量如生命的发展理念……”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策划,就这样开始了。
加缪说,我们没有时间孤独,我们只有欢乐的时间。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舆论监督节目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经过几年暗自努力,我走上了工头的岗位。文头对我的进步表示满意,认为我已经长大成人,可以拉出去遛一遛了。一次,省里来了大领导视察,文头决定带我一起出动。一路上,他苦口婆心地教我,注意抢占有利地形,注意拍镜头,注意录同期声,注意听,注意记。我频频点头,说记住了!当时,中央八项规定还没有出台,领导车队每进入一个县界,送的车队停住,等候迎接的车队闪着应急灯,走下一干人马,握手,寒暄,挥手,警车开道,车队继续前行。在一个柑橘基地,省里领导正在指手画脚发表讲话,文头扛着攝像机从人群中窜出来,他想抢占有利地形,挤进一群记者中间。说时迟那时快,一个穿白衬衣、戴墨镜的彪形大汉扒开人群冲出来,像铁塔一样稳稳地站着,伸出左腿,如同圆规画圆,用力一扫,文头应声倒地,一屁股坐在了柑橘树下,半天爬不起来……
那以后,很多人都说,文痞子知道讲规矩了,再也不敢乱来了。
几年后,我去了省会,又到了北京。文头的消息日渐稀少。偶尔听到熟人说,文头不愿拍新闻了,干不动了,吃不了无冕之王那碗饭了,到广告部去了。末了,不忘补上一句,他那个不关门的老毛病一直不见改掉。
每每听说,心里总会生出几分唏嘘。
我又想起了塞弗尔特的话:生活总是把我们带向远方,我们总是在向消逝的河岸告别。
责任编辑:杨 希
回忆像远方山谷的钟声从青春岁月里向我传来。我想起了黑塞的《山口》。风在勇敢的小道上吹拂,树和灌木留在下面,这里只生长石头和苔藓,没人到这里来寻觅什么东西,没人在这里有产业,农民在这上面也没有干草和木材。但是,远方在召唤,眷念在燃烧,眷念在岩石、泥沼和积雪之上筑成这条宜人的小道,通往另一些山谷,另一些房屋,另一些语言和人群。
那年夏天,我卷着被子,戴着蛤蟆镜,穿着一件绿色文化衫,背着一个洗得发白的牛仔包,里面塞着一些乱七八糟的物品,唯一值钱的应该算那张巴掌大的派遣證,去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报到,心里既新奇又向往。
单位在一个山坡上,走到跟前,有点失望,我不相信这个简易的老楼就是我即将开始生活的地方。那天很热,我满头大汗,薄薄的文化衫全贴在了背上。
我友好地问一个女同事:
您这儿有凉开水喝吗?
凉开水?热开水都没有!
我像吃了闭门羹,只感到灰头土脸,不好意思。我有点灰溜溜地折转身,一头走出办公室,走进了起早贪黑的记者生活。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我分到新闻部之后,文头每天都用这句话教育我。文头是我们部门的头,一个矮矮墩墩的土家汉子,长得像越南人,面部黝黑,脸部鼓凸,脸颊上每一个地方都被厚实的肉填满。他喜欢抽烟,牙齿呈现出黑里透白,说完话喜欢把舌头堵在嘴边,如同犯人出来放风,抑或训人的话讲多了,舌苔需要钻出来休息一会儿。他每天骑着红色铃木摩托进进出出。出门把烟头随手一扔,戴上红的头盔,踩响油门一溜烟下坡了。来的时候加大油门,以最快的速度上坡,然后一把急刹车,稳稳停在了泡桐树下那片长有苔藓的水泥地上。巨大的声响,大家远远就能听到。男男女女坐在办公室,打住热聊的话题,互相对视一眼,斜着眼睛说,文痞子来了!
早年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在当地日报上时常看到文头的新闻摄影。不过当时他的名字总是排在肖满堂的后面。多年不见文头,他居然完成了从报纸到电视的华丽转身,成了电视台新闻部主任。我分到电视台之后,也曾听说一个小故事。文头过去把肖满堂叫肖老师,后来出名了就叫人肖老,再后来从糠桶跳进了米桶,口气也变了,管人叫老肖。还有一个版本的故事,是关于文头评价肖满堂的,未经证实,不知真假。话说文头到了电视台之后,感觉一夜之间山鸡变成了凤凰,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有一次,文头叼着烟跷着二郎腿说,老肖的摄影有时也掺假。比如,成名作《粮山顶天》拍的是亩产过万斤的良田。但是后来有人说吹牛皮,一亩田别说产万斤粮食,就是堆在田里,一万斤谷子也堆不下!文头文化程度不高,但喜欢摄影是真的。某天去单位卫生间,墙壁上是一个文化画廊,上面有文头的一幅摄影,拍的是一种鸟在啄食一种野果,起名《进食》。有人说这摄影一看就是假的,这种野果毒性很大,鸟不敢吃,吃了会要命的。
文头没读过什么书,每次填表都是写“相当大专”。有一天,他心情比较好,跟我聊起了天。他说过去当过兵,我很敬重地点点头。接着又用当地土话说,我在部队喂嘎三年举。我不明白意思,举是什么?他见我狐疑,解释说喂了三年猪。喂猪耽误了文头的前程,没有提干,没有上军校,想想也挺可惜的,但是转念一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文头是个嘻嘻哈哈的人,但是对于新来的同志总是严厉有加。记得刚到单位,我没去采访,他给了我一沓文字材料,要我写一篇新闻稿。我想我没去采访,怎么写这个消息呢?但是文头却说,当年毛主席不是也没到现场,写出了百万雄狮过大江的新华社通稿吗。
开业庆典的新闻写好了,文头一看很失望。说你这个稿子跟毛主席那个稿子比,差远了。文头垮着脸,大笔一挥说,你这稿子不像地方台记者写的,像央视记者写的,出席庆典的领导,级别低吗,你都没有点名。于是把领导名字全部罗列上去,然后带我走进编辑机房,在对编机上教我编镜头。说每个领导画面出三秒,绝对不能这个长那个短。我想有这么严格吗?文头好似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前几年他去拍四大家领导出席春节团拜会的新闻,他单腿跪地对着市委书记拍,书记在镜头中拉下了脸,指着身边一圈老同志说,不要拍我了,老文,多拍拍这些前辈!他们为革命出生入死,有的人身上至今都留着弹片!在和平年代,我们不能忘了他们,你们的镜头要多对准他们!文头第一次挨大领导训,感到意外而又难堪。后来高人指点说,这番话不是批评你老文,话是说给在场人听的。
团拜会新闻播出后,还是惹了麻烦。文头住在市委大院,当他骑着铃木摩托在大院里一路飞奔,迎面见到市政协唐主席。正要打招呼,不料唐主任黑着脸,没好气地说,小文,现在到了政协是政闲呀,在电视上都成半个脸啦。文头一头雾水,不知唐主席在表达什么意思。到了单位,赶紧调出播出带一看,原来在拍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政协主席时用了一个摇镜头,起幅在市委书记脸上停留得比较充分,到了政协主席时镜头摇过了,又折返了一点,唐主席就成半张脸了。
领导对文头要求很高,文头对我也一样严格。我每次写新闻稿总是被文头改得面目全非。他总是语重心长地说,拍新闻,写新闻,关键要多看新闻联播。有一次我采访回来,进门看到文头龙飞凤舞的留言条,稿子基础太差!重写!几个感叹号像棍棒,击中我的头顶。我心里充满了自责,恨自己新松不能高千尺,辜负了文头的培养。
每次走进办公室,文头总是叼着一支烟。在烟雾缭绕中,他抓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龙飞凤舞的字:某某大厦竣工庆典,消防支队实战演练,等等。大家都盯住黑板,看每个任务后面的括号里写上谁的名字。我一般不多看不多想,我很自信那些具有含金量的任务不会派给我,只有急难险重的活儿,才会落到我的头上。所谓新人辈出,用文头的话解释,就是新人干活必须比前辈要多付出一些。
在单位没事干的时候,文头喜欢在泡桐树下的水龙头边洗车。他的这个动作,表达了对喜爱事物的态度,也是我见过他干的最细心的一件活。同样在这棵泡桐树下,在无数个雨雪黄昏,我在单位食堂吃过了晚饭,百无聊赖地站在泡桐树下,朝着家乡的方向无限伤感地张望。入夜,一个人独自躺在硬邦邦的单人床上,捧读课堂里读过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随手翻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不由自主地读出了声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坐在门口晒太阳,远远走来了一位副局长,他提着铁撮箕,里面是一些土鸡骨头,红光满面,酒足饭饱,他在我面前站定,有几分醉意地说:小伙子,你是刚来的吧,不错啊,好好干,这里的未来是你们的!我当时有些蒙,局长为何如此殷殷寄语?我抬头一看,他刚吃了土鸡,喝了好酒,心情自然大好,见到我随口敷衍几句。我听出他不是真心话,于是信口雌黄:搞侬,我一介草民。
行内的人都知道,新闻好做,广告难拉。文头在干好新闻工作之余,对广告创收也情有独钟。当然这里面也有猫腻,可以提成。以至于厂家找上门来打广告,很多人在路上围追堵截。文头不干这种低级事情,他总是让客户坐在铃木后面到台里来。在广告洽谈室,他抽着烟,跟人谈新闻栏目的特约播出必须坚持刊例,广告费一分钱也不能打折!语气中透出斩钉截铁。谈累了,有时中途去一趟厕所,回来又在原位坐下,继续新一轮价格谈判,只是记忆力不太好,往往会忘了拉上拉链。这时有人会努一下嘴,意思是你没关门。文头就哈哈大笑,故意岔开话题,装出有文化的样子说,昨晚看到电视里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一边自顾自呵呵笑着,一边按住裤子提拉链。
文头是个善于变通的人。有的厂家打了广告没法付款,文头就会用一种变通的办法,让大家各取所需,实现皆大欢喜。一次,有一个浴缸厂家的产品不好销售,销售人员登门拜访,希望得到锦囊妙计。文头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厂家在大街上贴出告示,召回不合格产品。现场摆上一排浴缸,几个大汉抡锤砸向浴缸,白色的瓷块四下飞舞。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文头让女主持人快步上前,把话筒递到厂家负责人嘴边。“我们这次产品召回,就是为了体现我们的企业生产都是以消费者满意为中心,体现我们企业视产品质量如生命的发展理念……”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策划,就这样开始了。
加缪说,我们没有时间孤独,我们只有欢乐的时间。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舆论监督节目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经过几年暗自努力,我走上了工头的岗位。文头对我的进步表示满意,认为我已经长大成人,可以拉出去遛一遛了。一次,省里来了大领导视察,文头决定带我一起出动。一路上,他苦口婆心地教我,注意抢占有利地形,注意拍镜头,注意录同期声,注意听,注意记。我频频点头,说记住了!当时,中央八项规定还没有出台,领导车队每进入一个县界,送的车队停住,等候迎接的车队闪着应急灯,走下一干人马,握手,寒暄,挥手,警车开道,车队继续前行。在一个柑橘基地,省里领导正在指手画脚发表讲话,文头扛着攝像机从人群中窜出来,他想抢占有利地形,挤进一群记者中间。说时迟那时快,一个穿白衬衣、戴墨镜的彪形大汉扒开人群冲出来,像铁塔一样稳稳地站着,伸出左腿,如同圆规画圆,用力一扫,文头应声倒地,一屁股坐在了柑橘树下,半天爬不起来……
那以后,很多人都说,文痞子知道讲规矩了,再也不敢乱来了。
几年后,我去了省会,又到了北京。文头的消息日渐稀少。偶尔听到熟人说,文头不愿拍新闻了,干不动了,吃不了无冕之王那碗饭了,到广告部去了。末了,不忘补上一句,他那个不关门的老毛病一直不见改掉。
每每听说,心里总会生出几分唏嘘。
我又想起了塞弗尔特的话:生活总是把我们带向远方,我们总是在向消逝的河岸告别。
责任编辑:杨 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