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稿日期:2013-06-09
作者简介:吕静宜,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国际经贸系副主任,讲师。(广州/510990)
摘 要:本文追溯了学分制发展历程,梳理了学分制理论背景,并重点结合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多年推行学分制的实践经验,探讨了在独立学院实施学分制的路径与机制,对独立学院成功实施学分制的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独立学院学分制与大类招生模式的关系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分制;实施路径、机制、条件
一、学分制的发展与理论背景分析(一)学分制发展历程追溯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起源于18世纪末德国首创的选课制。1776年,美国独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和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分别建立医学院、法学院和理学院,以适应社会多样化发展趋势,同时,以选择专業为标志的选课制度开始在这些高校里初见端倪。1799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首先把选课制引入威廉和玛丽学院。1825年,选课制建议被美国弗吉尼亚州会议通过,随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相继开始尝试实施。经过100多年的积淀, 欧美高校实行的学分制, 在运作上已呈现程序化、系统化和成熟化的特点。学分制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新中国成立后一度被废止, 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 我国高校全盘采用前苏联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直到1978年,学分制又再次崭露头角,至20世纪90年代,全国范围内推广学分制已出现了四次高潮。
(二) 学分制的教育理论发展背景
学分制现今已成为西欧、北美、日本等国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其发展过程与当时对应的教育理论背景有着很大关系。
德国柏林大学校长威廉·洪堡主张学习自由,倡导自由的个性教育,他认为“大学最主要的原则是尊重自由的学术研究”[1],学术自由即包括“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教的自由”指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教材,自主制订课程计划、确定教学方法,他人不得干涉;“学的自由”是指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修课方式、修课时间及学习年限等。威廉·洪堡的大学理念为柏林大学推行课程选修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打破传统的统一课程设置模式,学校根据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开设大量选修课是当时选课制的核心内容。正是这一制度的探索为学分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69年,化学家查·埃·利奥特当选哈佛大学校长,他从理论上给选课制提供了依据,他主张将达尔文主义借用到大学教育中来,提出“智力上适者生存”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兴趣、知识存在差异,学校教育必须充分满足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兴趣和特殊才能,并将其理论应用到大学教学改革中。他就职演说中强调“本校要坚持不懈地建立和推广选修制”“每个学生的自然倾向和天赋资质,都应在教育中得到尊重。而只有充分满足和发展学生特殊才能的课程,才是最有价值的课程”[2]。他采取了的一系列措施诸如“打破原有固定班级做法,为所有课程编号以利于学生选修,并逐年从高年级到低年级取消或减少必修课”[3]来完善选修制,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校对学生学习年限没有统一的、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只强调毕业时所需的最低学分数,不明确规定修学年限;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意向和本人条件选择学习的专业和课程;允许学生选择内容相同或相近课程的老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安排个人修学计划,允许随时转专业的特点使这种学分制带有高度的理想色彩。
拉·劳威尔接替查·埃·利奥特出任哈佛大学校长后,他的“每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该什么都懂一点儿,而对有的学科要懂得彻底”[4]的观念使学分制从查·埃·利奥特的具有高度理想色彩的自由学分制演变为“集中和分配”(主修和辅修)学分制。以一部分课程“集中”在主修领域,另一部分课程“分配”在其他领域为特点,对自由选修制进行了必要的限制,保证学生接受的是系统教育,实现“在复杂的现代社会,最理想的自由教育旨在培养既通又专的人才”[5]这一目标。为解决学生在入学初期因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不太了解而无法把握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一现实问题,拉·劳威尔校长引进了英国的导师制,即给学生配备一位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选修课方案,指导学生安排学习计划,使学生既能自主安排学习,又能遵守人才培养规律。导师制的引入使学分制从学的角度和教的角度两相融合,相互补充,日趋完善。
二、独立学院实施学分制的路径与机制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以下简称华软学院)创办于2002年,在“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宗旨下,学院管理层大胆引入西方国家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即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单位,规定本科生修满160学分为学生毕业标准的一种制度。十年来,学院根据其自身定位结合具体情况不断发展与完善学分制,其改革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学籍管理
华软学分制下的学籍管理方面, 主要体现在自由选择专业、实行弹性学制问题上。自由选择专业不仅表现为入学时可以自由更改高考志愿填制时所选择的专业,而且在学习期间,同一学历层次的学生随时可以申请转专业。这是为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同时根据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而设置的一项重要制度。当然除了教育主管部门规定不能转的专业外,如体育类、音乐、美术学科门类的学生不可转文、理、外语类,其他科类录取的学生亦不能转入体育、音乐和美术类等。学生修满某专业要求的课程及相应的学分即可毕业。
实行弹性学制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缩短学习的年限,早日投入社会工作岗位或继续向高层次学习。学院采取的弹性学制为:专科专业标准学制为3年,其弹性学制为2-5年;本科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其弹性学制为3-6年。配合这一制度,学院还制定了提前完成学业的管理规程、免修免听、间修学制等办法。 学院实施学分制后,2003级计算机软件(软件编程技术)专业专科生李志兴同学于2005年6月提前毕业,率先成为广州大学提前毕业第一人,开启了学院提前毕业的先锋。继他之后,2007级软件技术(软件开发)专科生张文锋、伍文龙和物流专业潘瑞等同学顺利获广东省教育厅审核通过毕业。一批又一批提前毕业的学生受益华软弹性学分制规划大学生涯的故事立即成为华软学子争相学习的榜样。
(二)课程管理
学分制模式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出来的就是课程设置。学院将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课程区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建立以必修课、选修课为框架的模块化课程模式。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构成大学生素质结构所开设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归类为必修课,必修课自成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而未列入本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都列为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志趣和爱好选择修读课程,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总学分作为上限。各类课程按必修课约70%、选修课约30%的标准安排。这一安排既保证了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
(三)选课制度
作为学分制核心之一的选课制,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学院为满足学生跨专业、跨年级选课,特制定选课制度。首先,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严把课程体系关,使课程体系做到科学性、完整性和灵活性。既要照顾到专业基础,又要照顾到专业特点,同时给学生留有足够的选择余地。课程体系围绕“课程”这一中心展开:教学计划由课程组成,学生能否选读这门课程受制于该门课程的知识深浅及是否应需先修其他课程,而不受专业限制。整个课程体系还包括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识别代码、每门课程的知识内容、先修条件、同修条件、替代条件、实验条件等。在每学期的第14-15周,学生通过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了解下一学期全院开设的课程及相关课程信息,为选课作准备。除新生第一学期按指定课程修讀外,其他学生在每学期的第16-17周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时间等不同情况,自主选择课程。为保证学生选课合理,学院还规定每学期选课总学分不超过28学分的原则性上限标准,还允许学生在下一学期进行试听而进行退课。
选课制为华软学院培养多规格、多层次、有特色、复合型的人才提供了现实条件,全院课程公选制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了学生知识结构。2006级游戏系动画(游戏设计)专业学生吉子立,毕业时开创了自己的创业项目——太车网(http://wwwtaiqautocomcn),目前成为肇庆市唯一一家能和肇庆电视台、肇庆电台、报纸主流媒体同等地位的媒体。在谈及自己的创业时,他最深的感受是,创业能力的积累得益于华软选课制。在他大二时,他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倾向于平面设计和活动策划,所以他选修了大量数码系的课程,如《版面设计》、《招贴设计》、《网页设计》等。开放的选课制为他构建了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他今天的成功创业创造了条件。而2010年华软首届本科毕业生中,软件工程系的王逸蓓同学被IBM北京总部录用,于IBM人力资源部门就职。王逸蓓同学所学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她利用华软的选课制,在努力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从个人兴趣出发,选修了大量人力资源专业的主干课程,从而为她日后就业奠定了基础。
(四)导师制度
自主选课制度虽具有个性化、灵活性的特点,但在实施过程中受制于学生自身素质、知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学生盲目选课、片面追求学分和个人兴趣而造成选课质量不高,知识缺乏系统性的问题。所以单纯让学生自我制订学习方案,自主选课,很可能导致知识的割裂,破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避免这一问题产生,学院设置本科生导师制。
每个行政班配备学习导师1名,由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组织管理能力,善于与学生沟通、营造良好的学风,更重要的是熟悉学院教学管理理念及学分制管理条例,熟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其主要职责包括:(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从专业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专业思想、社会行业状况和就业前景,根据学生个人潜质、学习能力、兴趣及发展趋势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2)专业指导。从知识结构角度指导学生选课、调整专业、辅修、提前完成学业等。(3)跟踪学生学习状况。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解决专业学习中的有关问题,指导学生掌握大学学习方法,指导优秀学生在专业领域中不断进取。(4)教学纪律教育。指导学生熟悉学生手册、信息管理系统、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如学生考勤管理制度、请假管理制度、考试作弊行为处理等学习纪律要求。
同时,因学分制下学生的教学计划各不相同,教学组织不再采用行政班级形式,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的学生互不相识,学生管理难度较大。学院采取的措施是,按行政班配备辅导员管理学生,形成导师侧重专业教育,辅导员侧重学生日常管理的双向管理模式。这一模式使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结合在一起。
三、独立学院成功实施学分制的条件分析 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体现高等教育多层次质量观念是学分制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青睐并得以推广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华软学院引进学分制后,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十年的实践与发展,华软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已形成了一整套合理体制,综观华软学分制发展历程,我们认为成功实施学分制,至少具备如下几点。
(一)相对稳定、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分制一方面是选课,同时另一方面是选教,这对教师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较学年制下高更的要求。对此,学院在师资引入上采取“三三制”原则,教师队伍由三部分组成:(1)来自传统高校的教师,具有高职称与丰富的教学经验;(2)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具有工程实践和管理经验,能够将实践经验、最新技术和企业思维融入教学中;(3)来自海外有教学和工作经验的留学人员,能够引进海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拓宽国际视野。“三三制”教师队伍为学院开设高水平、受欢迎的大量选修课课程,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实施导师制提供了条件,保障了学分制的有效实施。 (二)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
为保障选课制的顺利、高效实行,学院软件研究所根据学院本身情况开发了适合学分制的以“心动联动”[6]结构模式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其中,数据是核心、功能是模块。该系统包含学籍管理、注册流程管理、课程管理、教学计划管理、学生考勤考核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学生管理、教材管理、宿舍管理、人事管理、招生管理、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模块,实现学生报到、注册、选课、考勤、考试和成绩的登记,以及课程信息、教学安排、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记录。学生可以在管理信息系统里查看自己的课程修读情况、课表、考试场地和时间、成绩、全校所有的课程、自己的缴费情况、预付书本费和水电费、考勤情况等;还可以在网上下载所有课程的课件、报读和报考各类证书、对任教老师进行评估打分。全院通选的选课方式是学生最喜爱的,学生可以在网上根据条件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并在规定时间内,随意选择或改变课程、授课老师、上课时间、教学班等。该系统解决了教学信息管理、自动排课、教学资源管理等问题,为学分制下的教学及相关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极大地支持了学分制的推行。
(三)大量充分的选修课程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核心,要实施选课制,除了以上的师资条件和技术条件外,重要的是学院能开出大量充足的、多样化的课程。独立学院普遍面临师生比例较悬殊的情况,如果只是利用师资多开一定数量的公共选修课,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再充足的资源也无济于事。基于这一点考虑,学院打通了文理、工科各专业之间的学科壁垒,实行全院课程通選。只要符合课程本身的学习条件,就有可能作为选修课程被学生选读,而不因为专业受到限制。这样学生面对的选修课则是全院所有专业的所有课程这样一个“课程超市”[7],华软学院每学期可提供给学生选择的课程数量大概有250余门,选择范围已经从跨专业扩充到跨系。
(四)充足和完善的教学设施
完善的教学设施是推行学分制必不可少的硬件环境。学院占地面积5038亩,已建立起一批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楼等。院图书馆拥有各类图书6371万册、期刊303种、中文电子图书103万册,生均图书达5912册。2栋实验楼内设公共实验室17个,专业实验室51个,实验室总面积达8108平方米。学院还先后投入1千多万元进行校园网建设。历经多次扩容、升级和改造,目前已建成了万兆骨干、千兆楼层、百兆桌面的大型校园网。
四、独立学院学分制与大类招生模式的关系 2001年,北京大学推出的“元培计划”即为探索21世纪中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适应21世纪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而实施的一项“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改革计划,掀起了全国各所高校实行大类招生的热潮。大类招生,即在高校本科生招生中按照学科大类或文理科大类,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经过平台基础课学习后,由学生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就业方向等因素选择自己的专业,分流培养。这一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强化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与华软学院推行的学分制不谋而合:在大类招生模式下,选课制是其实施的前提条件,导师制是其实施的保障机制,自由选择专业是其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征,弹性学制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大类招生为华软学院继续完善学分制提供了方向:(1)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为避免学分制下过分强调尊重学生个体选择而导致跨学科人才培养流于形式,有必要从学院层面有计划地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它是学分制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工程。(2)按人才培养的需要(如自由选课的需要、跨学科课程设置的需要等)组织课程建设和课源。比如,通识类的基础课程内容均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和完整,如果只是简单拼凑,将造成学生所选修的基础平台课呈现“大拼盘”状态。故应从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出发,构建合理的基础平台课程体系结构,加强课程和课源建设。
参考文献:
[1] 熊华军.洪堡改革与现代大学制度的诞生[J].航海教育研究,2004(3).
[2]航昕,从哈佛到斯坦福—美国著名大学今昔纵横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3]贺国庆.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美]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 常思亮.美国大学学分制的发展历程与特点[J].当代教育理论与发展,2010(10).
[6]邹婉玲.谈信息化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6(8).
[7] 邹婉玲.选课制是学分制的灵魂[J].教育与职业,2006(8).
(责任编辑 陈志萍)
作者简介:吕静宜,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国际经贸系副主任,讲师。(广州/510990)
摘 要:本文追溯了学分制发展历程,梳理了学分制理论背景,并重点结合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多年推行学分制的实践经验,探讨了在独立学院实施学分制的路径与机制,对独立学院成功实施学分制的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独立学院学分制与大类招生模式的关系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分制;实施路径、机制、条件
一、学分制的发展与理论背景分析(一)学分制发展历程追溯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起源于18世纪末德国首创的选课制。1776年,美国独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和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分别建立医学院、法学院和理学院,以适应社会多样化发展趋势,同时,以选择专業为标志的选课制度开始在这些高校里初见端倪。1799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首先把选课制引入威廉和玛丽学院。1825年,选课制建议被美国弗吉尼亚州会议通过,随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相继开始尝试实施。经过100多年的积淀, 欧美高校实行的学分制, 在运作上已呈现程序化、系统化和成熟化的特点。学分制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新中国成立后一度被废止, 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 我国高校全盘采用前苏联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直到1978年,学分制又再次崭露头角,至20世纪90年代,全国范围内推广学分制已出现了四次高潮。
(二) 学分制的教育理论发展背景
学分制现今已成为西欧、北美、日本等国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其发展过程与当时对应的教育理论背景有着很大关系。
德国柏林大学校长威廉·洪堡主张学习自由,倡导自由的个性教育,他认为“大学最主要的原则是尊重自由的学术研究”[1],学术自由即包括“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教的自由”指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教材,自主制订课程计划、确定教学方法,他人不得干涉;“学的自由”是指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修课方式、修课时间及学习年限等。威廉·洪堡的大学理念为柏林大学推行课程选修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打破传统的统一课程设置模式,学校根据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开设大量选修课是当时选课制的核心内容。正是这一制度的探索为学分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69年,化学家查·埃·利奥特当选哈佛大学校长,他从理论上给选课制提供了依据,他主张将达尔文主义借用到大学教育中来,提出“智力上适者生存”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兴趣、知识存在差异,学校教育必须充分满足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兴趣和特殊才能,并将其理论应用到大学教学改革中。他就职演说中强调“本校要坚持不懈地建立和推广选修制”“每个学生的自然倾向和天赋资质,都应在教育中得到尊重。而只有充分满足和发展学生特殊才能的课程,才是最有价值的课程”[2]。他采取了的一系列措施诸如“打破原有固定班级做法,为所有课程编号以利于学生选修,并逐年从高年级到低年级取消或减少必修课”[3]来完善选修制,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校对学生学习年限没有统一的、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只强调毕业时所需的最低学分数,不明确规定修学年限;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意向和本人条件选择学习的专业和课程;允许学生选择内容相同或相近课程的老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安排个人修学计划,允许随时转专业的特点使这种学分制带有高度的理想色彩。
拉·劳威尔接替查·埃·利奥特出任哈佛大学校长后,他的“每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该什么都懂一点儿,而对有的学科要懂得彻底”[4]的观念使学分制从查·埃·利奥特的具有高度理想色彩的自由学分制演变为“集中和分配”(主修和辅修)学分制。以一部分课程“集中”在主修领域,另一部分课程“分配”在其他领域为特点,对自由选修制进行了必要的限制,保证学生接受的是系统教育,实现“在复杂的现代社会,最理想的自由教育旨在培养既通又专的人才”[5]这一目标。为解决学生在入学初期因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不太了解而无法把握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一现实问题,拉·劳威尔校长引进了英国的导师制,即给学生配备一位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选修课方案,指导学生安排学习计划,使学生既能自主安排学习,又能遵守人才培养规律。导师制的引入使学分制从学的角度和教的角度两相融合,相互补充,日趋完善。
二、独立学院实施学分制的路径与机制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以下简称华软学院)创办于2002年,在“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宗旨下,学院管理层大胆引入西方国家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即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单位,规定本科生修满160学分为学生毕业标准的一种制度。十年来,学院根据其自身定位结合具体情况不断发展与完善学分制,其改革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学籍管理
华软学分制下的学籍管理方面, 主要体现在自由选择专业、实行弹性学制问题上。自由选择专业不仅表现为入学时可以自由更改高考志愿填制时所选择的专业,而且在学习期间,同一学历层次的学生随时可以申请转专业。这是为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同时根据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而设置的一项重要制度。当然除了教育主管部门规定不能转的专业外,如体育类、音乐、美术学科门类的学生不可转文、理、外语类,其他科类录取的学生亦不能转入体育、音乐和美术类等。学生修满某专业要求的课程及相应的学分即可毕业。
实行弹性学制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缩短学习的年限,早日投入社会工作岗位或继续向高层次学习。学院采取的弹性学制为:专科专业标准学制为3年,其弹性学制为2-5年;本科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其弹性学制为3-6年。配合这一制度,学院还制定了提前完成学业的管理规程、免修免听、间修学制等办法。 学院实施学分制后,2003级计算机软件(软件编程技术)专业专科生李志兴同学于2005年6月提前毕业,率先成为广州大学提前毕业第一人,开启了学院提前毕业的先锋。继他之后,2007级软件技术(软件开发)专科生张文锋、伍文龙和物流专业潘瑞等同学顺利获广东省教育厅审核通过毕业。一批又一批提前毕业的学生受益华软弹性学分制规划大学生涯的故事立即成为华软学子争相学习的榜样。
(二)课程管理
学分制模式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出来的就是课程设置。学院将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课程区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建立以必修课、选修课为框架的模块化课程模式。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构成大学生素质结构所开设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归类为必修课,必修课自成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而未列入本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都列为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志趣和爱好选择修读课程,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总学分作为上限。各类课程按必修课约70%、选修课约30%的标准安排。这一安排既保证了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
(三)选课制度
作为学分制核心之一的选课制,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学院为满足学生跨专业、跨年级选课,特制定选课制度。首先,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严把课程体系关,使课程体系做到科学性、完整性和灵活性。既要照顾到专业基础,又要照顾到专业特点,同时给学生留有足够的选择余地。课程体系围绕“课程”这一中心展开:教学计划由课程组成,学生能否选读这门课程受制于该门课程的知识深浅及是否应需先修其他课程,而不受专业限制。整个课程体系还包括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识别代码、每门课程的知识内容、先修条件、同修条件、替代条件、实验条件等。在每学期的第14-15周,学生通过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了解下一学期全院开设的课程及相关课程信息,为选课作准备。除新生第一学期按指定课程修讀外,其他学生在每学期的第16-17周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时间等不同情况,自主选择课程。为保证学生选课合理,学院还规定每学期选课总学分不超过28学分的原则性上限标准,还允许学生在下一学期进行试听而进行退课。
选课制为华软学院培养多规格、多层次、有特色、复合型的人才提供了现实条件,全院课程公选制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了学生知识结构。2006级游戏系动画(游戏设计)专业学生吉子立,毕业时开创了自己的创业项目——太车网(http://wwwtaiqautocomcn),目前成为肇庆市唯一一家能和肇庆电视台、肇庆电台、报纸主流媒体同等地位的媒体。在谈及自己的创业时,他最深的感受是,创业能力的积累得益于华软选课制。在他大二时,他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倾向于平面设计和活动策划,所以他选修了大量数码系的课程,如《版面设计》、《招贴设计》、《网页设计》等。开放的选课制为他构建了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他今天的成功创业创造了条件。而2010年华软首届本科毕业生中,软件工程系的王逸蓓同学被IBM北京总部录用,于IBM人力资源部门就职。王逸蓓同学所学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她利用华软的选课制,在努力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从个人兴趣出发,选修了大量人力资源专业的主干课程,从而为她日后就业奠定了基础。
(四)导师制度
自主选课制度虽具有个性化、灵活性的特点,但在实施过程中受制于学生自身素质、知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学生盲目选课、片面追求学分和个人兴趣而造成选课质量不高,知识缺乏系统性的问题。所以单纯让学生自我制订学习方案,自主选课,很可能导致知识的割裂,破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避免这一问题产生,学院设置本科生导师制。
每个行政班配备学习导师1名,由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组织管理能力,善于与学生沟通、营造良好的学风,更重要的是熟悉学院教学管理理念及学分制管理条例,熟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其主要职责包括:(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从专业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专业思想、社会行业状况和就业前景,根据学生个人潜质、学习能力、兴趣及发展趋势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2)专业指导。从知识结构角度指导学生选课、调整专业、辅修、提前完成学业等。(3)跟踪学生学习状况。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解决专业学习中的有关问题,指导学生掌握大学学习方法,指导优秀学生在专业领域中不断进取。(4)教学纪律教育。指导学生熟悉学生手册、信息管理系统、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如学生考勤管理制度、请假管理制度、考试作弊行为处理等学习纪律要求。
同时,因学分制下学生的教学计划各不相同,教学组织不再采用行政班级形式,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的学生互不相识,学生管理难度较大。学院采取的措施是,按行政班配备辅导员管理学生,形成导师侧重专业教育,辅导员侧重学生日常管理的双向管理模式。这一模式使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结合在一起。
三、独立学院成功实施学分制的条件分析 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体现高等教育多层次质量观念是学分制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青睐并得以推广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华软学院引进学分制后,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十年的实践与发展,华软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已形成了一整套合理体制,综观华软学分制发展历程,我们认为成功实施学分制,至少具备如下几点。
(一)相对稳定、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分制一方面是选课,同时另一方面是选教,这对教师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较学年制下高更的要求。对此,学院在师资引入上采取“三三制”原则,教师队伍由三部分组成:(1)来自传统高校的教师,具有高职称与丰富的教学经验;(2)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具有工程实践和管理经验,能够将实践经验、最新技术和企业思维融入教学中;(3)来自海外有教学和工作经验的留学人员,能够引进海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拓宽国际视野。“三三制”教师队伍为学院开设高水平、受欢迎的大量选修课课程,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实施导师制提供了条件,保障了学分制的有效实施。 (二)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
为保障选课制的顺利、高效实行,学院软件研究所根据学院本身情况开发了适合学分制的以“心动联动”[6]结构模式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其中,数据是核心、功能是模块。该系统包含学籍管理、注册流程管理、课程管理、教学计划管理、学生考勤考核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学生管理、教材管理、宿舍管理、人事管理、招生管理、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模块,实现学生报到、注册、选课、考勤、考试和成绩的登记,以及课程信息、教学安排、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记录。学生可以在管理信息系统里查看自己的课程修读情况、课表、考试场地和时间、成绩、全校所有的课程、自己的缴费情况、预付书本费和水电费、考勤情况等;还可以在网上下载所有课程的课件、报读和报考各类证书、对任教老师进行评估打分。全院通选的选课方式是学生最喜爱的,学生可以在网上根据条件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并在规定时间内,随意选择或改变课程、授课老师、上课时间、教学班等。该系统解决了教学信息管理、自动排课、教学资源管理等问题,为学分制下的教学及相关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极大地支持了学分制的推行。
(三)大量充分的选修课程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核心,要实施选课制,除了以上的师资条件和技术条件外,重要的是学院能开出大量充足的、多样化的课程。独立学院普遍面临师生比例较悬殊的情况,如果只是利用师资多开一定数量的公共选修课,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再充足的资源也无济于事。基于这一点考虑,学院打通了文理、工科各专业之间的学科壁垒,实行全院课程通選。只要符合课程本身的学习条件,就有可能作为选修课程被学生选读,而不因为专业受到限制。这样学生面对的选修课则是全院所有专业的所有课程这样一个“课程超市”[7],华软学院每学期可提供给学生选择的课程数量大概有250余门,选择范围已经从跨专业扩充到跨系。
(四)充足和完善的教学设施
完善的教学设施是推行学分制必不可少的硬件环境。学院占地面积5038亩,已建立起一批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楼等。院图书馆拥有各类图书6371万册、期刊303种、中文电子图书103万册,生均图书达5912册。2栋实验楼内设公共实验室17个,专业实验室51个,实验室总面积达8108平方米。学院还先后投入1千多万元进行校园网建设。历经多次扩容、升级和改造,目前已建成了万兆骨干、千兆楼层、百兆桌面的大型校园网。
四、独立学院学分制与大类招生模式的关系 2001年,北京大学推出的“元培计划”即为探索21世纪中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适应21世纪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而实施的一项“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改革计划,掀起了全国各所高校实行大类招生的热潮。大类招生,即在高校本科生招生中按照学科大类或文理科大类,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经过平台基础课学习后,由学生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就业方向等因素选择自己的专业,分流培养。这一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强化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与华软学院推行的学分制不谋而合:在大类招生模式下,选课制是其实施的前提条件,导师制是其实施的保障机制,自由选择专业是其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征,弹性学制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大类招生为华软学院继续完善学分制提供了方向:(1)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为避免学分制下过分强调尊重学生个体选择而导致跨学科人才培养流于形式,有必要从学院层面有计划地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它是学分制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工程。(2)按人才培养的需要(如自由选课的需要、跨学科课程设置的需要等)组织课程建设和课源。比如,通识类的基础课程内容均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和完整,如果只是简单拼凑,将造成学生所选修的基础平台课呈现“大拼盘”状态。故应从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出发,构建合理的基础平台课程体系结构,加强课程和课源建设。
参考文献:
[1] 熊华军.洪堡改革与现代大学制度的诞生[J].航海教育研究,2004(3).
[2]航昕,从哈佛到斯坦福—美国著名大学今昔纵横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3]贺国庆.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美]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 常思亮.美国大学学分制的发展历程与特点[J].当代教育理论与发展,2010(10).
[6]邹婉玲.谈信息化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6(8).
[7] 邹婉玲.选课制是学分制的灵魂[J].教育与职业,2006(8).
(责任编辑 陈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