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存款准备金制度最早被设计用于保证银行能支付客户存款,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用于调节货币流动性。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行,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缺陷日益凸显。本文研究了我国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历年调整情况,并分析了在当前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存款准备金;货币流动性;实施效果
一、引言
存款准备金最初源于保证商业银行对客户提款进行支付,之后逐渐具备清算资金的功能,后来发展成为货币政策工具[1]。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慢,投资增速回落过快,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加快货币信贷增长[2],从而促进投资增长。然而目前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冻结了大量的资金,从而扩大存贷差,而利率市场化后,会缩小存贷差。有学者提出,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拦路虎[3]。陶雄华、陈明珏通过研究表明,截至2012年,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为80%[4]。张金胜、王杰分析认为利率市场化的下一步是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5]。
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其次分析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原理以及我国历年存款准备金率的走势,最后分析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效果。
二、利率市场化现状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市场化改革提到三项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
我国从1993年便提出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自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市场,正式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就在以“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方式不断推进,但一直没有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直至2013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7月20日起,我国已全面放开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管制。此次放开贷款利率之后,利率市场化就仅剩下最后一步,即放开对存款利率的管制。然而距离完全利率市场化还有较长一段距离,存款利率的放开不会是一步到位的。
三、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我国存款准备金比率历次调整情况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
假设货币乘数为km,存款准备金比率为rr,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为er,现金比率为c,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为t,则可计算得到货币乘数为:
(二)我国存款准备比率历次调整情况
为了直观地展现我国历年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趋势,作出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图如下:
由上图,可以注意到两个分水岭。(1)第一个分水岭是1999年,这一年之前,存款准备金率先升后降,而且调整不频繁;在这之后,存款准备金率总体上升,而且调整越来越频繁,这主要是因为进入21世纪后,我国逐渐摆脱通货紧缩,经济局部发展过热,货币信贷快速增长,通胀压力不断增加,国际热钱持续流入,使得我国存在过剩的流动性;(2)第二个分水岭是2008年,在2008年以前大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都相同,2008年以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总是低于中小型金融机构的,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以及市场结构的优化。
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效果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效果如何呢,作用是否会受到削弱?是否要继续维持目前19.5%左右的高水平存款准备金率呢?接下来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存在着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则与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政策,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增大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扩张货币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但是,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存在以下缺陷:(1)当中央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以变动其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反方向抵消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2)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量和信贷量的影响要通过商业银行的辗转存、贷而实现,成效较慢;(3)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明确性,每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后,往往很多金融企业很快便设计了应对举措,使得调控结果达不到预期。所以,近年来,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在下降。
其次,由于目前没放开存款利率,且贷款利率不设下限,银行在19.5%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要留出大量钱放在人民银行,那么银行的收益势必会受影响。(1)如果市场上有一些信誉很好而且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理财产品,人们的投资热情便会很高,会将银行的存款取出,减少银行负债。(2)当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时,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为了保证收益,银行便会提升贷款利率,而较低的存款利率难以获得充足资金来源,大量资金借出后,资金周转很容易会出现问题,造成钱荒,便会频繁在同业拆借市场借钱,拉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3)由于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较高,一些金融机构会多存超额存款准备金在人民银行,这样会导致可用资金更少,资源配置效率更低。(4)央行为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目前为0.72%),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开展。总的来说,为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存款准备金率应大幅下降。
最后,还应注意,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金融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3月末我国货币乘数为4.31,比上年末高0.13,且创2010年三季末以来新高。既然货币乘数处在相对高位,央行就不能通过短期内大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促进利率市场化,这样会大幅增加流动性、增加通胀水平进而导致市场不稳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需要一个很缓慢的过程。
五、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利率市场化的内涵与现状,其后分析了存款准备金的原理及历次调整情况,进而分析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效果。得出结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了,而且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在长期内缓慢降低至较低水平是必然趋势。(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9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陆岷峰,高攀.我国近十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回顾与展望——基于阶段性视角的分析[J].财经科学,2011,(4):25-32.
[3]姚明德.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J].金融会计,2004,(1):19-26.
[4]陶雄华,陈明珏.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测度与改革指向[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3:74-79.
[5]张金胜,王杰.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4,(32):70-72.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存款准备金;货币流动性;实施效果
一、引言
存款准备金最初源于保证商业银行对客户提款进行支付,之后逐渐具备清算资金的功能,后来发展成为货币政策工具[1]。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慢,投资增速回落过快,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加快货币信贷增长[2],从而促进投资增长。然而目前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冻结了大量的资金,从而扩大存贷差,而利率市场化后,会缩小存贷差。有学者提出,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拦路虎[3]。陶雄华、陈明珏通过研究表明,截至2012年,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为80%[4]。张金胜、王杰分析认为利率市场化的下一步是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5]。
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其次分析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原理以及我国历年存款准备金率的走势,最后分析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效果。
二、利率市场化现状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市场化改革提到三项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
我国从1993年便提出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自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市场,正式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就在以“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方式不断推进,但一直没有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直至2013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7月20日起,我国已全面放开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管制。此次放开贷款利率之后,利率市场化就仅剩下最后一步,即放开对存款利率的管制。然而距离完全利率市场化还有较长一段距离,存款利率的放开不会是一步到位的。
三、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我国存款准备金比率历次调整情况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
假设货币乘数为km,存款准备金比率为rr,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为er,现金比率为c,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为t,则可计算得到货币乘数为:
(二)我国存款准备比率历次调整情况
为了直观地展现我国历年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趋势,作出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图如下:
由上图,可以注意到两个分水岭。(1)第一个分水岭是1999年,这一年之前,存款准备金率先升后降,而且调整不频繁;在这之后,存款准备金率总体上升,而且调整越来越频繁,这主要是因为进入21世纪后,我国逐渐摆脱通货紧缩,经济局部发展过热,货币信贷快速增长,通胀压力不断增加,国际热钱持续流入,使得我国存在过剩的流动性;(2)第二个分水岭是2008年,在2008年以前大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都相同,2008年以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总是低于中小型金融机构的,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以及市场结构的优化。
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效果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效果如何呢,作用是否会受到削弱?是否要继续维持目前19.5%左右的高水平存款准备金率呢?接下来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存在着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则与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政策,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增大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扩张货币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但是,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存在以下缺陷:(1)当中央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以变动其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反方向抵消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2)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量和信贷量的影响要通过商业银行的辗转存、贷而实现,成效较慢;(3)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明确性,每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后,往往很多金融企业很快便设计了应对举措,使得调控结果达不到预期。所以,近年来,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在下降。
其次,由于目前没放开存款利率,且贷款利率不设下限,银行在19.5%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要留出大量钱放在人民银行,那么银行的收益势必会受影响。(1)如果市场上有一些信誉很好而且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理财产品,人们的投资热情便会很高,会将银行的存款取出,减少银行负债。(2)当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时,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为了保证收益,银行便会提升贷款利率,而较低的存款利率难以获得充足资金来源,大量资金借出后,资金周转很容易会出现问题,造成钱荒,便会频繁在同业拆借市场借钱,拉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3)由于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较高,一些金融机构会多存超额存款准备金在人民银行,这样会导致可用资金更少,资源配置效率更低。(4)央行为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目前为0.72%),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开展。总的来说,为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存款准备金率应大幅下降。
最后,还应注意,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金融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3月末我国货币乘数为4.31,比上年末高0.13,且创2010年三季末以来新高。既然货币乘数处在相对高位,央行就不能通过短期内大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促进利率市场化,这样会大幅增加流动性、增加通胀水平进而导致市场不稳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需要一个很缓慢的过程。
五、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利率市场化的内涵与现状,其后分析了存款准备金的原理及历次调整情况,进而分析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效果。得出结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了,而且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在长期内缓慢降低至较低水平是必然趋势。(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9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陆岷峰,高攀.我国近十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回顾与展望——基于阶段性视角的分析[J].财经科学,2011,(4):25-32.
[3]姚明德.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J].金融会计,2004,(1):19-26.
[4]陶雄华,陈明珏.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测度与改革指向[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3:74-79.
[5]张金胜,王杰.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4,(3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