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笔者结合实践,从农村初中作文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即找准教与学的平衡点。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与学
初中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环节,尽管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创新作文”的理念已逐渐深入普及,但作文教学收效甚微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因教学条件简陋,学生阅读范围狭窄,作文基础薄弱等因素,作文教学更是难上加难。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虽一直在探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但现实教学中仍遭遇诸多问题及矛盾,严重制约着作文教学的发展。好作文不是纯粹依靠教师“教”出来或学生“学”出来的,其既有教师“教”的成分,也有学生“学”的因素,更有教与学相“合”的原因,基于此,现结合实践经验,就如何做好农村初中作文的教与学进行粗浅探讨。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怕作文,老师无法有的放矢”是当前许多农村地区作文教学的写照,造成此困境的原因很多,下面笔者主要从教师及学生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师方面
首先,因农村教学资源相对不足,教师教学水平有限,部分教师无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作文训练随意性强,仅满足于作文的次数,无明确的作文目的及重难点,造成学生为了作文而作文,难以明白自己作文的闪光点,也激不起学生写作的动力。其次,从修改方面看,传统的作文批改全是教师整批整改,学生除关注分数外,对教师的“辛勤劳动”似若无睹。部分教师对作文改得也粗,常见问题没有修改,评语中缺少鼓励性语言,或批改指导性不强,批改空洞无力,甚至连评语中的标点符号也不规范书写,缺乏针对性及准确性,间接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最后,部分教师作文教学方法陈旧,重行文、轻过程,重讲评、轻操作,从认识始到认识终,既摒弃了行文前对生活的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又割断行文反复修改的再实践机会,造成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学生方面
首先,农村地区相对落后,农村学生少与外界接触,生活范围小,加之学校图书馆藏书少,学生除课本外很难看到其他书,更不用说网上查找资料,以上因素直接导致学生阅读面狭窄,积累少,在作文训练中只能将仅有的材料反复用,毫无新意可言。其次,很多农村地区学生交流语言于当地方言为主,即使说普通话也夹杂着本地很浓的方言,导致写出的文章口语连篇,语句不畅。最后,初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尚未完全形成逻辑性思维,而此时期的学生接触的事物也在渐渐增多,并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加上语言知识贫乏,表达能力较差,造成学生作文时既想写这个内容也想写那个内容,写了此事忘彼事,造成作文中“泥沙俱下”的场面,特别是在运用对比写法时常常“顾此失彼、头重脚轻”,直接导致了文章的浅俗。
二、做好农村初中作文教与学的思考——找准教与学的平衡点
(一)做好学生写作实践安排计划及教学指导安排计划
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做好计划尤为必要。学生写作实践安排计划主要含前期计划、过程计划、阶段调整等。首先,教师要对全体学生的写作爱好程度、写作水平等情况有一个深入了解,将不同写作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分类,可按同一层次的学生分组,也可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按比例分在各小组中。其次,按前期的教学计划实施过程计划,并作好详细的记录与小结。阶段调整是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对各小组的写作兴趣及写作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以促进各小组学生写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时,针对极个别有文学天赋的学生可重点培养。教学指导安排计划主要含前期计划、过程计划、后期调整计划与各阶段小结。前期计划是结合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从写作训练内容到训练时间做一个总体的安排。写作内容可以从一般的记叙文到说明文再到论说文以及散文等,也可以从语句训练到片断训练再到整篇文章的训练,以上这些教师都要对几个学年有一个宏观的计划。实施过程计划,则强调对每一写作教学内容有一个具体明确的训练目标及内容安排,对每一训练内容要有明确的训练程序及方式,对并训练的结果做好记录及反馈。最后,在实施了完整的教学循环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小结,为下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提供参考。
(二)强化作文教学实践的双向训练
好作文既离不开教师“教”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学生“学”的积累,可以说,好作文是教学相合的力量,是教学融合的奇效,因此必须强化作文教学实践的双向训练。首先,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强调以生活引导学生写作。生活是写作之源,其实,农村并不缺乏大量素材,春种秋收,花开花落,只要认真地观察和感受,事事可入文,有了积累,自然无需再担心写作时无话可说,无情可叙。此外,良好的写作习惯还能让学生加深对生活的感受,因此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能通过写作促进观察生活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自觉积累写作素材的能力。其次,强调学生个人的自我写作总结与教师的一定量的写作指导的相互促进。教师“教”得再好,若学生不肯去听,不肯去学,就不能掌握丰富的作文理论,也难以形成丰富的写作积累,写出好作文也只能是空谈。因此,学生自身的不断学习总结,是提高其自身写作能力的关键。但另一方面,好文章的关键是思想深刻、见解独特、构思精巧,而这离得开教师的 “教”,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很低,对诸如主题的提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写作的要件多不知晓,更谈不上运用的灵活,若缺乏教师的指导,即便素材再丰富也无从下手,通过教师指导,能培养学生深刻的思想,训练学生独特的见解,指导学生巧妙的构思,进而能让学生写作时少走弯路。再次,改革作文评改方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及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充分体会不同特点、不同质量的作文,体验每篇文章的优点及不足,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以欣赏的角度去体味写作思路、巧妙构思的重要性,学会如何让文章有亮点,并自觉主动地参与写作训练,同时,还加快了作文评改速度,减轻了教师批阅负担,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作文教学无定法,以上只是笔者的个人浅见,农村初中作文教与学值得探究的东西还很多,仍需要我们的不断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谭克明.浅议作文教 学的“教”与“学”【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1(8)86.
【2】田绪昌.理性看待中学作文的教与学【J】.考试周刊,2010(45):53-54.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与学
初中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环节,尽管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创新作文”的理念已逐渐深入普及,但作文教学收效甚微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因教学条件简陋,学生阅读范围狭窄,作文基础薄弱等因素,作文教学更是难上加难。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虽一直在探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但现实教学中仍遭遇诸多问题及矛盾,严重制约着作文教学的发展。好作文不是纯粹依靠教师“教”出来或学生“学”出来的,其既有教师“教”的成分,也有学生“学”的因素,更有教与学相“合”的原因,基于此,现结合实践经验,就如何做好农村初中作文的教与学进行粗浅探讨。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怕作文,老师无法有的放矢”是当前许多农村地区作文教学的写照,造成此困境的原因很多,下面笔者主要从教师及学生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师方面
首先,因农村教学资源相对不足,教师教学水平有限,部分教师无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作文训练随意性强,仅满足于作文的次数,无明确的作文目的及重难点,造成学生为了作文而作文,难以明白自己作文的闪光点,也激不起学生写作的动力。其次,从修改方面看,传统的作文批改全是教师整批整改,学生除关注分数外,对教师的“辛勤劳动”似若无睹。部分教师对作文改得也粗,常见问题没有修改,评语中缺少鼓励性语言,或批改指导性不强,批改空洞无力,甚至连评语中的标点符号也不规范书写,缺乏针对性及准确性,间接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最后,部分教师作文教学方法陈旧,重行文、轻过程,重讲评、轻操作,从认识始到认识终,既摒弃了行文前对生活的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又割断行文反复修改的再实践机会,造成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学生方面
首先,农村地区相对落后,农村学生少与外界接触,生活范围小,加之学校图书馆藏书少,学生除课本外很难看到其他书,更不用说网上查找资料,以上因素直接导致学生阅读面狭窄,积累少,在作文训练中只能将仅有的材料反复用,毫无新意可言。其次,很多农村地区学生交流语言于当地方言为主,即使说普通话也夹杂着本地很浓的方言,导致写出的文章口语连篇,语句不畅。最后,初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尚未完全形成逻辑性思维,而此时期的学生接触的事物也在渐渐增多,并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加上语言知识贫乏,表达能力较差,造成学生作文时既想写这个内容也想写那个内容,写了此事忘彼事,造成作文中“泥沙俱下”的场面,特别是在运用对比写法时常常“顾此失彼、头重脚轻”,直接导致了文章的浅俗。
二、做好农村初中作文教与学的思考——找准教与学的平衡点
(一)做好学生写作实践安排计划及教学指导安排计划
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做好计划尤为必要。学生写作实践安排计划主要含前期计划、过程计划、阶段调整等。首先,教师要对全体学生的写作爱好程度、写作水平等情况有一个深入了解,将不同写作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分类,可按同一层次的学生分组,也可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按比例分在各小组中。其次,按前期的教学计划实施过程计划,并作好详细的记录与小结。阶段调整是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对各小组的写作兴趣及写作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以促进各小组学生写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时,针对极个别有文学天赋的学生可重点培养。教学指导安排计划主要含前期计划、过程计划、后期调整计划与各阶段小结。前期计划是结合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从写作训练内容到训练时间做一个总体的安排。写作内容可以从一般的记叙文到说明文再到论说文以及散文等,也可以从语句训练到片断训练再到整篇文章的训练,以上这些教师都要对几个学年有一个宏观的计划。实施过程计划,则强调对每一写作教学内容有一个具体明确的训练目标及内容安排,对每一训练内容要有明确的训练程序及方式,对并训练的结果做好记录及反馈。最后,在实施了完整的教学循环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小结,为下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提供参考。
(二)强化作文教学实践的双向训练
好作文既离不开教师“教”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学生“学”的积累,可以说,好作文是教学相合的力量,是教学融合的奇效,因此必须强化作文教学实践的双向训练。首先,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强调以生活引导学生写作。生活是写作之源,其实,农村并不缺乏大量素材,春种秋收,花开花落,只要认真地观察和感受,事事可入文,有了积累,自然无需再担心写作时无话可说,无情可叙。此外,良好的写作习惯还能让学生加深对生活的感受,因此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能通过写作促进观察生活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自觉积累写作素材的能力。其次,强调学生个人的自我写作总结与教师的一定量的写作指导的相互促进。教师“教”得再好,若学生不肯去听,不肯去学,就不能掌握丰富的作文理论,也难以形成丰富的写作积累,写出好作文也只能是空谈。因此,学生自身的不断学习总结,是提高其自身写作能力的关键。但另一方面,好文章的关键是思想深刻、见解独特、构思精巧,而这离得开教师的 “教”,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很低,对诸如主题的提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写作的要件多不知晓,更谈不上运用的灵活,若缺乏教师的指导,即便素材再丰富也无从下手,通过教师指导,能培养学生深刻的思想,训练学生独特的见解,指导学生巧妙的构思,进而能让学生写作时少走弯路。再次,改革作文评改方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及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充分体会不同特点、不同质量的作文,体验每篇文章的优点及不足,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以欣赏的角度去体味写作思路、巧妙构思的重要性,学会如何让文章有亮点,并自觉主动地参与写作训练,同时,还加快了作文评改速度,减轻了教师批阅负担,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作文教学无定法,以上只是笔者的个人浅见,农村初中作文教与学值得探究的东西还很多,仍需要我们的不断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谭克明.浅议作文教 学的“教”与“学”【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1(8)86.
【2】田绪昌.理性看待中学作文的教与学【J】.考试周刊,2010(4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