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来源 :新湘评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zhu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的硝烟已经退散了70年,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从未停止。回望那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当年积贫积弱的中国能够战胜世界强国日本?是什么支撑着当时的人们迎着日军的炮火前赴后继地搏杀?我们又该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带着这些追问,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抗日战争》作者、著名作家王树增。
  我们/我们中的一部分/提着脑袋/拎着性命/迎着直钻胸口窝的炮弹/冲/暴露着手背及胳膊上的青筋/冲入月光下的青纱帐/冲入民族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古老命题
  ——王久辛《蓝月上的黑石桥》
  记者:您积毕生之功、费六年之力,创作了18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抗日战争》,带给我们深刻的启发和思考。通过小说,您最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
  王树增:一部抗战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英勇的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永不言败的历史,见证的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胆识和历史胸怀。《抗日战争》用历史的真实、用感人的故事,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个事实。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坚持这么认为。
  首先,从政治上说,在日本对华北进攻之后,第一个提出“全民抗战”的就是中国共产党。1935年,鉴于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现实,以及国民政府开始部署对日作战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了曾提出的“反蒋抗日”的狭隘性,转变为“联蒋抗日”,首次提出国共两党“化干戈为玉帛”。当时,在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中共代表团,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上发表了一份《八一宣言》。该《宣言》指出:中国正处于“五千年古国将完全变成被征服地,四万万同胞将变成亡国奴”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了无论党派团体各界建立“统一的国防政府”的建议,这一建议便是日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最初蓝本。
  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那时,毛泽东曾频繁地给国民党军将领写信,最多的时候一天写下九封之多。他对华北将领宋哲元表示:“弟等甚望先生能于艰难困苦之中坚持初志,弟等及全国人民必不让先生独挡其难,誓竭全力以为后援。”他致晋绥军将领傅作义:“先生北方领袖,爱国宁肯后人?保卫绥远,保卫华北,先生之责,亦红军及全国人民之责也。今之大计,退则亡,抗则存;自相煎艾则亡,举国奋战则存……先生如能毅然抗战,弟等决为后援。”
  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共更是不计前嫌,抛弃了党派之争,将民族大义高高托举,尽最大努力倡导和创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成为中国抗战胜利的政治保障。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共产党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让步,红军把军装和帽徽都换了,中共多次声明拥护国民政府和蒋委员长的统一指挥。
  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最令日本军国主义者害怕的。他们非常明确地意识到,只要中国人不再是一盘散沙,那绝对就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其次,从精神层面上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了民族气节,是中国抗战精神上的中流砥柱。国民党内有妥协派、投降派,就连国民党中央副总裁汪精卫都跑到南京去了,投降日本人成立伪政府,令国民党颜面丢尽,有一百多万国民党的杂牌军投靠了南京伪政权,成了伪军。而在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从来没有出现过哪怕一个连队以上的成建制的投敌行为。
  其三,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同样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从军事战略上来说,受制于国土狭小资源短缺的日本最大的心愿是“速胜”,因此日军最希望的就是利用优势兵力与中国精锐部队决战,以实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目标。而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战”,与国民政府提出的“以空间换时间”,有不谋而合之处,但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以超凡的视野和宏阔的韬略,在思想上、理论上、战略上、方针上,全面阐述了中国为什么要坚持持久战,为什么日本侵略者必败,中国人民必胜,中国怎样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论持久战》是继倡导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做出的又一历史贡献。中国的抗战史,证实了毛泽东这一论断的正确。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人民战争,不仅是重要的政治概念,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概念。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敌后战场,其军事意义不容低估。因为后方是否稳固,对战争最终的结果有着重大的意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巨大作用。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根据地,使日军失去了后方。而没有后方,是当时日军最大的苦恼之一。当时的苏联《莫斯科新闻》刊文称:“日本在后方和前方,都有很大的困难。去年秋天,《泰晤士报》曾明显地称日本的‘占领’是‘名义上’的。到现在,这种事实,自认更真确了。……八路军和新四军领导的游击队,已经变成一种强大的力量。”
  记者:正如您在书中所述,抗日战争打得非常惨烈,我们的前辈以血肉之躯反击日军的枪炮坦克,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中国能胜、日本终败?
  王树增: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义勇军进行曲》中,有这么一句今天我们每个中国人从小会唱的歌词:“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这不仅仅是艺术表现,当我们回到真实的抗战岁月,才明白在那个年代,以弱敌强的中国人民,在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面前,真的可以说除了“我们的血肉”,几乎一无所有。
  战争是交战双方国家综合实力的对决,即交战双方国力和军力的对决。1937年,是个什么状况呢?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看看:工业总产值,日本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钢铁产量,日本580万吨,中国4万吨;煤炭产量,日本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石油产量,日本169万吨,中国1.4万吨。经济数据差异背后是中日军力的差异。当时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尤其是重武器,大大低于日军的水平。在1942年之前,中国空军又几乎拼杀殆尽。他们的装备与日军的差距还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10年、20年的“代差”,他们有的甚至拿着上一个世纪的冷兵器,比如我们知道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我们不能苛求我们拿着劣质武器的前辈,还希望伤亡率是1∶1,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且不说大炮、坦克、装甲车,要知道那时候日本已经有了航母。可想而知,那时的每一场战斗,对中国军人都是异常的惨烈。   但究竟是什么支持着他们迎着日军的炮火前赴后继地搏杀?是什么让他们胸中燃烧着怒火、义无反顾地为国赴死,以弱敌强?在悬殊那么大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打胜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华民族从近代饱尝屈辱以来,终于坚定地不惜一切地说了“不”字——我不低头、我不妥协、我不屈服!作为那段历史时期的政府首脑,蒋介石没有投降,尽管中国从国力和军力上都不是日本的对手,尽管全面战争爆发几个月后国民政府失去了首都南京,尽管一次次几十万军队参加的会战结果是一座座战略要地的失守……但蒋介石还是没有投降。再看残酷的敌后战场,我们的敌后抗日武装在还很弱小的时候就敢无畏无惧地打百团大战。中国人在那个历史时刻终于由一盘散沙聚为一体了,终于团结一致了,终于用自己的坚韧不屈的顽强血战赢得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我写这场战争从头到尾贯穿的也就是这种不屈服、骨头要硬的精神。
  记者:有人提出,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发挥的作用更大,也有人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在抗日战争中“坐大”的,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王树增:抗日战争呈现出了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战争样式——分成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我用了几年时间研究抗日战争史,我可以告诉大家,如果没有敌后战场玩命,正面战场早就垮了,顶不住的;反之,没有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敌后战场也不可能存在。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公允地看待历史,只有一个途径,就是站在整个民族立场之上,站在整个中国人的命运之上。偏废任何一个战场,都无法解释这场战争,无法解释这场战争的结局,无法解释这场战争的逻辑。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在抗日战争中“坐大”的,这个观点毫无逻辑。抗战全面爆发后,可以说,共产党所处的位置是最安全的。共产党如果要坐大,完全可以偏安中国西北一角,日军没有打到那里。然而,共产党把自己勉强编成的三个师,统统过了黄河,参加正面战场。第一场战役就是忻口战役,与日军的甲级师团作战。至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要在敌后战场起作用,肯定要扩根据地,发展敌后武装,这是必须的,力量越大对战争越有利。
  记者:您认为熟悉、铭记抗战历史,对我们特别是年轻一代有哪些启示?
  王树增:衡量一个民族是不是强大,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国库的丰厚,甚至不在于工业和科技等物质的指标,而在于一个国家政权的凝聚力、民众的向心力,在于他的领导人的胸怀和意志、军人乃至民众的血性和刚强。抗战的最终胜利,见证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血性。这血性,是我们温柔敦厚、吃苦耐劳的民族性中不容缺少的一部分。它视民族尊严为生命,士可杀,不可辱,更不可奴。
  今天,中国正在强大。什么是真正的强大?就是让所有企图进犯你的人丧失“进入”的胆量。抗战前辈给中华民族的子孙万代留下的这份血性、这份豪气、这份宝贵的不容践踏的自尊,是全体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写的虽然是历史,但永远是为当代中国读者、尤其是为当代中国青年所写的。老人读历史是回望自己,而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青年人,读到的是“家谱”。把“家谱”烂熟于心的人,会活得很踏实。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才能知道往何处去。在遇到生活挫折的时候,才会更坚强。
其他文献
摘 要:赤峰学院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要求,站在“管好意识形态的战略要求”、“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的现实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根本保障”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做好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好管党治党责任。  关键词:六中全会;党建工作
研究了二烷基苯磺酸盐(DAS)与重烷基苯磺酸盐(HABS)/十二烷基苯磺酸盐(LAS)复配体系在癸烷中的界面张力特性.结果表明:当LAS质量分数为30%或40%时,HABS与DAS以不同比例复配,三元体系
目的旨在探讨X线平片与CT后处理技术在多发性肋骨骨折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到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比较X线平片、CT后处理技术对多
张胜曾问父亲张爱萍:“邓小平1975年搞整顿,你和万里、胡耀邦、周荣鑫被誉为邓小平的四大干将,您知道吗?”没想到张爱萍竟恼怒起来:“一个人怎么能成为某一个人的工具、信徒呢?这是把自己的人格都贬低了。对的、正确的,我能跟着你,不对的、错误的,我怎么能跟着你呢?跟着你,也不是跟着你个人,而是跟你的思想,你的路线方针。”他加重语气:“我谁也不跟,我只跟随真理!”  只跟真理不跟人,只服从正义不服从权势,
找到兴趣和商业的结合点,顽强地坚持下去,成功并不难!  1998年,考入大学后我只要一有时间,便会在游戏的世界遨游。我电子竞技打得好,之后组建网络战队,被当时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相中。  在北京五彩斑斓的互联网氛围中,让我乐不思蜀。但在北京却看不到株洲的电视、报纸,听不到株洲的广播。于是我怀着自己创办一个区域门户的创业念头,回到家乡开创一片互联网的事业版图!  多少个日子我趴在电脑前,写代码、做图
在苗族土家族聚居的泸溪县,方圆百里,广泛传颂着该县达岚镇湖南省农家书屋管理先进个人李德厚30年义务播撒文明,无私奉献社会的动人事迹。   现年73岁的李德厚老人,5岁丧母,8岁亡父,15岁被聘为当地民办教师。李德厚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方面的教育。他以新旧二十四孝和“弟子规”为内容,对子女言传身教。他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没有一点不良陋习,以身作则带好全家人。年轻时他主动照顾村里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