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主要训练项目,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不仅如此,在学生反复的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朗读是语言训练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手段。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训练 策略
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
一、读书读书,贵在读熟
书声琅琅是古人传统的教学形式之一。因为它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是理解和记忆的先导,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试想,一个人读起书来,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它能对课文内容心领神会,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吗?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使课文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内部语言”,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沟纹,一般要经过20遍以上的朗读实践。在反复读,把书读熟的同时,学生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就容易把课文记得牢固,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大家知道,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都是专家苦心孤诣的典范之作,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从遣词造句,到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由情感产生思考,从而受到品德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对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在讲读课文中,我们都以读为先,将读贯穿教学始终。一篇新课文,首先给学生正音范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语气、感情,掌握字里行间的抑扬顿挫,然后让学生自读,并要求他们认真读,把书读熟,做到发音准,咬字清,声音响亮不重复,理解意思带感情。在此基础上,老师掌握火候,趁热打铁,对于疑难问题给学生以适当点拨,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意思,深深地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之处,不知不觉中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读中积累
积累就是事物不断聚集的意思。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但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靠点点滴滴的积累。有句古话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河。”语文之塔是一砖一瓦构建的,没有日积月累,就没有学生的语文功底。小学生长于记忆,让他们接触大量语言规范的作品,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是符合小学生心里特点的。有句俗话说得好:“最好的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开学之时,我会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要求他们在平时课内外阅读中坚持写好读书笔记,归类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片段描写,对其要有深刻的体会,还会定期举行积累展览会,并经常复习,再三巩固,使学生能读能诵,牢记于心。
四、读中运用
读中感悟是入情入境,是对真实、感性材料的再现,读中积累是作文的基石,读中运用则是对感悟和积累的巩固。小学生作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儿童学会用口语和书面语通顺、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靠语文阅读教学。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谈到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时说:“读写之间,读是写的基础,写必须在多读的基础上训练。”鲁迅先生也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太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坚持课堂内外相结合,听说读写相结合,边读边用,边用边读。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有了大量的阅读为基础,写作时的方法就会蜂拥而至,词汇语言如信手拈来。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要占一定量的时间,教师要重视读的训练,要把学生读课文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训练 策略
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
一、读书读书,贵在读熟
书声琅琅是古人传统的教学形式之一。因为它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是理解和记忆的先导,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试想,一个人读起书来,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它能对课文内容心领神会,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吗?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使课文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内部语言”,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沟纹,一般要经过20遍以上的朗读实践。在反复读,把书读熟的同时,学生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就容易把课文记得牢固,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大家知道,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都是专家苦心孤诣的典范之作,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从遣词造句,到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由情感产生思考,从而受到品德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对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在讲读课文中,我们都以读为先,将读贯穿教学始终。一篇新课文,首先给学生正音范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语气、感情,掌握字里行间的抑扬顿挫,然后让学生自读,并要求他们认真读,把书读熟,做到发音准,咬字清,声音响亮不重复,理解意思带感情。在此基础上,老师掌握火候,趁热打铁,对于疑难问题给学生以适当点拨,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意思,深深地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之处,不知不觉中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读中积累
积累就是事物不断聚集的意思。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但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靠点点滴滴的积累。有句古话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河。”语文之塔是一砖一瓦构建的,没有日积月累,就没有学生的语文功底。小学生长于记忆,让他们接触大量语言规范的作品,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是符合小学生心里特点的。有句俗话说得好:“最好的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开学之时,我会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要求他们在平时课内外阅读中坚持写好读书笔记,归类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片段描写,对其要有深刻的体会,还会定期举行积累展览会,并经常复习,再三巩固,使学生能读能诵,牢记于心。
四、读中运用
读中感悟是入情入境,是对真实、感性材料的再现,读中积累是作文的基石,读中运用则是对感悟和积累的巩固。小学生作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儿童学会用口语和书面语通顺、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靠语文阅读教学。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谈到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时说:“读写之间,读是写的基础,写必须在多读的基础上训练。”鲁迅先生也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太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坚持课堂内外相结合,听说读写相结合,边读边用,边用边读。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有了大量的阅读为基础,写作时的方法就会蜂拥而至,词汇语言如信手拈来。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要占一定量的时间,教师要重视读的训练,要把学生读课文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