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企合作形式是一个载体,它承载了职业教育中校企双方的需求。不同类型的职业院校,在不同的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合作形式。职业院校如能利用好这些形式与企业开展合作,将源源不断地产生良好的合作成果。
近年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签约企业650家;签约区域4个(含企业1000多家);18家企业进驻学校;成立合作培训机构10所;与企业共建二级学院 5个;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 12个;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13个;对外合作项目5个;引进企业设备、软件、资金共计已超亿元人民币。我们的实践证明,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是构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
一、合作机构
1.学校设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参与,就如何办好学校、搞好专业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2.在地方、企业设置校企合作办事处。学校派出人员,长期进驻企业或地方政府,取得真实的合作项目,并将此信息带回学校,学校落实项目到专业并将其转化为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产生真实的、为企业所接受的成果。
3.学校顾问委员会。聘请企业有关人员为顾问委员会成员,不定期召开会议,取得相关信息。
4.校友会。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取得合作机会。通过教师与校友建立联系的制度,取得多方信息。
5.产学研合作大会。每年一次的大会,邀请合作企业来校,可集中部分合作项目举行签约仪式。学校作产、学、研报告。借此机会广泛联系企业,为非签约企业树立样板。
6.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全校校企合作的统筹、协调、计划和实施。
7.产、学、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重要项目的审定,提出合作的方向。
8.职教集团。职教集团可使各成员的资源得到共享,企业的信息也可通过该机构送达到学校。
9.校企合作成立董事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发展与运作。企业与学校都是董事会的成员,凡涉及校企合作事宜的均由董事会决定。
二、企业命名与捐赠活动
1.企业命名的二级学院。企业出资或出设备(软件),我校具体操作,主要是培养企业急需的对口人才,或使用企业的软件包、教学与生产资源进行教学。企业在某种情况下也需要在大学中找到一个能反映出自身价值的位置。
2.企业命名的学校场地、建筑。通过这一形式,学校引进企业的资金;企业获得校园中的显性或隐性资源。
3.企业命名的奖学金、助学金。有针对性的对某一专业的学生颁发奖学金,为专业建设带来正面影响。既是对学生的鼓励,也是企业的形象广告。
4.企业命名的校园活动。企业提供活动资金,解决了学校的资金问题,对自身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宣传机会。
5.企业捐赠资金与设备(软件)。有时是慈善行为,有时是公益活动,有时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三、合作教育与实训
1.合作编写教材。企业提供富有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编写,将企业运行的经验、新设备、新引进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写进教材,可保证教材的实用性、时效性与先进性。
2.对学生共同实施素质教育。校企共同实施素质教育,可做实学生的素质教育并取得明显的成效。企业还可参与新生入学教育与毕业生毕业教育。
3.合作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程。企业相关人员参与课程的定位,制定课程的目标与要求,确定内容与形式,决定实践环节的内容,为课程改革带来极大的活力,使之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更贴近生产实际,更具有职业性与实操性。
4.合作建立培训机构。企业带来部分培训设备与生源,学校提供场地与师资,用学校的考证资源使培训对象都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此类合作培训机构还能为学生带来免费的实习场地。
5.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已是高职教育的大势所趋。企业在此过程中可对学生进行技能和素质的观察,为最终是否录用提供一个具体的依据。
6.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的具体需要培养合用的人才,可分为大面积的订单培养与小范围的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是其中的一种具体模式。
7.校企合作远程培训。企业培训员工的困难在于,不可能停产组织员工大规模到学校接受培训。在此情况下,学校想方设法提供便利,可让企业接受有利于他们的远程合作培训的方式。
8.双导师制度。校企双方各出一名导师,指导学生的实习。
9.双班主任制度。由企业人员担任班主任,可对学生实施接近企业要求的管理与教育,企业文化能得到较直接的灌输。学生容易产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思想转变。这种双班主任制度可使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融为一体。
10.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聘请企业方的管理、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他们的教学是生产实际的一种直接反映,更能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需求。
11.企业员工学历教育。目前不少企业都趋向于从生产一线培养人才,这些员工的经验固然很丰富,但学历都比较低,这会影响他们的后续发展。因此,提升这批员工的学历就变得十分重要,企业需要借助学校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而学校也可借这种形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1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所有高职院的重要任务,只有建立足够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顶岗实习才有保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才能被落实。更进一步说,学生的就业与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
13.合作开设讲座。主动邀请企业到校开办不同类型的讲座,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听取来自企业的声音。
14.为企业送教上门。企业停产让员工到学校接受培训是不实际的。不管是学历的继续教育,还是企业的短期培训,都要在不影响企业运行的情况下进行。企业欢迎送教上门这种做法,它能让更多的员工接受培训。
15.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在学校具备合适场地的情况下,校方可“筑巢引凤”。以免费的场地作为条件,吸引企业带设备、真实生产任务进驻学校,使学生能享受到免费实习的环境。该项合作的前提条件是不能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
16.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与追踪。毕业生到企业后,是否适应企业的需要?质量如何?需要企业的反馈。而学校也要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追踪,并将结果反馈到有关院系,作为改进教学计划、调整教学目标、强化能力培养的依据。
17.实施“三证书”制度。毕业生除了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外,还要有工作经历证书。工作经历证书是由企业颁发的。目前企业招人时都强调工作经历,这种合作方式更具有实际意义。
四、合作研发活动
1.合作研制、生产实训设备。学校教学需要实训设备,但不一定购买。虽然可以自行研发,但会有很多障碍。若是与企业联手合作,可生产出质优、性佳、价低的实用设备,这个过程也培养了一批教师的设计能力与动手能力。
2.合作申报专利。在目前大多数企业只关注生产不注重自身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学校有义务为企业做这方面的工作。学校通过调研,了解企业的技术进展,在符合申报专利要求的情况下与之联手申报,可为企业带来重要的发展机会,并密切校企关系。
3.合作建立研发中心。一般情况下,企业出资、出课题,学校出人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学校可利用不同专业的技术优势,与企业联手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新产品,攻克技术难题,解决管理上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也能培养和锻炼教师,并取得经济效益。这种形式也解决了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
4.教师担任企业顾问。这能为企业带来技术、管理、信息和市场等方面的期待。教师为企业服务,不但提升了自身的水平,扩大了学校的影响,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重要的是还能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5.合作申报科研项目。中小企业单打独斗搞科研是困难的,而学校离开企业搞科研也容易脱离实际。两者的结合,促成了一种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申报的好形式。这种形式还可解决科研成果难转化的问题。
6.展览与成果转让。学校鼓励学生创新,教师通过科研也有不少成果。学校通过展览特别是校外的展览,充分展示科研成果,给企业更多的启发,促成更多的合作,关键是促使科研成果一定要转化。
7.实验实训场地改造。企业出资出设备,学校对原有的实训场地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实训场地变成可以供企业进行科研开发、培训,学生实训的场所。
8.市场调查与企业策划。应企业的要求,学校组织师生为企业做市场调查。学校拥有庞大的学生资源,若做市场调查可做到相对公正,也有一定的规模;同时也可做企业的策划。市场调查与策划还能锻炼教师与学生的能力,也可获得相应的资料和信息。
9.企业设立有奖设计。一般的中小企业设计力量相对不足,而学校的学生设计力量较强,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由企业出资奖励的设计。企业等于获得了一个强大的设计机构。这一举措是校企双赢的重要举措,也可以将其引入课堂,做到真题真做。
10.为企业、行业建设网站。企业、行业在建设网站方面,很多时候是力不从心。学校可主动出击,将有些企业网站的建设与维护交由师生尤其是学生来做。学生藉此机会可了解更多企业资讯。这一形式也能将学校与企业、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11.企业参与学校为学生组织的科技活动。一是企业出资、出课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二是在学生组织的科技活动中,企业提供部分材料、设备,或是提供实验的环境,与学校共同完成科技活动。
五、合作培训师资
1.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练。学校将教师派驻到企业任职,并按企业要求履行职责。如完成企业的课题,为企业研发产品与设备,攻克企业难题等,从中获得在企业工作的经验。
2.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到学校挂职锻练。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相关的学校职务,包括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务,获得在学校工作的经验。
上述师资的双向培养方式,使高职院校中师资的“双师”结构得到落实。
六、合作举行企业活动
1.参与、承办行业会议。创造一个与企业紧密接触的机会,同时也是宣传学校、推介学生与教师、争取合作的一个平台,教学改革的互动场合,毕业生追踪的良好时机。
2.校园招聘会。对学校来说,这是一个了解企业用人之道的平台,了解专业需求的窗口。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企业用人的选择场所,订单教育的联系环境,宣传企业的的好时机。
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企业文体活动)。学校要创设一个与企业一致的环境给学生,让学生在校阶段就充分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理念、文化、用人之道;校园文化的参与也让企业充满活力。让学生经常到企业去,让企业经常到学校来,促进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
4.合作举办论坛。大多数情况下,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听众,共同提供专家学者,就行业内、企业圈内或国内外有关的技术和管理动态等专题举办论坛。
5.为企业招商引资服务。应企业的要求,在校园内外为企业举行相应的招商引资服务。如组织投资者到校园参观,承诺人才的提供、员工培训、学校协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也可动用学校的相关资源包括师生资源、场地资源、校际及校属企业资源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
校企合作,是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而构建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则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载体。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所培养的人才方能受到企业、社会的广泛欢迎。
(作者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郑蔼娴
近年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签约企业650家;签约区域4个(含企业1000多家);18家企业进驻学校;成立合作培训机构10所;与企业共建二级学院 5个;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 12个;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13个;对外合作项目5个;引进企业设备、软件、资金共计已超亿元人民币。我们的实践证明,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是构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
一、合作机构
1.学校设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参与,就如何办好学校、搞好专业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2.在地方、企业设置校企合作办事处。学校派出人员,长期进驻企业或地方政府,取得真实的合作项目,并将此信息带回学校,学校落实项目到专业并将其转化为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产生真实的、为企业所接受的成果。
3.学校顾问委员会。聘请企业有关人员为顾问委员会成员,不定期召开会议,取得相关信息。
4.校友会。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取得合作机会。通过教师与校友建立联系的制度,取得多方信息。
5.产学研合作大会。每年一次的大会,邀请合作企业来校,可集中部分合作项目举行签约仪式。学校作产、学、研报告。借此机会广泛联系企业,为非签约企业树立样板。
6.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全校校企合作的统筹、协调、计划和实施。
7.产、学、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重要项目的审定,提出合作的方向。
8.职教集团。职教集团可使各成员的资源得到共享,企业的信息也可通过该机构送达到学校。
9.校企合作成立董事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发展与运作。企业与学校都是董事会的成员,凡涉及校企合作事宜的均由董事会决定。
二、企业命名与捐赠活动
1.企业命名的二级学院。企业出资或出设备(软件),我校具体操作,主要是培养企业急需的对口人才,或使用企业的软件包、教学与生产资源进行教学。企业在某种情况下也需要在大学中找到一个能反映出自身价值的位置。
2.企业命名的学校场地、建筑。通过这一形式,学校引进企业的资金;企业获得校园中的显性或隐性资源。
3.企业命名的奖学金、助学金。有针对性的对某一专业的学生颁发奖学金,为专业建设带来正面影响。既是对学生的鼓励,也是企业的形象广告。
4.企业命名的校园活动。企业提供活动资金,解决了学校的资金问题,对自身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宣传机会。
5.企业捐赠资金与设备(软件)。有时是慈善行为,有时是公益活动,有时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三、合作教育与实训
1.合作编写教材。企业提供富有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编写,将企业运行的经验、新设备、新引进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写进教材,可保证教材的实用性、时效性与先进性。
2.对学生共同实施素质教育。校企共同实施素质教育,可做实学生的素质教育并取得明显的成效。企业还可参与新生入学教育与毕业生毕业教育。
3.合作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程。企业相关人员参与课程的定位,制定课程的目标与要求,确定内容与形式,决定实践环节的内容,为课程改革带来极大的活力,使之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更贴近生产实际,更具有职业性与实操性。
4.合作建立培训机构。企业带来部分培训设备与生源,学校提供场地与师资,用学校的考证资源使培训对象都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此类合作培训机构还能为学生带来免费的实习场地。
5.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已是高职教育的大势所趋。企业在此过程中可对学生进行技能和素质的观察,为最终是否录用提供一个具体的依据。
6.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的具体需要培养合用的人才,可分为大面积的订单培养与小范围的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是其中的一种具体模式。
7.校企合作远程培训。企业培训员工的困难在于,不可能停产组织员工大规模到学校接受培训。在此情况下,学校想方设法提供便利,可让企业接受有利于他们的远程合作培训的方式。
8.双导师制度。校企双方各出一名导师,指导学生的实习。
9.双班主任制度。由企业人员担任班主任,可对学生实施接近企业要求的管理与教育,企业文化能得到较直接的灌输。学生容易产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思想转变。这种双班主任制度可使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融为一体。
10.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聘请企业方的管理、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他们的教学是生产实际的一种直接反映,更能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需求。
11.企业员工学历教育。目前不少企业都趋向于从生产一线培养人才,这些员工的经验固然很丰富,但学历都比较低,这会影响他们的后续发展。因此,提升这批员工的学历就变得十分重要,企业需要借助学校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而学校也可借这种形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1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所有高职院的重要任务,只有建立足够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顶岗实习才有保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才能被落实。更进一步说,学生的就业与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
13.合作开设讲座。主动邀请企业到校开办不同类型的讲座,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听取来自企业的声音。
14.为企业送教上门。企业停产让员工到学校接受培训是不实际的。不管是学历的继续教育,还是企业的短期培训,都要在不影响企业运行的情况下进行。企业欢迎送教上门这种做法,它能让更多的员工接受培训。
15.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在学校具备合适场地的情况下,校方可“筑巢引凤”。以免费的场地作为条件,吸引企业带设备、真实生产任务进驻学校,使学生能享受到免费实习的环境。该项合作的前提条件是不能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
16.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与追踪。毕业生到企业后,是否适应企业的需要?质量如何?需要企业的反馈。而学校也要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追踪,并将结果反馈到有关院系,作为改进教学计划、调整教学目标、强化能力培养的依据。
17.实施“三证书”制度。毕业生除了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外,还要有工作经历证书。工作经历证书是由企业颁发的。目前企业招人时都强调工作经历,这种合作方式更具有实际意义。
四、合作研发活动
1.合作研制、生产实训设备。学校教学需要实训设备,但不一定购买。虽然可以自行研发,但会有很多障碍。若是与企业联手合作,可生产出质优、性佳、价低的实用设备,这个过程也培养了一批教师的设计能力与动手能力。
2.合作申报专利。在目前大多数企业只关注生产不注重自身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学校有义务为企业做这方面的工作。学校通过调研,了解企业的技术进展,在符合申报专利要求的情况下与之联手申报,可为企业带来重要的发展机会,并密切校企关系。
3.合作建立研发中心。一般情况下,企业出资、出课题,学校出人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学校可利用不同专业的技术优势,与企业联手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新产品,攻克技术难题,解决管理上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也能培养和锻炼教师,并取得经济效益。这种形式也解决了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
4.教师担任企业顾问。这能为企业带来技术、管理、信息和市场等方面的期待。教师为企业服务,不但提升了自身的水平,扩大了学校的影响,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重要的是还能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5.合作申报科研项目。中小企业单打独斗搞科研是困难的,而学校离开企业搞科研也容易脱离实际。两者的结合,促成了一种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申报的好形式。这种形式还可解决科研成果难转化的问题。
6.展览与成果转让。学校鼓励学生创新,教师通过科研也有不少成果。学校通过展览特别是校外的展览,充分展示科研成果,给企业更多的启发,促成更多的合作,关键是促使科研成果一定要转化。
7.实验实训场地改造。企业出资出设备,学校对原有的实训场地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实训场地变成可以供企业进行科研开发、培训,学生实训的场所。
8.市场调查与企业策划。应企业的要求,学校组织师生为企业做市场调查。学校拥有庞大的学生资源,若做市场调查可做到相对公正,也有一定的规模;同时也可做企业的策划。市场调查与策划还能锻炼教师与学生的能力,也可获得相应的资料和信息。
9.企业设立有奖设计。一般的中小企业设计力量相对不足,而学校的学生设计力量较强,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由企业出资奖励的设计。企业等于获得了一个强大的设计机构。这一举措是校企双赢的重要举措,也可以将其引入课堂,做到真题真做。
10.为企业、行业建设网站。企业、行业在建设网站方面,很多时候是力不从心。学校可主动出击,将有些企业网站的建设与维护交由师生尤其是学生来做。学生藉此机会可了解更多企业资讯。这一形式也能将学校与企业、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11.企业参与学校为学生组织的科技活动。一是企业出资、出课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二是在学生组织的科技活动中,企业提供部分材料、设备,或是提供实验的环境,与学校共同完成科技活动。
五、合作培训师资
1.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练。学校将教师派驻到企业任职,并按企业要求履行职责。如完成企业的课题,为企业研发产品与设备,攻克企业难题等,从中获得在企业工作的经验。
2.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到学校挂职锻练。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相关的学校职务,包括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务,获得在学校工作的经验。
上述师资的双向培养方式,使高职院校中师资的“双师”结构得到落实。
六、合作举行企业活动
1.参与、承办行业会议。创造一个与企业紧密接触的机会,同时也是宣传学校、推介学生与教师、争取合作的一个平台,教学改革的互动场合,毕业生追踪的良好时机。
2.校园招聘会。对学校来说,这是一个了解企业用人之道的平台,了解专业需求的窗口。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企业用人的选择场所,订单教育的联系环境,宣传企业的的好时机。
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企业文体活动)。学校要创设一个与企业一致的环境给学生,让学生在校阶段就充分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理念、文化、用人之道;校园文化的参与也让企业充满活力。让学生经常到企业去,让企业经常到学校来,促进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
4.合作举办论坛。大多数情况下,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听众,共同提供专家学者,就行业内、企业圈内或国内外有关的技术和管理动态等专题举办论坛。
5.为企业招商引资服务。应企业的要求,在校园内外为企业举行相应的招商引资服务。如组织投资者到校园参观,承诺人才的提供、员工培训、学校协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也可动用学校的相关资源包括师生资源、场地资源、校际及校属企业资源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
校企合作,是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而构建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则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载体。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所培养的人才方能受到企业、社会的广泛欢迎。
(作者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郑蔼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