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海文化 敢拼会赢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wei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而福建是海洋资源大省,海洋文化是福建文化中最重要的、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可以说,福建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杰出代表。
  在中国版图中,与其它省相比,福建算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可谓“福建特色”。这种特殊性离不开一个关键词——“海洋”,这是福建文化在中华文明中极其鲜明的。海洋是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殊符号,自然,也深刻地塑造着福建人的性格特质,深深地影响着福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最具移民性省份
  福建是移民省份,居民不仅大量迁入,也大量迁出。福建居民中有百分之八十是中原移民,而福建又是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主要来源地。从魏晋开始福建已经接受大规模移民,经唐宋,到明清,长达一千五百年之久,从明清开始又逐步向台湾和海外的移民。可以说,没有移民就没有今天的福建,福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移民史。这种频繁的移民和变动,造就了福建人处事灵活、视野开阔、做事精细、敢于创新等特性。
  最具海洋性省份
  福建是中国最具海洋色彩的省份。在远古的新石器时代,福建人已经通过大陆桥从东山跨过浅浅的海峡,抵达台湾,从那时候起已然注定福建人蹈海踏浪,远渡重洋的特性。宋元时期,在300多年时间里,福建是大航海运动的先驱,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并列的东方第一大港,福建引领大航海时代,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桥头堡。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六次从福建起锚,明中后期漳州梅岭港、月港曾经一度是中国对外贸易门户,到清末民初,福建是中国海军摇篮,是中国海军及海洋国防工业发祥地,福建人还是下南洋的主体,今天依然是中国远略的起点。同时,福建海洋文化在中国全球化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海陆并驱型省份
  福建依山伴海,经济有山有海,需要山海协作。今天,海洋产业以及延伸的相关产业依然是福建支柱产业之一,而以茶叶和瓜果花卉为主的农业也是福建支柱产业之一。东南丘陵特性又注定了福建无法全面工业化,地域限制其工业的深度发展,无法像江浙沪和广东那样深度发展。在发展海洋产业和对外贸易的同时,其农业、生态的保持和发展具有重要性,所以,福建经济是工业与农业并重,海洋与山地齐驱。
  海内外“两个”福建
  福建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3800万,经济总量在全国第十位。无论资源禀赋,还是人口数量,抑或经济实力,在全国范围看都属于中等量级的,并不显眼。但如果加上闽籍海外华人华侨,加上部分台胞,隐形的福建实力和张力,恐怕要超过绝大多数省市。据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庄国土院长研究,海外华人华侨有近5000万人,福建就占1800万人,达到三分之一,而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五国经济命脉是华人占主导地位,尤其闽裔与粤裔,而闽裔又似乎略胜一筹。看福建不仅要看本土福建,也要看海外福建,而“两个”福建加起来实力惊人,较其他省市有很大的优势。
  多元文化的交融
  从全国来看,福建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典型;从远古来看,福建有百越族,而后有高山族、畲族,可谓多民族聚居地。福建又有几拨大规模移民,有两晋客家移民,有初唐、中晚唐和五代的中原河洛移民,这些移民与土著居民杂处。宋元时期福建人领导大航海运动,在泉州港又出现各种来中国定居的海外移民,出现儒、释、道和景教、伊斯兰教、拜火教、摩尼教等并存现象,今天因文化多元化使泉州被评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
  受海洋文化影响,福建又诞生了包括妈祖在内的多种民间信仰,各种信仰相互融合。受移民和多山的影响,福建至今都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奇特现象。
  经略海洋桥头堡
  福建自古就是中国人下海的第一站,曾经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镇。世界将福建人与欧洲的荷兰人类比,将福建人視为东方的“海上马车夫”,不仅体现福建在海外交流的活跃,也体现了福建人的聪明与开拓进取精神。今天,福建是国家“一带一路”海上核心区,是中国走向深海的起锚地,加上遍历世界的闽裔,福建注定要成为中国经略海洋的领航员。历史上,福建的海洋发展史、对外贸易史和移民史,依然能给今天走向蓝海,走向深海的中国以启发。
  离不开的“台”与“侨”
  福建永远离不开“台”与“侨”。3200万名台胞有八成祖籍福建,海外华人有1800万人是闽裔,台胞与侨胞总数不低于4000万人,超过福建本土人口。历史上,闽裔华侨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等三个中国关键历史阶段都扮演了极其重要角色。今天,福建的发展离不开台海稳定,也离不开台商、侨商的投资,福建深度发展离不开“台”与“侨”。今天,福建是充分利用地缘、血缘、文缘等独特优势,团结海外华人重要地区,也可以借助闽裔推动海外投资,带动福建产业走出去,有利于福建经济高速发展。
  浓厚的家国情怀
  在安土重迁的古代,家土观念伴随着每一位中国人,到今天依然将祖籍作为自己的地域身份。长期的移民,使福建人对故乡内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眷念。
  福建是全国宗祠最多,宗祠文化最盛的省份,这是精神家园,也是家族团结、传承和兴旺的纽带和地标。近代,福建诞生了黄乃裳、陈嘉庚、胡文虎、庄希泉等对中国贡献卓著的著名侨领,也出现了像林绍良、郭鹤年、林文镜、陈永栽、施至诚等很多回报桑梓的著名企业家,这是福建人身上拥有的家国情怀在驱动。
  极富文化创造力
  海洋文化赋予人们开阔的视野,勇于拼搏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经济和文化创造的原始动力。福建诞生了如美团网、今日头条、美图秀秀、人人网、饭否网、网龙等著名IT企业、新兴企业,正是福建人善于创新,极具创造力的体现。福建电子信息业、民营企业发达,出现很多创新型科技和知名品牌。在文化上,福建也善于吸收海外先进文化,融合创新,这是在全国各省中都比较突出的。
  未来成长新高地
  福建拥有强大的海外资源,是国家”一带一路”海上核心区,福建民营企业发达机制灵活,福建拥有电子信息等良性产业,福建生态环境优越,地理位置优越,这些造就了福建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在国家经济战略迁移的大背景下,未来,以福建为核心的海西经济圈,以广西沿海、海南和广东湛江为核心的北部湾经济圈,从四川成都到安徽合肥的沿长江经济带,三大经济圈将在未来20年高速发展,成为三个极具潜力的崛起之地,而福建无疑最具战略优势……
其他文献
意大利摄影师Stefano Unterthiner只身前往日本北海道,记录大天鹅在越冬期栖息的状况,完美记录下人类干扰之外的自然之美。这一拍摄项目亦获得了2011年荷赛自然类二等奖。  日本北海道是天鹅在北半球的越冬地之一,每年冬天,成群的大天鹅从西伯利亚飞到北海道过冬。大天鹅能够从冰岛跨越1280公里的海域飞到爱尔兰,是跨海迁徙距离最远的天鹅种群。
期刊
全国独一无二的端午民俗  古时泉州城,每年端午节前后,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一队队手执“缚榕缚艾”的长杆“采莲旗”,抬着造型奇异的龙王头,唱着“嗦”褒歌,一路踏舞,一路挨家挨户“采莲”。这就是拥有800多年历史的端午民俗活动——“嗦啰嗹”。  如果你在端午的清晨来到泉州的安海,那么萦绕耳边的必定是一咏三叹的“嗦啰嗹”。  嗦啰嗹又称为“采莲”,闽南语中,“采莲”谐音“采梁”,取采尘、拂尘之意。因《采莲歌
期刊
龙岩客家地区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糯米粽,喝雄黄酒,用艾草、痱子草、枫叶等鲜草煮水洗澡,有江、河的地方竞龙舟等习俗外,户户都门插艾枝、菖蒲、挂葛藤。  客家过节早一天  离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还有一天,龙岩武平县家家户户就过上节了,武平县城郊区的陈婆婆家也不例外,这一天,她有许多事情要做,既要打扫家里里里外外的卫生,又要插艾草、包粽子,之后还有一个不能缺少的程序——泡药澡。  武平是客家聚居地,龙岩客家
期刊
“投粽祭屈”古风犹存  政和县有一座美丽的文化古村,村头的皤溪之上,有一座福建最美的风雨廊桥——花桥。有趣的是,花桥一带至今仍保留着“投粽祭屈”这一习俗。端午节这一天,花桥周围几十里范围的男女老少都挎篮携粽来这举行祭祀屈原的仪式,祭祀中的男女老少则以围绕花桥穿行九圈后,由妇女将粽子投入溪中,众多小孩则在溪中争抢捡拾,从而把活动推向高潮。  宋元以来,“投粽祭屈”的风俗渐渐消失,粽子主要是给自己及送
期刊
查干湖的冬季,是冰雪的世界。查干湖的渔民们,要面对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面对无边的风雪,熔化酷寒去与大自然对话。然而,就是这群渔民,关东汉子,在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开创了中国冬季冰上捕鱼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两项中国之最——冬捕。  查干淖尔真正的冬捕始于辽金时期。据史料记载,辽帝最喜欢吃“冰鱼”。每年腊月,辽王都要率领家眷来北方,在嫩江、大安月亮泡、查干淖尔泊子或达赉湖湖面上搭建帐篷。他在帐篷里把
期刊
东海西滨,闽水蜿蜒。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在击水为歌的龙舟竞渡中交流汇聚。  八闽端午,是一场水与火的洗礼。石狮蚶江泉州湾,倾盆之水迎面来。海面上百舸穿梭竞渡,人们用各种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这是闽台对渡(海上泼水节)流传已久的习俗。人们视此水为“吉祥水”、“幸福水”,要让这圣水情雨淋个透,以图吉祥。莆田灵川东进村,熊熊烈火送王船。升腾的火焰中,一艘以杉木竹为骨架,装饰精美的纸龙舟
期刊
端午节前后,宁德市临溪河和沿海村镇都有“扒龙船”的习俗。近年来,宁德市赛龙舟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在蕉城、福鼎、福安、霞浦、古田的许多地方都有举办这项活动,吸引了众多健儿参赛。  富春溪畔竞渡忙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之际,福安市富春溪畔人头攒动,一片欢腾,但见溪上飞舟击水,逆流竞逐,擂鼓声、呐喊声、加油声、欢笑声汇成一曲激昂的节日欢歌。龙舟竞渡已成为福安市民欢庆端午的传统文化盛宴,也吸引了周边的周宁、
期刊
程定谟(?—1837),字心宇,號醒雨,清代昭文(今江苏常熟)人,历任安徽庐江训导、翰林院典簿。
期刊
桥梁作为海上交通贸易的载体,可以说,每一块桥板都承载了“海丝”信息。如今的各种跨海大桥,更是极大便利了经贸往来。长虹卧波虽无言,却见证了“海丝”之路的历史跨越。  南洛阳 北赵州  “站起来像东西塔,躺下去像洛阳桥”是泉州人对泉州精神的精辟概括。洛阳桥,位于福建泉州城东13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口,是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原名万安桥,建于北宋年间,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
期刊
闽南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因为有了惠安女、女和湄洲女,而变得风情万千。惠安女的“封建头民主肚”、女的“簪花围大裾衫”,湄州女的“帆船头红黑裤”……福建三大渔女的民俗文化与“海丝”息息相关。  古城风云里的惠安女  惠安,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的中心位置,介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与台湾一水相隔。  以往的惠安女子,大多戴着奇特的蝴蝶状头饰,头巾和涂着黄漆的斗笠把脸部遮得严严实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