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对症施药。做到对症下药,是取得良好防治效果的关键。否则,不仅效果差。而且还会浪费农药,耽误防治时机,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首先要了解田间发生的是病害还是虫害,是什么病或是什么虫。然后了解所购农药的成分、特性、用途。如除尽、锐劲特、乐斯本、阿维菌素等是防虫的: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粉锈宁等是防病的;除莎净、乙草胺、高效盖草能、草舒、农达等是除草的。药剂的防治范围有限,绝没有“万能灵药”。比如敌杀死可以防治棉花上多种害虫,但对棉红蜘蛛却无效。高效盖草能防治禾本科杂草看麦娘效果好,对阔叶杂草却不能防除。如果用药错误,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防效,甚至还会造成比病虫草害更大的危害。因此,必须根据防治对象选用相应合适的农药,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药剂本身的效能。
2.注意病虫防治指标。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适期施药,考虑病虫害损失与农药的成本、人力的关系,这有利于保护田间的天敌。不要一见到病、虫就喷药。作物在生长期间,随时都可见到少数病斑和害虫,应根据有害生物的发育期及作物进度和农药品种,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用药。一见到田间有病虫危害就用药防治往往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每一种病虫草害,都要达到一定的防治指标,才有必要用药防治。达不到防治指标,说明不必要用药防治,即使用药也可采取挑治的办法。尽量降低农业投入的成本。如水稻病虫防治指标:稻飞虱:百丛低龄若虫1000头(分蘖期)、1500头(穗期);稻纵卷叶螟:百丛低龄幼虫100头(分蘖期)、50头(孕穗期);二化螟:每公顷枯鞘团1200个:三化螟:每公顷卵量1800块;纹枯病:病丛率20%。棉花病虫防治指标:棉叶螨有螨株率15%;棉盲蝽象百株虫量3头;棉铃虫百株低龄幼虫10头;棉蚜百株三叶蚜量10000头:斜纹夜蛾百株初孵幼虫群集幼虫1窝,以挑治虫窝为主,在幼虫扩散前防治;棉蓟马顶心被害率20%。
3.适期施药。适期施药是防治病虫草害的关键之一,在防治害虫时,通常是在害虫的幼龄期,此期容易被杀死,如棉铃虫、斜纹夜蛾等一般提倡3龄前用药,3龄前幼虫抗药力弱,防治效果较好。对有钻蛀习性的害虫,应在害虫钻蛀前用药,如三化螟、红铃虫等。在病害方面,对于保护性杀菌剂,应在农作物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施药,如水稻稻瘟病应在破口前3~5天喷药预防:稻曲病应在破口前7~10天喷药顶防。在草害方面,杂草在萌芽和初生阶段,对药剂较敏感,宜在杂草萌芽期或幼苗期施药,以后随着生长抗药力逐渐增强。
4.适量用药。使用农药一定要准确掌握剂量,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目前在施用农药过程中,有的简单从事,配药不用量具,数量不准。随意加大农药剂量和增加用药次数的现象也相当普遍,这不但浪费农药,增加成本,破坏了田间的天敌,而且加重环境污染,有的还会导致作物产生药害,同时使病虫的抗药性增强。
5.轮换用药。一种(或一类)农药在同一地区连续使用多年后,病虫草会产生抗药性,致使防效下降。如吡虫啉过去是本地防治稻飞虱的主导产品,2005年稻飞虱在本地大发生,许多农户反应吡虫啉防效稻飞虱效果不好。怀疑稻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了抗药性。后经南京农业大学农药系沈晋良教授等专家组织检测,证实稻飞虱确实对吡虫啉产生了抗药性。因此,要注意农药的轮换使用。每类药剂一年使用次数不超过2次,可降低害虫抗性的产生。为此,在使用农药时必须强调合理轮换使用。如防治棉铃虫用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轮用。
6.掌握施药技术。使用化学农药还应考虑施药方法和部位。通常对为害茎叶的害虫,用喷雾法;防治地下害虫则采用拌种、毒土或毒饵法。不同的害虫常为害农作物的不同部位,如稻飞虱主要在水稻中下部取食为害。所以稻株的中下部应作为重点施药部位。棉红蜘蛛在叶背为害,施药时药液要喷洒到叶片背面。防治草害注意不要伤害农作物,喷药时最好用罩,防止药液向四周溅。因此喷药时必须均匀周到,不重喷不漏喷,做到大风、大雨不施农药,晴天施农药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夏天施农药最好是早上9时前或下午17时后,以傍晚最为适宜。每次施农药不超过3小时。以保证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注意病虫防治指标。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适期施药,考虑病虫害损失与农药的成本、人力的关系,这有利于保护田间的天敌。不要一见到病、虫就喷药。作物在生长期间,随时都可见到少数病斑和害虫,应根据有害生物的发育期及作物进度和农药品种,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用药。一见到田间有病虫危害就用药防治往往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每一种病虫草害,都要达到一定的防治指标,才有必要用药防治。达不到防治指标,说明不必要用药防治,即使用药也可采取挑治的办法。尽量降低农业投入的成本。如水稻病虫防治指标:稻飞虱:百丛低龄若虫1000头(分蘖期)、1500头(穗期);稻纵卷叶螟:百丛低龄幼虫100头(分蘖期)、50头(孕穗期);二化螟:每公顷枯鞘团1200个:三化螟:每公顷卵量1800块;纹枯病:病丛率20%。棉花病虫防治指标:棉叶螨有螨株率15%;棉盲蝽象百株虫量3头;棉铃虫百株低龄幼虫10头;棉蚜百株三叶蚜量10000头:斜纹夜蛾百株初孵幼虫群集幼虫1窝,以挑治虫窝为主,在幼虫扩散前防治;棉蓟马顶心被害率20%。
3.适期施药。适期施药是防治病虫草害的关键之一,在防治害虫时,通常是在害虫的幼龄期,此期容易被杀死,如棉铃虫、斜纹夜蛾等一般提倡3龄前用药,3龄前幼虫抗药力弱,防治效果较好。对有钻蛀习性的害虫,应在害虫钻蛀前用药,如三化螟、红铃虫等。在病害方面,对于保护性杀菌剂,应在农作物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施药,如水稻稻瘟病应在破口前3~5天喷药预防:稻曲病应在破口前7~10天喷药顶防。在草害方面,杂草在萌芽和初生阶段,对药剂较敏感,宜在杂草萌芽期或幼苗期施药,以后随着生长抗药力逐渐增强。
4.适量用药。使用农药一定要准确掌握剂量,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目前在施用农药过程中,有的简单从事,配药不用量具,数量不准。随意加大农药剂量和增加用药次数的现象也相当普遍,这不但浪费农药,增加成本,破坏了田间的天敌,而且加重环境污染,有的还会导致作物产生药害,同时使病虫的抗药性增强。
5.轮换用药。一种(或一类)农药在同一地区连续使用多年后,病虫草会产生抗药性,致使防效下降。如吡虫啉过去是本地防治稻飞虱的主导产品,2005年稻飞虱在本地大发生,许多农户反应吡虫啉防效稻飞虱效果不好。怀疑稻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了抗药性。后经南京农业大学农药系沈晋良教授等专家组织检测,证实稻飞虱确实对吡虫啉产生了抗药性。因此,要注意农药的轮换使用。每类药剂一年使用次数不超过2次,可降低害虫抗性的产生。为此,在使用农药时必须强调合理轮换使用。如防治棉铃虫用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轮用。
6.掌握施药技术。使用化学农药还应考虑施药方法和部位。通常对为害茎叶的害虫,用喷雾法;防治地下害虫则采用拌种、毒土或毒饵法。不同的害虫常为害农作物的不同部位,如稻飞虱主要在水稻中下部取食为害。所以稻株的中下部应作为重点施药部位。棉红蜘蛛在叶背为害,施药时药液要喷洒到叶片背面。防治草害注意不要伤害农作物,喷药时最好用罩,防止药液向四周溅。因此喷药时必须均匀周到,不重喷不漏喷,做到大风、大雨不施农药,晴天施农药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夏天施农药最好是早上9时前或下午17时后,以傍晚最为适宜。每次施农药不超过3小时。以保证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