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潞河中学的历史上,有两个传承下来的育人理念对潞河的课程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是首任华人校长陈昌祐先生在1928年提出的“人本位”教育理念,另一个是学校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一切为了祖国”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理念。跨世纪的潞河教育,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了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统一”的教育观,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宗旨,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课程建设的目标。
在继承中创新,
奠基学校课程建设特色发展的无边沃土
为了实现课程建设的目标,近年来,我们把课程建设纳入学校过去的“十二年发展规划”和新的“十年发展规划”。根据学生需求,以学科特点、学校特色和地域文化为重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丰富评价方式。进行多元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助力学生个性而全面地成长。
经过多年的努力,潞河中学形成了现在的三个层面(基础必选课程,分类选修课程、拓展选修课程)、十三个类别(学科基础课程、成长指导课程、德育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课程、民族课程、涉外课程、人文拓展类课程、科学拓展类课程、技术操作类课程、艺术活动类课程、体育活动类课程和社团活动类课程)的学校显性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围绕“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可以整合成六类显性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技拓展类课程、人文拓展类课程、艺术活动类课程和体育活动类课程,它们组成了一个正方体的课程结构。
多元、多层次、多类型和可选择的课程,为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发展、个性完善和追求卓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研究中探索,
提升课堂教学学术品位的不二法门
潞河中学1934年的学生刊物《生活》,揭示了那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进到里面去念—努力地念—把你念的发表出来—材料不够—找吴先生去借—参考书”,到“试而验之—验之不足—再验之—经过一番变化—得出结论来”,这与我们现在倡导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为了引领课堂教学研究,我们一直坚持:
鼓励教师从生命需求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从事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从以往狭隘的认知领域拓展到关注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各个方面,用创造的心态和方法对待课堂教学。
深入开展“十个研究”——研究学科本质、学科价值、学生特点、学习规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角色和教学评价,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角色观和教学评价观。
明确树立“四个意识”——学生主体意识、全面目标意识、情感激励意识和反馈指导意识;落实课堂教学的“六个重点”——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培养习惯、夯实基础、训练思维和塑造人格。
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启发与探究、讨论、参与、讲授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和思维活动过程教学。
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课堂教学的学习、培训和研讨——突出课前、课上和课后学生的主体探究,突出对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进行深入的“课例研讨”活动——组织学术委员和教研室主任随堂听课和反馈;举行各级公开课、研讨课、评优课和示范课。
承担研讨会——主动承担各级各类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研讨会,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
潛心深入的课堂教学研究,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促使教师思考“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教得怎样”和“怎样教得更好”,而且研究“学什么”“谁来学“怎么学”“学得怎样”和“怎样学得更好”,更重要的还要研究“是什么”和“为什么”,使教师不仅要做“教者”,还要做“学者”“研究者”和“创造者”,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品位。
在选择中成长,
创设学生放飞理想自主发展的广阔平台
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过程,又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特长的过程,也是学生人生梦想起飞的过程。
俄语校本课程开设后,学校几十位学生赴俄罗斯参加夏令营。新疆内高班学生的补充课程,让四年前汉语起点为零、两年前才尝试用汉语进行诗歌创作的麦麦提敏同学,在校期间出版了诗集《返回》,被评为全国十佳小作家。实验课程的开展,使得实验班学生毕业后100%进入名校和重点院校。选择涉外课程中英普通高中课程班的学生,毕业后每年100%考入世界著名大学。
以优异成绩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的何畅同学这样写道:“潞河是活力四射的。没有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我不会明白探索的乐趣;没有民族融合的校园文化,我不会意识到交流的意义。……潞河教我为学,更教我为人。她的宽容,使我的个性得到挥洒;她的纯真,更使我的心灵受到洗礼。……我庆幸,我选择了潞河,选择了让我的梦想起飞的地方!”
在继承中创新,
奠基学校课程建设特色发展的无边沃土
为了实现课程建设的目标,近年来,我们把课程建设纳入学校过去的“十二年发展规划”和新的“十年发展规划”。根据学生需求,以学科特点、学校特色和地域文化为重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丰富评价方式。进行多元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助力学生个性而全面地成长。
经过多年的努力,潞河中学形成了现在的三个层面(基础必选课程,分类选修课程、拓展选修课程)、十三个类别(学科基础课程、成长指导课程、德育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课程、民族课程、涉外课程、人文拓展类课程、科学拓展类课程、技术操作类课程、艺术活动类课程、体育活动类课程和社团活动类课程)的学校显性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围绕“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可以整合成六类显性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技拓展类课程、人文拓展类课程、艺术活动类课程和体育活动类课程,它们组成了一个正方体的课程结构。
多元、多层次、多类型和可选择的课程,为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发展、个性完善和追求卓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研究中探索,
提升课堂教学学术品位的不二法门
潞河中学1934年的学生刊物《生活》,揭示了那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进到里面去念—努力地念—把你念的发表出来—材料不够—找吴先生去借—参考书”,到“试而验之—验之不足—再验之—经过一番变化—得出结论来”,这与我们现在倡导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为了引领课堂教学研究,我们一直坚持:
鼓励教师从生命需求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从事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从以往狭隘的认知领域拓展到关注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各个方面,用创造的心态和方法对待课堂教学。
深入开展“十个研究”——研究学科本质、学科价值、学生特点、学习规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角色和教学评价,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角色观和教学评价观。
明确树立“四个意识”——学生主体意识、全面目标意识、情感激励意识和反馈指导意识;落实课堂教学的“六个重点”——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培养习惯、夯实基础、训练思维和塑造人格。
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启发与探究、讨论、参与、讲授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和思维活动过程教学。
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课堂教学的学习、培训和研讨——突出课前、课上和课后学生的主体探究,突出对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进行深入的“课例研讨”活动——组织学术委员和教研室主任随堂听课和反馈;举行各级公开课、研讨课、评优课和示范课。
承担研讨会——主动承担各级各类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研讨会,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
潛心深入的课堂教学研究,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促使教师思考“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教得怎样”和“怎样教得更好”,而且研究“学什么”“谁来学“怎么学”“学得怎样”和“怎样学得更好”,更重要的还要研究“是什么”和“为什么”,使教师不仅要做“教者”,还要做“学者”“研究者”和“创造者”,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品位。
在选择中成长,
创设学生放飞理想自主发展的广阔平台
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过程,又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特长的过程,也是学生人生梦想起飞的过程。
俄语校本课程开设后,学校几十位学生赴俄罗斯参加夏令营。新疆内高班学生的补充课程,让四年前汉语起点为零、两年前才尝试用汉语进行诗歌创作的麦麦提敏同学,在校期间出版了诗集《返回》,被评为全国十佳小作家。实验课程的开展,使得实验班学生毕业后100%进入名校和重点院校。选择涉外课程中英普通高中课程班的学生,毕业后每年100%考入世界著名大学。
以优异成绩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的何畅同学这样写道:“潞河是活力四射的。没有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我不会明白探索的乐趣;没有民族融合的校园文化,我不会意识到交流的意义。……潞河教我为学,更教我为人。她的宽容,使我的个性得到挥洒;她的纯真,更使我的心灵受到洗礼。……我庆幸,我选择了潞河,选择了让我的梦想起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