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巧生一生只做一件事

来源 :科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w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很多人都知道袁隆平,但很少人知道庄巧生,前者是“杂交水稻之父”,后者是“小麦育种之父”。
  回顾自己的一生,庄巧生说:“我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育成十来个优良小麦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二是编几本与小麦或育种有关的专著,仅此而已,微不足道。”然而,这两件事加在一起就是一件造福中国农业的大事。
  辗转求进取
  庄巧生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跌宕起伏的革命时期。他的求学之路,可谓几经辗转。
  1916年8月5日,庄巧生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旗山南麓的一个小山村。4 岁时,一家人投奔在南洋的父亲,这也使得他在苏门答腊的荒岛上度过了孤寂而苦涩的童年。回到国内,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庄巧生勤奋学习,上中学时还因为成绩优异被校方免了几个学期的学费。
  虽然并不是出身农民的背景促使他日后选择农业这个领域,但早年的艰难经历的确磨练了庄巧生吃苦耐劳的性格,这为他以后从事繁杂的育种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1934 年夏,福建省教育厅提供清寒学生大学奖学金,理、工、农、医各领域均仅有2 个名额,这让家境贫寒、无力升学的庄巧生看到了一线希望。他决意报考农科,结果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录取。
  大学的学习氛围与人文气息,使庄巧生的视野日渐开阔,他也从内心萌生了要在农学领域继续研究的念头。然而,1937 年初夏,当他在齐鲁大学合作农场暑期实习即将结束之际,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七七事变”。11 月下旬,南京危在旦夕,学校决定西迁成都,他便随校紧急转移。一路上面对敌机的狂轰滥炸,但同时还得抓紧时间完成老师预先布置的自修课程,他过着流亡般的生活。
  从进入大学起,庄巧生的学习成绩就很出色,特别是最后两年功课全优,在校内传为佳话。还没毕业他就被推荐到中央农业实验所贵州工作站工作。
  那一时期,庄巧生把掌握的下乡调查资料和所内试验结果,整理成《贵州之小麦》一文,对该省小麦生态环境、生产概况、品种类型、种植技术和品种改良做了系统阐述。这是有关贵州省小麦的第一篇历史性文献。
  1940 年8 月,庄巧生回到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给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靳自重教授当助教。在两年半的助教生涯中,他协助靳先生完成了《蓝麦杂种后代的细胞学研究》和《马卡小麦杂种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两篇论文。这些工作在当时均属开拓性研究。
  庄巧生辞去助教工作后,应戴松恩之邀到湖北省任鄂北农场场长。但面对场内人事磨擦,经费入不敷出、甚至弄虚作假等现象,他不甘心把自己的宝贵年华消磨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半年后便辞职了。
  1944年冬天,正赶上国民政府通过考试遴选人才赴美进行学习,为期一年,期满回国服务。庄巧生应试后即被录取。在美国,他最初学习的是硬质小麦品质鉴定技术。后来,他还去美国北部小麦产区参观几个品种实验室。期间,他不忘仔细地了解美国小麦育种研究的情况,为回国后开展育种研究做准备。
  北上展宏图
  1949年2月1日,北平解放的第二天。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内,新来接任的所长陈凤桐严肃地喊道:“你们有想走的,现在还是可以走。愿意走的走,愿意留的留。你们要走的话我们欢送,要留的话我们欢迎。”
  这番话于当时在试验场做研究员的庄巧生听来,有几分刺耳。据他回忆,试验场内几乎所有员工都在盼着解放,重新开展小麦研究工作,谁也未曾想过离开。
  1946年8月,庄巧生从海外归国之后,就被当时的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派遣至北平。那时的北平农事试验场拥有1000多亩试验地,并建有实验室大楼和先进的设备,在当时可谓国内条件最好的农业科研机构。
  年轻又单身的庄巧生,没有家庭的拖累,看到北平拥有这么好的科研条件,又地处小麦产区,自然欣然前往,想在此一展抱负。1946年10月,他兴致勃勃地来到北京魏公村附近的白祥庵报到。没想到这一待就是60多年。尽管北平试验场在历史大潮中经过政权更替、机构改名,但对于庄巧生和同事们来说,60多年来唯一不变的还是自己的研究工作。
  金色麦田梦
  1952年,苏联学者伊万诺夫访问中国,庄巧生负责接待。尽管当时两人彼此的学术观点不同,但伊万诺夫那句“要跌打滚爬在麦田中,学会同小麦对话”的肺腑之言,深深地刻印在庄巧生的心上,成为他科研道路上的座右铭。
  在研究小麦新品种的40多年里,庄巧生一直坚持现场作业,每到小麦培育的关键时期,他总是起早贪黑在田间调查。有一年早春,工作人员在下班前没有给温室的小麦材料盖上草棚,到晚上10点,庄巧生突然听到大风降温的天气预报,便立即从家里赶到十几里以外的板井村,叫起工人师傅一同把草栅放下、盖好,回到家时已是午夜。
  1972年,当庄巧生从“牛棚”走出来时,第一件事就是下地看麦苗。后来,看麦苗竟然成了庄巧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在他的心中,似乎一直有一片金色的麦田。
  然而,小麦遗传育种是一项见效慢、科研投入巨大、不易出成果的研究。一般来说,育种最快需要8年的时间,在试验田里进行检验要3年时间,一旦研究失败,十几年的光阴就浪费了。即使研究成功,在实际应用推广中又会有很大变数。因此,很多小麦研究者一生都难以选育出一个新品种。
  1946年底,初到北平的庄巧生凭借扎实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育种经验,很快担任了小麦育种的牵头人。考虑到华北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庄巧生选定了抗旱、耐寒、耐瘠品种的研究方向。通过不懈努力,庄巧生和同事们在短短两年内就选育出“燕大1885”“北系3号”“北系11号”3个新品种,准备在周边地区试种推广。
  而谁也想不到,1950年4月期间,几场绵绵细雨诱发了一次空前的小麦条锈病大流行,3个新品种由于严重患病全垮了。于是,研究不得不转向抗锈病品种。“小麦育种工作是个单调枯燥的活儿,年复一年。”庄巧生到现在还这么认为。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施肥水平不断提高,灌溉条件日益改善,生产上需要耐肥喜水、抗倒伏、抗锈病、增产潜力更大的新品种,庄巧生就开始思考选育新的替代品种。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搞育种工作的人,碰到外来的材料,总想拿来和本地的优良品种杂交一下,这样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庄巧生也不例外。1965年,育种学家蔡旭和李竞雄访问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时带回59份材料,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些种类未能得到重视和利用。直到70年代初,这些品种被庄巧生和同事们加以利用。经过十几年的实验,他们终于育成了以“丰抗8号”、“丰抗2号”为代表的丰产、抗倒伏、抗条锈病、抗白粉病和落黄好的丰抗号系列品种,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全国小麦增产立了大功。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对刘屯变电所10kv徐大屯线等配出线的计量装置异常故障的分析处理进行了叙述,对此系列故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对计量二次回路的缺陷处理,提出有益的建议。
摘 要 针对伊犁永宁煤业化工有限公司潘津工业煤矿2204综放工作面回采期间面临的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问题,结合监测监控和现场实测一氧化碳气体数据等煤层发火迹象分析研究,制定应用了注浆、注氮、减少采空区漏风、浮煤降温等综合防灭火技术,现场实践表明:2204综放工作面综合防灭火技术效果良好,回采期间没有出现煤层自然发火,回风隅角一氧化碳浓度维持在16ppm以下。  关键词 综采放顶煤;煤层自燃;综合防灭
丰润热电公司脱硝喷氨自动逻辑是一个自主设计的自动方案,不同于传统的PID负反馈控制方案。本文通过对传统PID控制喷氨的方案和我公司的喷氨控制方案进行了比较,对脱硝的喷氨自动有一定了解。
对中国、美国和日本三国钢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相关规定进行了比较,比较了三个国家设计地震力取值水平、结构抗震等级划分、楼层层间位移角限值、钢柱和钢梁的板件宽厚比限值、
<正> 利用晶体三极管的二次击穿特性,可以制成几乎不耗电的燃气点火装置。笔者数年前制成该点火器使用至今,性能一直稳定可靠,给家庭中热水器及燃气灶的点火带来很多方便。更
随着控制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开始发挥作用。无人机地面站系统作为整个无人机系统的指挥控制中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操作人员与地面站之间的交互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复发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通过对34例复发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复发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感染、激素疗程不足、饮食
首先介绍多功能机组及其打壳机构的结构和原理并初步分析断裂直接原因;其次采用ANSYS Workbench对打壳机构固定机架进行静力学和疲劳分析,对打壳机构打击头进行模态分析和疲
静脉输液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疾病治疗的一项主要手段,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人员、环境局限等因素给患者带来输液安全隐患,如何减少卫生站静脉输液的不安全因素,提高静脉输液质量,
本实验研究不同类型土壤中锶在植物中的富集及其对植物光合生理响应机制的影响。采用四川省的黄壤、水稻土、紫色土三种主要土壤进行土培,用0、0.5、1、5和10 mmol·kg-1 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