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惯是经过长时间逐步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习惯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稳定性,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去改变它。正因为如此,把学习和使用语文知识的科学的良好习惯传给学生,是非常有意义的。其意义就在于使学生终生受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还有一层重要意义,就是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及运用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行为变成自觉的习惯。具体说就是:凡使用频率高的、有价值的语文知识和应用范围广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反复运用它们。久而久之,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就形成了。今后再遇到此类问题,学生就会自觉地、熟练地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到那时,教师传授的知识也好,方法也好就已经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使用自如的能力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这才是实实在在的高效益。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 阅读习惯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新的“大纲”把“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一点写入了大纲的教学目的,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要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要改变阅读教学研究滞后于写作教学研究的现状,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一切,无不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在改进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等方面多做些文章。
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加强学生的阅读成才与阅读效率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阅读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们要树立开放式教学思想,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充分尊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说将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启发看成是静态教学的话,那么,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实践,激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则为动态教学。我们要重视实践,动静结合,增强学生凭借例子,举一反三的实践能力。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奠底。
教学要生动一点,活泼一点,快乐一点,和谐一点,多给学生一点乐趣,少给学生一点忧愁,减轻学生一点负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爱阅读、会阅读、想阅读、多阅读,练成熟练的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好地运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自己一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服务。
一、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多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动脑子读书。在初读课文时,教师要给出充足的时间并鼓励学生质疑、释疑。学生能够质疑,至少说明他们思维活跃,对此有兴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解决了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提高其阅读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掌握学生“读”的难点、疑虑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一边读一边想的机会,多进行独立阅读。凡是学生能通过一边读一边想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要经常鼓励那些勤动脑、多思考,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学生,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进而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主旨或者是文章的突入点、升华点等。读一篇文章首先要读题、审题、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要仔细揣摸题目所包含的意义及象征。这样读文章显得思有主旨,记有途径。要教给学生教材中课前提示和课后练习的特点、规律,每一点提示和每道题所涉及到的课文内容,以便让学生能养成根据提示和练习进行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不但要训练学生的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根据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主要地位,要鼓励学生在读中大胆思维,大胆想象,养成创造性阅读的习惯。如在阅读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多动手、动口、动脑,提出有新意的问题、发表有新意的见解。善于发现、挖掘教材中可以点燃、激起创造性火花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使之形成习惯等等。
学生在阅读时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如果学生读书能边读边思考,不但会解决理解课中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他的聪明智慧。如低年级的孩子读《狐假虎威》一课时,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大大小小的野兽都吓得撒腿就跑。”有的孩子边读边思考,向老师提出来:“老师,这句话不对。”他认为森林里有大象、狮子,它们不一定吓得跑,因此,课文中“都”字用的不对。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把主动权交给他们,不但会发现解决许多问题,而且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习惯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扫除阅读障碍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实际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有疑问的词语。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我们要指导学生从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感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课本中有许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单独把它们抽出来理解,学生往往会有困难,但如果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仔细琢磨一下,就能够确切的理解。如《草船借箭》中,最后一自然段中“神机妙算”一词,学生查字典会知道它的意思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如果学生能联系上文读一读,就可以知道诸葛亮算到三天以后定有大雾,并会有东南风,因此船头向东、船尾向西,而且利用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草船借箭的计划才得以圆满完成。这样一来,“神机妙算”这个词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比学生查字典的效果好得多。
想象语言环境所描述的当时的情景,在上下文中理解词语,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悟”。这种“悟”出来的意思,学生可能说不准确,但已经不会对阅读造成障碍了。例如,“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开,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在理解“踉踉跄跄”一词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想象当时武松吃醉了酒,不听店家劝告,独自走上景阳冈的情景,一路上东倒西歪,走路不稳当的样子,那么“踉踉跄跄”一词的词意便迎刃而解了。 三、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目前语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的的窘迫境地,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任务。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寻找与课文中教学内容具有相似性或相对性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迁移或对比中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关注周围的现实世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达到“寓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新的知识是建构于原有认知结构上的。运用这一理论,我们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并努力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才有意义建构的基础和深入探究的动力,否则,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必然缺乏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
四、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读书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的字词,不理解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这时,他们就需要打开工具书,进行查阅,解决问题。但由于面临的工具书种类繁多,使用方法也不一相同。
使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相当复杂。归纳起来,就是弄清问题实质和灵活使用工具书的问题。了解和分析所查问题,弄清其实质,是资料查寻和解答问题的基础。如果所查问题是某个普通字读什么?意思如何?比较好解决,但是人们所遇到的问题,实际上很复杂,有些问题往往是模棱两可,事是而非,或者几个问题交织在一起。若是不弄清问题实质,盲目动手查检,必然会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学会用汉语拼音等两种查字典的方法,能根据读写的需要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词典。”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试想,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通过预习,认真查阅工具书,解决了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不是最典型的主动求知吗?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理解了疑难问题,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不就是找到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吗?
五、培养阅读时圈画批注的方法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作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不是很好吗?学生在读书时,只有一边读一边思考,才会有所感,才会圈画批注,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六、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让学生懂得,无论是读和写都要养成思考和动笔的习惯。能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标出课文中有几句话及新出现的标点符号;能给课文中新词进行简要的注释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
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二、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靠自己反复练习,但也离不开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在这里,还应特别强调教师的身教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建华.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上下功夫[J].小学语文教学.1997.
[2]周章轼.中学语文自读十法[J].阅读与写作.2001.
(作者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盟孪井滩九年一贯制学校)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 阅读习惯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新的“大纲”把“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一点写入了大纲的教学目的,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要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要改变阅读教学研究滞后于写作教学研究的现状,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一切,无不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在改进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等方面多做些文章。
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加强学生的阅读成才与阅读效率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阅读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们要树立开放式教学思想,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充分尊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说将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启发看成是静态教学的话,那么,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实践,激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则为动态教学。我们要重视实践,动静结合,增强学生凭借例子,举一反三的实践能力。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奠底。
教学要生动一点,活泼一点,快乐一点,和谐一点,多给学生一点乐趣,少给学生一点忧愁,减轻学生一点负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爱阅读、会阅读、想阅读、多阅读,练成熟练的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好地运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自己一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服务。
一、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多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动脑子读书。在初读课文时,教师要给出充足的时间并鼓励学生质疑、释疑。学生能够质疑,至少说明他们思维活跃,对此有兴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解决了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提高其阅读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掌握学生“读”的难点、疑虑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一边读一边想的机会,多进行独立阅读。凡是学生能通过一边读一边想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要经常鼓励那些勤动脑、多思考,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学生,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进而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主旨或者是文章的突入点、升华点等。读一篇文章首先要读题、审题、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要仔细揣摸题目所包含的意义及象征。这样读文章显得思有主旨,记有途径。要教给学生教材中课前提示和课后练习的特点、规律,每一点提示和每道题所涉及到的课文内容,以便让学生能养成根据提示和练习进行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不但要训练学生的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根据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主要地位,要鼓励学生在读中大胆思维,大胆想象,养成创造性阅读的习惯。如在阅读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多动手、动口、动脑,提出有新意的问题、发表有新意的见解。善于发现、挖掘教材中可以点燃、激起创造性火花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使之形成习惯等等。
学生在阅读时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如果学生读书能边读边思考,不但会解决理解课中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他的聪明智慧。如低年级的孩子读《狐假虎威》一课时,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大大小小的野兽都吓得撒腿就跑。”有的孩子边读边思考,向老师提出来:“老师,这句话不对。”他认为森林里有大象、狮子,它们不一定吓得跑,因此,课文中“都”字用的不对。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把主动权交给他们,不但会发现解决许多问题,而且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习惯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扫除阅读障碍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实际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有疑问的词语。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我们要指导学生从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感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课本中有许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单独把它们抽出来理解,学生往往会有困难,但如果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仔细琢磨一下,就能够确切的理解。如《草船借箭》中,最后一自然段中“神机妙算”一词,学生查字典会知道它的意思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如果学生能联系上文读一读,就可以知道诸葛亮算到三天以后定有大雾,并会有东南风,因此船头向东、船尾向西,而且利用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草船借箭的计划才得以圆满完成。这样一来,“神机妙算”这个词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比学生查字典的效果好得多。
想象语言环境所描述的当时的情景,在上下文中理解词语,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悟”。这种“悟”出来的意思,学生可能说不准确,但已经不会对阅读造成障碍了。例如,“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开,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在理解“踉踉跄跄”一词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想象当时武松吃醉了酒,不听店家劝告,独自走上景阳冈的情景,一路上东倒西歪,走路不稳当的样子,那么“踉踉跄跄”一词的词意便迎刃而解了。 三、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目前语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的的窘迫境地,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任务。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寻找与课文中教学内容具有相似性或相对性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迁移或对比中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关注周围的现实世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达到“寓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新的知识是建构于原有认知结构上的。运用这一理论,我们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并努力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才有意义建构的基础和深入探究的动力,否则,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必然缺乏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
四、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读书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的字词,不理解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这时,他们就需要打开工具书,进行查阅,解决问题。但由于面临的工具书种类繁多,使用方法也不一相同。
使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相当复杂。归纳起来,就是弄清问题实质和灵活使用工具书的问题。了解和分析所查问题,弄清其实质,是资料查寻和解答问题的基础。如果所查问题是某个普通字读什么?意思如何?比较好解决,但是人们所遇到的问题,实际上很复杂,有些问题往往是模棱两可,事是而非,或者几个问题交织在一起。若是不弄清问题实质,盲目动手查检,必然会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学会用汉语拼音等两种查字典的方法,能根据读写的需要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词典。”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试想,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通过预习,认真查阅工具书,解决了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不是最典型的主动求知吗?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理解了疑难问题,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不就是找到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吗?
五、培养阅读时圈画批注的方法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作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不是很好吗?学生在读书时,只有一边读一边思考,才会有所感,才会圈画批注,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六、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让学生懂得,无论是读和写都要养成思考和动笔的习惯。能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标出课文中有几句话及新出现的标点符号;能给课文中新词进行简要的注释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
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二、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靠自己反复练习,但也离不开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在这里,还应特别强调教师的身教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建华.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上下功夫[J].小学语文教学.1997.
[2]周章轼.中学语文自读十法[J].阅读与写作.2001.
(作者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盟孪井滩九年一贯制学校)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