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黄陶朵儿,今年十岁,目前就读于上海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
同学们都喜欢叫我“花朵朵”,因为我乐观开朗,像花儿一般充满活力。我会演奏许多乐器,有钢琴、柳琴、手风琴、尤克里里等等;我还喜欢创作歌曲,我自创的歌曲曾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朋友们还喜欢称我为“文朵朵”,因为我喜观察、爱动笔。自二年级起,我陆续在《聪明小豆丁》《当代学生》等刊物上发表数篇习作,并多次在“冰心杯”作文大赛、陈伯吹儿童文学创作大赛、“韬奋杯”创意作文大赛等各大作文比赛中取得佳绩。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大人们都说,喜爱阅读的孩子写作不会差,可二年级刚开始写作文时,我着实犯了难—老师每次的批改评语不是说我在报“流水账”,就是说我在写简易产品说明书。我好委屈啊,明明我看的书不少啊!难道大人们的话都是骗人的?
正当我愁眉不展时,语文老师的一席话“击中要害”:“阅读确实可以帮助写作,但关键还是要看你阅读的是什么书。”我恍然大悟,那时的我爱看的都是《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读物,这类书“骨架分明”,重点放在知识的普及上,却少了点“肉”—虽然条理清晰,但用词根本称不上优美,更不可能运用什么写作手法了,与平时记叙文写作要求相距甚远。
妈妈了解到我的情况,连忙把家里的名家文集全部搬了出来,对我说:“我们不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一些文坛巨匠学学写作。”于是,整个二年级她每天和我一起诵读、摘抄,互相交流彼此喜欢的句段。在这些文集中我最喜欢《宗璞文集》,尤其是她写的《西湖漫笔》。宗璞重游西湖,面对满眼的景色她只重点抓住“绿”和“变”来写:她写“绿”,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将几种不同“绿”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写“变”,细变和巨变,全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不由看得我心潮澎湃。每每阅毕,我心里就直痒痒,恨不得立马坐上高铁直奔西湖!
当然,单靠一位“巨人”的帮助还是远远不够的,博览群书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于是我又“站”在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肩膀上,向他请教如何将孩童的心理刻画得细致传神;我“站”在动物小说作家沈石溪的肩膀上,学习那让人身临其境的环境描写,以及书中针对动物的一系列生动紧凑的动作描写;我还“站”在冰心奶奶的肩膀上,眼见她只用淡淡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场景,将人物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我不忘将文学阅读与自己原本的阅读偏好相结合,之前我喜欢看 《十万个为什么》这类科普读物,现在我特别爱看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我还尝试结合自己了解的一些科技知识来进行创作。除了这些近现代的文学大家,我还向先贤请教,比如我最喜欢的就是苏轼的诗词,《前赤壁赋》一文更是我的最爱。我对着大气磅礴、朗朗上口的辞藻反复诵读,体会作者面对挫折却仍能保持乐观的豁达精神。那段时间我反反复复地背诵各种诗词,连妈妈都和我开玩笑说:“我听到你连说梦话都是在背诗词!”
向“巨人”学习的效果十分显著,很快,我的习作变得“有血有肉”,词句也不再单调直白,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当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向全班朗读我的习作时,我的心里别提有多甜了,就好像一个跟头栽进了蜜罐似的!
就这样,在老师的鼓励、妈妈的陪伴以及“巨人”的帮助下,我喜欢上了写作,我相信写作的习惯一定能让我终身受益!
家门口的瞿家廊路
我家门口有条小马路,它又窄又短,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它的踪影。即便在现实生活中,它也只是默默地躺在中山北路和宁夏路之间,甚至周围的一些住户都叫不出它的大名:“哎,那条很窄很窄的路叫什么路来着?”
它,叫瞿家廊路。
我刚搬来时,四字路名我只认得两个字。我对它的第一印象并不好:湿滑的地面、零乱的摊贩、吵嚷的人群……依墙而设的地铺从那一头的西康菜场外一直延伸到这一头的轻轨桥下,卖蔬菜的、卖鸡鸭的、卖日用品的应有尽有。黄昏摊贩们离开后,白天的热闹化作满地断枝残叶,天气炎热时还会散发出阵阵难闻的气味。从我家阳台往下望,这“露天菜场”仿佛一条灰色的泥鳅,着实可怕。
当我能把瞿家廊路的路名认出三个字的时候,它变成了另一种面貌:菜场关门了,摊贩不见了,围墙全被刷白了,取而代之的是机器昼夜不停的隆隆声。妈妈兴奋地告诉我:“据说西康菜场旁边在造一所新学校,轻轨桥那边呢,是在挖轨交11号线哦!”站在我家阳台上,如同身处灰尘笼罩着的“建筑工地”一般,我暗自期待着它的华丽变身:让我猜猜,你会变成什么模样?
而如今,区区“瞿家廊路”这几个字早已难不倒我了,现在的它也成了我每天放学的必经之路。我在宁夏路公交站下车,穿过整洁干净的西康菜场,深吸一口熟食区诱人的香味;路过黄白相间的崭新学校,听听从里面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在转角的便利店买些零食,再跑到对面的草坪上逗逗小猫—这条又窄又短的小马路已经荣升为我的“快乐天堂”!
现在的我最喜欢打开窗户眺望楼下,看着旧貌换新颜的瞿家廊路,我时常会心生感慨:见微知著,小小马路可不正是大大城市的缩影吗?城市,正在让生活更美好。
无
大家好,我叫黄陶朵儿,今年十岁,目前就读于上海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
同学们都喜欢叫我“花朵朵”,因为我乐观开朗,像花儿一般充满活力。我会演奏许多乐器,有钢琴、柳琴、手风琴、尤克里里等等;我还喜欢创作歌曲,我自创的歌曲曾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朋友们还喜欢称我为“文朵朵”,因为我喜观察、爱动笔。自二年级起,我陆续在《聪明小豆丁》《当代学生》等刊物上发表数篇习作,并多次在“冰心杯”作文大赛、陈伯吹儿童文学创作大赛、“韬奋杯”创意作文大赛等各大作文比赛中取得佳绩。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大人们都说,喜爱阅读的孩子写作不会差,可二年级刚开始写作文时,我着实犯了难—老师每次的批改评语不是说我在报“流水账”,就是说我在写简易产品说明书。我好委屈啊,明明我看的书不少啊!难道大人们的话都是骗人的?
正当我愁眉不展时,语文老师的一席话“击中要害”:“阅读确实可以帮助写作,但关键还是要看你阅读的是什么书。”我恍然大悟,那时的我爱看的都是《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读物,这类书“骨架分明”,重点放在知识的普及上,却少了点“肉”—虽然条理清晰,但用词根本称不上优美,更不可能运用什么写作手法了,与平时记叙文写作要求相距甚远。
妈妈了解到我的情况,连忙把家里的名家文集全部搬了出来,对我说:“我们不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一些文坛巨匠学学写作。”于是,整个二年级她每天和我一起诵读、摘抄,互相交流彼此喜欢的句段。在这些文集中我最喜欢《宗璞文集》,尤其是她写的《西湖漫笔》。宗璞重游西湖,面对满眼的景色她只重点抓住“绿”和“变”来写:她写“绿”,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将几种不同“绿”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写“变”,细变和巨变,全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不由看得我心潮澎湃。每每阅毕,我心里就直痒痒,恨不得立马坐上高铁直奔西湖!
当然,单靠一位“巨人”的帮助还是远远不够的,博览群书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于是我又“站”在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肩膀上,向他请教如何将孩童的心理刻画得细致传神;我“站”在动物小说作家沈石溪的肩膀上,学习那让人身临其境的环境描写,以及书中针对动物的一系列生动紧凑的动作描写;我还“站”在冰心奶奶的肩膀上,眼见她只用淡淡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场景,将人物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我不忘将文学阅读与自己原本的阅读偏好相结合,之前我喜欢看 《十万个为什么》这类科普读物,现在我特别爱看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我还尝试结合自己了解的一些科技知识来进行创作。除了这些近现代的文学大家,我还向先贤请教,比如我最喜欢的就是苏轼的诗词,《前赤壁赋》一文更是我的最爱。我对着大气磅礴、朗朗上口的辞藻反复诵读,体会作者面对挫折却仍能保持乐观的豁达精神。那段时间我反反复复地背诵各种诗词,连妈妈都和我开玩笑说:“我听到你连说梦话都是在背诗词!”
向“巨人”学习的效果十分显著,很快,我的习作变得“有血有肉”,词句也不再单调直白,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当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向全班朗读我的习作时,我的心里别提有多甜了,就好像一个跟头栽进了蜜罐似的!
就这样,在老师的鼓励、妈妈的陪伴以及“巨人”的帮助下,我喜欢上了写作,我相信写作的习惯一定能让我终身受益!
家门口的瞿家廊路
我家门口有条小马路,它又窄又短,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它的踪影。即便在现实生活中,它也只是默默地躺在中山北路和宁夏路之间,甚至周围的一些住户都叫不出它的大名:“哎,那条很窄很窄的路叫什么路来着?”
它,叫瞿家廊路。
我刚搬来时,四字路名我只认得两个字。我对它的第一印象并不好:湿滑的地面、零乱的摊贩、吵嚷的人群……依墙而设的地铺从那一头的西康菜场外一直延伸到这一头的轻轨桥下,卖蔬菜的、卖鸡鸭的、卖日用品的应有尽有。黄昏摊贩们离开后,白天的热闹化作满地断枝残叶,天气炎热时还会散发出阵阵难闻的气味。从我家阳台往下望,这“露天菜场”仿佛一条灰色的泥鳅,着实可怕。
当我能把瞿家廊路的路名认出三个字的时候,它变成了另一种面貌:菜场关门了,摊贩不见了,围墙全被刷白了,取而代之的是机器昼夜不停的隆隆声。妈妈兴奋地告诉我:“据说西康菜场旁边在造一所新学校,轻轨桥那边呢,是在挖轨交11号线哦!”站在我家阳台上,如同身处灰尘笼罩着的“建筑工地”一般,我暗自期待着它的华丽变身:让我猜猜,你会变成什么模样?
而如今,区区“瞿家廊路”这几个字早已难不倒我了,现在的它也成了我每天放学的必经之路。我在宁夏路公交站下车,穿过整洁干净的西康菜场,深吸一口熟食区诱人的香味;路过黄白相间的崭新学校,听听从里面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在转角的便利店买些零食,再跑到对面的草坪上逗逗小猫—这条又窄又短的小马路已经荣升为我的“快乐天堂”!
现在的我最喜欢打开窗户眺望楼下,看着旧貌换新颜的瞿家廊路,我时常会心生感慨:见微知著,小小马路可不正是大大城市的缩影吗?城市,正在让生活更美好。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