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支匈奴骑兵与一支汉军步卒远远地对峙着。
去年冬天草原雪灾,冻死牛羊无数。匈奴骑兵要南下掠夺,汉军步卒要保卫家园,这注定是一场退无可退的殊死恶战。
这边,汉军步卒竖起了盾墙。盾墙后,弓箭手将利箭搭上了弓弦,只等敌人进入射程。
那边,随着单于发出怒吼声,匈奴骑兵发起了冲锋。他们双腿夹紧马腹,如狼似虎地朝汉军扑去。
骏马才起步,就有骑兵从马背上滑落。疾驰中,又有骑兵被甩落马背。来到盾墙附近时,奇怪的一幕发生了,匈奴骑兵并未直接冲撞盾墙,而是减慢马速,对汉军发起了迂回包抄。这一过程中,不断有骑兵从马背上掉落,有的是被箭矢射中,有的则是失去平衡……
匈奴骑兵无法“固定”在马背上的原因只有一个:没有马镫。
没有马镫,骑兵的双腿就没有支撑点,全靠夹紧马腹来保持身体平衡。长时间保持这姿势非常辛苦,而且稍有不慎就有坠马的危险。
没有马镫,骑兵还得用手来抓住缰绳,以协助身体保持平衡。这么一来,双手持枪、双手开弓或俯身劈砍等大动作都无法实现。这意味着,没有马镫的骑兵,连自身的战斗力都得不到全然释放,更别说借马力了。
马镫发明前,骑兵的优势并非其战斗力,而是其具有快速转移的能力。从《汉书·袁盎晁错传》可知,匈奴骑兵难缠不是因为武力凶残,而是一人带多匹马(通常两三匹)。汉军多时,他们就拍马闪人;汉军少时,他们就冲过来以多打少。当援军闻讯赶到时,匈奴人已仗着马快跑掉了。马镫发明后,骑兵和战马才得以紧密结合,形成一个作战单元,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可以说,有了马镫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骑兵。
也是因此,英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博士才会说:“只有极少的发明像马镫这样简单,但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中国的马镫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虽然马镫的样式繁多,但主要区别在悬系部分。根据悬系部 分的特征,马镫可分为4类。
骑兵踩着马镫上马。
骑兵坐在马鞍上,双脚踩踏在马镫上,马鞍和两个马镫构成一个三角形。
从几何原理可知,三角形的稳固性最强。
直柄横穿型马镫
总体特征:直柄,柄上有一横穿。
发展趋势:横柄越来越短,踏板越来越宽。
该型马镫采用中国传统铸造技术制作,外形的变化是为了更适合骑者蹬踏。
中国的木芯长直柄马镫是东西方各种马镫的源头。从分类来看,它应归入直柄横穿型马镫。截至目前,在俄罗斯库阿尔泰地区的德尔克和我國新疆的克尔木齐各发现了一件T形柄金属马镫,踏板宽于马镫通体厚度。考古学家认为T形柄金属马镫可能是直柄横穿型马镫的一种变体。可能是因为技术或其他原因无法做出穿部,只好用直柄上加横杠的工艺来代替。
总体特征:直柄,柄上端有穿;马镫形似圆壶,将足前部 包住。
除了金属壶镫外,还有“先做出镫架,再将镫环前部的镫架包上皮革”的壶镫以及“用木头直接旋制出壶形镫”的壶镫。后者出现于7世纪。
总体特征:外形像“8”,上面的小圈为悬系使用的圈鼻,下面的大圈为用来踏脚的镫环。该马镫都是金属质地,一般为铁质,出现于6世纪7世纪。
早期的长颈“8”字形马镫明显是模仿了直柄横穿型马镫。因为西方锻造工艺不适合制作长直柄型马镫,所以长颈“8”字形马镫迅速被无颈“8”字形马镫所取代。
在湖南长沙金盆岭的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墓葬中,发现了安有单镫的3件骑马俑。单镫为三角形镫,位于马鞍左侧。系镫的革绳很短,仅人腿部的一半长。骑者的脚并没有踏在镫中。
去年冬天草原雪灾,冻死牛羊无数。匈奴骑兵要南下掠夺,汉军步卒要保卫家园,这注定是一场退无可退的殊死恶战。
这边,汉军步卒竖起了盾墙。盾墙后,弓箭手将利箭搭上了弓弦,只等敌人进入射程。
那边,随着单于发出怒吼声,匈奴骑兵发起了冲锋。他们双腿夹紧马腹,如狼似虎地朝汉军扑去。
骏马才起步,就有骑兵从马背上滑落。疾驰中,又有骑兵被甩落马背。来到盾墙附近时,奇怪的一幕发生了,匈奴骑兵并未直接冲撞盾墙,而是减慢马速,对汉军发起了迂回包抄。这一过程中,不断有骑兵从马背上掉落,有的是被箭矢射中,有的则是失去平衡……
匈奴骑兵无法“固定”在马背上的原因只有一个:没有马镫。
没有马镫,骑兵的双腿就没有支撑点,全靠夹紧马腹来保持身体平衡。长时间保持这姿势非常辛苦,而且稍有不慎就有坠马的危险。
没有马镫,骑兵还得用手来抓住缰绳,以协助身体保持平衡。这么一来,双手持枪、双手开弓或俯身劈砍等大动作都无法实现。这意味着,没有马镫的骑兵,连自身的战斗力都得不到全然释放,更别说借马力了。
马镫发明前,骑兵的优势并非其战斗力,而是其具有快速转移的能力。从《汉书·袁盎晁错传》可知,匈奴骑兵难缠不是因为武力凶残,而是一人带多匹马(通常两三匹)。汉军多时,他们就拍马闪人;汉军少时,他们就冲过来以多打少。当援军闻讯赶到时,匈奴人已仗着马快跑掉了。马镫发明后,骑兵和战马才得以紧密结合,形成一个作战单元,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可以说,有了马镫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骑兵。
也是因此,英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博士才会说:“只有极少的发明像马镫这样简单,但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中国的马镫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马镫的基本结构
马镫的分类
虽然马镫的样式繁多,但主要区别在悬系部分。根据悬系部 分的特征,马镫可分为4类。
马镫的用处
骑兵踩着马镫上马。
骑兵坐在马鞍上,双脚踩踏在马镫上,马鞍和两个马镫构成一个三角形。
从几何原理可知,三角形的稳固性最强。
直柄横穿型马镫
总体特征:直柄,柄上有一横穿。
发展趋势:横柄越来越短,踏板越来越宽。
该型马镫采用中国传统铸造技术制作,外形的变化是为了更适合骑者蹬踏。
中国的木芯长直柄马镫是东西方各种马镫的源头。从分类来看,它应归入直柄横穿型马镫。截至目前,在俄罗斯库阿尔泰地区的德尔克和我國新疆的克尔木齐各发现了一件T形柄金属马镫,踏板宽于马镫通体厚度。考古学家认为T形柄金属马镫可能是直柄横穿型马镫的一种变体。可能是因为技术或其他原因无法做出穿部,只好用直柄上加横杠的工艺来代替。
壶镫
总体特征:直柄,柄上端有穿;马镫形似圆壶,将足前部 包住。
除了金属壶镫外,还有“先做出镫架,再将镫环前部的镫架包上皮革”的壶镫以及“用木头直接旋制出壶形镫”的壶镫。后者出现于7世纪。
“8”字形马镫
总体特征:外形像“8”,上面的小圈为悬系使用的圈鼻,下面的大圈为用来踏脚的镫环。该马镫都是金属质地,一般为铁质,出现于6世纪7世纪。
早期的长颈“8”字形马镫明显是模仿了直柄横穿型马镫。因为西方锻造工艺不适合制作长直柄型马镫,所以长颈“8”字形马镫迅速被无颈“8”字形马镫所取代。
马镫之“最”
最早的单镫骑马俑
在湖南长沙金盆岭的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墓葬中,发现了安有单镫的3件骑马俑。单镫为三角形镫,位于马鞍左侧。系镫的革绳很短,仅人腿部的一半长。骑者的脚并没有踏在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