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使命。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德育渗透非常重要。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语文教育是实现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德育与语文教育也有着紧密联系。语文教育有利于学生继承传统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育 德育 紧密联系 渗透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文以载道”和“文道统一”的原理决定了语文与德育相互渗透的关系,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相结合,内容与形式不能分开。关于文道统一的问题,是几千年传统语文教育总结出来的一条十分宝贵的经验,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道统一也应该现代化,文要现代化,道也要现代化,统一也要现代化。然而,无论怎样,“文”与“道”的融合是无庸置疑的。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优良的民族作风,这些都凝聚在语言文字当中,特别是语文这一学科,它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例如,孔子“杀生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的思想,都渗透了儒家的群体价值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这些表现出古人爱国爱民的传统美德。语文教学充分展示着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高中语文更是加强了对道德价值的渗透,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其它文学体裁,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语文可以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语文这门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不是教教材,而是借用教材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素养,语文能力的形成不是语文技术的人格和自动化,而是学生主体精神的养成、人格的合理构建。然而,要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思想道德,我们就必须借助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专人研究后确定的,它们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语文教材包罗万象,涉及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蕴涵着一定的人文精神。例如:学生在学习《我与地坛》《珍珠与泪珠》《我有一个梦想》这些文章时就要去体会文章中感恩、和谐、平等这些价值观;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劝学》就要懂得人要有自知之明,要谦虚,要主动学习等道理,从而使自己的人格魅力得到升华。
语文教育是德育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我将具体谈谈高中语文教育的德育渗透策略。
1.发挥传统德育中教师的垂范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与学生每天相处,在课堂上、操场上、走廊里……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榜样示范作用。教师无私奉献、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崇高的职业道德都耳濡目染,感染着学生,因此,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有所作为的人,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语文教师认作成完美的化身,加之语文老师是“传道”的重要力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道德传统。如果老师不能以身作责,他说的话就不具有威信,不能发挥楷模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时时刻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必要时为了树立榜样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学生提升思想素养。
2.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渗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典型是生活中典型人物的升华与提炼,正面人物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反面人物形象给学生以教训与警示。因此,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文学形象引导学生在理解、鉴别、欣赏过程中受到教育。如在学习《项链》后,让学生反思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虚荣心,如果有,那么从这篇课文中应该反省什么;如果没有,那么又得到了什么启示。对人物的分析同样有利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当告诉学生语文是人生最重要的工具,用古今中外的大量史实让学生认识语文能力对个人前途,对集体利益,甚至对国家命运都有着巨大而密切的关系,比如学了《烛之武退秦师》就帮助学生认识“三寸之舌能战胜百万之师”的道理。通过“学-思”这种内化后,学生再将之外化为做人处世的行为,那么就达到了德育的目标。
3.在写作与课外阅读训练中渗透。写作教学不是单纯的写作技能训练而是思想认识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写作训练内容中的思想性、社会性决定了作品必然蕴涵着诸多思想教育的因素,这就使写作教学具有明显的教育性。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出题,例如:教师可针对学生中穿名牌较多以至形成攀比之风的现状可以开展“学生该不该穿名牌”的讨论和写作训练,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除了教师提供之外,也号召学生搜集和互相交流,不仅搜集反面的,也搜集正面的,不仅搜集事例,也搜集名家名言这样的素材,让每个学生都搜集成一本或几本,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又可进行思想教育。除此之外,为了增加积累,在课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背古诗百首,名言百句,让学生搜集哲理歌词等,这本身也就是一种熏陶和教育。这也是一种吸收和表达相结合的方式。
广泛开展读书读报活动,首先是组织阅读文学名著和名人传记,其目的是用名著深刻的思想和名人的崇高德行去影响、熏陶学生,使他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例如:结合教材阅读开设诸如《论语》研究,《红楼梦》研究,古诗词欣赏等活动课,在活动课中体会古典名著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接受先哲思想的熏陶,也可结合教学组织读强者之书,走强者之路之类的活动,阅读诸如《钢铁是怎么炼成的》、《毛泽东诗词》。
4.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这三方面的教育,它需要三方面的齐抓共管。学校德育要力争社会化,生活化,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这三者只有同步协调、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能力。心理学上说在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中学校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德育又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语文教育又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力量。因此语文教育者要担当起带头人的责任,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渗透是几千年传统语文教育总结出来的一条十分宝贵的经验,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随着时代的变化,二者的关系也在变化,不管怎样变,“文道统一”的原理是不会改变的。当前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历史的继承,也是时代的需要。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能动性逐渐增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定性,这就更需要有正确实际的引导,因此,要重视高中语文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会更加完美,德育现状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从而国民素质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者单位:四川凉山民族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育 德育 紧密联系 渗透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文以载道”和“文道统一”的原理决定了语文与德育相互渗透的关系,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相结合,内容与形式不能分开。关于文道统一的问题,是几千年传统语文教育总结出来的一条十分宝贵的经验,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道统一也应该现代化,文要现代化,道也要现代化,统一也要现代化。然而,无论怎样,“文”与“道”的融合是无庸置疑的。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优良的民族作风,这些都凝聚在语言文字当中,特别是语文这一学科,它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例如,孔子“杀生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的思想,都渗透了儒家的群体价值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这些表现出古人爱国爱民的传统美德。语文教学充分展示着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高中语文更是加强了对道德价值的渗透,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其它文学体裁,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语文可以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语文这门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不是教教材,而是借用教材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素养,语文能力的形成不是语文技术的人格和自动化,而是学生主体精神的养成、人格的合理构建。然而,要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思想道德,我们就必须借助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专人研究后确定的,它们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语文教材包罗万象,涉及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蕴涵着一定的人文精神。例如:学生在学习《我与地坛》《珍珠与泪珠》《我有一个梦想》这些文章时就要去体会文章中感恩、和谐、平等这些价值观;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劝学》就要懂得人要有自知之明,要谦虚,要主动学习等道理,从而使自己的人格魅力得到升华。
语文教育是德育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我将具体谈谈高中语文教育的德育渗透策略。
1.发挥传统德育中教师的垂范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与学生每天相处,在课堂上、操场上、走廊里……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榜样示范作用。教师无私奉献、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崇高的职业道德都耳濡目染,感染着学生,因此,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有所作为的人,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语文教师认作成完美的化身,加之语文老师是“传道”的重要力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道德传统。如果老师不能以身作责,他说的话就不具有威信,不能发挥楷模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时时刻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必要时为了树立榜样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学生提升思想素养。
2.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渗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典型是生活中典型人物的升华与提炼,正面人物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反面人物形象给学生以教训与警示。因此,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文学形象引导学生在理解、鉴别、欣赏过程中受到教育。如在学习《项链》后,让学生反思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虚荣心,如果有,那么从这篇课文中应该反省什么;如果没有,那么又得到了什么启示。对人物的分析同样有利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当告诉学生语文是人生最重要的工具,用古今中外的大量史实让学生认识语文能力对个人前途,对集体利益,甚至对国家命运都有着巨大而密切的关系,比如学了《烛之武退秦师》就帮助学生认识“三寸之舌能战胜百万之师”的道理。通过“学-思”这种内化后,学生再将之外化为做人处世的行为,那么就达到了德育的目标。
3.在写作与课外阅读训练中渗透。写作教学不是单纯的写作技能训练而是思想认识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写作训练内容中的思想性、社会性决定了作品必然蕴涵着诸多思想教育的因素,这就使写作教学具有明显的教育性。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出题,例如:教师可针对学生中穿名牌较多以至形成攀比之风的现状可以开展“学生该不该穿名牌”的讨论和写作训练,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除了教师提供之外,也号召学生搜集和互相交流,不仅搜集反面的,也搜集正面的,不仅搜集事例,也搜集名家名言这样的素材,让每个学生都搜集成一本或几本,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又可进行思想教育。除此之外,为了增加积累,在课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背古诗百首,名言百句,让学生搜集哲理歌词等,这本身也就是一种熏陶和教育。这也是一种吸收和表达相结合的方式。
广泛开展读书读报活动,首先是组织阅读文学名著和名人传记,其目的是用名著深刻的思想和名人的崇高德行去影响、熏陶学生,使他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例如:结合教材阅读开设诸如《论语》研究,《红楼梦》研究,古诗词欣赏等活动课,在活动课中体会古典名著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接受先哲思想的熏陶,也可结合教学组织读强者之书,走强者之路之类的活动,阅读诸如《钢铁是怎么炼成的》、《毛泽东诗词》。
4.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这三方面的教育,它需要三方面的齐抓共管。学校德育要力争社会化,生活化,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这三者只有同步协调、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能力。心理学上说在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中学校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德育又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语文教育又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力量。因此语文教育者要担当起带头人的责任,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渗透是几千年传统语文教育总结出来的一条十分宝贵的经验,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随着时代的变化,二者的关系也在变化,不管怎样变,“文道统一”的原理是不会改变的。当前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历史的继承,也是时代的需要。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能动性逐渐增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定性,这就更需要有正确实际的引导,因此,要重视高中语文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会更加完美,德育现状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从而国民素质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者单位:四川凉山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