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的世界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q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摘要】:“孤独者”的形象,是鲁迅小说中塑造的下层知识分子中成功的人物形象。鲁迅笔下的孤独者,大多带有本人的影子,带有五四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影子,是作者对旧时代文人的整合提炼。同样是五四时期,冰心以写问题小说来勾勒那些从乐观救世陷入悲观恨世的苦闷青年,《超人》中的何彬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都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社会黑暗的共性。适逢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对鲁迅和冰心笔下两类人物的比对分析,为我们探究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有价值的文本形象。
  【关键词】:孤独者;魏连殳;何彬
  20世纪初是社会激变的年代,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使知识分子们进行了思想文化的洗礼,他们苦闷、彷徨、呐喊、感伤。鲁迅笔下的“孤独者”融合了那个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都在为自己精神的无所归依而感到痛苦。他们内心深处向往坚守理想的高洁,但又为这种“坚守”的孤独所湮灭。他们质疑着苦难的人生,质疑新文化运动是为社会开辟新的道路还是“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便是这类形象的代表。反观冰心的《超人》,也突破了她一贯宣扬的“爱的哲学”,开始关注时代青年出现的问题思考。《超人》的主人公何彬便是这样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他的恨世哲学使他变成一个“孤独者”。 本文拟通过对两种形象的对比、描写手法的对比、艺术特点的对比,探索两类孤独者形象的异同和造成孤独者形象的深层社会意蕴。
  一、人物形象的对比
  孤独者个人的悲剧冲突是个人价值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又是知识分子自身性格与崇高理想的冲突。《孤独者》中的主人公魏连殳一出场就是一片灰色调,然后在灰色的基调上涂抹了一层忧郁而恐怖的黑色,主人公便成为这群人当中最极端的代表。
  “全山村中,只有连殳是出外游学的学生,所以从村人看来,他的确是个异类。但也很妒羡,说他挣得很多钱。”魏连殳在享受着孤独的优越感时,同样也在享受着孤独的痛苦。他幼年失去父母,由祖母将他抚养成人。但当祖母染疾去世之后,村里的族人强迫连殳用旧式习俗殡葬祖母,同时有人又开始打祖母身后那点可怜的财产的主意。炎凉的世态与冷漠的人情使魏连殳深受刺激,他唯有沉默,并将沉默的态度投向他所憎恶的世界。在丧葬仪式上,“他却只是默默地,遇见怎么挑剔便怎么改,神色也不动 ”。在此,浓厚的自叙性交织在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和故事情节变化之中,作者塑造了“我”和“魏连殳”两个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合的角色。魏连殳“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细细读来,分明是鲁迅先生的自画像。
  “我”离开魏连殳的灵房之后,“仰望太空,浓云己经散去,挂着一轮圆月,散着冷静的光辉”,这“散着冷静的光辉”的“圆月”,显然是魏连殳的冷而又冷、静而又静的精神、灵魂的象征。还有,当葬礼完毕,“忽然他流下泪来,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爆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读到这里我们便隐隐感觉到压抑在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么身为知识分子的凄凉和彷徨。
  文学作品是写作家的心态史,孤独者身上带有鲁迅的影子。《孤独者》出自小说集《彷徨》,写作于1925年,这期间鲁迅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自己的生活也颇多坎坷。1923年接到弟弟周作人的决裂信与之断了交,1925年又因支持女师大风潮被章士钊非法免除了教育部佥事值。”当“我”参加魏连殳的葬礼后,“耳朵中有什么挣扎着,久之久之,终于挣扎出来了,隐约像是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當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孤独的受伤的狼的嗥叫,仿佛是串联起全文的线索,让我走进魏连殳的世界,理解他的痛苦,理解他对这个世界卑微地屈服,从而使“我的心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这一系列细致入微的神情,我们领悟了一些难以吐出内心的彷徨,内心的挣扎反复纠结着希望开拓,即压抑,又渴望通脱,这种锋利的文笔可谓出神入化。
  《超人》里的何彬,他原是个虚无主义者,不屑于爱和怜悯。当他接受苦孩子禄儿送给他的花篮后,当他梦见同母亲相遇、依偎于母亲并得到母亲的爱抚后,“冷心肠”终于融化于热泪,期待世界上的母亲与母亲、儿子与儿子都能牵连在一起,组成爱的网络,彼此不相遗弃。冰心的人生哲学是“爱的哲学”而小说《超人》这是她理论的实践。最初,冰心藉着禄儿“凄惨的呻吟”去叩打信奉“恨世哲学”的何彬的心扉。但何彬竭力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去抵御那种深夜中会令人萌生慈悲心的颤音,尽量使自己在凄惨的呻吟面前“毫不动心”。可是,正面的“火力”,似乎顶住了自己的“后园”却失了火。呻吟使他失眠,失眠又使“他想起了许多幼年的事情,一一慈爱,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听了三夜的呻吟,看了三夜的月,想了三夜的往事。”这使得他的“信仰”颇有崩塌的危险,于是他慷慨地给了禄儿一笔医药费,但丝毫也不是为了“爱和怜悯”,而是为了化钱买得深夜的宁静,让他可以专心致志地扑灭“后园”的大火:“竭力的摈弃这些思想”一一童年往事的忆想,以便“依旧‘至人无梦’的睡着。
  二、描写手法对比
  《孤独者》运用各种描写手法体现“孤独”。在背景描写上采取了一种白描的手法,特点就是用最简练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的形象,比如在写 “转了大半年,寻不出什么事情做,我便决计回S城”的情景,体现了一种麻木不仁的悲惨现实。白描的手法绝对是鲁迅写作的一大特色。作者在描写主人公外貌的时候,也似乎有意无意地把那外形描绘得与自己有几分相似。(“他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面,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描写上也是抓住特点,虽然不是工笔式的描写,寥寥几笔,就能抓住人物的基调,可谓入骨三分,令人難忘。印象最深的要数文中对狼的描写,在鲁迅的眼中,狼是英雄,是孤独的英雄,是从来不被人理解的英雄。我们半夜里听到狼的叫声,感到的是恐惧;而鲁迅是这样描写狼的,他能从狼的叫声中听出愤怒、悲哀和受伤。这样的形象读出来对烘托魏连殳这个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冰心的《超人》则侧重人物心理描写,通过何彬与禄儿交往中心灵的搏斗,来展现主题、突出人物的性格。其中对关于母亲的不寻常的梦的描写我觉得是一种侧面心理描写,很能打动人心。冰心写到超人何彬对程姥姥的一段话,内容很平常,却是他虚无观念、孤独伤感的流露,小说未予正面批驳,作者却使何彬从死灰槁木般的转到对母亲的梦,对往昔错误观念的悔恨,使读者能对何彬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冰心在描写梦境这样写道:“四面的白壁,一天的微光,屋角几堆的黑影。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去了。慈爱的母亲,满天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不想了,——烦闷……闷…… 黑影漫上屋顶去,什么都看不见了,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去了。风大了,那壁厢放起光明。繁星历乱的飞舞进来。星光中间、缓缓的走进一个白衣的妇女,右手撩着裙子,左手按着额前。走近了,清香随将过来;渐渐的俯下身来看着,静穆不动的看着,——目光里充满了爱。神经一时都麻木了!起来吧,不能,这是摇篮里,呀!母亲,——慈爱的母亲。母亲呵!我要起来坐在你的怀里,你抱我起来坐在你的怀里。母亲呵!我们只是互相牵连,永远不互相遗弃……”这种用诗歌一般的语言对梦境描写,足见作者文字功底,描写手法的高超。在描写手法上《孤独者》更多体现鲁迅那种运用场景、渲染的方式来烘托文章的基调和色彩,而《超人》则在心理描写上下足功夫,引人产生共鸣。
  三 、艺术结构对比
  《孤獨者》的艺术机构,处处可以窥见鲁迅小说叙述结构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借鉴以及对传统的革新与创造。中国古代传统小说一般采用线性结构,以情节为结构中心,注重情节的转折离奇,虽然也有“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倒叙、插叙的运用,但总体上以线性结构为主。鲁迅的《孤独者》突破了这种传统,在叙事结构的安排上采用了复调式结构。如《孤独者》中的老人和孤独者、恋人和秃头女人的多重换位,反复表述了追求与寻找的主题,尽管作品中的精神意象有些鬼气和阴沉,对周围世界的感悟,笼罩在心灵的压抑和精神的痛苦之中,作品总体情绪上显得忧虑、抑郁,孤独者在躁动的情绪中寻寻觅觅,在寻找过程中希图得到灵魂的放置和归依。作者以现代寓言,把人们对生命中的一切偶然的东西,如不可逆料和不可知性等,通过意象的联结,表现出人生的神秘性。如同一曲多声部的协奏,如泣如诉,如歌如慕,使我们窥见了现代人的心理情态。同时也显示出,在现代人的生存行为中,寻找的意义和过程,往往连带着生命的代价。复调的艺术结构特色也使文章情感真实,场景充实。
  《超人》在艺术情节结构设计上注重情节的新奇曲折,尤其在禄儿赠花之前作者插入了何彬梦见母亲,体味母爱的梦境,这毫无疑问是作者的有意摆设,使情节一波三折。这样一些情节的摆设全是遵照作者的抒情必要,带有明知的主观色彩。在文章开头写到“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作者这样草率地下定义,为读者灌输一种错误的信息。其目的是想借助作品在与读者的交流中去完善人物性格甚至挖掘出新的特性。前面几段,作者非但没有背离开篇有关何彬性格的描述,反而进一步去强化这种特性,让他冷的不可方物,为的是与与后文何彬的“热”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由此说明再冷的心也会在爱的炽热前融化。这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母爱的伟大,也阐释了冰心的观点:爱是救治世人的一剂良药。这正体现了女作家冰心打破传统小说的叙事格局,更多以人物心理,人物性格或背景氛围为结构中心,组成叙事文本的生命整体,使小说结构有着内蕴的能量或动力,具有很强的审美意义。
  结语
  鲁迅和冰心塑造的孤独者形象是当时社会上重要思潮的一个体现,无论是魏连殳还是何彬,都体现了社会变动大前夕,人们所处的一种生存本相。这类孤独者形象既有复杂的社会性,又有深刻的寓意性。他们在文学上所塑造的形象虽然有很多不同,但依然给我们营造出整体的孤独感和时代感。孤独者是特定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下的产物,是作家对中国现代进步知识分子独特社会群体的艺术加工和真实写照。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审美对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发掘、思考。
  参考文献:
  [1]徐麟:《鲁迅中期思想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范伯群:《冰心研究资料》[M],北京出版社,1984年。
  [3]杨义:《鲁迅小说综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4]冰心:《遙寄印度哲人泰戈.记事珠》[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5]林非:《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其他文献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作为美国新生代华裔女作家,邝丽莎善于使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展现中国文化。《雪花与秘密的扇子》描述了百合与雪花两位“老同”跌宕起伏、截然相反的人生故事。主人公百合在经历了磨练和考验之后,不仅得到了身份地位的提升,也实现了心理和道德的成长。而雪花的命运却恰恰相反,只落下一个极其悲惨的结局。本文将从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剖析造成主人公曲
期刊
(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古典主义通常是指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段时期。这期间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他们就是三位古典主义大师,他们杰出的音乐作品和音乐风格被称为近代欧洲音乐艺术的“经典”。古典主义时期是知识大众化的时代。其中,哲学、科学、文学和艺术开始面向新兴资产阶级和全体公民。音乐家走出宫廷深院的大门,为音乐会的听众构思创作,于
期刊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摘要】:“互见法”是司马迁独创的描写人物的写作手法,尤其在帝王身上描写突出,可以使人物形象得到更为全面的关照。本文通过“互见法”来全面关照《史记》中的高祖形象。  【关键词】:《史记》;互见法;高祖;形象  苏洵在研读《史记》时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许多人物身上的污点或者阴暗面在本人的传记中往往找不到,而出现在与本人有关的他人传记中。“是故本传晦之
期刊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0000)  明代手工业的繁荣,滋养了大批文人对于生活器具的追求,在对各类器物精研的基础上,编纂写成了大量的花鸟、虫鱼、园林、山石、家具等各类专门的研究性记述。如文震亨的《长物志》、计成的《园冶》、高濂的《遵生八笺》、屠隆的《考藥馀事》、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田艺衡的《煮泉小品》、黄龙德的《茶说》等。明代苏州的刻书业盛极一时,藏书风气也随之浓厚。胡应麟《少
期刊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约翰·福尔斯是英国当代文坛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获得了文学评论界的高度赞扬,被誉为后现代小说永恒的经典,约翰·福尔斯也被誉为连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先驱。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女主人公萨拉这一形象是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形象的彻底颠覆,在萨拉背弃传统、自我放逐的背后,是她
期刊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摘要】:《一千零一夜》是一本部头宏大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其主干故事奠定了该作的女性话语基调——重压下女性的反抗。运用女性主义视角,抓住各色各样的女性在反抗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勇敢,反映女性在被动中的主动地位,而不止停留在简单揭示女性的被压迫地位;并准备寻找一条切合实际的“出路”,以帮助女性逃离“潘多拉的魔盒”。  【关键词】:《一千零一夜》;女性;女性主义;
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333)  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敦促着人们生活的改善与变迁,各类基础设施愈发完善,而现代医疗机构亦已在发展中逐步完善形成体系,医院作为一个治病救人的服务性机构,医疗环境对于治疗过程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伴随着二胎政策的大范围实施,我国将有可能迎来又一次生育高峰。孩童的增加必然会使得儿童就医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届时各类大型医院将面对更大的就诊压力,而儿童医院的需
期刊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457)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名留千史,其思想更是被后世人广为流传、学习,本文通过介绍老子“少则多”的思想来阐述建筑和现代服装设计中“少就是多”的设计原则及设计现象,介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产生出来的设计浪潮和大师,以及在设计中的应用。指出运用“少则多”的原则就要做到,一是摒弃一切不必要的东西;二是著重舒适雅观;三是力图拿最简单的设计来体现华丽的东西。
期刊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457)  【摘要】:艺术的范畴很广,艺术原理是一种以艺术研究为目标,是对研究艺术表象极其规律归纳的一门学问,艺术是以形象化的手段来实现自我认识和传递人类情感的一种意识形态,包含有艺术家、艺术品、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与批判、艺术传播与交流、艺术生产与消耗、艺术门类极其发源和发展、艺术风格与派别等与艺术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艺术具有虚拟性、形象、想象、情感、美学等特
期刊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457)  【摘要】: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的形成,是经过反思和创造而形成的风格。它没有成为一种艺术运动的起源,它是一个非常个人的,有学术味的设计,它对建筑设计领域具有非凡的意义,但又区别于其它设计运动;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个性,表现力。  【关键词】:自由的理念;解构主义建筑;空旷无序;反常  解构主义的定义就是重新组合打破常规,其建筑的特点也是延续这个观点,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