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师苦修求真功 德高艺精传英名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fon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祥,1863年生于山西省大同县党留庄乡上泉村,7岁时迁入大同城。由于家境贫寒,武祥从小求学武术的愿望未能实现。9岁时武祥便在大同城内的一家铁匠坊做学徒工,学艺数年,深得铁匠师傅的喜爱,师傅将女儿许嫁于武祥为妻。后来,武祥便在大同城大西街四吉店门前摆下铁匠炉,专以打铁为生,故俗称“武铁”。俗话说“铁匠翻翻手,养活三五口”,武祥靠着打铁的技艺维持着生计,但生活过得并不宽裕。
  武祥成年时,闻知大同府台衙门护院镖师石盘亮广开山门收徒,便想一试。但生活过得捉襟见肘的他,连一件像样的见面礼都拿不出来,只得将妻子保存多年的心爱之物——当年的嫁妆银头箍(旧时妇女头上的妆饰品)拿到当铺当了些钱,作为投师学艺的见面礼。石盘亮得知后,出于同情便将礼退还给武祥,并将他收为门徒。此时武祥年已26岁。
  常言道“穷文富武”,穷人一般是习不起武的。拜在石师门下习武的多为富家子弟,他们今日一包茶叶,明日一盒点心,没有空手来的,唯独武祥没有礼物。但他特别勤奋好学、尊师重道,而且手脚十分勤快,每晚打铁收工后都要来到石师家,帮助干一些如担水、扫地、买炭的零活。每天学练完武功走得最晚的一个也是武祥,他总要将便壶给石师准备好,并且等师父睡下才悄然离去。日久天长,武祥深得石师的信任和偏爱,此后每晚在众多徒弟走后,石师便言传身教独授武祥绝技,武祥因此尽得真传,加之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潜心苦练,功夫日渐纯青。
  武祥学练的拳种多、兵械广,尤以梅花拳械精深,如大梅花拳、中梅花拳、小梅花拳、梅花刀、梅花剑、梅花枪、梅花棍、梅花虎头双钩、梅花单双拐、梅花鞭杆、梅花九节鞭等及合子(对打)套路,技击功夫已达到出神入化之境界,其成名绝技武氏“挑手”更是威名远扬。
  石盘亮授徒虽广,但有所成就者仅有四人,即“武铁”武祥、“虎贲将军”宋士杰、“草上飞”董占魁和“千斤手”四和尚。有一次,“虎贲将军”宋士杰向石师讨教,师傅说“今后向你师弟‘武铁’学就是了”,可见“武铁”艺高一筹。
  武祥,五短身材,身高1.65米,浓眉大眼,圆而微黑的脸上透着一股英武之气,戴着一副用细绳系在头上的水晶石头眼镜。他待人宽厚,性格直爽,有恒心,有毅力,其精湛的武功靠他刻苦修炼外,还得益于他的打铁行当。打铁这个活非常吃功夫,武祥每天五更时用一只手插进地上的“铁砧”(放在地上供打铁用的工具)下将其托起,直臂将六十斤重的“铁砧”端到离家二里路远的四吉店摆摊处,完工后再用另一只手原样原路将其托回,几十年如一日练就了双臂的神力,加之下蹲打铁练就的腿上功夫和双手每日成百上千次地抡铁锤、翻铁钳的手上功夫,他的武功如虎添翼。
  武祥学艺有成,闲暇之时便在大同城内武庙街庙内授徒,当时从学门徒近百人。武祥曾让众门徒与其比试,如有用大枪挑下他头上的细丝眼镜者将有嘉奖,结果无一人能得手,足见其武功高超、功夫过人。
  当时内蒙丰镇著名拳师卓德才闻听大同城有一位武功奇人“武铁”后,便专程来比武。一日来到“武铁”家中,经过简单寒暄后,卓德才提出要“攀口”比试,也就是进行口头说拳论理交战,不料“武铁”高出卓德才许多。情急之下,卓德才提出“攀手”比试,动手较技。两人在炕上交手,只见卓德才急发“白蛇吐芯”,直奔“武铁”咽喉,“武铁”用上下翻飞的“挑手”后发先至将卓德才打落地下,名扬口外的拳坛名宿卓德才当即叩头拜师,当了武祥的过门徒弟。从此大同北去一千里,“武铁”名声大震。
  山东镖局有一镖头杨振基,外号“杨疙瘩”(因其头上长一肉疙瘩而得名),此人武功超群,出手凶狠,人高马大,威风凛凛,练就了“点手”和“飞钵”的绝技。“点手”就是双手铁拳点打人体穴位之功夫,而“飞钵”则属暗器,“钵”就是一副碗口大的铜钗,周边有锯齿。杨振基“飞钵”百发百中。他平时换穿两双鞋,一双是铜铸猫头鞋,鞋重二十四斤,另一双是生铁铸虎头鞋,重十八斤,手拿一根七寸长的钢棒,腰缠练功带,赤臂光膀秃脑袋。杨振基押镖时,镖旗开路足拖重鞋当当响,穿街而过,边走边喊镖:“我的大名杨疙瘩,手拿钢棒七寸长,镖旗插在城墙上,走遍天下把路让。”1910年间盛夏,“杨疙瘩”行镖来到大同城,打听到“武铁”颇具威名,一日便登门欲与“武铁”比武。时值傍晚,“武铁”正在炕上小憩,点拨院内门徒练功。“杨疙瘩”说明来意,“武铁”回敬说:“我以打铁为生,你以走镖为业。你弄坏了我,我一家老小如何生活?我弄坏了你,你的威名岂不扫地?”武祥再三谢绝仍无济于事,只得互行抱拳礼后,两人在家中当地交手。真是来者不善,只见“杨疙瘩”双拳疾如暴雨,“武铁”接招点、拨、撩、压破化,“杨疙瘩”接着用“掐鸡捏嗉”直取对方咽喉,“武铁”即用“湘子抱瓶”反守为攻,又用“叶底偷桃”、“迎面铁门栓”把“杨疙瘩”打翻在地。杨不服,便说地方太小,两人随即步入院中,只见“杨疙瘩”劲疾势猛,使出了“勾挂连环腿”直取“武铁”下盘,“武铁”闪身变步巧妙化解,杨变招换势使了一个“绝命窝心腿”直奔中盘踢来,说时迟,那时快,“武铁”进步生根,气贯丹田,双手上下翻飞,用“挑手”绝技,只听一声“着打”,“杨疙瘩”便摔跌在地,把院内的红瓦盆坐碎。众徒急步上前将杨扶起,杨羞愧难当,双膝跪地要拜在“武铁”门下。“武铁”为维护杨镖师的声誉婉言谢绝,与“杨疙瘩”结拜为友。此后,杨疙瘩在大同城再也不穿铁鞋,再也不插镖旗了,离城之时再一次拜访了“武铁”,从此“武铁”的美名传遍了塞外。
  随着“武铁”名声鹊起,拜师学艺者也与日俱增。有一位叫贾虎臣的壮汉,身高1.85米,家道殷实,从小喜好武术,广交武林好汉,学得了不少绝技,尤以腿功见长。他虽多次欲拜武铁为师,但都被婉言拒绝。又一日,贾执意拜师学艺,“武铁”让他第二天来叩头拜师,此时贾心里暗想,你“武铁”语不惊人貌不出众,到底能有何本领?
  翌日,围观者众多,“武铁”对人高马大的贾虎臣说道:“任凭你用什么招式,我就用‘挑手’胜你。”话音刚落,贾便发腿起步,频频出招,可都屡屡被“武铁”用“挑手”发出。贾虎臣心服口服,说道:“未领教时,真的不信您有如此高的功夫。当初我来求师是假,想制服您才是真,现在我服了。”贾虎臣日后经过刻苦磨炼学有所成,武术造诣颇深,是全面继承和发扬“武铁”武艺的传人之一。
  “武铁”因成年后才开始习武,故惜时如金。他潜心习武,技艺精深,武德高尚,从师学艺者众多。
  1925年秋末的一个晚上,一代宗师“武铁”武祥从城内武庙街授徒后,在回家的路上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冰雹,回家后患上了重伤寒,后不幸离开了人世,享年62岁。噩耗传来,轰动了全城,“武铁”的三十多名高徒手提围灯沿街串巷(当地叫送灯),以寄托哀思。送葬时二百多位门徒,徒步三十里路到大同县上泉村与恩师告别。
  武祥虽然与世长辞了,但他的尚武精神和精湛的武艺永留武林、造福人类。现今,“武铁”的徒子徒孙们大都是弘扬中华武术的中流砥柱,并且荣获国际、国内各大武赛冠军者比比皆是。这正是:
  大同古今美名传,
  声震塞外飘拳幡。
  武林先辈艺精湛,
  铁骨岂止一日寒。
  武苑朋友是一家,
  氏派合作育新人。
  掘出瑰宝造民福,
  中华武术扬天下。
其他文献
在上海几乎所有七八十岁的太极拳老前辈,都要求他们的学生“手上不要有东西”。这些老前辈对于动态外形看似相同的一个拳式或推手动作,会做出这个人“手上没有东西”或者“不是手的动作”的肯定评价,如果他们说这个人“手上有东西”或者“是手的动作”,那就是批评他的太极拳练得还没有达到水准。在杭州有些七八十岁的太极拳老前辈也都是这样认为的。  “手上不要有东西”或者“不是手的动作”,用现代语言表达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期刊
百柳庄之夜是平静的,白雪的心境可不平静。他一个人躺在床上,思潮起伏:为了师命、家仇,孑然一身闯荡江湖,虽有白猿、神虎为伴,但它们毕竟不同于人,白雪还是感到孤寂。自从遇见柳线娘以后,白雪知道她是喜欢上自己了,自己也很喜欢这个纯真、美丽的姑娘,在孤寂中也感受到一些温暖。但是,师命未行,身世未明,家仇未报,壮志未酬,白雪怕自己沉溺于儿女之情而误了大事,更何况长庆帮还有个情义深重的公孙蓉呢。  想到长庆帮
期刊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源自少林的洪家拳也沿袭了少林“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一贯传统。练习洪家拳,不能光是练习套路、散手等技法,还应在功力练习上勤下苦功,只有技法和实力相辅相成,才能成为真正的武术高手。而洪家拳的功力修养,是以内功为主,辅之以器械等外力练习,以金钟罩、铁布衫、铁砂掌、红砂掌和石柱桩等硬功为应用,桥马生风,劲力沉雄,身体各处均具备较强的抗击打能力。  一、内功  内功
期刊
为了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早在一个月以前,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就告诉各位与会者,要借着这次“2009全国武术散打运动发展战略研讨会”,把武术散打和散手名称统一这个问题好好研究研究,广泛听取武术界专家学者的意见。正因为这样,会前国家武管中心请武汉体育学院曾于久教授,为研讨会精心准备了“武术散手与散打的项目属性论证”的主题论文,给大家立一个靶子,让大家讨论。对待这个问题,国家武管中心是谨慎的
期刊
劈挂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朵艳丽奇葩,是一门十分优秀的古传拳术。因其早期主要流行于河北沧州一带,故称沧州劈挂拳。如今,此拳已广泛传播于华北、西北等地,并传向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享誉海内外。  劈挂拳亦称抹面拳或劈挂掌,河北沧县一带旧称“梅花长拳”,盐山、黄骅一带也有叫“通臂拳”的,亦有称其为“通臂劈挂”或“劈挂通臂”的,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劈挂拳。  劈挂拳是一门十分古老的传统拳术,从各类
期刊
有着华夏文明摇篮之乡美誉和形意拳发祥地光环的山西省永济市,于2009年7月26日迎接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黑龙江、安徽等11个内地省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新加坡在内的138支代表队的近1500名运动员,参加在这里举行的“2009年‘永济武校杯’全国形意拳邀请赛暨山西省第二十六届传统武术锦标赛”。经过4天紧张激烈的比赛,7月29日晚大赛在永济电机厂体育场圆满地拉上了帷幕。  这次由山西省体育总
期刊
郑州弘润华夏大酒店6楼的多功能厅里,突然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与会代表的最终决定。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就在刚才,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提议:“为了搞好武术对抗性项目,为了在世界上更好地推广这项运动,我们就把这个项目的名称统一叫‘散打’了。”  8月12日至13日,来自国内不同省、市、区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会聚郑州,为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共谋大计。这次的
期刊
苑苍龙哈哈笑道:“原来是你!我要领教领教你的绝技。”  话音没落,两声惨叫传来。苑苍龙回头一看,铁头双豹已经跌坐地上,被绝尘、绝俗刺死。两个老头早已扑向青年杀手,还有一男八女也加入战团,惨叫声此起彼落。  他心里一惊,说:“我先抓你这只百灵鸟!”凌空跃起,伸手去抓岳青莲,谁知一把抓空。他心知不妙,一个鹞子钻天起在空中。岳青莲也是一掌走空。苑苍龙已经凌空而下,五指箕张犹如鹰爪。岳青莲知道厉害,急忙又
期刊
1.8米的个子,100多公斤的体重,一件悠闲的花短衫,一脸纯真而坦荡的微笑。在朋友的陋室里在与张为众畅谈太极人生时,从他的目光里,找不到一点高干子弟的傲然和武者的张扬,更多的是农家子弟的淳朴和出家人的宽厚;从他的故事里,听不到对太极拳半生艰辛求索的喟叹,更多的则是对人生的感恩和对武术的思索。  具君子之儒,兼侠者之风,亦刚亦柔,亦智亦痴,这就是太极名家张为众,一块遗落于尘世的浑金璞玉,一个被太极浸
期刊
(本刊讯?摇记者?摇刘 强)6月16日上午,电影《太极之恋》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在河南省政协礼堂隆重举行。启动仪式由河南飞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长春电影制片厂、河南影视制作集团公司、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电影《太极之恋》由电视剧《大国医》编剧孟宪明和电影《苍生大医》编剧张芳联袂编创。这两位来自河南飞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编剧,将国际文化理念融于剧情,把东西方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