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一首《感恩的心》唱遍大江南北,打动了多少人的心。知恩、感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出现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
镜头一:快放学的时候突降暴雨,教室外站满了送雨具的家长,看样子,都是从家或从单位急匆匆赶来的,身上雨水滴滴答答,很是狼狈。放学了,学生蜂拥而出,各自面无表情地接过小心翼翼递上的雨具,连一句“谢谢”都没有,甚至,个别孩子不知道为了什么又耍起了小脾气。
镜头二:他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以对学生严厉而闻名全校。那天他病了,没能及时走进教室。学生知道他没来的原因后,依旧是一副漠然的表情,甚至个别学生面露笑容,轻轻地对同桌说:“XX老师多病两天就好了。”
镜头三:爱心大使丛飞的死更让我们沉思。11年来,丛飞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178名贫困孩子而家财散尽。可是当他身患癌症生命垂危期间,却很少有人来看望他,那些正在接受他资助的学生竟有人抱怨:“你不是说供到我们大学毕业吗?现在不出钱了,不是坑人吗?”
可以看出,以上这些现象在我们的学生中已不是个别现象。他们往往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来选择行为方式而不考虑他人,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被爱,不知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贪婪等性格。这既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也不利于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感恩、报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初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缺失。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要成为人才,首先就要学会做人。因此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获得高分,更要教孩子如何做人。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真人”首先是有“爱”的人,懂得感恩的人。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可以借助我们的学科优势,让感恩之花绽放在思想品德课堂。
(1)感恩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性良知之本,也是青少年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内容涉及这一方面,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一方面的资源,利用课堂和课外延伸来教育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点滴进步,都是父母的艰辛换来的,我们要学会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教材通过第一课《爱在屋檐下》让学生感受父母之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作为子女,我们在享受这份浓浓的爱时,是否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呢?是否感知到父母的喜好呢?是否能关心、体贴一下自己的父母?是否能帮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呢?
(2)感恩老师,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恩老师也是我们民族文化里长期流传的优良传统。我们提倡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也要要求学生学会关心理解老师,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尊师重教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丢!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第一框“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时,根据新课改精神,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有所悟,我布置了一系列活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的一位任课老师进行采访,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与生活,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从而感受老师的付出与无私,知道老师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是我们做人必备的品质。再通过“夸夸我们的老师”的活动让学生感受老师既是我们的良师,又是我们最真挚的朋友,从而激发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3)感恩社会,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中国有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我们从出生以来都在祖国母亲和社会各界的关照下健康地生活,我们要常读感恩的书、常说感恩的话、常做感恩的事,用一颗感恩的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难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享受生活的美好;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和未来的。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这样也会使得我们所处的社会更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感恩之花绽放在思想品德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丹阳学校)
镜头一:快放学的时候突降暴雨,教室外站满了送雨具的家长,看样子,都是从家或从单位急匆匆赶来的,身上雨水滴滴答答,很是狼狈。放学了,学生蜂拥而出,各自面无表情地接过小心翼翼递上的雨具,连一句“谢谢”都没有,甚至,个别孩子不知道为了什么又耍起了小脾气。
镜头二:他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以对学生严厉而闻名全校。那天他病了,没能及时走进教室。学生知道他没来的原因后,依旧是一副漠然的表情,甚至个别学生面露笑容,轻轻地对同桌说:“XX老师多病两天就好了。”
镜头三:爱心大使丛飞的死更让我们沉思。11年来,丛飞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178名贫困孩子而家财散尽。可是当他身患癌症生命垂危期间,却很少有人来看望他,那些正在接受他资助的学生竟有人抱怨:“你不是说供到我们大学毕业吗?现在不出钱了,不是坑人吗?”
可以看出,以上这些现象在我们的学生中已不是个别现象。他们往往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来选择行为方式而不考虑他人,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被爱,不知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贪婪等性格。这既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也不利于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感恩、报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初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缺失。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要成为人才,首先就要学会做人。因此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获得高分,更要教孩子如何做人。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真人”首先是有“爱”的人,懂得感恩的人。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可以借助我们的学科优势,让感恩之花绽放在思想品德课堂。
(1)感恩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性良知之本,也是青少年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内容涉及这一方面,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一方面的资源,利用课堂和课外延伸来教育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点滴进步,都是父母的艰辛换来的,我们要学会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教材通过第一课《爱在屋檐下》让学生感受父母之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作为子女,我们在享受这份浓浓的爱时,是否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呢?是否感知到父母的喜好呢?是否能关心、体贴一下自己的父母?是否能帮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呢?
(2)感恩老师,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恩老师也是我们民族文化里长期流传的优良传统。我们提倡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也要要求学生学会关心理解老师,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尊师重教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丢!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第一框“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时,根据新课改精神,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有所悟,我布置了一系列活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的一位任课老师进行采访,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与生活,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从而感受老师的付出与无私,知道老师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是我们做人必备的品质。再通过“夸夸我们的老师”的活动让学生感受老师既是我们的良师,又是我们最真挚的朋友,从而激发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3)感恩社会,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中国有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我们从出生以来都在祖国母亲和社会各界的关照下健康地生活,我们要常读感恩的书、常说感恩的话、常做感恩的事,用一颗感恩的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难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享受生活的美好;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和未来的。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这样也会使得我们所处的社会更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感恩之花绽放在思想品德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丹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