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医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为帮助医学生调适就业期心理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都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民生工作的重点。对于医学专业大学生来讲,近年医疗卫生行业的改革大背景下,考研与就业形势越来越复杂,医学生的就业压力渐增。就业,是每一名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就业心理问题也贯穿大学生活始终,如何引导医学生合理认识就业压力,帮助学生正确调适就业期心理,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医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特点
就业目标的单一性。医学专业学生从进入校门,甚至报考大学志愿的时候就对未来的就业目标十分明确,即从事医疗卫生行业。这也是大多数医学生毕业的选择。
就业观念的传统性。在单一的就业目标下,医学专业大学生将就业出路限定在考研或考公立医院两种,对于与医学有关的保险行业、医药公司、第三方检验公司等就业单位很少考虑,甚至不予考虑。医学生的就业观念过于传统。
就业定位的盲目性。大多数医学生不能准确定位自身就业期望,仅仅是跟随身边同学,或听从父母、朋友的建议进行选择,就业定位具有盲目性,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就业选择,造成就业期心理矛盾或压力增大。
就业选择的矛盾性。在进行就业选择时,父母家人的意见对于毕业生来讲很重要。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期望和体验,表达出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方向或意向单位,而忽视毕业生自己的意愿。加之,毕业生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就业期望,往往会产生何去何从的矛盾、焦躁的心理。
就业不顺的落差感。毕业生从未接触过社会,作为大学生,自身也有一定的优越感,但进入就业期,遇到用人单位或报考院校的拒绝是很正常的,这时的挫败感和之前的优越感相互冲撞,往往不能正视这种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心理负担逐步加重。有的毕业生能够坦然面对,有的毕业生选择逃避甚至消极等待[1]。
二、医学生就业心理消极表现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就业市场供求不平衡是影响医学生就业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医学生供需呈不平衡状态。在东部沿海地区,医学院校较多,培养的医学生数量较大,而且中西部地区,医学院校数量较少,导致医学生总量也少。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学人才需求与供应不平衡,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也不平衡。由此导致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与社会需求呈错位状态,医学生对自己工资待遇期望过高,产生心理落差。
医疗卫生行业改革背景下带来的医学生就业适应期延长。近几年,从规范化医师培训政策推行,到专业型硕士招生改革,再到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每一项改革动向都不可避免的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因此,医学生在面临就业时,生活、工作、学习的压力接踵而至,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等的状态下,部分毕业生不能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导致就业心理调适期延长。
(二)学校及专业设置原因
医学教育特点导致就业指导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在现行医学教育体制下,经过三年的基础学习阶段,每一名医学生都要进入见习、实习期,即进入医院进行临床知识的学习。在见习、实习期间,医学生的教育管理以医院为主,而就业指导工作是由学校主导进行,因此,在关键的就业期,毕业生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就业指导建议。
校内就业心理指导体系不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业已收到高校的重视,但是,就目前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来说尚有不完善之处[2]。一方面,醫学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在前三年进行,到了就业期,不能惠及到每位有需要的毕业生,也没有得到学生的充分重视。在就业期间,缺少专业的心理辅导师资,不能及时疏导就业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心理辅导存在一定的不理解,不能主动进行倾诉和接受指导。
(三)家庭原因
父母期望过高,不能正视社会现实。家长对子女的影响不言而喻,在就业方面的建议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而父母普遍认为经过大学学习,自己的孩子必然要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往往不能客观分析就业形势,也不能充分考虑到毕业生自己的意愿和需求,盲目制定就业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也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水平,要么随大流要么听父母的,盲目选择过高的就业目标,增加失败可能性。而父母在子女就职失利后的焦虑、担忧等情绪,容易导致毕业生挫败感加重,造成就业心理障碍。
(四)毕业生自身原因
缺乏对社会就业形势的充分了解。大部分医学生面对林林总总的招聘信息往往无所适从。总体而言,在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基层医院给本科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但是,毕业生往往心气较高,不能准确把握就业形势脉搏,容易错失良机。就业应聘时信息搜集、考试准备、着装礼仪、单位情况等方面都是毕业生难以避免的挑战,是每一名毕业生都要提前做好准备。
缺乏必要的就业心理准备。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心理准备不足的问题,从眼高手低到越挫越怂,往往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一开始求职时的自视过高到后期被动接受,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就业挫折,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心理落差的出现。所以,当就业机会与心理期待失衡时,大学生往往出现矛盾心理,影响求职结果。
三、医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对策
完善就业市场,增强毕业生就业心理保障。大学生就业市场,是毕业生求职的有力平台。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能够帮助毕业生获得满意的就职机会并明确职业发展目标。首先,政府要调整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扩大就业机会。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医学人才的引进给予优惠政策,吸引医学毕业生到西部以及中小城市就业。其次,拓宽就业信息渠道,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对等。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增加就业信息、就业市场情况分析,增强供求双发信息交流,提供有序的就业市场环境。
完善高校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体系,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和辅助。高校要建立就业心理咨询指导中心,配备专门的心理指导师资,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毕业生建立起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和挑战。针对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医学院校要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辟系统性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帮助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高校要根据就业市场情况,做好就业形势预估,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指导形式,及时传达给毕业生,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市场的现状。同时,做好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在注重对全体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谈心、单独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自我定位并树立科学的求职观念。
重视家庭心理教育,做好家庭引导工作。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正视子女的能力水平,关心子女的实际需求。要注重侧面引导,帮助毕业生舒缓紧张情绪,用乐观向上的情绪感染子女,不要用消极悲观的情绪压抑子女。采取恰当的沟通方式,使其易于接受和信服。
加强毕业生自身心理建设,积极提高就业心理应对力。医学毕业生要客观评价自己,正确认识当前医疗卫生行业的改革方向,明确自身的优势,正视自己的劣势,主动调整自我期望值以适应社会需求,用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理正确看待就业挫折,提高抗压能力,锻炼心理承受能力,以平和、理性的心态面对就业。
参考文献:
[1] 江滨,王兴国,高原璐.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及调适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
[2]刘和忠,马东薇.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问题及对策[J].高校理论战线,2011(11).
作者简介:马婷(1983- ),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民生工作的重点。对于医学专业大学生来讲,近年医疗卫生行业的改革大背景下,考研与就业形势越来越复杂,医学生的就业压力渐增。就业,是每一名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就业心理问题也贯穿大学生活始终,如何引导医学生合理认识就业压力,帮助学生正确调适就业期心理,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医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特点
就业目标的单一性。医学专业学生从进入校门,甚至报考大学志愿的时候就对未来的就业目标十分明确,即从事医疗卫生行业。这也是大多数医学生毕业的选择。
就业观念的传统性。在单一的就业目标下,医学专业大学生将就业出路限定在考研或考公立医院两种,对于与医学有关的保险行业、医药公司、第三方检验公司等就业单位很少考虑,甚至不予考虑。医学生的就业观念过于传统。
就业定位的盲目性。大多数医学生不能准确定位自身就业期望,仅仅是跟随身边同学,或听从父母、朋友的建议进行选择,就业定位具有盲目性,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就业选择,造成就业期心理矛盾或压力增大。
就业选择的矛盾性。在进行就业选择时,父母家人的意见对于毕业生来讲很重要。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期望和体验,表达出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方向或意向单位,而忽视毕业生自己的意愿。加之,毕业生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就业期望,往往会产生何去何从的矛盾、焦躁的心理。
就业不顺的落差感。毕业生从未接触过社会,作为大学生,自身也有一定的优越感,但进入就业期,遇到用人单位或报考院校的拒绝是很正常的,这时的挫败感和之前的优越感相互冲撞,往往不能正视这种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心理负担逐步加重。有的毕业生能够坦然面对,有的毕业生选择逃避甚至消极等待[1]。
二、医学生就业心理消极表现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就业市场供求不平衡是影响医学生就业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医学生供需呈不平衡状态。在东部沿海地区,医学院校较多,培养的医学生数量较大,而且中西部地区,医学院校数量较少,导致医学生总量也少。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学人才需求与供应不平衡,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也不平衡。由此导致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与社会需求呈错位状态,医学生对自己工资待遇期望过高,产生心理落差。
医疗卫生行业改革背景下带来的医学生就业适应期延长。近几年,从规范化医师培训政策推行,到专业型硕士招生改革,再到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每一项改革动向都不可避免的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因此,医学生在面临就业时,生活、工作、学习的压力接踵而至,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等的状态下,部分毕业生不能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导致就业心理调适期延长。
(二)学校及专业设置原因
医学教育特点导致就业指导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在现行医学教育体制下,经过三年的基础学习阶段,每一名医学生都要进入见习、实习期,即进入医院进行临床知识的学习。在见习、实习期间,医学生的教育管理以医院为主,而就业指导工作是由学校主导进行,因此,在关键的就业期,毕业生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就业指导建议。
校内就业心理指导体系不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业已收到高校的重视,但是,就目前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来说尚有不完善之处[2]。一方面,醫学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在前三年进行,到了就业期,不能惠及到每位有需要的毕业生,也没有得到学生的充分重视。在就业期间,缺少专业的心理辅导师资,不能及时疏导就业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心理辅导存在一定的不理解,不能主动进行倾诉和接受指导。
(三)家庭原因
父母期望过高,不能正视社会现实。家长对子女的影响不言而喻,在就业方面的建议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而父母普遍认为经过大学学习,自己的孩子必然要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往往不能客观分析就业形势,也不能充分考虑到毕业生自己的意愿和需求,盲目制定就业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也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水平,要么随大流要么听父母的,盲目选择过高的就业目标,增加失败可能性。而父母在子女就职失利后的焦虑、担忧等情绪,容易导致毕业生挫败感加重,造成就业心理障碍。
(四)毕业生自身原因
缺乏对社会就业形势的充分了解。大部分医学生面对林林总总的招聘信息往往无所适从。总体而言,在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基层医院给本科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但是,毕业生往往心气较高,不能准确把握就业形势脉搏,容易错失良机。就业应聘时信息搜集、考试准备、着装礼仪、单位情况等方面都是毕业生难以避免的挑战,是每一名毕业生都要提前做好准备。
缺乏必要的就业心理准备。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心理准备不足的问题,从眼高手低到越挫越怂,往往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一开始求职时的自视过高到后期被动接受,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就业挫折,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心理落差的出现。所以,当就业机会与心理期待失衡时,大学生往往出现矛盾心理,影响求职结果。
三、医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对策
完善就业市场,增强毕业生就业心理保障。大学生就业市场,是毕业生求职的有力平台。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能够帮助毕业生获得满意的就职机会并明确职业发展目标。首先,政府要调整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扩大就业机会。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医学人才的引进给予优惠政策,吸引医学毕业生到西部以及中小城市就业。其次,拓宽就业信息渠道,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对等。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增加就业信息、就业市场情况分析,增强供求双发信息交流,提供有序的就业市场环境。
完善高校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体系,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和辅助。高校要建立就业心理咨询指导中心,配备专门的心理指导师资,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毕业生建立起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和挑战。针对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医学院校要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辟系统性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帮助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高校要根据就业市场情况,做好就业形势预估,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指导形式,及时传达给毕业生,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市场的现状。同时,做好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在注重对全体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谈心、单独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自我定位并树立科学的求职观念。
重视家庭心理教育,做好家庭引导工作。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正视子女的能力水平,关心子女的实际需求。要注重侧面引导,帮助毕业生舒缓紧张情绪,用乐观向上的情绪感染子女,不要用消极悲观的情绪压抑子女。采取恰当的沟通方式,使其易于接受和信服。
加强毕业生自身心理建设,积极提高就业心理应对力。医学毕业生要客观评价自己,正确认识当前医疗卫生行业的改革方向,明确自身的优势,正视自己的劣势,主动调整自我期望值以适应社会需求,用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理正确看待就业挫折,提高抗压能力,锻炼心理承受能力,以平和、理性的心态面对就业。
参考文献:
[1] 江滨,王兴国,高原璐.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及调适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
[2]刘和忠,马东薇.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问题及对策[J].高校理论战线,2011(11).
作者简介:马婷(1983- ),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