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了解,现在大多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门课程的考试方式还是以笔试为主。这种方式即所谓传统的方式,对于专业课的考核已不相适应。专业课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操作技能或某方面的动手能力,若还是以笔试的形式为主进行考核的话,会出现高分低能、实际工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这样用人单位对招来的中职生不得不再进行岗前培训,这与中职校的教育宗旨是不相适应的。为此,有的学校开始对中职校各专业课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
柳州市交通学校汽车科汽车专业各专业课(发动机、底盘、电器等)实行教考分离、期末考试以技能操作为主的考试方式已进行了几个学期。由于考试方式接近实际的修理操作,并与等级维修工考证的方式类似,以动手操作为主,是对实际修理过程的“演练”,较受学生欢迎,因为大多数的学生的特点是:会做不会说(写)出来,其实“说”和“写”只是概括总结能力方面事情,对“做”——掌握技能操作及实际运用可以说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而笔试涉及的是大部分都要写的东西、总结和概括性的内容,故技能操作考试“扬”了学生自己的长处,而“避”开了其短处。加上考试时间不长,每个项目规定约为20分钟,较熟练的学生不到10分钟即可完成,这也是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上实训课的积极性。最重要一点还是,这种考试方式有利于学生较快掌握专业技能。考试项目是从题库中抽取的,而题库的内容是各专业小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网、结合实际维修过程中常见的需掌握的基本维修方法和技能进行编写的,比如变速器拆检、主减速器拆检、气门调整、气缸盖的拆装、活塞装配等都是汽修厂常见的修理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题库的内容有针对性加强这方面的实训,这对学生熟练掌握维修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很有帮助,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时,若从事汽车维修这方面的工作,能大大缩短其当学徒的时间。我已参加了两个学期技能操作的监考工作,在充分肯定这种考试方式的同时,认为有些地方若经过改进也许效果会更好,在这里提出来与各同行探讨,不足之处恳请指正。
一、首先要明确考核的目的和要求
在实际考核操作过程中,有些考核项目有着过于繁杂而又太细的条条框框。比如在考试过程中“三不着地”的原则,一般是指操作过程中拆下来的零件不能放在地上,油不要随便倒、排在地上,工具不要丢在地上,即工具、油、零件“不能着地”。但在考核过程中由于理解等其他原因的因素,有考生因为一颗螺丝或一把螺丝刀掉到地上而被扣了许多分。我们知道即便在汽车的实际维修过程中,掉一两颗螺丝、掉一把螺丝批,对于维修工作及质量并没有什么影响,也不是什么大的原则性问题。再比如在进行装配时对于一些表面互相有摩擦的零件在其表面上要涂上干净的润滑油,在涂抹的过程中,有些润滑油会不可避免地往下滴,如果为了“三不着地”而不涂抹润滑油,这反而会影响维修质量。另外在一些项目的条件中把操作姿势也作为一个考核项目。我们知道,在场地受到限制或抛锚在路上需就车维修的汽车,有时要钻到车底躺着、昂着头或侧着头操作,有时由于发动机引擎的限制,得弯着腰去拧缸盖等螺丝,这些操作姿势并不优美但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认为应删除过多的条条框框的内容,代之简单而又明确的考核要求,要“抓大放小”,“抓大”即指对于原则性的东西要明确,比如操作的步骤和顺序及方法等要明确;“放小”是指对一些过细、过高要求(超出初学者)和一些对操作结果没有多大影响的内容作删除或减少配分。另外在内容深度方面要与等级工考证的考核内容区别开来,中级工、高级工的考核对象都是有一定的维修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的熟练工人,而我们期末考核对象——学生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知识,我们只不过是要考核他们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情况。有经验、技术熟练的工人在维修过程中面对操作对象是:零配件都是新的或修复的标准件,操作过程中独当一面,装配后机器或部件能正常运行,比如发动机装配后能正常运转,变速器修理后能正常加减档,其要求有一定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而技能操作考试的对象是初学的学生,他们面对的操作对象虽然是实体不是模型,但都是磨损和变形的零件,装配后不能正常运转,实际是进行模拟装配。零部件本身都有误差,更不用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与等级工的考核要求不能相提并论,等级工的考核要求可以向结果准确性方面侧重。
二、题库内容的合理性、全面性与均衡性
现在的题库内容基本能结合实际,即与实际维修工作接近,但还不够全面,一些在实际维修工作中常要做的项目,如发动机的气门研磨,点火提前角的调整等都没有列入题库,这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及切合实际方面会有一定影响。另外,题库中每一个考核项目的难易程度应力求做到均衡,由于每个考生抽两个考核项目,若各道题难易程度不均,学生会有微词,或千方百计换题、选题,对考试过程的管理不利,也难以做到公平。
三、应注重考核过程和方法而忽略结果
目前在考核过程中把结果看得很重要,甚至把结果作为最终的考核要求。比如在发动机的考核中有量缸这个项目,我认为考核的重点应放在考查学生掌握量缸这种操作的方法上,但在统分过程中,从卷面上来看,考核重点却放在了结果上,即数据上,在这道题中,要填的数据有关11个,每错一个数据扣2分,40分操作分去了大半,11个数据全错,连前面的测量步骤和方法都不给分,因此也曾一度出现较多零分。要知道,即便是高级维修工、技师进行量缸操作,每次测量的结果,以及不同的人测量的结果都会有误差,更何况身为初学者的学生,我们考核的对象不是高级技工、技师,当我们对高级技工、技师进考核时,这种测量结果会是很重要的,因为当他们在实际的岗位上从事这方面工作时是不允许他们出错的,但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吗?就绝大多数学生来讲,答案是否定的。对于不同对象,应有所区别,我认为考核的要求是看学生是否掌握量缸这种方法,会正确装表,懂得测量的位置和方法,会对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即“会装、会量、会算”,只要达到这“三会”要求即可,数据的正确性不应占太多配分比重。再比如气门调整这项考核内容,我们只要求学生会调整的方法即可,气门间隙实际值的多少即结果不应占重要分量,其间隙值本身就允许在一个误差范围内。在考试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方法和过程上,也就是要求在监考过程中要进行全程跟踪,才会发现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否正确。但由于监考老师及工位有限,有时一个教师要监考几个工位,忙不过来,可能会出现只以结果来衡量考核的要求,这样很容易导致一叶障目,一棍子打倒一片这种情况出现。因此,在题目的设计及考核要求上要重点放在方法和过程上,而减少结果的占分量,并且在工位的布置上尽量做到每个监考老师只负责一个工位。
四、应彻底脱离笔试题的“阴影”
虽然在技能操作上,只要求学生考两个项目,但有较多项目在动手操作完后还要求学生在试卷的表格内填上操作步骤、技术参数等内容,也就是说考生在考完实作后,还得执笔去用文字重做一次。前面已提到过,文字功底不深、概括能力较差,是大多数学生的弱项。这样往往会造成考生动手完成操作后,两手脏兮兮的还得拿起笔填写有关做过的内容,大多数考生握笔站在那里老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来,能写出来的大多往往也是潦草、混乱不堪,卷面弄得满是油污。既然是实作考核,只需一张评分表即可,由监考老师根据考生在实作过程中所用的方法及步骤是否正确直接评分,除少量要填写测量数据的题型外,大部分可省去考生“笔试”的这部分,即操作步骤和方法不必再要求填写;技术参数也不应作为考核的要求,比如气缸盖螺丝的紧固力矩是多少,不同的机型有不同的要求,在实际修理中,这些参数是可查阅有关资料的,某种机型做多了,很自然就能记住。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对搞好和完善专业技能操作考试有所裨益。
柳州市交通学校汽车科汽车专业各专业课(发动机、底盘、电器等)实行教考分离、期末考试以技能操作为主的考试方式已进行了几个学期。由于考试方式接近实际的修理操作,并与等级维修工考证的方式类似,以动手操作为主,是对实际修理过程的“演练”,较受学生欢迎,因为大多数的学生的特点是:会做不会说(写)出来,其实“说”和“写”只是概括总结能力方面事情,对“做”——掌握技能操作及实际运用可以说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而笔试涉及的是大部分都要写的东西、总结和概括性的内容,故技能操作考试“扬”了学生自己的长处,而“避”开了其短处。加上考试时间不长,每个项目规定约为20分钟,较熟练的学生不到10分钟即可完成,这也是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上实训课的积极性。最重要一点还是,这种考试方式有利于学生较快掌握专业技能。考试项目是从题库中抽取的,而题库的内容是各专业小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网、结合实际维修过程中常见的需掌握的基本维修方法和技能进行编写的,比如变速器拆检、主减速器拆检、气门调整、气缸盖的拆装、活塞装配等都是汽修厂常见的修理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题库的内容有针对性加强这方面的实训,这对学生熟练掌握维修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很有帮助,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时,若从事汽车维修这方面的工作,能大大缩短其当学徒的时间。我已参加了两个学期技能操作的监考工作,在充分肯定这种考试方式的同时,认为有些地方若经过改进也许效果会更好,在这里提出来与各同行探讨,不足之处恳请指正。
一、首先要明确考核的目的和要求
在实际考核操作过程中,有些考核项目有着过于繁杂而又太细的条条框框。比如在考试过程中“三不着地”的原则,一般是指操作过程中拆下来的零件不能放在地上,油不要随便倒、排在地上,工具不要丢在地上,即工具、油、零件“不能着地”。但在考核过程中由于理解等其他原因的因素,有考生因为一颗螺丝或一把螺丝刀掉到地上而被扣了许多分。我们知道即便在汽车的实际维修过程中,掉一两颗螺丝、掉一把螺丝批,对于维修工作及质量并没有什么影响,也不是什么大的原则性问题。再比如在进行装配时对于一些表面互相有摩擦的零件在其表面上要涂上干净的润滑油,在涂抹的过程中,有些润滑油会不可避免地往下滴,如果为了“三不着地”而不涂抹润滑油,这反而会影响维修质量。另外在一些项目的条件中把操作姿势也作为一个考核项目。我们知道,在场地受到限制或抛锚在路上需就车维修的汽车,有时要钻到车底躺着、昂着头或侧着头操作,有时由于发动机引擎的限制,得弯着腰去拧缸盖等螺丝,这些操作姿势并不优美但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认为应删除过多的条条框框的内容,代之简单而又明确的考核要求,要“抓大放小”,“抓大”即指对于原则性的东西要明确,比如操作的步骤和顺序及方法等要明确;“放小”是指对一些过细、过高要求(超出初学者)和一些对操作结果没有多大影响的内容作删除或减少配分。另外在内容深度方面要与等级工考证的考核内容区别开来,中级工、高级工的考核对象都是有一定的维修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的熟练工人,而我们期末考核对象——学生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知识,我们只不过是要考核他们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情况。有经验、技术熟练的工人在维修过程中面对操作对象是:零配件都是新的或修复的标准件,操作过程中独当一面,装配后机器或部件能正常运行,比如发动机装配后能正常运转,变速器修理后能正常加减档,其要求有一定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而技能操作考试的对象是初学的学生,他们面对的操作对象虽然是实体不是模型,但都是磨损和变形的零件,装配后不能正常运转,实际是进行模拟装配。零部件本身都有误差,更不用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与等级工的考核要求不能相提并论,等级工的考核要求可以向结果准确性方面侧重。
二、题库内容的合理性、全面性与均衡性
现在的题库内容基本能结合实际,即与实际维修工作接近,但还不够全面,一些在实际维修工作中常要做的项目,如发动机的气门研磨,点火提前角的调整等都没有列入题库,这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及切合实际方面会有一定影响。另外,题库中每一个考核项目的难易程度应力求做到均衡,由于每个考生抽两个考核项目,若各道题难易程度不均,学生会有微词,或千方百计换题、选题,对考试过程的管理不利,也难以做到公平。
三、应注重考核过程和方法而忽略结果
目前在考核过程中把结果看得很重要,甚至把结果作为最终的考核要求。比如在发动机的考核中有量缸这个项目,我认为考核的重点应放在考查学生掌握量缸这种操作的方法上,但在统分过程中,从卷面上来看,考核重点却放在了结果上,即数据上,在这道题中,要填的数据有关11个,每错一个数据扣2分,40分操作分去了大半,11个数据全错,连前面的测量步骤和方法都不给分,因此也曾一度出现较多零分。要知道,即便是高级维修工、技师进行量缸操作,每次测量的结果,以及不同的人测量的结果都会有误差,更何况身为初学者的学生,我们考核的对象不是高级技工、技师,当我们对高级技工、技师进考核时,这种测量结果会是很重要的,因为当他们在实际的岗位上从事这方面工作时是不允许他们出错的,但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吗?就绝大多数学生来讲,答案是否定的。对于不同对象,应有所区别,我认为考核的要求是看学生是否掌握量缸这种方法,会正确装表,懂得测量的位置和方法,会对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即“会装、会量、会算”,只要达到这“三会”要求即可,数据的正确性不应占太多配分比重。再比如气门调整这项考核内容,我们只要求学生会调整的方法即可,气门间隙实际值的多少即结果不应占重要分量,其间隙值本身就允许在一个误差范围内。在考试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方法和过程上,也就是要求在监考过程中要进行全程跟踪,才会发现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否正确。但由于监考老师及工位有限,有时一个教师要监考几个工位,忙不过来,可能会出现只以结果来衡量考核的要求,这样很容易导致一叶障目,一棍子打倒一片这种情况出现。因此,在题目的设计及考核要求上要重点放在方法和过程上,而减少结果的占分量,并且在工位的布置上尽量做到每个监考老师只负责一个工位。
四、应彻底脱离笔试题的“阴影”
虽然在技能操作上,只要求学生考两个项目,但有较多项目在动手操作完后还要求学生在试卷的表格内填上操作步骤、技术参数等内容,也就是说考生在考完实作后,还得执笔去用文字重做一次。前面已提到过,文字功底不深、概括能力较差,是大多数学生的弱项。这样往往会造成考生动手完成操作后,两手脏兮兮的还得拿起笔填写有关做过的内容,大多数考生握笔站在那里老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来,能写出来的大多往往也是潦草、混乱不堪,卷面弄得满是油污。既然是实作考核,只需一张评分表即可,由监考老师根据考生在实作过程中所用的方法及步骤是否正确直接评分,除少量要填写测量数据的题型外,大部分可省去考生“笔试”的这部分,即操作步骤和方法不必再要求填写;技术参数也不应作为考核的要求,比如气缸盖螺丝的紧固力矩是多少,不同的机型有不同的要求,在实际修理中,这些参数是可查阅有关资料的,某种机型做多了,很自然就能记住。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对搞好和完善专业技能操作考试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