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体育教育技能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从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实施的现状、新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入手,论证、构建了新型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实施的模式。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实践课 课程模式
传统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模式以“学科中心论”为指导思想,即专业课程实践课的实施完全以竞技体育项目为其课程设置的基石,然而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属性应该定位于“教育”,而非纯粹的竞技体育。由于课程设计理念的错位,传统体育教育专业的所有实践课程都在使用着一种教学模式,那就是多年不变的“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僵化教学模式。目前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然而我们培养体育师资的高等教育仍然“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越来越滞后于基础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新的课程模式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了。
1、重建新课程模式多元教学目标
传统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强调大学生的运动专项技能的学习,培养出来的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运动员,而我们新课程目标培养的应是会“教书育人”的体育教师,所以新的实践课的课程目标应该重点突出其教育的引导作用,同时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还应设计的更加多元化,如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运动技能的学习能力、运动技术的理论分析能力、运动专项的裁判能力以及学生的写作能力等。这样实践课程目标就由传统的注重竞技体育的单维度向全方位、多元化的维度过渡、转变了。
2重组新课程模式淡化竞技体育的教学内容
2.1课程总体改革指导思想
本着淡化竞技体育的原则,继续降低竞技体育在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的内容,尤其是必修课的内容一定要针对中学体育教学实际设计,高精端的竞技体育留给专业选修课来完成。这就要求各类必修课教研室要在一起共同研发出各自的具体教学内容,方可适应教学之需。
2.2各类专项系列课程内容的研发方向
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一定要以中学实际开展环境为背景,像田径的跨栏、三铁、体操中的分腿腾越跳马以及女生的足球等课程内容,不仅浪费大量的教学资源,而且是早已不能在中学教学中开展运用的内容,已无法适应新时期高校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这类课程内容应该被删除。
2.2.1球类项目深受学生喜欢,应作为实践课程重点教授内容。除了延续以往成熟的教学经验以外,还要向新的专业领域研发,其中篮球应注重街头篮球、“三人制”篮球等内容的开发;足球向“七人制”、“五人制”以及娱乐远重于竞技、规则灵活多变的“四人制”足球发展;排球可以考虑向软式排球、沙滩排球发展;同时注意开发各种球类游戏。另外应开设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门球等群众体育易于开展的球类项目。
2.2.2田径类课程内容应向趣味健身、素质练习,走、跑、跳、投等各种组合形式发展,以及增加如何在简陋条件下进行素质练习的内容。
2.2.3体操类课程内容应向大幅度增加健美操、交谊舞、集体舞、体育舞蹈、瑜伽以及花样跳绳等这些中学生们喜闻乐见,又易于在学校中开展的活动项目。而武术类课程内容要向导引养生、气功、跆拳道等方向发展。另外还要增设专门体育游戏课程,掌握各种体育游戏,尤其是徒手类或器材需要简单的游戏,以及游戏的创编技能等。
3、引入新课程模式教学方法
传统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就是简单的“模仿练习”,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像是一个木偶人,老师怎么做,学生跟着模仿练习就行了,不需要动脑分析。现在新课程模式里应该引入“启发诱导式”、“小组合作式”、“研讨探究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要做动作示范。而且还要讲解技战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筋思考的习惯,另外,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组织小组在一起讨论如何纠正,并在课后写出心得体会,反思整个学习过程是怎样的。把运动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以及组织学等的原理融入课程,让体育实践课“丰满”起来,充满活力,使学生成为“会学习、懂理论、强技能”的多面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4、构建新课程教学模式
4.1教学能力目标培养的教学设计
教学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必备的一个最基本的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中忽略了教学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在毕业实习前甚至连基本口令、教法步骤都不能较好地掌握。为此,新教学模式加大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设计阶段上,学期初尝试让学生逐个练习整队集合、基本口令,过去只是由班长带队,现在改为每人轮流做,并且要有队列队形的练习,包括口令的发音、节奏的控制等从小细节人手;学期中可以让学生尝试带着做准备活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分组练习,要求互相帮助,纠正错误,平时注意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分析,各类运动技能课堂内外还应安排适量的裁判工作,定期上交学习心得体会,教师应给予批阅。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当两人或多人分在一组时,一人练习而另一人则对其进行技术纠正,以提高后者的指导能力;另外,在课的教授过程中,强调教学步骤与教学组织的安排,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在课程的中后期,专门抽出一些学时,让学生自己备课、讲课、组织教学,然后大家进行点评,教师最后给予总结。
5、设计新课程模式教学评价框架
传统教学评价在于对学生进行甄别与选拔,新课程模式的教学评价目的则在于学生的改进与提高。在教学评价的组织形式方面,要取消传统的“教考分离”形式,充分相信教师与学生的师德与学风,鼓励教学主体在课程活动中的创造性;关于评价的主体选择,按照一定的贡献比率采取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的综合评价模式,尤其是应加大前两者的评价比重;为了改进与提高学生的不足,学生的评价均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一定要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与课程结束后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帮助其能在整个课程中持续提高自己的水平。
6、小结
通过对以“教育教学能力”为培养目标导向的课程总体目标的分解、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构建新的教学评价架构等手段,从而设计出新型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实施的模式,完成了对课程中诸因素的合理组合。实现了教学过程最优化,才能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实践课 课程模式
传统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模式以“学科中心论”为指导思想,即专业课程实践课的实施完全以竞技体育项目为其课程设置的基石,然而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属性应该定位于“教育”,而非纯粹的竞技体育。由于课程设计理念的错位,传统体育教育专业的所有实践课程都在使用着一种教学模式,那就是多年不变的“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僵化教学模式。目前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然而我们培养体育师资的高等教育仍然“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越来越滞后于基础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新的课程模式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了。
1、重建新课程模式多元教学目标
传统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强调大学生的运动专项技能的学习,培养出来的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运动员,而我们新课程目标培养的应是会“教书育人”的体育教师,所以新的实践课的课程目标应该重点突出其教育的引导作用,同时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还应设计的更加多元化,如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运动技能的学习能力、运动技术的理论分析能力、运动专项的裁判能力以及学生的写作能力等。这样实践课程目标就由传统的注重竞技体育的单维度向全方位、多元化的维度过渡、转变了。
2重组新课程模式淡化竞技体育的教学内容
2.1课程总体改革指导思想
本着淡化竞技体育的原则,继续降低竞技体育在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的内容,尤其是必修课的内容一定要针对中学体育教学实际设计,高精端的竞技体育留给专业选修课来完成。这就要求各类必修课教研室要在一起共同研发出各自的具体教学内容,方可适应教学之需。
2.2各类专项系列课程内容的研发方向
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一定要以中学实际开展环境为背景,像田径的跨栏、三铁、体操中的分腿腾越跳马以及女生的足球等课程内容,不仅浪费大量的教学资源,而且是早已不能在中学教学中开展运用的内容,已无法适应新时期高校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这类课程内容应该被删除。
2.2.1球类项目深受学生喜欢,应作为实践课程重点教授内容。除了延续以往成熟的教学经验以外,还要向新的专业领域研发,其中篮球应注重街头篮球、“三人制”篮球等内容的开发;足球向“七人制”、“五人制”以及娱乐远重于竞技、规则灵活多变的“四人制”足球发展;排球可以考虑向软式排球、沙滩排球发展;同时注意开发各种球类游戏。另外应开设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门球等群众体育易于开展的球类项目。
2.2.2田径类课程内容应向趣味健身、素质练习,走、跑、跳、投等各种组合形式发展,以及增加如何在简陋条件下进行素质练习的内容。
2.2.3体操类课程内容应向大幅度增加健美操、交谊舞、集体舞、体育舞蹈、瑜伽以及花样跳绳等这些中学生们喜闻乐见,又易于在学校中开展的活动项目。而武术类课程内容要向导引养生、气功、跆拳道等方向发展。另外还要增设专门体育游戏课程,掌握各种体育游戏,尤其是徒手类或器材需要简单的游戏,以及游戏的创编技能等。
3、引入新课程模式教学方法
传统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就是简单的“模仿练习”,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像是一个木偶人,老师怎么做,学生跟着模仿练习就行了,不需要动脑分析。现在新课程模式里应该引入“启发诱导式”、“小组合作式”、“研讨探究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要做动作示范。而且还要讲解技战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筋思考的习惯,另外,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组织小组在一起讨论如何纠正,并在课后写出心得体会,反思整个学习过程是怎样的。把运动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以及组织学等的原理融入课程,让体育实践课“丰满”起来,充满活力,使学生成为“会学习、懂理论、强技能”的多面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4、构建新课程教学模式
4.1教学能力目标培养的教学设计
教学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必备的一个最基本的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中忽略了教学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在毕业实习前甚至连基本口令、教法步骤都不能较好地掌握。为此,新教学模式加大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设计阶段上,学期初尝试让学生逐个练习整队集合、基本口令,过去只是由班长带队,现在改为每人轮流做,并且要有队列队形的练习,包括口令的发音、节奏的控制等从小细节人手;学期中可以让学生尝试带着做准备活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分组练习,要求互相帮助,纠正错误,平时注意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分析,各类运动技能课堂内外还应安排适量的裁判工作,定期上交学习心得体会,教师应给予批阅。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当两人或多人分在一组时,一人练习而另一人则对其进行技术纠正,以提高后者的指导能力;另外,在课的教授过程中,强调教学步骤与教学组织的安排,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在课程的中后期,专门抽出一些学时,让学生自己备课、讲课、组织教学,然后大家进行点评,教师最后给予总结。
5、设计新课程模式教学评价框架
传统教学评价在于对学生进行甄别与选拔,新课程模式的教学评价目的则在于学生的改进与提高。在教学评价的组织形式方面,要取消传统的“教考分离”形式,充分相信教师与学生的师德与学风,鼓励教学主体在课程活动中的创造性;关于评价的主体选择,按照一定的贡献比率采取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的综合评价模式,尤其是应加大前两者的评价比重;为了改进与提高学生的不足,学生的评价均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一定要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与课程结束后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帮助其能在整个课程中持续提高自己的水平。
6、小结
通过对以“教育教学能力”为培养目标导向的课程总体目标的分解、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构建新的教学评价架构等手段,从而设计出新型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实施的模式,完成了对课程中诸因素的合理组合。实现了教学过程最优化,才能最终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