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应该要与时俱进。近年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相关教学工作者需要着重探究的话题之一。由于学生有着较强的可塑性,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格修养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新时代下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中的德育工作进行相应的探究,通过制定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德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081-01
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生活和学习,还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是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及奠定学生基础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高尚情操和正确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一、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要想更好地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相关教学工作者就必须要在当前教学当中明确的看到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才能够为制定有效的德育工作策略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
1.德育教育不具备科学性。
不同时期所渗透的德育教育内容是大为不同的,在当前小学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过程当中,并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和年龄特点,进行恰当的德育内容渗透,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都将德育内容大谈其谈,导致学生认识不到精神内容的实际意义。比如很多班主任在小学班级管理当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学,而就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不深入,这就会导致学生并不能够从核心价值观当中理解到与自身学习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从而导致小学德育渗透效果不高。
2.社会不良现象大环境的感染。
尽管小学生的活动场所通常都是学校和家庭之间,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安全绿色领土已经越来越小。小学生仍旧会受到社会上很多不良现象的影响,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危害[1]。比如,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学生能够通过智能手机上网,而网上鱼龙混杂,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不堪入目的信息,包括很多网民在网上的言语粗鲁、态度蛮横等等,都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这期间容易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偏移。
二、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中德育教育策略分析
在找到当前小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及德育渗透教学效率不高的因素之后,相关教学工作者应该要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背景下的德育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并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实践,提高小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德育渗透意识。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践行者,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应该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以日常规范和教材為德育教育的基本,提高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比如教师在进行教学备课和设计的时候,应该要认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当中所包含的德育内容,并且能够找到进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进行合理的德育教育设计,将教学课堂变成学生进行德育养成的重要环境。
2.提高德育教育认识,将德育工作纳入小学整体教学设计当中。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是新时期背景下开展德育教学的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因此相关教学工作者就要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当中的德育目标,加强德育工作在整个小学教学体系当中的设计。比如将德育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实施常态化的德育教育,建立以学校领导、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全员参与的德育教育工作机制。重视德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培养一批优秀的德育教师落实德育工作。除此之外,相关教学工作者还要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原则,通过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保证,德育课在小学教学当中实现常态化,让学生在基础教学当中能够接受到更加先进的,符合自身发展的,能够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德育教学[2]。
3.利用网络,打造和谐的德育教育课堂。
和谐的教育课堂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保障和基础。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该用网络技术进一步深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性格以及兴趣爱好,包括存在问题等等,从而通过“互联网+”的平台,搜集相关的案例,学生之间进行真情的对话,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深入,实现和学生的交流沟通,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课堂的友好氛围,使得学生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构建和谐的德育教学课堂氛围,深入开展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管理工作。
结语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学工作者要从多个方面提高小学德育工作效率,加强小学德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爱萍.德育应从赏识与信任开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分析[J].名师在线,2019(17):74-75.
[2]陈殿文,罗经银.新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夏教师,2019(17):83-84.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德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081-01
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生活和学习,还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是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及奠定学生基础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高尚情操和正确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一、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要想更好地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相关教学工作者就必须要在当前教学当中明确的看到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才能够为制定有效的德育工作策略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
1.德育教育不具备科学性。
不同时期所渗透的德育教育内容是大为不同的,在当前小学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过程当中,并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和年龄特点,进行恰当的德育内容渗透,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都将德育内容大谈其谈,导致学生认识不到精神内容的实际意义。比如很多班主任在小学班级管理当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学,而就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不深入,这就会导致学生并不能够从核心价值观当中理解到与自身学习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从而导致小学德育渗透效果不高。
2.社会不良现象大环境的感染。
尽管小学生的活动场所通常都是学校和家庭之间,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安全绿色领土已经越来越小。小学生仍旧会受到社会上很多不良现象的影响,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危害[1]。比如,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学生能够通过智能手机上网,而网上鱼龙混杂,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不堪入目的信息,包括很多网民在网上的言语粗鲁、态度蛮横等等,都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这期间容易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偏移。
二、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中德育教育策略分析
在找到当前小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及德育渗透教学效率不高的因素之后,相关教学工作者应该要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背景下的德育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并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实践,提高小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德育渗透意识。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践行者,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应该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以日常规范和教材為德育教育的基本,提高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比如教师在进行教学备课和设计的时候,应该要认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当中所包含的德育内容,并且能够找到进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进行合理的德育教育设计,将教学课堂变成学生进行德育养成的重要环境。
2.提高德育教育认识,将德育工作纳入小学整体教学设计当中。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是新时期背景下开展德育教学的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因此相关教学工作者就要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当中的德育目标,加强德育工作在整个小学教学体系当中的设计。比如将德育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实施常态化的德育教育,建立以学校领导、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全员参与的德育教育工作机制。重视德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培养一批优秀的德育教师落实德育工作。除此之外,相关教学工作者还要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原则,通过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保证,德育课在小学教学当中实现常态化,让学生在基础教学当中能够接受到更加先进的,符合自身发展的,能够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德育教学[2]。
3.利用网络,打造和谐的德育教育课堂。
和谐的教育课堂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保障和基础。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该用网络技术进一步深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性格以及兴趣爱好,包括存在问题等等,从而通过“互联网+”的平台,搜集相关的案例,学生之间进行真情的对话,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深入,实现和学生的交流沟通,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课堂的友好氛围,使得学生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构建和谐的德育教学课堂氛围,深入开展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管理工作。
结语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学工作者要从多个方面提高小学德育工作效率,加强小学德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爱萍.德育应从赏识与信任开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分析[J].名师在线,2019(17):74-75.
[2]陈殿文,罗经银.新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夏教师,2019(17):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