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活的知识,适用的实验,虚拟的研究活动”——化学学习的本质规律
“教育工具论”、“功利论”、“塑造培养论”曾经长期困扰着人们,使人们强化了教育的应试环节,却无从在知识、应用、创新上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来实施素质教育。
化学本身具有知识的实用性,实验的探索性,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创新性,为什么要提出提化学教学在知识维度的“活”、在实验维度的“动”、在模拟研究的“玩”这三个维度,理论上说,教学不是直接的解决生产问题,不是直接的解决科研问题,我们不迷信化学教学的知识本身。
因此,化学研究性学习的逻辑起点不仅是学习方法问题、社会应用问题、研究创新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从教育的哲学高度去解放人、发展人、创造人。
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人与其活动环境、方式、结果的关系,而不是知识本身。近年来,化学教学忽视了化学工业的发展,我们的教学误区是人在不体验到这种关系的时候也可以进行知识灌输,因而迷信知识本身便有改变人类环境、活动方式和结果的作用。
马克思提出人的教育前提是“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1.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人是物种的人,而在于人会学会做人。事实上,一切人类环境、知识、活动都不是可以被动的接受的。人是通过自己的生存、活动去“学会”表现自己的形象、素质、创造力。这种学会包括目标定位、实验模拟、生产实践等人的“虚拟活动”。
这个虚拟是人与人之间的主动交流的结果,人类不仅创造了科学,还创造了人类社会本身。这样,知识、能力、素质的本质就是人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创造者。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一切社会知识、科学能力、人文素质的教育,“不是因为社会的需求才产生了教育,教育产生于生物的生存意识”。
2.化学染料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人类为了从大自然中取得颜料来将衣服染出各种颜色,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知道用赤铁矿粉将粗麻布染成红色。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彩绘印花丝绸织品上面有鲜艳的红色花印,那是用珠砂(硫化汞Hgs)描绘的,另外还有用碳黑、云母(白色)、铅粉(氧化铅)的颜料。这些都是无机化合物颜料。
一方面人类创造了物质文明,另一方面人又发展了自由、创新的全面素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更能证明这一条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观应当向学生全面广泛地介绍化学的总体发展,把基本知识的获得与发展创新结合起来,让生动有趣的活动回到化学教学中来,虚拟一下化学的未来,进行虚拟的化学生活、生产、科研活动。
二、上好实验课、演示课是形成研究性氛围途径
人的本性在于人的多种多样的志趣和才能,承认它,并发展它,培养它,又将这种培养和发展与社会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演进联系在一起思考,这就把人、教育与社会在历史唯物观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这也便是“与是俱进”。
创造是人类的本能,各行各业创造不同的东西。化学家们创造分子,他们的材料是各种分子,经过化学反应以后,分子内的原子或者与其它分子交换原子,或者重新排列原子而形成新的分子,也就是新的物质,新的材料。
如何去实验与演示化学,我们基础教学往往是停留对某些化学反应的说明,这在认识论上就是“一叶障目”。我们可以将实验分成几个方式:
第一、模仿自然。首先,我们先弄清楚一个天然物质的分子是由哪些原子构成的,他们如“靛蓝”、蓝草、海螺有上亿年时光先创造出靛蓝,化学家晚近才学会合成靛蓝分子。培养观察能力,对化学研究至关重要,也是掌握化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第二、目标自订,合成新的分子。为了具体应用,发展新材料,人类去作C60这样的分子。我们在教学上要广泛了解人类对分子合成的现有成果,为学生的研究与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虚拟自然。为了骗细菌、病毒,为了满足某种需求,人类往往用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方法生产,用部分结构合成,比如更便宜的青霉素、糖精、耐高温塑料的不粘锅。人类甚至还创造性地将元素周期表上的惰性气体来进行分子制造。了解化学虚拟无疑可以打开学生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化学学习富有创造力。
通过对实验类型的分类,可以找出一条研究教学的途径,可以很好从能力上将教材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如何上好实验课,除了课堂实验观察,还应当充分利用企业与研究部门的教学资源,我们与企业、高校实验室、科技园区的高科技建设项目进行学习模拟活动,在综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上将基础知识教学向工业研究延伸,让学生看到基础知识在化学工业上的重要性;在教学手段上,引进企业研究项目的各类电子资料,进行电化教学,让学生虚拟整个科研活动。
从人的研究能力前提考察教育,考察人的发展,是基于社会生产方式这个基础的,将教学安置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教学途径与应用的连接,学生学会了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有的同学还发表了小论文。
人是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的统一体。化学实验教学是整个化学教学的基础,不能仅仅停留在头脑演示、特征记忆的传统方法上。设计实验与应用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尤其不能忽视或偏向一面。特别是“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对化学教学提出了化学文化、化工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尤其需要研究化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打开研究性学习的新局面。
(河北省邱县第一中学)
“教育工具论”、“功利论”、“塑造培养论”曾经长期困扰着人们,使人们强化了教育的应试环节,却无从在知识、应用、创新上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来实施素质教育。
化学本身具有知识的实用性,实验的探索性,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创新性,为什么要提出提化学教学在知识维度的“活”、在实验维度的“动”、在模拟研究的“玩”这三个维度,理论上说,教学不是直接的解决生产问题,不是直接的解决科研问题,我们不迷信化学教学的知识本身。
因此,化学研究性学习的逻辑起点不仅是学习方法问题、社会应用问题、研究创新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从教育的哲学高度去解放人、发展人、创造人。
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人与其活动环境、方式、结果的关系,而不是知识本身。近年来,化学教学忽视了化学工业的发展,我们的教学误区是人在不体验到这种关系的时候也可以进行知识灌输,因而迷信知识本身便有改变人类环境、活动方式和结果的作用。
马克思提出人的教育前提是“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1.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人是物种的人,而在于人会学会做人。事实上,一切人类环境、知识、活动都不是可以被动的接受的。人是通过自己的生存、活动去“学会”表现自己的形象、素质、创造力。这种学会包括目标定位、实验模拟、生产实践等人的“虚拟活动”。
这个虚拟是人与人之间的主动交流的结果,人类不仅创造了科学,还创造了人类社会本身。这样,知识、能力、素质的本质就是人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创造者。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一切社会知识、科学能力、人文素质的教育,“不是因为社会的需求才产生了教育,教育产生于生物的生存意识”。
2.化学染料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人类为了从大自然中取得颜料来将衣服染出各种颜色,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知道用赤铁矿粉将粗麻布染成红色。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彩绘印花丝绸织品上面有鲜艳的红色花印,那是用珠砂(硫化汞Hgs)描绘的,另外还有用碳黑、云母(白色)、铅粉(氧化铅)的颜料。这些都是无机化合物颜料。
一方面人类创造了物质文明,另一方面人又发展了自由、创新的全面素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更能证明这一条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观应当向学生全面广泛地介绍化学的总体发展,把基本知识的获得与发展创新结合起来,让生动有趣的活动回到化学教学中来,虚拟一下化学的未来,进行虚拟的化学生活、生产、科研活动。
二、上好实验课、演示课是形成研究性氛围途径
人的本性在于人的多种多样的志趣和才能,承认它,并发展它,培养它,又将这种培养和发展与社会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演进联系在一起思考,这就把人、教育与社会在历史唯物观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这也便是“与是俱进”。
创造是人类的本能,各行各业创造不同的东西。化学家们创造分子,他们的材料是各种分子,经过化学反应以后,分子内的原子或者与其它分子交换原子,或者重新排列原子而形成新的分子,也就是新的物质,新的材料。
如何去实验与演示化学,我们基础教学往往是停留对某些化学反应的说明,这在认识论上就是“一叶障目”。我们可以将实验分成几个方式:
第一、模仿自然。首先,我们先弄清楚一个天然物质的分子是由哪些原子构成的,他们如“靛蓝”、蓝草、海螺有上亿年时光先创造出靛蓝,化学家晚近才学会合成靛蓝分子。培养观察能力,对化学研究至关重要,也是掌握化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第二、目标自订,合成新的分子。为了具体应用,发展新材料,人类去作C60这样的分子。我们在教学上要广泛了解人类对分子合成的现有成果,为学生的研究与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虚拟自然。为了骗细菌、病毒,为了满足某种需求,人类往往用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方法生产,用部分结构合成,比如更便宜的青霉素、糖精、耐高温塑料的不粘锅。人类甚至还创造性地将元素周期表上的惰性气体来进行分子制造。了解化学虚拟无疑可以打开学生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化学学习富有创造力。
通过对实验类型的分类,可以找出一条研究教学的途径,可以很好从能力上将教材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如何上好实验课,除了课堂实验观察,还应当充分利用企业与研究部门的教学资源,我们与企业、高校实验室、科技园区的高科技建设项目进行学习模拟活动,在综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上将基础知识教学向工业研究延伸,让学生看到基础知识在化学工业上的重要性;在教学手段上,引进企业研究项目的各类电子资料,进行电化教学,让学生虚拟整个科研活动。
从人的研究能力前提考察教育,考察人的发展,是基于社会生产方式这个基础的,将教学安置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教学途径与应用的连接,学生学会了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有的同学还发表了小论文。
人是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的统一体。化学实验教学是整个化学教学的基础,不能仅仅停留在头脑演示、特征记忆的传统方法上。设计实验与应用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尤其不能忽视或偏向一面。特别是“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对化学教学提出了化学文化、化工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尤其需要研究化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打开研究性学习的新局面。
(河北省邱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