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展示自身教学技术的重要渠道,也是化抽象的物理知识为具体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物理知识内容、实现对物理知识深入理解的重要方式,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及教师的物理教学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深刻认识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实现演示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演示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初中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具有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的特点,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中最为直观、生动的环节,经由教师的合理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推动学生主动地对物理知识展开探索与学习。因此,在设计演示实验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应用多种手段增强实验的趣味性与生动性,让物理实验不再千篇一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在开展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分析与总结、畅所欲言,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在演示实验环节实现对学习经验的取长补短,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以“光沿直线传播”这一实验为例。教师可以对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创新性处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准备开展演示实验的材料,包括硬纸、蜡烛与削好的铅笔(铅笔头削得越尖,实验效果越佳);再用鉛笔在硬纸上戳出一个直径约为三毫米的小孔,关上教室的灯,点燃蜡烛,让纸片处在蜡烛与墙壁中间,此时,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墙壁上出现了倒立的蜡烛火焰的图像,这一现象相比传统的物理实验现象,更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然后从实验演示环节过渡到知识讲解环节,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讲解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对这一实验的自主操作,并在实验过程中亲身体验纸片的挪动为蜡烛的火焰光影带来的变化,推动学生对物理知识展开主动、深入的思考,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演示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物理知识理解能力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理论都是从具体的现象中抽象得出的,因此物理知识往往既具有一定的生活性又兼具一定的抽象性,部分物理知识只凭教师简单的口头叙述,很难让学生理解清楚,且这种传统的讲课方法也很容易使得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厌烦、畏惧心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物理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运用演示实验提升物理规律、概念的直观性与生活性,让学生通过观察较为轻松地认识物理知识的本质,并实现物理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实际现象的联系,进而提高自身的物理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开展这样的演示实验:在大烧杯中倒入一定的清水,用橡皮泥塞住长试管,以开口朝上的方向压入大烧杯,在长试管中倒入有颜色的盐水,让盐水的水面与清水的水面持平,拔掉橡皮泥,观察实验现象:有颜色的盐水透过小孔向清水中不断涌入,实验现象非常奇特。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清水与盐水的深度一样,但盐水的密度更大,因此在液体的深度相同时,密度越大的液体压强越大。可以看出,这一实验的实验现象十分直观,抽象的知识得以生动呈现,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也对物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不再局限于死记硬背,而是实现了物理知识向更加直观化、生活化方向发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演示实验能够强化学生的物理思维
我国教育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较大,在目前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十分被动,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同时,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物理知识展开独立思考的空间很少,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多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无法让物理知识真正深化到脑海中去,无法形成良好的物理素养。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借助演示实验的方式,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观察、思考、探究物理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展开独立自主的思考,进而将实验与课本知识深入结合,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
以教学“磁场”这一知识点为例。学生的阅历有限,对磁现象的接触较少,对于肉眼不可见的磁场更是缺乏想象力。教师可以做“探索磁场”的演示实验,具体步骤如下:在一个纸盒中放入一定的铁粉,将条形磁铁放在纸盒下方,引导学生观察盒中铁粉的分布情况。在这一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在教室中行走,保证教室中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亲眼观察到物理现象。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铁粉分布情况和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的关系展开探究,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物理思维能力。
四、演示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中的演示实验,大多不需要实验室提供专门的实验仪器,操作较为简单,安全性也高,因此教师可以在做完演示实验后,让学生自主运用实验材料再现演示实验过程,在演示过程中实现对物理知识的深入学习,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
以教学“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效果”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做以下的演示实验:在钢尺的同一部分施加不同大小的力,引导学生观察在不同大小力的作用下,钢尺的形变情况;为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关系,教师可以在钢尺同一部位施加大小相同但方向相反的力,引导学生观察钢尺的形变情况与形变方向;为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作用点的关系,教师可以在钢尺的不同部位施加大小相同的力,引导学生观察在不同部位施加相同的力时钢尺的形变情况。因为这一系列实验具有突出的简易性,所以教师在演示时可以指导学生直接用自己的钢尺展开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与“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效果”相关的知识,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
五、演示实验能够帮助教师实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繁多,教师的教学负担较重,有些知识,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在兼顾教学进度的同时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深刻理解,而借助演示实验的方式,教师就可以用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式完成课堂教学,迅速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而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例如,“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开展这样的演示实验:先将一个正常的乒乓球浸没在水中,松手后让学生观察乒乓球漂浮在了水面上;再将一个注入水的乒乓球放入水中,松手后让学生观察乒乓球悬浮在水中;然后将一个注入了更多水的乒乓球放入水中,松手后让学生观察乒乓球沉入了水底。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三个乒乓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一个乒乓球漂浮,一个乒乓球悬浮,一个乒乓球沉底呢?启发学生对乒乓球在水中的受力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上浮、漂浮的条件是浮力大于重力,物体在水中悬浮的条件是浮力与重力相等,物体在水中下沉的条件是重力大于浮力。
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主要集中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强化学生的物理思维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突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等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不断探索,优化物理演示实验的形式,让演示实验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与个性特点,创建更加高效的物理实验课堂,服务于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郑芬芳.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42).
[2]李崇园.巧设演示实验启迪物理学习思维[J].名师在线,2021(17).
[3]赵鹏.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1(7).
一、演示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初中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具有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的特点,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中最为直观、生动的环节,经由教师的合理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推动学生主动地对物理知识展开探索与学习。因此,在设计演示实验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应用多种手段增强实验的趣味性与生动性,让物理实验不再千篇一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在开展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分析与总结、畅所欲言,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在演示实验环节实现对学习经验的取长补短,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以“光沿直线传播”这一实验为例。教师可以对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创新性处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准备开展演示实验的材料,包括硬纸、蜡烛与削好的铅笔(铅笔头削得越尖,实验效果越佳);再用鉛笔在硬纸上戳出一个直径约为三毫米的小孔,关上教室的灯,点燃蜡烛,让纸片处在蜡烛与墙壁中间,此时,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墙壁上出现了倒立的蜡烛火焰的图像,这一现象相比传统的物理实验现象,更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然后从实验演示环节过渡到知识讲解环节,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讲解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对这一实验的自主操作,并在实验过程中亲身体验纸片的挪动为蜡烛的火焰光影带来的变化,推动学生对物理知识展开主动、深入的思考,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演示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物理知识理解能力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理论都是从具体的现象中抽象得出的,因此物理知识往往既具有一定的生活性又兼具一定的抽象性,部分物理知识只凭教师简单的口头叙述,很难让学生理解清楚,且这种传统的讲课方法也很容易使得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厌烦、畏惧心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物理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运用演示实验提升物理规律、概念的直观性与生活性,让学生通过观察较为轻松地认识物理知识的本质,并实现物理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实际现象的联系,进而提高自身的物理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开展这样的演示实验:在大烧杯中倒入一定的清水,用橡皮泥塞住长试管,以开口朝上的方向压入大烧杯,在长试管中倒入有颜色的盐水,让盐水的水面与清水的水面持平,拔掉橡皮泥,观察实验现象:有颜色的盐水透过小孔向清水中不断涌入,实验现象非常奇特。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清水与盐水的深度一样,但盐水的密度更大,因此在液体的深度相同时,密度越大的液体压强越大。可以看出,这一实验的实验现象十分直观,抽象的知识得以生动呈现,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也对物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不再局限于死记硬背,而是实现了物理知识向更加直观化、生活化方向发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演示实验能够强化学生的物理思维
我国教育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较大,在目前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十分被动,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同时,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物理知识展开独立思考的空间很少,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多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无法让物理知识真正深化到脑海中去,无法形成良好的物理素养。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借助演示实验的方式,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观察、思考、探究物理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展开独立自主的思考,进而将实验与课本知识深入结合,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
以教学“磁场”这一知识点为例。学生的阅历有限,对磁现象的接触较少,对于肉眼不可见的磁场更是缺乏想象力。教师可以做“探索磁场”的演示实验,具体步骤如下:在一个纸盒中放入一定的铁粉,将条形磁铁放在纸盒下方,引导学生观察盒中铁粉的分布情况。在这一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在教室中行走,保证教室中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亲眼观察到物理现象。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铁粉分布情况和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的关系展开探究,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物理思维能力。
四、演示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中的演示实验,大多不需要实验室提供专门的实验仪器,操作较为简单,安全性也高,因此教师可以在做完演示实验后,让学生自主运用实验材料再现演示实验过程,在演示过程中实现对物理知识的深入学习,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
以教学“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效果”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做以下的演示实验:在钢尺的同一部分施加不同大小的力,引导学生观察在不同大小力的作用下,钢尺的形变情况;为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关系,教师可以在钢尺同一部位施加大小相同但方向相反的力,引导学生观察钢尺的形变情况与形变方向;为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作用点的关系,教师可以在钢尺的不同部位施加大小相同的力,引导学生观察在不同部位施加相同的力时钢尺的形变情况。因为这一系列实验具有突出的简易性,所以教师在演示时可以指导学生直接用自己的钢尺展开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与“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效果”相关的知识,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
五、演示实验能够帮助教师实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繁多,教师的教学负担较重,有些知识,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在兼顾教学进度的同时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深刻理解,而借助演示实验的方式,教师就可以用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式完成课堂教学,迅速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而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例如,“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开展这样的演示实验:先将一个正常的乒乓球浸没在水中,松手后让学生观察乒乓球漂浮在了水面上;再将一个注入水的乒乓球放入水中,松手后让学生观察乒乓球悬浮在水中;然后将一个注入了更多水的乒乓球放入水中,松手后让学生观察乒乓球沉入了水底。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三个乒乓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一个乒乓球漂浮,一个乒乓球悬浮,一个乒乓球沉底呢?启发学生对乒乓球在水中的受力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上浮、漂浮的条件是浮力大于重力,物体在水中悬浮的条件是浮力与重力相等,物体在水中下沉的条件是重力大于浮力。
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主要集中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强化学生的物理思维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突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等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不断探索,优化物理演示实验的形式,让演示实验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与个性特点,创建更加高效的物理实验课堂,服务于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郑芬芳.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42).
[2]李崇园.巧设演示实验启迪物理学习思维[J].名师在线,2021(17).
[3]赵鹏.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