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肠上皮化生”到底咋回事
周先生今年45岁,有胃病史多年。前几天,周先生因胃痛去医院就诊,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昨天,周先生去医院取胃镜病理报告,上面写着:“胃窦部黏膜小肠型上皮化生。”看着这行陌生的医学名词,周先生一下子懵了,“不会是得了什么不好的病吧?”
顾不上多想,周先生便拨通了一个医生朋友的电话,一字一句地把病理报告读给朋友听。电话那头的朋友听完后告诉他,“肠上皮化生”不太好,弄不好会变成胃癌。一听这话,周先生急了,连忙挂了个消化科专家号,决定找专家问个明白。没想到,专家的说法和朋友的恰恰相反,“小肠型上皮化生”没什么大碍,一般不会变癌。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有不少疑问了,什么是“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到底会不会变癌?该怎么治疗?不妨来听听医生的解释吧。
“肠上皮化生”的分类
“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或“肠化”,是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代替,即胃黏膜中出现了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上皮细胞。病理学上,按化生上皮的功能,将“肠上皮化生”分为“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及“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两型。按分泌物质不同,肠化生细胞可分为“大肠型化生”和“小肠型化生”两个亚型。按肠化程度轻重,又可分为轻度(肠化部分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1/3以下)、中度(肠化部分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1/3~2/3)和重度(肠化部分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2/3以上)三级。肠化一般首先出现在胃窦部,进而逐渐累及胃小弯,然后再向胃体前、后壁扩展。
年龄越大,“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越高
“肠上皮化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黏膜病变,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它的出现可能与胃黏膜损伤和不能完全再生修复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上皮化生”也有一定的关系。“肠上皮化生”一般于20岁以后出现,50岁以后达高峰。有研究者根据内窥镜的病理检查结果,分析肠化生的年龄分布,发现11~22岁组为0%,21~30岁组为15%,31~40岁组为54%,41~50岁组为60%,51~60岁组为86%,61岁以上为100%。
“肠上皮化生”不一定会变癌
过去曾有一段时期,“肠上皮化生”受到过分重视,甚至有研究人员提出“肠上皮化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但随着对“肠上皮化生”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并不能将“肠化生”泛泛地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一般地说,“小肠型化生”或“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好,见于各种良性胃病,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且化生随炎症发展而加重,故有人认为该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与胃癌关系不大。而“大肠型化生”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较低,但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较高,说明该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因此,对于“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小肠型化生”,不必过分惊慌,但对于中重度“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大肠型化生”应高度重视,密切随访,建议每6~12个月做一次胃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肠上皮化生”不必长期服药
由于目前对“肠上皮化生”尚无确切的预防方法,也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不主张长期服药,以随访观察为主。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如避免进食粗糙食物,少吃或不吃烟熏、腌制、油炸和烘烤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牛奶,按时进食,避免暴饮暴食,食物不过烫,进食不过快,进食时心情愉快,不饮烈酒,不抽烟等,均对预防各种消化病有百利而无一害。
“肠上皮化生”到底咋回事
周先生今年45岁,有胃病史多年。前几天,周先生因胃痛去医院就诊,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昨天,周先生去医院取胃镜病理报告,上面写着:“胃窦部黏膜小肠型上皮化生。”看着这行陌生的医学名词,周先生一下子懵了,“不会是得了什么不好的病吧?”
顾不上多想,周先生便拨通了一个医生朋友的电话,一字一句地把病理报告读给朋友听。电话那头的朋友听完后告诉他,“肠上皮化生”不太好,弄不好会变成胃癌。一听这话,周先生急了,连忙挂了个消化科专家号,决定找专家问个明白。没想到,专家的说法和朋友的恰恰相反,“小肠型上皮化生”没什么大碍,一般不会变癌。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有不少疑问了,什么是“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到底会不会变癌?该怎么治疗?不妨来听听医生的解释吧。
“肠上皮化生”的分类
“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或“肠化”,是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代替,即胃黏膜中出现了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上皮细胞。病理学上,按化生上皮的功能,将“肠上皮化生”分为“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及“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两型。按分泌物质不同,肠化生细胞可分为“大肠型化生”和“小肠型化生”两个亚型。按肠化程度轻重,又可分为轻度(肠化部分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1/3以下)、中度(肠化部分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1/3~2/3)和重度(肠化部分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2/3以上)三级。肠化一般首先出现在胃窦部,进而逐渐累及胃小弯,然后再向胃体前、后壁扩展。
年龄越大,“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越高
“肠上皮化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黏膜病变,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它的出现可能与胃黏膜损伤和不能完全再生修复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上皮化生”也有一定的关系。“肠上皮化生”一般于20岁以后出现,50岁以后达高峰。有研究者根据内窥镜的病理检查结果,分析肠化生的年龄分布,发现11~22岁组为0%,21~30岁组为15%,31~40岁组为54%,41~50岁组为60%,51~60岁组为86%,61岁以上为100%。
“肠上皮化生”不一定会变癌
过去曾有一段时期,“肠上皮化生”受到过分重视,甚至有研究人员提出“肠上皮化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但随着对“肠上皮化生”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并不能将“肠化生”泛泛地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一般地说,“小肠型化生”或“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好,见于各种良性胃病,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且化生随炎症发展而加重,故有人认为该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与胃癌关系不大。而“大肠型化生”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较低,但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较高,说明该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因此,对于“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小肠型化生”,不必过分惊慌,但对于中重度“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大肠型化生”应高度重视,密切随访,建议每6~12个月做一次胃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肠上皮化生”不必长期服药
由于目前对“肠上皮化生”尚无确切的预防方法,也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不主张长期服药,以随访观察为主。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如避免进食粗糙食物,少吃或不吃烟熏、腌制、油炸和烘烤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牛奶,按时进食,避免暴饮暴食,食物不过烫,进食不过快,进食时心情愉快,不饮烈酒,不抽烟等,均对预防各种消化病有百利而无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