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指导学生好好地去读,美美地去读。从读中理解,从读中品味,从读中欣赏。语文是极富情趣的学科,但要上得有趣味,能始终扣紧学生的心弦,却不容易。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本身的优势,努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融理于情。
一、让阅读充满乐趣
许多优美散文、诗歌都能给人以愉悦身心的美感享受。如活泼机灵、俊俏伶俐的小燕子会带来春天的快乐(《燕子》);水花晶莹,白浪翻滚,天下闻名的“泉城”会给人以无限生趣(《泉城》);风景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九寨沟给人以神秘感(《九寨沟》)。这些趣物美景,都可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要深入理解,享受乐趣,尚需“导游”指引。如教《燕子》时,学生对文中的“凑”字很难品味其趣味。一位教师就用硬纸片画出一只漂亮的燕子,然后用剪刀将其翅膀、尾巴、头与身子分成三部分,让学生在课上将这三部分“凑”成燕子。过程滑稽、幽默,逗得学生乐不可支。这样,学生对“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一句,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体会到这个“凄”字的含义,把燕子写活了,学生感受到了神奇的美感乐趣。
其次,推荐学生喜欢的读物,如《世界著名童话》、《西游记》等世界名著,让学生能从博大精深的中外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让学生感受到了阅读的其乐无穷。根据教学需要推荐读物,如学习了《三顾茅庐》,推荐阅读《三国演义》;读了《林冲棒打洪教头》,推荐阅读《水浒传》;学习了《哪吒闹海》,推荐阅读《封神演义》……
再次,指导学生把所读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童话剧等,并且要利用班队会进行表演,也就是创造一切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经常开“故事会”、开展诗文朗诵会、不定期地举办读书汇报会,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书、最喜欢的人物、情节、最感动的片段、读书的体会收获等。在班级中开展“看电视,读名著”的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观赏的感受和见解,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水平。让学生通过观赏感受名著的永恒魅力,从而感受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二、让课堂充满情趣
1 以向师性激发学生情趣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向师性特别强,容易被外部动因所激发和调动。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走进课堂。教师春风满面,精神振奋饱满。教学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幽默风趣。这样就让学生受到感染,也随之以积极饱满的情感投入学习,并且乐趣横生。
2 挖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孕育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或名篇。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各种情趣因素,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自主探究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船长》一课的主要人物哈尔威船长,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换位移情”体验活动:假如你是当时被救乘客中的一员,看到船长哈尔威就要徐徐沉入大海时,你心情怎样?想喊些什么呢?这一活动利用“移情体验”的策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进入课文情境,体验课文中蕴含的动人情感,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
3 以部分学生的情趣带动全体学生的情趣
适时地提示学生要向那些富有情趣的学生学习,并对那些学生进行表扬鼓励。这样做。既可以更加激发保持了这些学生的情趣,同时又给全班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调动引导全班在有情有趣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三、让学生感悟理趣
理趣以生动有趣的形象显示某种生活的哲理或事物的本质特征。如,教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二十四课的《最大的麦穗》,以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这样一件小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又如,教苏教版第十册第十三课的《天游峰的扫路人》,则用脸庞消瘦、面色黝黑的扫路人的形象向我们昭示一个古老而又朴素的真理:只要不停地向上攀登,总会到达目的地。再如教苏教版第十册第三课的《游园不值》,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一、让阅读充满乐趣
许多优美散文、诗歌都能给人以愉悦身心的美感享受。如活泼机灵、俊俏伶俐的小燕子会带来春天的快乐(《燕子》);水花晶莹,白浪翻滚,天下闻名的“泉城”会给人以无限生趣(《泉城》);风景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九寨沟给人以神秘感(《九寨沟》)。这些趣物美景,都可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要深入理解,享受乐趣,尚需“导游”指引。如教《燕子》时,学生对文中的“凑”字很难品味其趣味。一位教师就用硬纸片画出一只漂亮的燕子,然后用剪刀将其翅膀、尾巴、头与身子分成三部分,让学生在课上将这三部分“凑”成燕子。过程滑稽、幽默,逗得学生乐不可支。这样,学生对“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一句,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体会到这个“凄”字的含义,把燕子写活了,学生感受到了神奇的美感乐趣。
其次,推荐学生喜欢的读物,如《世界著名童话》、《西游记》等世界名著,让学生能从博大精深的中外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让学生感受到了阅读的其乐无穷。根据教学需要推荐读物,如学习了《三顾茅庐》,推荐阅读《三国演义》;读了《林冲棒打洪教头》,推荐阅读《水浒传》;学习了《哪吒闹海》,推荐阅读《封神演义》……
再次,指导学生把所读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童话剧等,并且要利用班队会进行表演,也就是创造一切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经常开“故事会”、开展诗文朗诵会、不定期地举办读书汇报会,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书、最喜欢的人物、情节、最感动的片段、读书的体会收获等。在班级中开展“看电视,读名著”的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观赏的感受和见解,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水平。让学生通过观赏感受名著的永恒魅力,从而感受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二、让课堂充满情趣
1 以向师性激发学生情趣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向师性特别强,容易被外部动因所激发和调动。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走进课堂。教师春风满面,精神振奋饱满。教学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幽默风趣。这样就让学生受到感染,也随之以积极饱满的情感投入学习,并且乐趣横生。
2 挖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孕育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或名篇。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各种情趣因素,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自主探究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船长》一课的主要人物哈尔威船长,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换位移情”体验活动:假如你是当时被救乘客中的一员,看到船长哈尔威就要徐徐沉入大海时,你心情怎样?想喊些什么呢?这一活动利用“移情体验”的策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进入课文情境,体验课文中蕴含的动人情感,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
3 以部分学生的情趣带动全体学生的情趣
适时地提示学生要向那些富有情趣的学生学习,并对那些学生进行表扬鼓励。这样做。既可以更加激发保持了这些学生的情趣,同时又给全班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调动引导全班在有情有趣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三、让学生感悟理趣
理趣以生动有趣的形象显示某种生活的哲理或事物的本质特征。如,教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二十四课的《最大的麦穗》,以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这样一件小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又如,教苏教版第十册第十三课的《天游峰的扫路人》,则用脸庞消瘦、面色黝黑的扫路人的形象向我们昭示一个古老而又朴素的真理:只要不停地向上攀登,总会到达目的地。再如教苏教版第十册第三课的《游园不值》,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