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青花大师

来源 :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ieW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背后的故事
  
  
  
  [黄卖九,其青瓷作品《君子之风》荣获“最美的中国·最具典藏价值精品奖”。]
  
  一个小学未毕业的陶瓷学徒,通过一点一滴的自学积累,成为了享誉海内外的“现代青花大王”。
  
  在景德镇一处清幽的小院内,一个白衫、长须、黑布鞋的老者一手托坯,一手提笔,心、手、眼并用,徐徐将笔调好青花水料,分在坯体之上……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的典型形象。
  
  独树一帜分水法
  
  年逾古稀的黄卖九出身景德镇一个陶工家庭,祖父和父亲均以瓷为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黄卖九不但擅长粉彩、新彩、青花斗彩、青花釉里红、“半刀泥”刻花,青花分水更是一绝。在景德镇陶瓷界,有“卖九先生三绝技,新彩青花半刀泥”之说。
  
  青花分水出现于明代,传统的技法是先勾线,在线条以内分水。黄卖九却不勾线,而是以水料流动直接分水。“就是要通过水的流动来完成画作的形态,一片叶子就是一滴水流过去。就像国画要一笔画过去,不能中断,更不能一笔一笔描。”青花分水,笔不能直接接触陶坯,这种独特的“悬笔法”,是由青花先绘画后上釉烧制的特性决定的。分水时若笔触坯体,会损坏坯胎,拖起泥水,使烧制后的青花颜色混浊。
  
  大面积的分水是青花技法上最难把握、最能体现水平的一项绝技,不仅需要高度的分水技艺而且还要达到尽善尽美的艺术效果。黄卖九却运用自如,在大面积的分水中,用墨酣畅淋漓、层次分明,犹似国画的“墨分五色”,含而不露、艳而不俗、淡而不薄,浓而不滞。
  
  《君子之风》创作于2003年,是黄卖九的代表作之一。谈到这件长174厘米、宽88厘米的大型青花瓷板,黄卖九记忆犹新。由于瓷板面积过大,画的时候只好放在一根大圆木上,由夫人徐芬芳负责抬瓷板,“我要这个方向高,她就让这个方向高,上、下、左、右这么指挥着,控制着料水的流动。她有基础,又了解我,才能跟我配合好。”黄卖九笑称,“她比我紧张,画坏了,根本没有办法弥补。我的作品她功劳很大。”
  
  另类又可爱的老头
  
  在“千年瓷都”景德镇23个陶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中,黄卖九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另类老头。比如在景德镇陶瓷产业细致分工的环境下,黄卖九却坚持亲自烧制作品,特地在作坊里设有一个小瓷窑,可以说是大师中的唯一。除此之外,他一定会亲自配制青花料,甚至陶坯也是请人上门制作。
  
  “陶瓷泥做火烧才成器,青花料的配制要根据泥料来决定,青釉的效果也不容忽视,自己配制青花料和青釉,这样才能牢牢把握青花神韵的主动权。”烧瓷一般都烧8个小时,黄卖九要烧12个小时,他说:“慢慢升温,这样出来的青花稳定性好。”他从不放过创作的每一个细节,对作品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黄卖九习惯每年分两次烧制作品,两次烧制的成品不超过10件。曾经有一次,黄卖九当着记者的面,把一件刚出窑的青花盆砸碎,只因为有一个小瑕疵。也心痛,也可惜。他说,要说这样的作品10万也有很多人买,可确实不是一件上品。
  
  2004年,曾经有人出价100万收购他的四幅青花瓷板,却遭拒绝,理由是最好的作品要留给自己。如今黄卖九的一件青花瓷作品究竟能卖多少钱?很少人能够知道,因为自从2007年黄卖九评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后,有传闻说他就没有卖过作品了。黄卖九呵呵笑道,“其实也不是绝对的,只是数量很少。”他只卖给确实有诚意,能够真正欣赏青花瓷的人。
  
  基于此,黄卖九对于青花瓷的市场怪象也不无隐忧。“现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中或者叫釉上青花,是在吹好青花釉的素坯上画,然后再吹一层薄薄的青花釉入窑烧制,这样可以避免胚上作画出现的蒙花,提高青花的成品率。但是眼下有不少没有绘画基础、不懂青花装饰的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随意涂画,胡乱堆砌,产量大、数量多、便宜得不能再便宜,这样下去景德镇青花的牌子要毁于一旦!”
  
  在亲人眼里,黄卖九又是可爱的。最小的女儿黄眉为他起了个外号叫“老顽童”,就是因为他虽乐观却有一股孩子般的倔强。
  
  
其他文献
如今,影视产业在社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除了一如既往地引进高水平的外国影视作品之外,类似《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优质国产电影也赢得了自己的市場。与此同时,市民对于影视行业的审美水平与审美需求不断上升。本期两会智库聚焦影视产业,看政协委员们对该产业的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一朵花开在时光深处  拾花而行  我们在云朵之上相遇  打开一针一线的网店,一个小人扛着一朵巨大而灿烂的羊角花缓缓前行,配着“拾花而行”文字,显得从容安静。滑下鼠标,一件件产品映入眼帘,有包包、抱枕、桌旗、收纳盒……产品丰富,刺绣花样依然是最常见的图案,最多的便是羊角花,可这些羊角花,已不再土气,而是充满灵气,轻柔婉约,一朵朵,悄悄绽放在心田,让你无法移开视线。  尘埃中开出的羊角花  2008年
当大量传统技艺在为如何延续下去而担忧时,建水紫陶渐入佳境,迎来了诞生后最鼎盛的商业辉煌。    尽管诞生仅百年时间,建水紫陶却与拥有千年历史的宜兴紫砂一起,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然而目前,即便在云南,建水紫陶的知名度也还十分有限。而出了云南,计算其知名度的分母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  2008年2月,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被文化部公示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项集书法、绘画、雕刻、镶嵌、烧制、
古时的女人们,每到腊月便开始飞针走线,为全家老少赶制新年穿戴的衣物。这个时节的针线活儿是一年当中最多的,直到大年初一,家人穿戴整齐、喜气洋洋才算大功告成。按照古老的习俗,从春节开始的正月里,就要避讳使用剪刀和针了。  自古以来,春节是国人心中最地道最欢乐的节日,穿新戴新不仅保暖,更承载了祈求平安,家庭幸福等良好愿望。每逢春节,小孩子都是最活跃的主角,母亲把爱心融进密密匝匝的针脚里。绣“麒麟送书”代
越来越多的高品质展览出现在公共视野。这些展览的展厅,有很多都是为展览专门建造的独立空间,展览结束即拆除。2012年10月,“上下”推出手工艺作品展,用一座别致的“竹屋”完美呈现各个系列的新作品,以及融于其中的精湛传统手工艺。展览结束后,“竹屋”被“转移”到北京南郊城乡结合部的蒲公英中学,为孩子们营造出诗意的学习空间。  “上下”的这种做法,无疑为那些造价不菲又极具艺术感的展厅提供了一种再生的方法。
人们自古就懂得用勤劳和智慧营造生活。豫剧《花木兰》有一段著名唱词:“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就为此做了精彩注脚,在工业文明出现之前,人类离了手工劳动,连温饱都成问题。  时代变迁,伴随着手工劳动的演进,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从某个方面说,手工劳动是反映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表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整齐划一,物品千篇一律,想要有个性化的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37万余件藏品中,有侣件国宝级文物,而这其中唯有两件是从不出境展出的文物,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就是其中一件。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的壶身呈扁圆形,是模仿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壶制作而成。唐朝初期政权统一,很多少数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不少契丹族人。这件文物就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银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
书名:《遗忘通论》  作者: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 [安哥拉]  译者:王渊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翻开安哥拉作家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的小说《遗忘通论》之前,不妨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许多年后,当人们提到2020年的这个春天,“隔离”应该是频频出现的关键词。当然,几乎没有人愿意远离繁华的街区,独自在家对着自己的房间大喊无聊。隔离不过是疫情暴发时,我们每个人远离病毒肆虐、保持身体健康的权宜
宽额头,蓝脑袋,长长的睫毛合又开,眼珠圆溜溜,大嘴红艳艳……用这首童谣来形容纸扎狮子头,再贴切不过了。时过境迁,童谣虽被人们渐渐淡忘,但纸扎的技艺仍深埋聂方俊心中,在为数不多的扎纸老艺人中,他一直守护着这份宝贵的精神财产。  居住于湘西凤凰古城团鱼脑村的聂方俊,可谓纸扎名家。他是凤凰聂氏纸扎工艺社社长,平日就待在家中做纸扎。他的心愿只有一个,倾尽全力将纸扎技艺发扬光大。  纸扎相伴70载  “上午
简单精炼的造型加上锡镴工艺,杨明洁与皇家雪兰莪合作设计的新品《知竹常乐》,无疑是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但是,用锡做成的茶具,由于金属特性,摸上去会过冷,装水后会过热。如何才能设计出手感舒适的锡制茶具呢?  “在锡镴工艺基础上,融入竹子的材质、语义与纹理,实现功能上的创新与突破。”杨明洁举例,配上竹把手和竹底盘,抑或将茶具外表设计成竹纤维般凹凸的纹理,这些都可以消解金属材料过烫或过冷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