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鲁迅美术学院的美术史学研究为切入点,讨论延安鲁艺时期、东北鲁艺时期、东北美专时期、鲁迅美术学院时期学术研究的方向。延安鲁艺时期的学术研究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社会对美术的关系,这一理论一直在改革开放初期还在鲁迅美术学院的学术研究中得以继承。不仅如此,从延安到沈阳,学术研究坚持技法理论研究,这使得鲁迅美术学院学术研究形成了美术史与技法理论并驾齐驱的研究局面。
关键词: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学;技法理论
在一所具有红色血液的艺术学院——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创立之初,理论(包括政治理论与艺术史)是指导学院建设的基础。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周扬、艾思齐等发起成立鲁迅艺术学院,在鲁艺创办缘起中这么写道:“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也是不容稍缓的工作。”那么培养艺术干部在思想政治上必须要符合革命的发展道路,从延安鲁艺第一届招生简章中我们亦可窥视出政治导向的重要性:“(一)对抗战有明确的认识与坚强胜利的信心,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二)在文学与艺术上有基本的修养,并决心从事于抗战文艺工作;(三)有刻苦耐劳、不怕苦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招生简章的第一条就确立了学院培养艺术人才的目的,所以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是培养艺术家的重点所在,开设的课程有:列宁主义(杨松)、辩证法(艾思奇)、中国革命问题(李卓然)、中国共产党(李富春)等。而艺术理论课程的开设也成为了学院创立之初的重要课程,开设有中国文艺运动、艺术论、苏联文艺等,课程由周扬、沙可夫等人承担。从早期延安鲁艺理论课程的开设情况上看,学校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为文艺的指导方针,理论课程几乎占总学时的四分之一。
虽然在1938年学院并没有成立美術史相关课程,但是艺术论、苏联文艺等课程的开设为1939年后学院美术理论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41年,可以说是美术理论课程发展的关键性的一年。1941年3月鲁艺发动了一次教学大检查,总结了一年以来的各项工作。罗迈(李维汉)在工作中指出:“鲁艺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文艺学院,当前的任务重在‘专门化’,一方面要提高自己,同时要帮助别人……另一方面要帮助延安的文艺活动,同时要作为团结全国文艺人的中心……”从1940年到1942年以来,学院采取了具体的措施,对美术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美术史课程的开设对学院美术教学的专业化、正规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在1938年至1940年间延安鲁艺美术部开设有美术概论课程,但是美术史并没有怎么涉及。在艺术教育专门化的推动下学院由12个月的学制改为了3年,这3年期间,理论课程的开设也由政治课程占主导转向了美术史论有关课程的增加。并且在当时美术系设置了美术理论教研室,胡蛮任组长,可以说延安鲁艺美术系美术理论教研组就是我们美术史论系的前身。美术理论课程的开设涵盖美术技法理论以及美术史论,如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史运动、美术概论、解剖学、透视学等,由胡蛮、江丰、王曼硕等人教授。学院专门化可以说为后来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教学奠定了基础。在当时,美术史教师在引领美术潮流,传播革命思想,指导革命美术创作起到重要的作用。胡蛮、江丰就是典型的代表。胡蛮于1941年8月22日、28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目前美术上的创作问题》,他认为:“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反对反动的学院主义,在美术思想上是有其革命意义,但在革命的积极意义上,却缺少真正的群众观念。”江丰也针对鲁艺美术系部分师生崇拜西方美术而蔑视民族传统的倾向,于1941年12月2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绘画上的利用旧形式的问题》,提出了民族化与大众化问题。1942年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胡蛮、江丰的文艺思想正是契合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内容,这对解放区艺术取得丰厚的硕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延安鲁艺美术理论学科的开设上看,他们主要是以马克思、毛泽东文艺思想为基础,通过阶级论进行写作与教学,这不仅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更是一个国家意志的反映,对培养革命战士,继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随着1945年延安鲁艺来到东北,鲁艺精神也在这片黑土地上生根发芽,一批研究美术史的学者也陆续来到该校,成为了该校理论教研组重要的组成部分。1949年3月,任教于吉林大学美术系的孙常非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任教,从事透视理论教学,著有《透视画法》(上海美术出版社,1958年出版)、《绘画应用透视学》(辽宁美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等。作为中国绘画透视学理论的创建者与奠基人之一,他为此倾其一生,不仅使当时鲁迅美术学院的透视教学在全国美院中处于领先地位,其透视教学理念也影响到了一代艺术工作者。
1950年初,敦煌美术史研究学者李浴应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副院长兼党委书记王曼硕之邀到鲁艺美术部任教,主要教授中外美术史,他的到来为鲁艺美术史研究与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外国美术史教学一直是国内的弱项,延安鲁艺时期,这方面教学也受到了排挤,他的到来对鲁艺外国美术史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李浴美术史研究深受秦宜夫影响,同时也幸得留日美术史论家滕固之教诲,他坚持以马克思唯物论探讨美术史发展规律。1957年,李浴撰写出版了《中国美术史纲》,该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的美术史专著之一,影响了几代艺术工作者。1958年,李浴潜心开始写作外国美术史纲,之后一度停顿。1978年他就把35万字手稿加以整理,1980年,他撰写的《西方美术史纲》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由中国学者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美术的专著,不仅填补了至延安鲁艺以来西方美术史教材的空白,也备受全国学子们的欢迎。由于美术史教学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图片基础之上,而国内美术史教学在这方面十分匮乏,20世纪50年代,李浴还为学校征得了一台由东德赠送的幻灯机以及全套外国美术史幻灯片,这大大提高了鲁艺外国美术史教学的质量,使中国美术史与外国美术史教学并驾齐驱。在中国美术史教学上,他不仅注重绘画史教学,还将石窟寺研究纳入到美术史教学中来,大大丰富了美术史的内涵性,对鲁迅美术学院的美术史研究及教学的学科独立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还创立了敦煌美术史研究这一学科,可以说在全国独领风骚,对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课程设置的完善也是从20世纪50年代发展而来的,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解剖学、透视学,美术史论与技法理论齐头并进。俞永康、马文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第一批外国美术史专家,在当时外文文献与图册稀缺的年代,他们将外来文化引入中国,对国内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研究美术史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画家,但是没有这些美术史工作者对理论书籍与外来画册的引入,在美术教育方面提升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1977年学院成立艺术理论教研组,并开展美术史教学活动。1985年艺术理论教研组与全院其他公共课一起组成了共同课部门,此时美术史论教学基本趋于完善化,技法理论课与美术史论课共同为美术史论系课程配备的完善化奠定了基础,其课程与教员配备如表1所示:
共同课部成立不仅后又改组为基础部,美术史论方面的教员成为该部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美术史论专门人才需求量增加,而当时东北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该专业方向的人才。1988年,基础部从事美术史论方向教学的教師开始招收美术史与美术概论方向的研究生。随着全国美术史论热浪潮的到来,中国美术史方向的教师孙世昌把握住时代的机遇,在1996年开始着手建立美术史论专业,以满足社会对美术史新型人才的需求。1997年,东北第一个美术史论专业在鲁迅美术学院成立,孙世昌任第一届主任,技法理论教师张宝才任系书记。美术史论专业的建立,使美术史教学与研究从共同课中独立出来,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学科体系。1997年,美术史论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1年美术史论系正式成立。可以说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的成立是孙世昌与张宝才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从延安鲁艺到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教学一直是美术史论与美术技法理论两条腿走路。一直以来美术史是依附于实践学科而存在,但是随着李浴等人对美术史研究的深入推进,其实美术史是具有独立价值意义的学科,透过延安时期美术史教员门对文艺思潮的引领我们也能看出,美术史对引领美术浪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在各大艺术学院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艺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文艺,就美术而言,从延安鲁艺就奠基的解剖学、透视学传统其实成为了现实主义艺术教学的重要标志,目前许多艺术学校砍去了这两门课程,但鲁迅美术学院自美术史论成立后,这两个专业方向也正式招收研究生,直至今日还在延续,是现实主义美术创作及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座有红色血液的院校,鲁迅美术学院一直坚守着这两门课程的开设,并坚持培养研究生,希望为祖国培养更多这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如今,这两门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在全国已十分少见,这也就形成了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中独特的学科特色,也展现出了我们与延安鲁艺的历史渊源。
纵观鲁艺80年,美术史在鲁艺的发展也有近80年的历史,在80年的风雨中,美术史一直伴随着鲁艺成长。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学研究的前辈们,在全国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这种优秀的传统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并也要更加重视这些成果,以激励美术史学科建设开拓创新。改革开放后,美术史学科体系在延安鲁艺的基础上得以完善化。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美术史学科建设一方面继承传统美术史学科的研究,另一方面与时代接轨,教学改革后,增开课程有西方现当代美术思潮、西方现当代美学史、艺术市场与管理、美术批评、近现代美术等。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要以及西方美术史研究的趋向作为借鉴,为东北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创新性人才。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
关键词: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学;技法理论
在一所具有红色血液的艺术学院——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创立之初,理论(包括政治理论与艺术史)是指导学院建设的基础。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周扬、艾思齐等发起成立鲁迅艺术学院,在鲁艺创办缘起中这么写道:“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也是不容稍缓的工作。”那么培养艺术干部在思想政治上必须要符合革命的发展道路,从延安鲁艺第一届招生简章中我们亦可窥视出政治导向的重要性:“(一)对抗战有明确的认识与坚强胜利的信心,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二)在文学与艺术上有基本的修养,并决心从事于抗战文艺工作;(三)有刻苦耐劳、不怕苦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招生简章的第一条就确立了学院培养艺术人才的目的,所以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是培养艺术家的重点所在,开设的课程有:列宁主义(杨松)、辩证法(艾思奇)、中国革命问题(李卓然)、中国共产党(李富春)等。而艺术理论课程的开设也成为了学院创立之初的重要课程,开设有中国文艺运动、艺术论、苏联文艺等,课程由周扬、沙可夫等人承担。从早期延安鲁艺理论课程的开设情况上看,学校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为文艺的指导方针,理论课程几乎占总学时的四分之一。
虽然在1938年学院并没有成立美術史相关课程,但是艺术论、苏联文艺等课程的开设为1939年后学院美术理论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41年,可以说是美术理论课程发展的关键性的一年。1941年3月鲁艺发动了一次教学大检查,总结了一年以来的各项工作。罗迈(李维汉)在工作中指出:“鲁艺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文艺学院,当前的任务重在‘专门化’,一方面要提高自己,同时要帮助别人……另一方面要帮助延安的文艺活动,同时要作为团结全国文艺人的中心……”从1940年到1942年以来,学院采取了具体的措施,对美术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美术史课程的开设对学院美术教学的专业化、正规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在1938年至1940年间延安鲁艺美术部开设有美术概论课程,但是美术史并没有怎么涉及。在艺术教育专门化的推动下学院由12个月的学制改为了3年,这3年期间,理论课程的开设也由政治课程占主导转向了美术史论有关课程的增加。并且在当时美术系设置了美术理论教研室,胡蛮任组长,可以说延安鲁艺美术系美术理论教研组就是我们美术史论系的前身。美术理论课程的开设涵盖美术技法理论以及美术史论,如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史运动、美术概论、解剖学、透视学等,由胡蛮、江丰、王曼硕等人教授。学院专门化可以说为后来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教学奠定了基础。在当时,美术史教师在引领美术潮流,传播革命思想,指导革命美术创作起到重要的作用。胡蛮、江丰就是典型的代表。胡蛮于1941年8月22日、28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目前美术上的创作问题》,他认为:“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反对反动的学院主义,在美术思想上是有其革命意义,但在革命的积极意义上,却缺少真正的群众观念。”江丰也针对鲁艺美术系部分师生崇拜西方美术而蔑视民族传统的倾向,于1941年12月2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绘画上的利用旧形式的问题》,提出了民族化与大众化问题。1942年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胡蛮、江丰的文艺思想正是契合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内容,这对解放区艺术取得丰厚的硕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延安鲁艺美术理论学科的开设上看,他们主要是以马克思、毛泽东文艺思想为基础,通过阶级论进行写作与教学,这不仅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更是一个国家意志的反映,对培养革命战士,继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随着1945年延安鲁艺来到东北,鲁艺精神也在这片黑土地上生根发芽,一批研究美术史的学者也陆续来到该校,成为了该校理论教研组重要的组成部分。1949年3月,任教于吉林大学美术系的孙常非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任教,从事透视理论教学,著有《透视画法》(上海美术出版社,1958年出版)、《绘画应用透视学》(辽宁美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等。作为中国绘画透视学理论的创建者与奠基人之一,他为此倾其一生,不仅使当时鲁迅美术学院的透视教学在全国美院中处于领先地位,其透视教学理念也影响到了一代艺术工作者。
1950年初,敦煌美术史研究学者李浴应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副院长兼党委书记王曼硕之邀到鲁艺美术部任教,主要教授中外美术史,他的到来为鲁艺美术史研究与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外国美术史教学一直是国内的弱项,延安鲁艺时期,这方面教学也受到了排挤,他的到来对鲁艺外国美术史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李浴美术史研究深受秦宜夫影响,同时也幸得留日美术史论家滕固之教诲,他坚持以马克思唯物论探讨美术史发展规律。1957年,李浴撰写出版了《中国美术史纲》,该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的美术史专著之一,影响了几代艺术工作者。1958年,李浴潜心开始写作外国美术史纲,之后一度停顿。1978年他就把35万字手稿加以整理,1980年,他撰写的《西方美术史纲》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由中国学者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美术的专著,不仅填补了至延安鲁艺以来西方美术史教材的空白,也备受全国学子们的欢迎。由于美术史教学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图片基础之上,而国内美术史教学在这方面十分匮乏,20世纪50年代,李浴还为学校征得了一台由东德赠送的幻灯机以及全套外国美术史幻灯片,这大大提高了鲁艺外国美术史教学的质量,使中国美术史与外国美术史教学并驾齐驱。在中国美术史教学上,他不仅注重绘画史教学,还将石窟寺研究纳入到美术史教学中来,大大丰富了美术史的内涵性,对鲁迅美术学院的美术史研究及教学的学科独立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还创立了敦煌美术史研究这一学科,可以说在全国独领风骚,对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课程设置的完善也是从20世纪50年代发展而来的,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解剖学、透视学,美术史论与技法理论齐头并进。俞永康、马文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第一批外国美术史专家,在当时外文文献与图册稀缺的年代,他们将外来文化引入中国,对国内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研究美术史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画家,但是没有这些美术史工作者对理论书籍与外来画册的引入,在美术教育方面提升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1977年学院成立艺术理论教研组,并开展美术史教学活动。1985年艺术理论教研组与全院其他公共课一起组成了共同课部门,此时美术史论教学基本趋于完善化,技法理论课与美术史论课共同为美术史论系课程配备的完善化奠定了基础,其课程与教员配备如表1所示:
共同课部成立不仅后又改组为基础部,美术史论方面的教员成为该部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美术史论专门人才需求量增加,而当时东北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该专业方向的人才。1988年,基础部从事美术史论方向教学的教師开始招收美术史与美术概论方向的研究生。随着全国美术史论热浪潮的到来,中国美术史方向的教师孙世昌把握住时代的机遇,在1996年开始着手建立美术史论专业,以满足社会对美术史新型人才的需求。1997年,东北第一个美术史论专业在鲁迅美术学院成立,孙世昌任第一届主任,技法理论教师张宝才任系书记。美术史论专业的建立,使美术史教学与研究从共同课中独立出来,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学科体系。1997年,美术史论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1年美术史论系正式成立。可以说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的成立是孙世昌与张宝才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从延安鲁艺到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教学一直是美术史论与美术技法理论两条腿走路。一直以来美术史是依附于实践学科而存在,但是随着李浴等人对美术史研究的深入推进,其实美术史是具有独立价值意义的学科,透过延安时期美术史教员门对文艺思潮的引领我们也能看出,美术史对引领美术浪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在各大艺术学院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艺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文艺,就美术而言,从延安鲁艺就奠基的解剖学、透视学传统其实成为了现实主义艺术教学的重要标志,目前许多艺术学校砍去了这两门课程,但鲁迅美术学院自美术史论成立后,这两个专业方向也正式招收研究生,直至今日还在延续,是现实主义美术创作及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座有红色血液的院校,鲁迅美术学院一直坚守着这两门课程的开设,并坚持培养研究生,希望为祖国培养更多这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如今,这两门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在全国已十分少见,这也就形成了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中独特的学科特色,也展现出了我们与延安鲁艺的历史渊源。
纵观鲁艺80年,美术史在鲁艺的发展也有近80年的历史,在80年的风雨中,美术史一直伴随着鲁艺成长。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学研究的前辈们,在全国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这种优秀的传统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并也要更加重视这些成果,以激励美术史学科建设开拓创新。改革开放后,美术史学科体系在延安鲁艺的基础上得以完善化。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美术史学科建设一方面继承传统美术史学科的研究,另一方面与时代接轨,教学改革后,增开课程有西方现当代美术思潮、西方现当代美学史、艺术市场与管理、美术批评、近现代美术等。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要以及西方美术史研究的趋向作为借鉴,为东北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创新性人才。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