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课程开发和实施背景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新建初中,座落在山东淄博的牛山脚下、淄江河畔,学校建筑大气精美。随着学校的发展,校园的生态文化建设越来越完善,各种各样的植物开始出现在校园的各处,学生对它们的分类、习性、用途等知之很少。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修订坚持以德育为先,坚持全面发展,坚持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与时俱进,凝练出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旨在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生命观念的过程。本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正是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精选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活动,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和情景化,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充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目的与意义
(l)将课堂搬到教室外,体现了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特点。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塑提升,通过科学观察、科学记录、科学研究等环节,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得到锻炼,取得收获,从而全面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2)植物作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绿化及美化校园,同时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校园植物是学生认识植物、掌握基本生物学知识的最佳教材。
(3)学生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体验可以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与生命观念,开阔胸襟,从而体会自然的包容和谐之美。
(4)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懂得如何去保护它们,为淄江中学校园的绿化美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进而形成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心人类的担当意识。
3 课程研究内容
针对临淄区淄江中学(北纬36.80,东经118.30)内的各类植物,包括校园内种植的植物及野生植物(不包括办公室以及教室内的盆栽),进行调查,统计植物学名、别名、拉丁名、科属、分布、用途、以及相关文化,制作校园植物志,并且制作公众号进行宣传。
4 课程研究方法
实地调查,实物标本,查阅资料,访谈,小组讨论。
5 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
5.1 实地调查
学生对植物的名称、植物的特性等知识知之甚少,这给课程的实施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也是本课程中学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并初步认识校园内植物,熟悉植物分布,把调查统计的植物在学校平面图上进行定位登记。学生在调查活动过程中,对不同的植物进行观察、统计、辨别、记录,尊重科学事实,将不认识的植物重点记录、做记号。参观校园植物活动之后,学生开始挑取他们要重点研究的植物。学生可根据个人喜好等来选定要研究的植物。教师可顺带学生复习已经学习过的有关植物的生物知识,如叶序、叶形、果实、种子的形态(图1)等,并制作出叶、茎、果实、种子形态的示例图表,方便进行对照。
5.2 拍照整理
将典型的植物拍照,保留电子版图片,并作相应说明。教师指导学生将不认识的和暂时不能确定的树木的叶片采集下来,记录他们的发现。学生也可在教师的允许下挖取植株比较小的野生植物,观察它们的根系。一些学生负责记录下他们所研究的植物在校园中的位置。
5.3 采访讨教
在活动过程中,针对很多不认识的植物,学生需要自己探讨、询问教师、园艺师傅,他们还会谈到和植物有关的各种趣事或者相关的回忆,将一张张植物图片和名字对应起来。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有效的沟通不仅提升了课程实施的效率,而且也提升了人际交往的能力。
5.4 查阅资料
经过上述的环节依然没有完成有些植物的标注名称任务,学生上网去查找更多的资料,到图书馆去查阅相关文献。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使用植物检索表,查阅《山东植物精要》,同时利用假期让学生从互联网查阅资料,获取各类植物的相关资料(学名、别名、科属、形态特点、花语、相关诗词等)。
5.5 制作临淄区淄江中学校园植物志
教师收集所有学生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全面整理、筛选、分类,将图片和资料文字进行排版,初步按照乔木类、灌木类、草本和藤本进行分类,在每种植物图片中,显示了拉丁学名、别名、科属、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在淄江中学分布、花名来源、花语、诗词赏花内容等,制作成了方便展示的《临淄区淄江中学校园植物志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新建初中,座落在山东淄博的牛山脚下、淄江河畔,学校建筑大气精美。随着学校的发展,校园的生态文化建设越来越完善,各种各样的植物开始出现在校园的各处,学生对它们的分类、习性、用途等知之很少。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修订坚持以德育为先,坚持全面发展,坚持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与时俱进,凝练出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旨在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生命观念的过程。本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正是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精选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活动,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和情景化,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充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目的与意义
(l)将课堂搬到教室外,体现了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特点。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塑提升,通过科学观察、科学记录、科学研究等环节,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得到锻炼,取得收获,从而全面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2)植物作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绿化及美化校园,同时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校园植物是学生认识植物、掌握基本生物学知识的最佳教材。
(3)学生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体验可以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与生命观念,开阔胸襟,从而体会自然的包容和谐之美。
(4)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懂得如何去保护它们,为淄江中学校园的绿化美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进而形成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心人类的担当意识。
3 课程研究内容
针对临淄区淄江中学(北纬36.80,东经118.30)内的各类植物,包括校园内种植的植物及野生植物(不包括办公室以及教室内的盆栽),进行调查,统计植物学名、别名、拉丁名、科属、分布、用途、以及相关文化,制作校园植物志,并且制作公众号进行宣传。
4 课程研究方法
实地调查,实物标本,查阅资料,访谈,小组讨论。
5 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
5.1 实地调查
学生对植物的名称、植物的特性等知识知之甚少,这给课程的实施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也是本课程中学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并初步认识校园内植物,熟悉植物分布,把调查统计的植物在学校平面图上进行定位登记。学生在调查活动过程中,对不同的植物进行观察、统计、辨别、记录,尊重科学事实,将不认识的植物重点记录、做记号。参观校园植物活动之后,学生开始挑取他们要重点研究的植物。学生可根据个人喜好等来选定要研究的植物。教师可顺带学生复习已经学习过的有关植物的生物知识,如叶序、叶形、果实、种子的形态(图1)等,并制作出叶、茎、果实、种子形态的示例图表,方便进行对照。
5.2 拍照整理
将典型的植物拍照,保留电子版图片,并作相应说明。教师指导学生将不认识的和暂时不能确定的树木的叶片采集下来,记录他们的发现。学生也可在教师的允许下挖取植株比较小的野生植物,观察它们的根系。一些学生负责记录下他们所研究的植物在校园中的位置。
5.3 采访讨教
在活动过程中,针对很多不认识的植物,学生需要自己探讨、询问教师、园艺师傅,他们还会谈到和植物有关的各种趣事或者相关的回忆,将一张张植物图片和名字对应起来。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有效的沟通不仅提升了课程实施的效率,而且也提升了人际交往的能力。
5.4 查阅资料
经过上述的环节依然没有完成有些植物的标注名称任务,学生上网去查找更多的资料,到图书馆去查阅相关文献。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使用植物检索表,查阅《山东植物精要》,同时利用假期让学生从互联网查阅资料,获取各类植物的相关资料(学名、别名、科属、形态特点、花语、相关诗词等)。
5.5 制作临淄区淄江中学校园植物志
教师收集所有学生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全面整理、筛选、分类,将图片和资料文字进行排版,初步按照乔木类、灌木类、草本和藤本进行分类,在每种植物图片中,显示了拉丁学名、别名、科属、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在淄江中学分布、花名来源、花语、诗词赏花内容等,制作成了方便展示的《临淄区淄江中学校园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