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总结地塞米松治疗慢性乙肝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观察,分析地塞米松对高胆红素血症适用范围。方法 选52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患者32例,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患者30例,分别口服地塞米松5mg连续5d,后减为3mg连续5d。观察两组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以结合胆红素升高组治疗7d、14d后胆红素下降速度高于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组,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在慢性乙肝以结合性胆红素升高明显的患者中应用效果明显。
[关键词] 地塞米松;慢性乙肝;胆红素血症
[中图分类号] R51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2-120-0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常合并肝内胆汁淤积,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时间长,较困难。我院采用糖皮质激素早期治疗重度慢性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月~2009年5月在我院感染科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52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为39.3岁。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根据《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会议》[1]修订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未重叠感染甲、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也未重叠感染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柯萨奇病毒。且纳入观察时具有以下特征:(1)排除其他疾病导致肝功能损害;(2)血清胆红素>70μmol/L;(3)凝血酶原活动度>60%;(4)无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无胆酶分离现象,无合并细菌感染或真菌感染;(5)B超或CT检查未提示肝硬化及肝内外胆管梗阻;(6)无其他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禁忌证。
1.2治疗方法
糖皮质激素是地塞米松5mg连续5d,后减为3mg连续5d。并加用一般护肝药,观察胆红素下降。将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一组,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一组。观察加用激素后胆红素下降的值,比较激素在两组中下降的速度。
1.3观察项目
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查肝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出现腹水、出血及感染等表现采取相应措施。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变化见表1。
3讨论
慢性乙肝患者发病机制复杂,病毒因素和免疫因素互相作用,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激发强烈免疫反应的启动因素。HBV感染是肝损害持续存在的根本原因。乙肝患者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以致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液中,同时因肝细胞损害和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排入细小胆管而反流入血液,于是发生黄疸。而高胆红素血症往往还同时伴随胆小管炎症、肿胀、胆栓形成而发生肝内淤积。
糖皮质激素作为广谱免疫抑制剂,在早期肝炎的治疗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是通过阻止或延缓过强细胞免疫反应所致的原发性肝损伤,对免疫反应的许多环节都有抑制作用,尤其是早期阶段,具有强大而迅速的抗炎、抗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有助于稳定溶酶体膜,保护肝脏亚微结构,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胆栓形成,可迅速消退黄疸,缓解患者的严重症状[2-4]。糖皮质激素能抑制炎症反应,有利于胆汁排泄;还可促进肝脏对氨基酸的摄取,强化蛋白合成酶,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肝细胞恢复,从而促进黄疸消退[5]。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大都是肝脏胆小管炎症、水肿,使胆汁排泄受阻,从而引起黄疸。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利用结合胆红素的排泄,使黄疸迅速下降。
糖皮质激素有较多严重的副作用,如出血、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等,尤其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时更易发生[6]。早期、短程、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对机体内环境的不利影响较小,而肝炎病情可望及时得到控制,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能利大于弊。近年来病情监护措施和综合治疗手段的进步也提高了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乙肝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分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5):324.
[2] 张绪清,聂青和.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重型肝炎中的应用及评价[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4,7(2):70.
[3] 陈从新,郭顺明,刘波. 糖皮质激素阻断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发生的临床对照观察[J]. 中华肝脏杂志,2003,11(1):37.
[4] 晏春根,朱冬芳,黄丹文,等. 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26例疗效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04,7(12):912.
[5] 谭明珍,何莉,张文群. 短期激素冲击治疗慢性活动型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J]. 华西医学,2001,16(4):443.
[6] 姚光弼. 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评价[J]. 新医学,1996,27(9):459.
(收稿日期:2009-09-14)
[关键词] 地塞米松;慢性乙肝;胆红素血症
[中图分类号] R51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2-120-0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常合并肝内胆汁淤积,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时间长,较困难。我院采用糖皮质激素早期治疗重度慢性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月~2009年5月在我院感染科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52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为39.3岁。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根据《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会议》[1]修订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未重叠感染甲、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也未重叠感染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柯萨奇病毒。且纳入观察时具有以下特征:(1)排除其他疾病导致肝功能损害;(2)血清胆红素>70μmol/L;(3)凝血酶原活动度>60%;(4)无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无胆酶分离现象,无合并细菌感染或真菌感染;(5)B超或CT检查未提示肝硬化及肝内外胆管梗阻;(6)无其他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禁忌证。
1.2治疗方法
糖皮质激素是地塞米松5mg连续5d,后减为3mg连续5d。并加用一般护肝药,观察胆红素下降。将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一组,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一组。观察加用激素后胆红素下降的值,比较激素在两组中下降的速度。
1.3观察项目
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查肝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出现腹水、出血及感染等表现采取相应措施。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变化见表1。
3讨论
慢性乙肝患者发病机制复杂,病毒因素和免疫因素互相作用,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激发强烈免疫反应的启动因素。HBV感染是肝损害持续存在的根本原因。乙肝患者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以致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液中,同时因肝细胞损害和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排入细小胆管而反流入血液,于是发生黄疸。而高胆红素血症往往还同时伴随胆小管炎症、肿胀、胆栓形成而发生肝内淤积。
糖皮质激素作为广谱免疫抑制剂,在早期肝炎的治疗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是通过阻止或延缓过强细胞免疫反应所致的原发性肝损伤,对免疫反应的许多环节都有抑制作用,尤其是早期阶段,具有强大而迅速的抗炎、抗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有助于稳定溶酶体膜,保护肝脏亚微结构,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胆栓形成,可迅速消退黄疸,缓解患者的严重症状[2-4]。糖皮质激素能抑制炎症反应,有利于胆汁排泄;还可促进肝脏对氨基酸的摄取,强化蛋白合成酶,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肝细胞恢复,从而促进黄疸消退[5]。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大都是肝脏胆小管炎症、水肿,使胆汁排泄受阻,从而引起黄疸。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利用结合胆红素的排泄,使黄疸迅速下降。
糖皮质激素有较多严重的副作用,如出血、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等,尤其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时更易发生[6]。早期、短程、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对机体内环境的不利影响较小,而肝炎病情可望及时得到控制,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能利大于弊。近年来病情监护措施和综合治疗手段的进步也提高了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乙肝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分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5):324.
[2] 张绪清,聂青和.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重型肝炎中的应用及评价[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4,7(2):70.
[3] 陈从新,郭顺明,刘波. 糖皮质激素阻断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发生的临床对照观察[J]. 中华肝脏杂志,2003,11(1):37.
[4] 晏春根,朱冬芳,黄丹文,等. 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26例疗效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04,7(12):912.
[5] 谭明珍,何莉,张文群. 短期激素冲击治疗慢性活动型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J]. 华西医学,2001,16(4):443.
[6] 姚光弼. 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评价[J]. 新医学,1996,27(9):459.
(收稿日期:2009-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