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翻译是理解读懂古诗文的基础,学生文言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掌握一些较为特殊的文言修辞翻译技巧,对学生文言翻译能力的提升很有必要。本文着重探究互文与并提的译法。
关键词:互文;并提;译法探究
古诗文,一直是贯穿整个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现行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必修一至五,每本教材各有四个单元,其中两个单元的内容均是古诗文,可以说古诗文学习占据了整个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一个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赏析水平,直接反映其语文学习水平的高低,是其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对于任何一篇古诗文的学习,首要的任务一定是对于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也就是进行准确的翻译。而对古诗文进行准确翻译,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始终是一个难点。关于这一点,不管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是相关考试时,都不难发现。所以,帮助学生找到文言翻译的正确方法,提升他们的文言翻译能力,是古诗文教学的一个迫切需要。要进行正确的文言翻译,其中一个突出的难点是对文言特殊修辞的准确把握,在平时的翻译实践中不管是学生有时甚至是老师都容易出现问题。基于此,本文着力探究文言翻译中特殊修辞互文与并提的译法。通过难点的突破,切实提高高中阶段学生的古诗文翻译水平,提升语文素养。
文言文中通常出现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比喻、夸张、借代、比拟、比兴、设问、对比、对偶、顶针等。本文中,主要探究的特殊修辞指:互文与并提。这两种修辞各有特点,语言表达及内容组织富有各自不同的思路与方法,所以在翻译时一定要有清晰的辨析和体现,否则难以做到信达雅。通过分析与总结,这两种修辞的翻译可以有以下策略与方法。
一、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特殊修辞方法,指“在连贯性的语句中,某些词语依据上下文的条件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1]。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文省”指结构互省。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意存”指语义互补。前句中,“百战死”的不仅有将军,也有壮士;同样,“十年归”的不仅有壮士,也有将军。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可译为:将军和壮士历经十年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回来了。
在古诗文中,古人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大抵分为四种形式:
(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主人忘归客不发”亦属此类。按照其“文省而意存”的特征,四个句子可分别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主客一同下马登船。东西两面的船舫上都悄然无言。主客都忘记了归去,迟迟没有出发。 (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如《木兰诗》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如理解成打开东阁的门,坐在西阁的床上,显然前后间缺乏逻辑联系,按照互文“文省而意存”的特征,可译为:打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东阁西阁的床上。
(三)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意思。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排句互文。按照互文“文省而意存”的特征,可译为:木兰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的鞍马辔鞭等物。
(四)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如《滕王阁序》中“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应翻译为:每十天休假时,来到的是如云的好友,满座的高朋;迎接远客,到来的是满座的高朋,如云的好友。
二、并提
并提是古汉语一种重要的修辞,又叫“合叙”,即并起来提,合起来叙。其特征就是把应该分成两句的话并成一句话来说,所以翻译时只有把它们分成两个句子,上下文意才能贯通。互文是把应该合成一句的话分成了两句,而并提是把应该分为两句的话合成一句来说。例如:《出师表》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刑”的对象是“作奸犯科者”,“赏”的对象是“忠善者”。原句把应该分成两句的内容并成一句,这就是并提修辞。翻译时,一定要体现这种修辞的特征,即把合并的一句话拆分成两句,做到准确。此句可译为:如果有为非作歹、触犯法律的人,应该交给有关的官吏处罚;如果有做忠善之事的人,也应该交给有关的官吏奖赏。
《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此句翻译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不知道句读,没解决疑惑,有人从师而学,有人不从师而学,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放弃,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智的。如此解释看似文从字顺,翻译出了关键字,但语义经不起推敲:不知句读者谁?不解惑者谁?谁师焉?谁否焉?小学指什么?大遗又指哪方面?仔细思考,不免让人一头雾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结合语境,明辨修辞。文本在此句前写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此语境中分析,师焉的是不知句读这种小学,不焉的是不解惑,这是大遗。这句话表述时没有区分,但在翻译时应该拆分成两个角度,即孩子与大人,让孩子从师而学,学习的是句读,而自己却耻学于师,终不解惑。即所谓“小学而大遗”,这是用了并提的修辞。基于这些思考和理解,这句话应该翻译为:小孩子不知句读的,则择师而教之;自己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从师求学[2]。这样翻译,不仅符合上文,也和下文“吾未见其明也”相通。因此,用并提修辞的特征翻译此句,是符合上下文语境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文言翻译离不开直译,但不可拘泥于直译,要跳出字词,参照前后语境,从而准确判断具体的修辞手法,依据其特征,进行翻译,才能达到“信”“达”“雅”。
参考文献
[1]唐松波,黄建霖﹒汉语修辞格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375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课题项目:基于两校高中学生文言翻译现状的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编号:LZ2019-0139)
作者簡介:
陈玲,(1981.6-),女,甘肃兰州 学历:研究生 毕业院校:西北师范大学 单位:兰州市第六十三中学。
关键词:互文;并提;译法探究
古诗文,一直是贯穿整个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现行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必修一至五,每本教材各有四个单元,其中两个单元的内容均是古诗文,可以说古诗文学习占据了整个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一个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赏析水平,直接反映其语文学习水平的高低,是其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对于任何一篇古诗文的学习,首要的任务一定是对于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也就是进行准确的翻译。而对古诗文进行准确翻译,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始终是一个难点。关于这一点,不管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是相关考试时,都不难发现。所以,帮助学生找到文言翻译的正确方法,提升他们的文言翻译能力,是古诗文教学的一个迫切需要。要进行正确的文言翻译,其中一个突出的难点是对文言特殊修辞的准确把握,在平时的翻译实践中不管是学生有时甚至是老师都容易出现问题。基于此,本文着力探究文言翻译中特殊修辞互文与并提的译法。通过难点的突破,切实提高高中阶段学生的古诗文翻译水平,提升语文素养。
文言文中通常出现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比喻、夸张、借代、比拟、比兴、设问、对比、对偶、顶针等。本文中,主要探究的特殊修辞指:互文与并提。这两种修辞各有特点,语言表达及内容组织富有各自不同的思路与方法,所以在翻译时一定要有清晰的辨析和体现,否则难以做到信达雅。通过分析与总结,这两种修辞的翻译可以有以下策略与方法。
一、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特殊修辞方法,指“在连贯性的语句中,某些词语依据上下文的条件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1]。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文省”指结构互省。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意存”指语义互补。前句中,“百战死”的不仅有将军,也有壮士;同样,“十年归”的不仅有壮士,也有将军。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可译为:将军和壮士历经十年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回来了。
在古诗文中,古人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大抵分为四种形式:
(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主人忘归客不发”亦属此类。按照其“文省而意存”的特征,四个句子可分别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主客一同下马登船。东西两面的船舫上都悄然无言。主客都忘记了归去,迟迟没有出发。 (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如《木兰诗》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如理解成打开东阁的门,坐在西阁的床上,显然前后间缺乏逻辑联系,按照互文“文省而意存”的特征,可译为:打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东阁西阁的床上。
(三)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意思。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排句互文。按照互文“文省而意存”的特征,可译为:木兰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的鞍马辔鞭等物。
(四)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如《滕王阁序》中“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应翻译为:每十天休假时,来到的是如云的好友,满座的高朋;迎接远客,到来的是满座的高朋,如云的好友。
二、并提
并提是古汉语一种重要的修辞,又叫“合叙”,即并起来提,合起来叙。其特征就是把应该分成两句的话并成一句话来说,所以翻译时只有把它们分成两个句子,上下文意才能贯通。互文是把应该合成一句的话分成了两句,而并提是把应该分为两句的话合成一句来说。例如:《出师表》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刑”的对象是“作奸犯科者”,“赏”的对象是“忠善者”。原句把应该分成两句的内容并成一句,这就是并提修辞。翻译时,一定要体现这种修辞的特征,即把合并的一句话拆分成两句,做到准确。此句可译为:如果有为非作歹、触犯法律的人,应该交给有关的官吏处罚;如果有做忠善之事的人,也应该交给有关的官吏奖赏。
《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此句翻译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不知道句读,没解决疑惑,有人从师而学,有人不从师而学,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放弃,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智的。如此解释看似文从字顺,翻译出了关键字,但语义经不起推敲:不知句读者谁?不解惑者谁?谁师焉?谁否焉?小学指什么?大遗又指哪方面?仔细思考,不免让人一头雾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结合语境,明辨修辞。文本在此句前写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此语境中分析,师焉的是不知句读这种小学,不焉的是不解惑,这是大遗。这句话表述时没有区分,但在翻译时应该拆分成两个角度,即孩子与大人,让孩子从师而学,学习的是句读,而自己却耻学于师,终不解惑。即所谓“小学而大遗”,这是用了并提的修辞。基于这些思考和理解,这句话应该翻译为:小孩子不知句读的,则择师而教之;自己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从师求学[2]。这样翻译,不仅符合上文,也和下文“吾未见其明也”相通。因此,用并提修辞的特征翻译此句,是符合上下文语境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文言翻译离不开直译,但不可拘泥于直译,要跳出字词,参照前后语境,从而准确判断具体的修辞手法,依据其特征,进行翻译,才能达到“信”“达”“雅”。
参考文献
[1]唐松波,黄建霖﹒汉语修辞格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375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课题项目:基于两校高中学生文言翻译现状的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编号:LZ2019-0139)
作者簡介:
陈玲,(1981.6-),女,甘肃兰州 学历:研究生 毕业院校:西北师范大学 单位:兰州市第六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