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年来,热带地区普遍存在的红土型风化作用及其对矿床与矿化带的影响引起了普遍的关注.红土型风化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以铁铝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和粘土矿物为主,如针铁矿、赤铁矿、铝土矿、高岭石及石英等,与其未风化的母岩相比,含有相当高的铁和铝.红土型风化过程中,易溶元素均不同程度地被淋滤,而难溶元素则相对富集.红土型金矿床就是在这样强烈的风化作用中由原生的金矿化带进一步富集而成,并可形成极富的矿体.金矿体常常赋存于风化壳的上部,易于露天开采.目前,在澳大利亚、巴西、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均发现了红土型金矿床.红土型风化剖面一般可分为5个特征带,由上而下为:表土带、铁质带、斑点带、浅色带、腐岩带,下面即为未风化的母岩,金矿体主要赋存于铁质带和斑点带中.红土型风化壳厚度变化很大,薄则几米,厚可达数百米.金在风化过程中往往向矿化带两侧运移,矿体常呈上宽下窄状.次生金常呈自形晶、树枝晶、浑圆状及不规则状产出,并常常与铁质结核共生.一般地说,次生金的成色很高,因为红土型风化作用常常是在氧化并且酸性的地球化学环境中进行,金和银主要以氯化物的形式运移,局部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化可导致金的沉淀,而银的氯化物则较稳定,常随地下水一起从风化壳中流失.系统研究表明,金的成色往往随风化作用的进行而增加,即越到剖面上部金的成色越高,同一金颗粒也往往在边部具有较高的成色.但是,如果原生母岩中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矿物及硫化物矿物时,常常导致中碱性及较还原的环境,这时金和银常呈硫代硫酸盐的形式运移,环境的变化可导致金和银几乎同时沉淀,形成的次生金则与原生金的成色相近,一般成色较低.由此可见,次生金的成色反映了红土风化过程的地球化学条件.另外,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金也可呈水合物的形式运移.有时地下水中微量的生物成因氰化物会使金呈氰化物的形式运移,再则金也可呈胶体形式运移.然而,金的沉淀则主要由于地下水溶液的稀释或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