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何将教学策略恰当地运用于学科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成了新课改后教学策略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课题。本文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并结合《Windows画图程序应用》教学设计中几个教学策略的成功运用,对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科学、合理、有效的情境创设和目标任务分解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必须要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出发,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具体做法是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情景和引人入胜的作品演示等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在兴趣和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有效的目标分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教学”变为“求学”。在这种教学策略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以及我如何把它做得更好。学生的学习由传统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的探索学习。
教学片段一:
课前教师以春节期间通过Email给亲朋好友发送电子贺卡拜年教学背景,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组以灯笼为主要元素的精美贺卡,然后拿出一幅传统灯笼图案,让学生观察构成灯笼的基本要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后得出构成灯笼的基本要素是:挂线、灯笼壳、纬线、灯笼脚以及灯笼穗。通过以上目标任务的分解,将灯笼的绘制分解为构成灯笼各个要素的绘制。而在下面各个要素的绘制过程中,又可将各个要素分解为Windows画图程序中的基本几何图形,如:灯笼脚由矩形和椭圆(或者直线和曲线)基本图形组成。
在教学片段一中,教师以春节期间通过Email给亲朋好友发送电子贺卡拜年为教学背景,从灯笼这一熟悉的传统元素出发,通过以灯笼为主要元素的贺卡的展示,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灯笼的绘制热情,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得出灯笼的基本结构,科学地将整个灯笼的绘制分解为构成其要素的绘制,这时候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思考各个构成要素的绘制方法,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需要强调的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第一,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出发,做到科学化、合理化和有效化。第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第三,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不能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
二、精思妙想巧设问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各种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教学片段二:
教 师:我们先来看灯笼壳的绘制,请大家考虑灯笼壳的绘制应该选用什么工具来完成?
(学生在联系已有知识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和思考直接得出或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得出问题的答案)
学 生:椭圆工具。
教 师:好,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怎样用椭圆工具完成灯笼壳的绘制。在正式绘制之前,我们需要先深入研究椭圆工具的特性。我用椭圆工具画四组图形,通过这四组图形的绘制,大家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如果我们选择了椭圆工具作为绘制灯笼壳的工具,那么我们应该选择椭圆工具的哪种样式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该怎么去设置前景色与背景色?
2.用椭圆工具绘制的椭圆边框宽度能不能设置,在什么地方设置?
3.如果我们设置了与第一组图形相同的前景色与背景色,然后分别选择椭圆工具的不同样式类型,用鼠标右键来画一组图形,与第一组图形相比较,两组图形有什么关系?
4.怎样利用椭圆工具画圆?
教师活动:绘制第一组图形。
选择椭圆工具,设置好前景色(黄色)与背景色(红色),选择样式类型一,将鼠标移动到工作区,按下鼠标左键不放,拖动鼠标到合适位置,放开鼠标左键,这时我们就从鼠标起点到终点绘制了一个椭圆。接下来分别用另外两种样式画出两个椭圆,如下图:
样式类型一 样式类型二 样式类型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画出的三个椭圆基本图形,共同探讨后解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样式类型一:以前景色(黄色)为边框,没有填充色的椭圆。如果灯笼壳要黄色边框,那么应该将前景色设置为黄色,然后用红色填充内部区域。如果不要边框,则前景色设置为红色,然后用红色填充。
样式类型二:以前景色为边框,背景色为填充色的椭圆。如果灯笼壳要黄色边框,则前景色设置为黄色,背景色设置为红色,不要边框则前景色背景色均设置为红色。
样式类型三:以前景色为填充色,没有边框的椭圆。选择前景色为红色即可。
教师活动:绘制第二组图形,并提醒学生观察绘制过程,思考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设置好前景色后选用椭圆工具第一种样式类型绘制一个椭圆图形(如图1),在直线工具类型区选择直线宽度,画出另外一个椭圆图形(如图2)。
通过观察后学生回答:第二个椭圆与第一个椭圆的边框宽度不一样,说明椭圆的边框宽度能够改变,改变的方法是在直线工具类型区中设置直线宽度。
教师活动:绘制第三组图形,如下图:
样式类型一 样式类型二 样式类型三
通过观察后学生回答:与第一组椭圆图形相比较,这一组椭圆图形的边框颜色和填充颜色与第一组恰好相反。
结 论:在前景色与背景色设置不变的情况下,针对同一种样式,用鼠标左键与右键画出的椭圆图形边框色与填充色恰好相反。
学生探索:设置好前景色与背景色,用鼠标左右键分别绘制一条直线,观察结果。
教师活动:绘制第四组图形
按住Shift键绘制一个椭圆图形。
通过观察后学生得出通过椭圆工具画圆的方法。
学生实践:从上述解决方案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用其他解决方案自主完成灯笼壳的绘制。
教学片段二中,教师通过四组图形的绘制提出四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保持了很好的学习状态。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对椭圆工具的使用有了全面的认识,为灯笼壳的绘制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于同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教师一味地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这无疑是对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抹杀。因此,在教师引导探索后对已经明确做法的图形像灯笼壳的绘制都留作学生的实践内容,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环境和问题需求,选择最佳解决策略。还有像一些简单图形的绘制,如灯笼挂线的绘制等,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这样,一方面进一步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对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和创新,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注:作者系甘肃武威市第二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科学、合理、有效的情境创设和目标任务分解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必须要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出发,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具体做法是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情景和引人入胜的作品演示等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在兴趣和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有效的目标分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教学”变为“求学”。在这种教学策略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以及我如何把它做得更好。学生的学习由传统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的探索学习。
教学片段一:
课前教师以春节期间通过Email给亲朋好友发送电子贺卡拜年教学背景,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组以灯笼为主要元素的精美贺卡,然后拿出一幅传统灯笼图案,让学生观察构成灯笼的基本要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后得出构成灯笼的基本要素是:挂线、灯笼壳、纬线、灯笼脚以及灯笼穗。通过以上目标任务的分解,将灯笼的绘制分解为构成灯笼各个要素的绘制。而在下面各个要素的绘制过程中,又可将各个要素分解为Windows画图程序中的基本几何图形,如:灯笼脚由矩形和椭圆(或者直线和曲线)基本图形组成。
在教学片段一中,教师以春节期间通过Email给亲朋好友发送电子贺卡拜年为教学背景,从灯笼这一熟悉的传统元素出发,通过以灯笼为主要元素的贺卡的展示,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灯笼的绘制热情,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得出灯笼的基本结构,科学地将整个灯笼的绘制分解为构成其要素的绘制,这时候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思考各个构成要素的绘制方法,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需要强调的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第一,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出发,做到科学化、合理化和有效化。第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第三,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不能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
二、精思妙想巧设问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各种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教学片段二:
教 师:我们先来看灯笼壳的绘制,请大家考虑灯笼壳的绘制应该选用什么工具来完成?
(学生在联系已有知识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和思考直接得出或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得出问题的答案)
学 生:椭圆工具。
教 师:好,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怎样用椭圆工具完成灯笼壳的绘制。在正式绘制之前,我们需要先深入研究椭圆工具的特性。我用椭圆工具画四组图形,通过这四组图形的绘制,大家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如果我们选择了椭圆工具作为绘制灯笼壳的工具,那么我们应该选择椭圆工具的哪种样式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该怎么去设置前景色与背景色?
2.用椭圆工具绘制的椭圆边框宽度能不能设置,在什么地方设置?
3.如果我们设置了与第一组图形相同的前景色与背景色,然后分别选择椭圆工具的不同样式类型,用鼠标右键来画一组图形,与第一组图形相比较,两组图形有什么关系?
4.怎样利用椭圆工具画圆?
教师活动:绘制第一组图形。
选择椭圆工具,设置好前景色(黄色)与背景色(红色),选择样式类型一,将鼠标移动到工作区,按下鼠标左键不放,拖动鼠标到合适位置,放开鼠标左键,这时我们就从鼠标起点到终点绘制了一个椭圆。接下来分别用另外两种样式画出两个椭圆,如下图:
样式类型一 样式类型二 样式类型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画出的三个椭圆基本图形,共同探讨后解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样式类型一:以前景色(黄色)为边框,没有填充色的椭圆。如果灯笼壳要黄色边框,那么应该将前景色设置为黄色,然后用红色填充内部区域。如果不要边框,则前景色设置为红色,然后用红色填充。
样式类型二:以前景色为边框,背景色为填充色的椭圆。如果灯笼壳要黄色边框,则前景色设置为黄色,背景色设置为红色,不要边框则前景色背景色均设置为红色。
样式类型三:以前景色为填充色,没有边框的椭圆。选择前景色为红色即可。
教师活动:绘制第二组图形,并提醒学生观察绘制过程,思考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设置好前景色后选用椭圆工具第一种样式类型绘制一个椭圆图形(如图1),在直线工具类型区选择直线宽度,画出另外一个椭圆图形(如图2)。
通过观察后学生回答:第二个椭圆与第一个椭圆的边框宽度不一样,说明椭圆的边框宽度能够改变,改变的方法是在直线工具类型区中设置直线宽度。
教师活动:绘制第三组图形,如下图:
样式类型一 样式类型二 样式类型三
通过观察后学生回答:与第一组椭圆图形相比较,这一组椭圆图形的边框颜色和填充颜色与第一组恰好相反。
结 论:在前景色与背景色设置不变的情况下,针对同一种样式,用鼠标左键与右键画出的椭圆图形边框色与填充色恰好相反。
学生探索:设置好前景色与背景色,用鼠标左右键分别绘制一条直线,观察结果。
教师活动:绘制第四组图形
按住Shift键绘制一个椭圆图形。
通过观察后学生得出通过椭圆工具画圆的方法。
学生实践:从上述解决方案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用其他解决方案自主完成灯笼壳的绘制。
教学片段二中,教师通过四组图形的绘制提出四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保持了很好的学习状态。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对椭圆工具的使用有了全面的认识,为灯笼壳的绘制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于同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教师一味地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这无疑是对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抹杀。因此,在教师引导探索后对已经明确做法的图形像灯笼壳的绘制都留作学生的实践内容,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环境和问题需求,选择最佳解决策略。还有像一些简单图形的绘制,如灯笼挂线的绘制等,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这样,一方面进一步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对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和创新,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注:作者系甘肃武威市第二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