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事·爷爷,你在哪里过年?
昨日冷空气又到,北风呼呼,虽然有太阳,也渐有寒意。之前大家都议论说今年冬天来得特别迟,我想这回是来得特别真切了,或许明年开春还很冷呢。天气转冷,一个人在外打拼的,总会想起家,惦记着家里的亲人,可理想越远大,往往离家越远,因此一般到了过年,就想回一趟家,于是中国就有春运了。这个特色也是最有人情味儿的。
前几天听二姐说母亲走路摔了一下,由于高血压头晕,吓了我一跳,中老年人最怕这个。调来市区工作,我离家更远了,有七八十公里。说来是很惭愧的,这点儿距离比起那些在外省打工的人,实在不算什么。可我不但回家少了,电话也很少打回去,总是父亲来电询问。想想自己为何变得那么懒,真是羞愧万分,况且家里只有奶奶、父母三位老人,是很冷清的。
回到家,北风更加清劲了,太阳懒洋洋的,便觉温暖了许多。母亲身体不好、又懒,二姐便拉着她洗头。母亲在晒头发时,还觉得痒,二姐又给她洗了一遍。人老了真像小孩。父亲一如既往地忙着给我们做饭,杀鸡炒菜什么的。我们每次回家,都乐于享受这美味。不知何时,我们可以做给父亲舒舒服服地吃一顿。奶奶越发驼背了,走路一步一步地探着,有时还要驻拐杖;银白的头发越来越少,眉毛和牙齿甚至指甲都几乎没有了。看着那圆圆的手指头,不敢想象她干了多少活儿。她的视力还很好,就耳朵不好使,所以我跟她说热水袋怎么用,要说好几遍。下午四点多,我们离家的时候,奶奶大声地冲着我喊了句:“冬至一定要回来喔!”我顿时不知怎么回答,只能说了句“有空一定回”便落荒而逃了。
到化州市区见到十公,看他身体没什么大碍,精神尚好,放心了许多,听着他的叮咛,便想起了爷爷,想起以前过年的情形。爷爷不在这几年,过年很多事情,我们都偷懒从简了,但愿爷爷在天之灵,不会生气。
我们称除夕作“年晚”,腊月廿三是小年晚,到廿八,这几天一定要把屋子的卫生搞个通透。父亲是不怎么参与的,一般是我和阿哥用扫把把蜘蛛网什么的扫一下。过去爷爷都会用竹子绑了一把竹枝叶,把所有的蜘蛛一网打尽。一般年廿八就会做应节食品。爷爷每次都精心准备黄豆花生椰丝等做馅,让我们围着揉好的面粉做“@”(类似饺子,发这个音)。我们小孩子贪玩,时不时用多余的面粉打仗,把对方的脸和头发都弄白了,像刚从大雪里回来一样。还偶尔偷吃一口馅,一家人别提多开心了。我们做好后,爷爷还要把一些用菜叶包住,一些直接放在菠萝叶或者香蕉叶上面,拿去蒸。我们就等在锅边,烤暖,第一簸箕蒸好一出来,爷爷总是先赏给我们兄弟,姐姐们不免有些意见。
年廿九继续做粽子,猪肉花生馅的,叫“包包@”(第一个“包”发去声,第二个发阴平);用黄豆叶豆藤烧的灰漏过的水,黄黄的,泡过的米做的,叫“灰水@”,有胃病的人吃了很舒服,我小姨就特喜欢。这些“@”主要都是用糯米做的,年岁不好,糯米少的时候,也会加一些粘米进去。不管怎样,每年在爷爷的主持下,都会包足两天的“@”。如今姐姐们都嫁了,父亲怕麻烦,就随便包几条“包包@”,做祭品。或许要像过去那样热闹,要等我们两兄弟都生了小孩,可那时候还带不带他们回老家过年,这还不知道。
到了年晚,我们通常都睡懒觉,直到太阳晒屁股。可这是最忙的一天。9点左右吃过早饭,爷爷开始杀鸡准备拜神祭祖,我们两兄弟要贴对联利是钱这些东西,用的是爷爷自制的浆糊。他一大早就用前两天剩下的面粉,加水,煮成了浆糊,晶莹剔透的,很好吃的样子,贴起对联来,是很好用的。后来我们买浆糊回来贴,干巴巴的不好用,总会想起爷爷煮的面浆。全家共3个大门,两个要贴门神,还有27个房门(包括猪栏等闲屋)要贴利是钱在门楣,什么“福如东海”“学业有成”“东成西就”等等,不会重复。每年爷爷都会提前几天用心去挑选,贴给每个人的都不同。这也算是爷爷对每个人的美好期望和祝愿。如今做“@”也少了,父亲都是到了廿九才去村里的小铺随便买些回来,有时多,有时少了,还要我跑去补。
2007年除夕,我读大二,特意叫舍友写了三幅对联回家贴。贴在大门那副,上联是“旭日芝兰光甲第”,下联是“春风棠棣振家声”,横批是“光宗耀祖”,不知道爷爷泉下有知,是否满意地点点头。
贴好那些东西,祭品也准备好了,我们先在天井里拜过天神,再到厨房里拜过灶君。爷爷便要我们两兄弟跟着他去山里拜金母庙,完后再拜村里的庙,最后才拜祠堂里的祖宗,小时候我们贪玩,很想去,但又不大想去。因为金母庙在山里,来回要走一个多小时。可不想也得去。爷爷挑着箩筐,阿哥提着鞭炮,我提着纸钱和香,如果父亲有空去,还真像西游记的情形。这几年,我们一切从简了。怕重,茶水不要了,如果家里没有,米酒也不要了。直接用一个小篮子装着,我哥开着摩托,我提着一溜烟就去到了,甚至不到山里的金母庙,在村里简单拜一拜就完事。如今想想,这般的偷工减料,这年过得也越来越乏味了。
晚上吃过团年饭,爷爷9点左右就去睡觉,睡觉前不忘叮咛我们每层楼要留灯,还会给我们每个人一个小利是,叫我们带着睡觉,这就是压岁钱。除夕夜,到了子时以后,我们要放鞭炮,在灶头、门口、祠堂装香、供茶。爷爷每年总是先看了老黄历,在不同的吉时叫我们起床去弄这些。如今我们自己看看日历,看哪个时辰是吉时,差不多就弄了,好睡觉。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少了,大家都不大懂这些,也没那么讲究了。这几年,很多人都是11点多就开始烧鞭炮。供了茶,原本还要选个吉时去收茶杯,现在我们都是用一次性杯摆在那里,也不去收了,不结礼,我想这也是不对的。列祖列宗在上看着,茶凉了,心也凉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到城市里干活了,或者也还有些光宗耀祖的想法,可真的是“理想越远大离家越遥远”吗?
昨日冷空气又到,北风呼呼,虽然有太阳,也渐有寒意。之前大家都议论说今年冬天来得特别迟,我想这回是来得特别真切了,或许明年开春还很冷呢。天气转冷,一个人在外打拼的,总会想起家,惦记着家里的亲人,可理想越远大,往往离家越远,因此一般到了过年,就想回一趟家,于是中国就有春运了。这个特色也是最有人情味儿的。
前几天听二姐说母亲走路摔了一下,由于高血压头晕,吓了我一跳,中老年人最怕这个。调来市区工作,我离家更远了,有七八十公里。说来是很惭愧的,这点儿距离比起那些在外省打工的人,实在不算什么。可我不但回家少了,电话也很少打回去,总是父亲来电询问。想想自己为何变得那么懒,真是羞愧万分,况且家里只有奶奶、父母三位老人,是很冷清的。
回到家,北风更加清劲了,太阳懒洋洋的,便觉温暖了许多。母亲身体不好、又懒,二姐便拉着她洗头。母亲在晒头发时,还觉得痒,二姐又给她洗了一遍。人老了真像小孩。父亲一如既往地忙着给我们做饭,杀鸡炒菜什么的。我们每次回家,都乐于享受这美味。不知何时,我们可以做给父亲舒舒服服地吃一顿。奶奶越发驼背了,走路一步一步地探着,有时还要驻拐杖;银白的头发越来越少,眉毛和牙齿甚至指甲都几乎没有了。看着那圆圆的手指头,不敢想象她干了多少活儿。她的视力还很好,就耳朵不好使,所以我跟她说热水袋怎么用,要说好几遍。下午四点多,我们离家的时候,奶奶大声地冲着我喊了句:“冬至一定要回来喔!”我顿时不知怎么回答,只能说了句“有空一定回”便落荒而逃了。
到化州市区见到十公,看他身体没什么大碍,精神尚好,放心了许多,听着他的叮咛,便想起了爷爷,想起以前过年的情形。爷爷不在这几年,过年很多事情,我们都偷懒从简了,但愿爷爷在天之灵,不会生气。
我们称除夕作“年晚”,腊月廿三是小年晚,到廿八,这几天一定要把屋子的卫生搞个通透。父亲是不怎么参与的,一般是我和阿哥用扫把把蜘蛛网什么的扫一下。过去爷爷都会用竹子绑了一把竹枝叶,把所有的蜘蛛一网打尽。一般年廿八就会做应节食品。爷爷每次都精心准备黄豆花生椰丝等做馅,让我们围着揉好的面粉做“@”(类似饺子,发这个音)。我们小孩子贪玩,时不时用多余的面粉打仗,把对方的脸和头发都弄白了,像刚从大雪里回来一样。还偶尔偷吃一口馅,一家人别提多开心了。我们做好后,爷爷还要把一些用菜叶包住,一些直接放在菠萝叶或者香蕉叶上面,拿去蒸。我们就等在锅边,烤暖,第一簸箕蒸好一出来,爷爷总是先赏给我们兄弟,姐姐们不免有些意见。
年廿九继续做粽子,猪肉花生馅的,叫“包包@”(第一个“包”发去声,第二个发阴平);用黄豆叶豆藤烧的灰漏过的水,黄黄的,泡过的米做的,叫“灰水@”,有胃病的人吃了很舒服,我小姨就特喜欢。这些“@”主要都是用糯米做的,年岁不好,糯米少的时候,也会加一些粘米进去。不管怎样,每年在爷爷的主持下,都会包足两天的“@”。如今姐姐们都嫁了,父亲怕麻烦,就随便包几条“包包@”,做祭品。或许要像过去那样热闹,要等我们两兄弟都生了小孩,可那时候还带不带他们回老家过年,这还不知道。
到了年晚,我们通常都睡懒觉,直到太阳晒屁股。可这是最忙的一天。9点左右吃过早饭,爷爷开始杀鸡准备拜神祭祖,我们两兄弟要贴对联利是钱这些东西,用的是爷爷自制的浆糊。他一大早就用前两天剩下的面粉,加水,煮成了浆糊,晶莹剔透的,很好吃的样子,贴起对联来,是很好用的。后来我们买浆糊回来贴,干巴巴的不好用,总会想起爷爷煮的面浆。全家共3个大门,两个要贴门神,还有27个房门(包括猪栏等闲屋)要贴利是钱在门楣,什么“福如东海”“学业有成”“东成西就”等等,不会重复。每年爷爷都会提前几天用心去挑选,贴给每个人的都不同。这也算是爷爷对每个人的美好期望和祝愿。如今做“@”也少了,父亲都是到了廿九才去村里的小铺随便买些回来,有时多,有时少了,还要我跑去补。
2007年除夕,我读大二,特意叫舍友写了三幅对联回家贴。贴在大门那副,上联是“旭日芝兰光甲第”,下联是“春风棠棣振家声”,横批是“光宗耀祖”,不知道爷爷泉下有知,是否满意地点点头。
贴好那些东西,祭品也准备好了,我们先在天井里拜过天神,再到厨房里拜过灶君。爷爷便要我们两兄弟跟着他去山里拜金母庙,完后再拜村里的庙,最后才拜祠堂里的祖宗,小时候我们贪玩,很想去,但又不大想去。因为金母庙在山里,来回要走一个多小时。可不想也得去。爷爷挑着箩筐,阿哥提着鞭炮,我提着纸钱和香,如果父亲有空去,还真像西游记的情形。这几年,我们一切从简了。怕重,茶水不要了,如果家里没有,米酒也不要了。直接用一个小篮子装着,我哥开着摩托,我提着一溜烟就去到了,甚至不到山里的金母庙,在村里简单拜一拜就完事。如今想想,这般的偷工减料,这年过得也越来越乏味了。
晚上吃过团年饭,爷爷9点左右就去睡觉,睡觉前不忘叮咛我们每层楼要留灯,还会给我们每个人一个小利是,叫我们带着睡觉,这就是压岁钱。除夕夜,到了子时以后,我们要放鞭炮,在灶头、门口、祠堂装香、供茶。爷爷每年总是先看了老黄历,在不同的吉时叫我们起床去弄这些。如今我们自己看看日历,看哪个时辰是吉时,差不多就弄了,好睡觉。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少了,大家都不大懂这些,也没那么讲究了。这几年,很多人都是11点多就开始烧鞭炮。供了茶,原本还要选个吉时去收茶杯,现在我们都是用一次性杯摆在那里,也不去收了,不结礼,我想这也是不对的。列祖列宗在上看着,茶凉了,心也凉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到城市里干活了,或者也还有些光宗耀祖的想法,可真的是“理想越远大离家越遥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