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武大(武汉大学),最为人称道的应该就是“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樱花节了。我刚刚接到武大的通知书的时候,一群同学的“贺电”居然出奇一致:“恭喜你樱花节的时候被我们吃穷。”其实除了樱花,武大还有很多很多值得书写、与别处不同、甚至值得其他学校学习的地方。
煌煌武大,雄辩天下。短短的八个字,自由张扬,霸气外露。
在武大,辩论,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项事业;辩论队不仅仅是一个社团,更像是一支军队。走在路上,你会看到一群人个个手中拿着打印好的A4纸,边走边看,还不时地与身边的同学交流几句。不用说,这是搞辩论的,在准备着他们的立论驳辩战场呢!在图书馆自习,研讨室的小房间里永远是人满为患的,不用想,这是搞辩论的,一定是为某一个攻盘争得面红耳赤,仔细听,房间里不时传来:“对方辩友你这逻辑很奇怪啊??”
凌波、戈雅、阿里巴bar,这些校内咖啡厅,一改咖啡厅不得大声喧哗的约定俗成禁令,更多的反而是默认的辩论合法化场所,除了谈情说爱的,只要是四五个围成一桌,面前摆着几个笔记本的,不用猜,必然是搞辩论的!
别的学校也会有辩论队,别的学校也会有辩手。但是我相信,绝对相信,他们没有一个星期之内疯狂训练11场辩论赛的经历。
武大的辩论赛不仅多,而且规格高,每年一届的“武汉大学唇舌烽火辩论赛”是校内公认的规格最高的辩论赛。由于其赛事都是每年十月份左右开始,正值秋风送爽之时,故而又名“金秋辩论赛”。一般来说,除非天赋秉义的大一新生,师兄师姐上金秋一般是约定俗成的惯例。所以,每年金秋就成了武大特有的“追星族”们看到自己心仪的辩手一展锋芒的最佳时机。
2011年的“金秋”,冠亚军的巅峰之决在文学院和动机院之间展开。文学院距离上次夺得冠军奖杯,已经是十年光阴,他们的四名辩手,都是已经进入校队的“前辈”。而动机院则凭借着一路走来的“全程最佳辩手”彭弼君也战得旗鼓相当。
那场决赛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由于门票是通过赠送的形式发出去的,很多同学为了弄到票,不得不在寝室掰指细算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看看谁可能有票。到最后也没弄到票的同学,一横心,索性下午2点在人文馆门口守候7点才开始的比赛,摆明了就是哪怕是站着我也要进去看!那天的人文馆真是热闹了,排队的同学三国杀的、谈天的、吃零食的,大家一边闹闹腾腾,一边却又规规矩矩地排着队,过路人看得哑然失笑。
无处不辩的武大,也无不可辩,辩题涵盖了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法不容情VS法亦容情、多啦A梦是大雄的损友还是益友?中部崛起是更应该依靠软实力还是硬实力???
矛盾吗?其实一点儿也不,探讨“法亦容情”是应该我们希望中国的法制能够更加完善;分析“多啦A梦是损友还是益友”是希望能知道到底什么样的朋友才能给青少年更健康更积极的人生影响;思考“中部崛起是更应当依靠软实力还是硬实力”是因为我们想为中部的崛起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点点滴滴都浸透着对国民命运深深的关怀。
武大的“辩”既有实践又重理论,也只有在武大,才会有一门课程叫做“辩论的实践与赏析”,而且还座无虚席,连走廊也站满了人。
现如今,武大和辩论到底谁影响谁多一点,谁塑造谁多一点,已无法细究,不过“辩、疑”已深深植入武大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授课重讨论,当班上恰好又有同学是辩论队“科班出身”的时候,那课堂氛围,怎一个热闹了得!比如我有一次在思修课上,老师让我们上台谈论一下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看法,而我的一位队友说:“国家现在越来越多的民族倾斜政策已经有教育不公的嫌疑了。”一石激起千层浪,马上就有藏族的同学站起来反驳说:“我们的教育资源本来就不如你们,如果非要让我们跟你们考一样的分数才行,那我今天根本就不能站在这里跟你说话了,这才是教育不公。”??于是,这一节思修课,就在时不时还能听到的“对方辩友”这样的专业辩论术语中过得格外快,到最后,老师才以一个长者的身份,为我们解释了国家的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含义。
而在这样一所辩论成风的高校中走出来的学子,也自然继承了喜欢质疑勇于质疑的精神,以及辩论中扎扎实实查资料,全面了解事情,避免以偏概全的辩证精神。
责任编辑:刘贞
煌煌武大,雄辩天下。短短的八个字,自由张扬,霸气外露。
在武大,辩论,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项事业;辩论队不仅仅是一个社团,更像是一支军队。走在路上,你会看到一群人个个手中拿着打印好的A4纸,边走边看,还不时地与身边的同学交流几句。不用说,这是搞辩论的,在准备着他们的立论驳辩战场呢!在图书馆自习,研讨室的小房间里永远是人满为患的,不用想,这是搞辩论的,一定是为某一个攻盘争得面红耳赤,仔细听,房间里不时传来:“对方辩友你这逻辑很奇怪啊??”
凌波、戈雅、阿里巴bar,这些校内咖啡厅,一改咖啡厅不得大声喧哗的约定俗成禁令,更多的反而是默认的辩论合法化场所,除了谈情说爱的,只要是四五个围成一桌,面前摆着几个笔记本的,不用猜,必然是搞辩论的!
别的学校也会有辩论队,别的学校也会有辩手。但是我相信,绝对相信,他们没有一个星期之内疯狂训练11场辩论赛的经历。
武大的辩论赛不仅多,而且规格高,每年一届的“武汉大学唇舌烽火辩论赛”是校内公认的规格最高的辩论赛。由于其赛事都是每年十月份左右开始,正值秋风送爽之时,故而又名“金秋辩论赛”。一般来说,除非天赋秉义的大一新生,师兄师姐上金秋一般是约定俗成的惯例。所以,每年金秋就成了武大特有的“追星族”们看到自己心仪的辩手一展锋芒的最佳时机。
2011年的“金秋”,冠亚军的巅峰之决在文学院和动机院之间展开。文学院距离上次夺得冠军奖杯,已经是十年光阴,他们的四名辩手,都是已经进入校队的“前辈”。而动机院则凭借着一路走来的“全程最佳辩手”彭弼君也战得旗鼓相当。
那场决赛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由于门票是通过赠送的形式发出去的,很多同学为了弄到票,不得不在寝室掰指细算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看看谁可能有票。到最后也没弄到票的同学,一横心,索性下午2点在人文馆门口守候7点才开始的比赛,摆明了就是哪怕是站着我也要进去看!那天的人文馆真是热闹了,排队的同学三国杀的、谈天的、吃零食的,大家一边闹闹腾腾,一边却又规规矩矩地排着队,过路人看得哑然失笑。
无处不辩的武大,也无不可辩,辩题涵盖了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法不容情VS法亦容情、多啦A梦是大雄的损友还是益友?中部崛起是更应该依靠软实力还是硬实力???
矛盾吗?其实一点儿也不,探讨“法亦容情”是应该我们希望中国的法制能够更加完善;分析“多啦A梦是损友还是益友”是希望能知道到底什么样的朋友才能给青少年更健康更积极的人生影响;思考“中部崛起是更应当依靠软实力还是硬实力”是因为我们想为中部的崛起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点点滴滴都浸透着对国民命运深深的关怀。
武大的“辩”既有实践又重理论,也只有在武大,才会有一门课程叫做“辩论的实践与赏析”,而且还座无虚席,连走廊也站满了人。
现如今,武大和辩论到底谁影响谁多一点,谁塑造谁多一点,已无法细究,不过“辩、疑”已深深植入武大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授课重讨论,当班上恰好又有同学是辩论队“科班出身”的时候,那课堂氛围,怎一个热闹了得!比如我有一次在思修课上,老师让我们上台谈论一下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看法,而我的一位队友说:“国家现在越来越多的民族倾斜政策已经有教育不公的嫌疑了。”一石激起千层浪,马上就有藏族的同学站起来反驳说:“我们的教育资源本来就不如你们,如果非要让我们跟你们考一样的分数才行,那我今天根本就不能站在这里跟你说话了,这才是教育不公。”??于是,这一节思修课,就在时不时还能听到的“对方辩友”这样的专业辩论术语中过得格外快,到最后,老师才以一个长者的身份,为我们解释了国家的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含义。
而在这样一所辩论成风的高校中走出来的学子,也自然继承了喜欢质疑勇于质疑的精神,以及辩论中扎扎实实查资料,全面了解事情,避免以偏概全的辩证精神。
责任编辑:刘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