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体验过程,反思体验写作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空洞无物、平淡乏味,不能感染人,更不能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中没有生动的细节描写。高尔基说过“写人物要让人物多行动少说话”,可见对人物动作详细描写的重要性。笔者据此设置了四个学习写作的环节:细观察、深体会、抒真情、说收获。分享四点心得:分解动作,细致描写;精选动词,表情达意;准确用词,一字传神;抓住特征,揭示性格。
  透视体验一:细观察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也是作文获取感性认识和“积蓄”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现、评价的能力。”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其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对其进行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训练。
  不少学生认为人物动作难写,其原因就在于人物的动作几乎是瞬间完成的,很难捕捉。其实,任何动作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观察和描写动作时,如果把大动作分解成一个个关键性的小动作,用慢镜头的方式一一描绘,清晰呈现出动作形成的过程,就不难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看了《家有儿女》中的一段视频,并要求同学们以“爸爸去参加家长会,过了很久都没有回来,刘星和姥姥坐在小花园里”为开头续写下去,把观察到的刘星等候爸爸时的动作描写出来。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学会动作分解,细致描写。
  具体过程如下:
  他扬着脸,皱着眉,一边甩着手,拍着胸,一边团团转,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爸爸怎么还不来呀!”
  学生写人物动作时注意将细致观察的人物活动的每个步骤都具体地写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继续观看视频:爸爸回来后的情景,特别注意最后刘星向爸爸求情的动作。选用一个动词来形容刘星是怎样向爸爸求情的,学生选用的“缠”字比较恰当,像蛇一样,仿佛刘星赖上了爸爸,突出了刘星对爸爸哀求时的样子。
  另一名学生则选了“抱”字,抱住爸爸可见父子两朋友般的亲密关系。
  可见,同一个动作行为,选用不同的动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精选动词,表情达意。
  透视体验二:深体会
  描写人物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重要的还在于准确写出他是怎样做的,准确用词,一字传神。
  在描写人物动作时,力求做到“精准”二字——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描写,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教学过程如下:
  以朱自清《背影》中“望父买橘”一段为例,指导学生通过体验父亲爬过月台去买橘子的动作来体会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学生先找出作者描写父亲爬月台时用的动词,并思考把“攀”换成“抓”行不行?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然后和学生一起做“攀”这个动作:假设你前上方就是月台,“攀”怎么做呢?(抓住东西向上爬),月台上是没有东西可抓的,怎么办?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爬。
  同学们通过体验感受到了父亲做这个动作时的艰难,然后较详细地分析除了“攀”以外,其他词的表达效果。通过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学生体会到准确用词能更传神地表现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本段重点描写了父亲身体的哪一部分?(“背影”),让学生猜想一下朱自清为什么要抓住父亲的背影来写,而不是写父亲其他方面的特征?这里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特征,揭示人物性格。捕捉人物最准确最传神的动作特征,从而更好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学生通过结合这段文字的写作背景,很容易就能明白朱自清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对他的关心和疼爱,此时此刻的背影也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里,于是,他借父亲的背影来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和思念。
  透视体验三:抒真情
  写作课上,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写出生活中的真实动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课上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和交流,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描写人物动作的方法,然后是设计分角色表演的情景剧:“父母的爱”。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父母爱自己的行为动作并创设一个表现父母爱的场景。可以设计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的动作,也可表演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的动作,尽量抓住人物的“特征”,通过联想、想象对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动作进行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特定动作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透视体验四:说收获
  要求学生总结课上所学到的方法时,因为笔者过早地出示了“名著阅读”书籍奖励的图片,误导学生都说到了通过多读书来提高写作水平,而忽略了通过观察、体验动作来描写人物,表达情感的重点。也缘于出示《背影》的一段文字或许让学生感觉到需要多读书。笔者灵机一动将平时的阅读与做读书笔记的情况结合起来,鼓励同学们多读书,多积累,在写作时运用一定的方法,就能写出好文章来了。然后结合笔者所设计的“奖励名著”给予各个小组以鼓励性的评价,收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本节课设计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仔细观察人物行为动作,从而学会了分解动作,选用动词,抓人物特征,运用准确的词语和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第十五中学】
其他文献
三、评价实施一体化  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评价的随机性、常态化,努力做到“四个结合”,把评价贯串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全过程。  1.评教结合,将综合素质评价与课堂教学管理有效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与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紧密地联系起来,随机制订包括课前准备、自主学习、倾听表达、小组合作、质疑探究等多维度、多指标的评价内容。学校对教师教
期刊
写字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小学一年级,写字的启蒙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却出现了写字教学的严重缺失,如:“轻指导”、将写字作业留到课外、评价时“重对轻好”等,导致不少学生书写随意,字迹潦草。笔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尝试,将写字教学“请进”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活动为主线,教师为主导,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兴趣引路,让
期刊
笔者是“体验式作业”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组主要承担有关文字方面的工作,包括指导学生表达写作、课题推进中的情景剧本的撰写、课题组文字材料的校稿宣传、课题研究过程中撰写论文等,以下是笔者在课题研究中的反思与收获。  一、思想品德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课题组通过设计“体验式作业”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实践中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作为一名语文
期刊
比较法是唯物辩证法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一定的要求,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的方法。  比较研究作为方法论风行于学术领域,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化学、比较文学、比较心理学等都是当代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教育学当然也不例外,语文教材的选择和编排已经充分体现出“比较”的意图。它的每组文章或体裁相同,或题材相同,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比较来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在求同存异的思考中掌握知识、提高理解和思考
期刊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是哪里人,按照籍贯来说,我是太原小店人氏,按中国父系社会传统的说法,我又应该是个忻州人,因为我的父亲是忻州人。  童年时,每年的寒暑假,我的童年、少年大部分回忆都与忻州有关,许多次梦里也总会梦到那些人和事。  奶奶家有七个儿子,三个女儿,父亲排行老二,由于大伯早逝,父亲其实是实实在在的大哥。由于家穷,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骑了家里唯一的一辆自行车,早早地下太原了。  那会儿不叫打
期刊
去年,我新接了一个四年级的班级。孙旭阳就是这个班的孩子,他聪明懂事,学习认真,但是一让他写作文就发怵。第一次家访时,他的妈妈问我:“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的作文进步?”  我很喜欢这个孩子,学习勤奋不懒惰,每次作文他都是写得满满的,可就是读起来干巴巴的,枯燥无味。每次给他点评的时候,他都很认真地听着,让你不忍心训斥。这么一个好苗子却输在作文上,确实非常可惜。我想如果我能找准方法,一定能帮他在作文上取得
期刊
看得出来,它上面还有斑斑点点的残漆。数百年前,我的先人曾仔细为它上漆、打蜡。一方柔和的亮光,使这户耕读人家能随时拂去劳作的倦意,伏案捕捉内心的光线;那幽幽木香,让平淡的日常生活缭绕着别样的气息。   后来,漆渐渐磨损、脱落,固执的时光之蝉,终于挣脱蝉衣,鸣叫着向远处飞去,在逐渐黯淡下来的记忆的房间里笃定地站着,依旧保持着儒雅的姿势。它平淡的容颜,呈现着素朴的木质,也折射着我先人本色的品行。   我
期刊
【课内选段】   1.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
期刊
一天晚上,笔者在办公室准备第二天要上的课——练习4。在备课时,笔者发现“处处留心”模块中的一个问题值得探究:“睡”是“目”“垂”,也就是闭眼,“醒”为什么不用目字旁却用酉字旁呢?于是,笔者特地查阅资料,终于弄明白了“醒”的意思。“醒”左边的“酉”与酒有关,右边的“星”意为“半明半暗的状态、星夜状态”,“酉”与“星”组合起来表示“从醉酒状态向神志清爽状态过渡”。  第二天,笔者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
期刊
【文题亮相】  做人,得有点癖好,这几乎是古往今来所有名人雅士的共识。陆羽有茶癖,米芾有石癖,陶渊明有菊癖,郑板桥有竹癖,嵇康有打铁癖,连白居易都说“人皆有一癖,我癖在书章”。   生活中,每个人的“癖好”都各有差异,不同的癖好成就了不同的人生。人无癖,就会活得百无聊赖。但过度的“癖好”,有时也会毁掉一个人。   阅读上面的文字,以“癖好与人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60分)   要求:(1)题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