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空洞无物、平淡乏味,不能感染人,更不能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中没有生动的细节描写。高尔基说过“写人物要让人物多行动少说话”,可见对人物动作详细描写的重要性。笔者据此设置了四个学习写作的环节:细观察、深体会、抒真情、说收获。分享四点心得:分解动作,细致描写;精选动词,表情达意;准确用词,一字传神;抓住特征,揭示性格。
透视体验一:细观察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也是作文获取感性认识和“积蓄”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现、评价的能力。”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其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对其进行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训练。
不少学生认为人物动作难写,其原因就在于人物的动作几乎是瞬间完成的,很难捕捉。其实,任何动作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观察和描写动作时,如果把大动作分解成一个个关键性的小动作,用慢镜头的方式一一描绘,清晰呈现出动作形成的过程,就不难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看了《家有儿女》中的一段视频,并要求同学们以“爸爸去参加家长会,过了很久都没有回来,刘星和姥姥坐在小花园里”为开头续写下去,把观察到的刘星等候爸爸时的动作描写出来。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学会动作分解,细致描写。
具体过程如下:
他扬着脸,皱着眉,一边甩着手,拍着胸,一边团团转,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爸爸怎么还不来呀!”
学生写人物动作时注意将细致观察的人物活动的每个步骤都具体地写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继续观看视频:爸爸回来后的情景,特别注意最后刘星向爸爸求情的动作。选用一个动词来形容刘星是怎样向爸爸求情的,学生选用的“缠”字比较恰当,像蛇一样,仿佛刘星赖上了爸爸,突出了刘星对爸爸哀求时的样子。
另一名学生则选了“抱”字,抱住爸爸可见父子两朋友般的亲密关系。
可见,同一个动作行为,选用不同的动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精选动词,表情达意。
透视体验二:深体会
描写人物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重要的还在于准确写出他是怎样做的,准确用词,一字传神。
在描写人物动作时,力求做到“精准”二字——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描写,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教学过程如下:
以朱自清《背影》中“望父买橘”一段为例,指导学生通过体验父亲爬过月台去买橘子的动作来体会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学生先找出作者描写父亲爬月台时用的动词,并思考把“攀”换成“抓”行不行?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然后和学生一起做“攀”这个动作:假设你前上方就是月台,“攀”怎么做呢?(抓住东西向上爬),月台上是没有东西可抓的,怎么办?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爬。
同学们通过体验感受到了父亲做这个动作时的艰难,然后较详细地分析除了“攀”以外,其他词的表达效果。通过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学生体会到准确用词能更传神地表现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本段重点描写了父亲身体的哪一部分?(“背影”),让学生猜想一下朱自清为什么要抓住父亲的背影来写,而不是写父亲其他方面的特征?这里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特征,揭示人物性格。捕捉人物最准确最传神的动作特征,从而更好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学生通过结合这段文字的写作背景,很容易就能明白朱自清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对他的关心和疼爱,此时此刻的背影也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里,于是,他借父亲的背影来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和思念。
透视体验三:抒真情
写作课上,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写出生活中的真实动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课上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和交流,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描写人物动作的方法,然后是设计分角色表演的情景剧:“父母的爱”。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父母爱自己的行为动作并创设一个表现父母爱的场景。可以设计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的动作,也可表演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的动作,尽量抓住人物的“特征”,通过联想、想象对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动作进行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特定动作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透视体验四:说收获
要求学生总结课上所学到的方法时,因为笔者过早地出示了“名著阅读”书籍奖励的图片,误导学生都说到了通过多读书来提高写作水平,而忽略了通过观察、体验动作来描写人物,表达情感的重点。也缘于出示《背影》的一段文字或许让学生感觉到需要多读书。笔者灵机一动将平时的阅读与做读书笔记的情况结合起来,鼓励同学们多读书,多积累,在写作时运用一定的方法,就能写出好文章来了。然后结合笔者所设计的“奖励名著”给予各个小组以鼓励性的评价,收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本节课设计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仔细观察人物行为动作,从而学会了分解动作,选用动词,抓人物特征,运用准确的词语和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第十五中学】
透视体验一:细观察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也是作文获取感性认识和“积蓄”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现、评价的能力。”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其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对其进行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训练。
不少学生认为人物动作难写,其原因就在于人物的动作几乎是瞬间完成的,很难捕捉。其实,任何动作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观察和描写动作时,如果把大动作分解成一个个关键性的小动作,用慢镜头的方式一一描绘,清晰呈现出动作形成的过程,就不难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看了《家有儿女》中的一段视频,并要求同学们以“爸爸去参加家长会,过了很久都没有回来,刘星和姥姥坐在小花园里”为开头续写下去,把观察到的刘星等候爸爸时的动作描写出来。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学会动作分解,细致描写。
具体过程如下:
他扬着脸,皱着眉,一边甩着手,拍着胸,一边团团转,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爸爸怎么还不来呀!”
学生写人物动作时注意将细致观察的人物活动的每个步骤都具体地写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继续观看视频:爸爸回来后的情景,特别注意最后刘星向爸爸求情的动作。选用一个动词来形容刘星是怎样向爸爸求情的,学生选用的“缠”字比较恰当,像蛇一样,仿佛刘星赖上了爸爸,突出了刘星对爸爸哀求时的样子。
另一名学生则选了“抱”字,抱住爸爸可见父子两朋友般的亲密关系。
可见,同一个动作行为,选用不同的动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精选动词,表情达意。
透视体验二:深体会
描写人物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重要的还在于准确写出他是怎样做的,准确用词,一字传神。
在描写人物动作时,力求做到“精准”二字——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描写,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教学过程如下:
以朱自清《背影》中“望父买橘”一段为例,指导学生通过体验父亲爬过月台去买橘子的动作来体会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学生先找出作者描写父亲爬月台时用的动词,并思考把“攀”换成“抓”行不行?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然后和学生一起做“攀”这个动作:假设你前上方就是月台,“攀”怎么做呢?(抓住东西向上爬),月台上是没有东西可抓的,怎么办?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爬。
同学们通过体验感受到了父亲做这个动作时的艰难,然后较详细地分析除了“攀”以外,其他词的表达效果。通过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学生体会到准确用词能更传神地表现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本段重点描写了父亲身体的哪一部分?(“背影”),让学生猜想一下朱自清为什么要抓住父亲的背影来写,而不是写父亲其他方面的特征?这里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特征,揭示人物性格。捕捉人物最准确最传神的动作特征,从而更好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学生通过结合这段文字的写作背景,很容易就能明白朱自清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对他的关心和疼爱,此时此刻的背影也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里,于是,他借父亲的背影来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和思念。
透视体验三:抒真情
写作课上,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写出生活中的真实动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课上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和交流,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描写人物动作的方法,然后是设计分角色表演的情景剧:“父母的爱”。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父母爱自己的行为动作并创设一个表现父母爱的场景。可以设计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的动作,也可表演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的动作,尽量抓住人物的“特征”,通过联想、想象对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动作进行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特定动作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透视体验四:说收获
要求学生总结课上所学到的方法时,因为笔者过早地出示了“名著阅读”书籍奖励的图片,误导学生都说到了通过多读书来提高写作水平,而忽略了通过观察、体验动作来描写人物,表达情感的重点。也缘于出示《背影》的一段文字或许让学生感觉到需要多读书。笔者灵机一动将平时的阅读与做读书笔记的情况结合起来,鼓励同学们多读书,多积累,在写作时运用一定的方法,就能写出好文章来了。然后结合笔者所设计的“奖励名著”给予各个小组以鼓励性的评价,收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本节课设计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仔细观察人物行为动作,从而学会了分解动作,选用动词,抓人物特征,运用准确的词语和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第十五中学】